资源简介 南康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试卷(测试一)命题人、审题人: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摘编自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材料二:“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材料三:作家想在作品里,表现一个思想,创造一个人的形象,他的最基本的工具,便是语言(文字)。有人把文学家的语言和画家的颜色相比,画家把一个颜色盆放在面前,红的、黄的、蓝的,画家又调配着这些颜色,画出五光十色的画。鲜艳夺目的,阴沉浓重的,愉快的人,或是悲愁的景物。但不会画的人,不会调配颜色的人,便连一个常见的萝卜也画不成功。文学上的语言工作也是这样。生活里有无数的语言,各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有人把这些语言放在自己的心里,把它们巧妙地真实地连接起来,便能表现人性、时代。也有人组织不好,语言贫乏,便连眼前一只猫捕住了老鼠的事,也说不清楚。(摘编自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用“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来比喻党八股的冗长空洞,鲜明地表达了对党八股的憎恶。B.材料一“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这句话诙谐、幽默,对那些喜欢写长而空的文章的人进行了讽刺。C.材料二强调写文章要坚持真实性,从为文的道理引申到做人的道理,并把它作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这些都和材料一相同。D.材料三中写到了画家调配各种颜色的问题,目的在于说明作家只有组织好、运用好语言,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2.下列对材料有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文章的长短不是一定的,而是服务内容的需要,就如俗语说的“看菜吃饭,量体裁衣”。B.材料一主要运用对比论证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战争时期需要简短和精粹的文章。C.材料二逻辑严密,层次清晰。对“立其诚”的含义深入分析阐述,采取递进式的论证结构。D.材料二语言平实,文风质朴。引用典籍史料并对其解释说明,让文章没有艰涩之感。3.下列语句与三则材料的观点都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A.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袁枚《随园诗话》)B.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班固《汉书·儒林传》)C.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D.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夏元鼎《绝句》)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把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6分)(论述类文本评价表)序号 维度 评价标准1 审题 切合题意,论点明确2 论证 逻辑清晰,论证有力345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西线轶事徐怀中行军速度很猛,总机班六姐妹一个个走得歪歪倒倒的,脚底都打泡了。可是,六姐妹很顽强,没有一个掉队、也没有一个愿意接受男同志的“互助”。走得最狼狈的要算路曼,她昨夜里露营着了凉,这会儿正发着烧。肖群秀见她一步一咬牙,一摸她脸,滚烫滚烫,转身要报告班长,被路曼一把拉住了。路曼威胁说:“你讲了,以后不和你好啦!”肖群秀着急道:“可你这么硬撑怎么行呐。”路曼小声说:“你和班长说了,还不是她悄悄替我值机。班长这几天多累呀!”经过两小时的急行军,九四一部队终于到达了指定位置并立即开设了电话站。可总机刚开不久,一号首长就从前沿摇来电话:“喂,总机班,找你们连长讲话,怎么搞的,我和指挥部刚讲两句话,线路就不通了!”原来,通往指挥部的线,有一段是明放在公路上的,被坦克轧得一截一截的,有的地方被骡子和着青草嚼烂了。必须把这条线改为高架,路曼、肖群秀担负了这项任务。她俩一路把线改架在竹子上,或是挂在岩石上,让骡子够不着。等来到公路边时,忽然枪声大作。早上被打垮的一股敌军躲进丛林后,现在正冒出来居高临下地封锁公路,阻止我后续部队前进。路曼和肖群秀焦急万分,想尽快架好线,保障指挥畅通。急人的是,近处没有高大的树木,好不容易发现一棵木棉树可以利用,正要过去,隐蔽在茅草中的士兵喊她们趴下,说木棉树那里太暴露,去不得。她们俩只管猫着腰跑过去了。没有悬线杆,没法把线挑到树杈上,非得上树不可,而女兵班没有学过徒手攀登,这可难坏了她俩。肖群秀急中生智,蹲下让路曼踩着她的肩膀上去。按规定,高架线路必须在四米以上,可是她们搭的两节人梯,高度根本不够。肖群秀拼命向上踮脚尖,差着老高的一截,踮脚尖顶什么用呢。正当这时,呼地从草丛里窜出一个战士,扑向木棉树。他很不客气地叫肖群秀分开腿站好,然后弯下腰,让肖群秀骑在自己的脖子上,然后猛地挺身站立起来,成了三节人梯。敌人发现了他们,拼命向这边扫射。殷红殷红的木棉花纷纷扬扬落下来。肖群秀觉得下边战士的身子忽然一抖,差点倒下,随后又稳住了。路曼迅速把电话线在树枝上绕了两道,打了一个双环结,欢快地叫道:“好啦!”两个女电话兵下了地才看清,这个战士高高大大的,身材很匀称,皮肤那样白净,两道浓密的眉毛黑黢黢的。路曼感激道:“同志,太感谢你了!”战士笑笑说:“一点小事,用不着表扬。”“那、怎么感谢你呢?”战士扯起军用水壶给她们看。水壶的背带断了,断头处燎得黑黑的,军服下摆也穿了几个洞,路曼和肖群秀明白了,刚才她们觉得这位战士一哆嗦,要倒下去,原来是他险些被打中。他没有作声,也没有躲闪,直到她们把线架好。“怎么样?伤着没有?”路曼、肖群秀频时紧张起来。“我觉得腰上烫了一下,一摸,没事儿,虚惊一场。”说着,随手解下水壶,递给肖群秀。肖群秀接过水壶,放出了多余的一截背带,把两个断头一并,打了个丁字结,还给了战士。那结儿打得又牢靠又好看,电话兵是受过这种专门训练的。彼此问起来才晓得,原来这个战士是“九四一”的步话机员。路曼亲切地说:“弄了半天,原来是同行。只不过我们是有线的,你是无线的。”战士说:“怎么敢和你们相提并论呢,你们是‘九四一’的中枢神经,我是神经末梢。回去请代问总机班各位同志好。”路曼俏皮地问:“怎么替你问好呢?我们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步话机员支吾了一下。肖群秀笑着说:“还是不要当无名英雄吧。”“就说一名‘无线’战士,向‘有线的’战友们致以亲切的问候。”战士说完,一溜烟儿跑了。指挥部调上来一个坦克中队,很快掀掉了敌人半山腰的火力点。一度中断的交通又恢复了通行,长长的车队,一辆接一辆地向前流动。路曼、肖群秀站在路边,看见那个没有留下姓名的步话机员,高高地坐在一辆弹药车上。她俩扬起手向他打招呼:“喂!再见!”战士大声答道:“再见!再见面怕你们就认不出我是哪一个了。”汽车开出好远了,步话机员还回头望着她们。尘土飞扬中,一张白净的面孔现出坦然愉快的笑容。几天以后,战斗结束了。部队基地指挥所设立了伤员和烈士遗体转送处。烈士遗体要在这里进行登记,清洗整理,然后转送回国。转送处人员不多,女电话兵们常来帮助照料伤员,清洗烈士遗体。这天,路曼、肖群秀又来到转送处,见到抬下来一位烈士,担架上放着一个军用水壶,水壶带是断过的,打着电话兵们所熟悉的丁字结。路曼和肖群秀一惊,急步上前,但烈士的脸几乎整个缠着绷带,无法辨认。跟担架的一个小战士,失神地蹲在旁边,两颊有着明显的泪痕。路曼问小战士:“这个水壶,是他的吗?”小战士点点头。路曼紧接着又问:“他是不是步话机员?”小战士诧异地反问:“怎么,你们认识他?”路曼和肖群秀抚弄着水壶背带,许久,她们才问:“他叫什么名字?”小战士含着泪回答:“他叫刘毛妹。”看到两人疑惑的表情,小战士继续说道:“他长得白净,头发鬈鬈的,又那么文静,衣服总是整整齐齐的,像个小姑娘,大家都喜欢喊他‘毛妹’,喊来喊去都忘了正式的名字了。”(节选自同名小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军露营、急行军和敌军封锁公路这些情节,为下文写搭架电话线以及刘毛妹牺牲的情节做了铺垫。B.高烧坚持行军,不惧危险完成任务,表现出肖群秀的坚韧勇敢,而之后的战友闲谈则展现出她俏皮可爱的一面。C.本篇小说与《百合花》都借助细腻、有层次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展现出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D.本文情节张弛有度,从“战斗结束了”到转送处打着丁字结的水壶的出现,渐趋平衡的情节又再度掀起波澜。7.关于文中三人合作搭架电话线及完成任务后谈话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三人遭到敌人射击时,“殷红殷红的木棉花纷纷扬扬落下来”,此处的描写既是战场写实,也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战争氛围。B.步话机员把总机班比喻成部队的“中枢神经”,步话机班是“神经末梢”、可见这些女兵们在战事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C.女战士眼中的刘毛妹很“白净”,下文两次描写其外貌也强调了这一特点,这和他英勇无畏的内在品质形成了反差和对比。D.本部分内容采用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描摹了步话机员冒着枪林弹雨帮战友们搭设电话线,甘做无名英雄的纯粹战士形象。8.这篇小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你从文中找出两组伏笔与照应的细节,并分析其作用。(4分)9.《百合花》对通讯员牺牲的经过进行了描述,而这篇小说对步话机员牺牲的情节只字未提,有同学认为这是这篇小说的不足之处。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梁统字仲宁,安定乌氏人,性刚毅而好法律。统在朝廷,数陈便宜。以为法令既轻,下奸不胜,宜重刑罚,以遵旧典,乃上疏曰:“臣窃见元、哀二帝轻殊死之刑以一百二十三事,手杀人者减死一等,自是以后,著为常准,故人轻犯法,吏易杀人。臣闻立君之道,仁义为主,仁者爱人,义者政理,爱人以除残为务,政理以去乱为心。刑罚在衷,无取于轻,是以五帝有流、殛、放、杀之诛,三王有大辟、刻肌之法。故孔子称‘仁者必有勇’。高帝受命诛暴,平荡天下,约令定律,诚得其宜。文帝宽惠柔克,遭世康平,唯除省肉刑、相坐之法,它皆率由,无革旧章。武帝值中国隆盛财力有余征伐远方军役数兴,豪桀犯禁,奸吏弄法,故重首匿之科,著知从之律,以破朋党,以惩隐匿。宣帝聪明正直,总御海内,臣下奉宪,无所失坠,因循先典,天下称理。至哀、平继体,而即位日浅,听断尚寡,丞相王嘉轻为穿凿,亏除先帝旧约成律,数年之间,百有余事,或不便于理,或不厌民心。谨表其尤害于体者傅奏于左。伏惟陛下包元履德,权时拨乱,功逾文、武,德侔高皇,诚不宜因循季末衰微之轨。回神明察,考量得失,宣诏有司,详择其善,定不易之典,施无穷之法,天下幸甚。”事下三公、廷尉,议者以为隆刑峻法,非明王急务,施行日久,岂一朝所厘。统今所定,不宜开可。(选自《后汉书·梁统传》,有删改)材料二:汉仍秦法,至重。高、惠固非虐主,然习所见以为常,不知其重也。至孝文始罢肉刑与参夷之诛。景帝复孥戮晁错,武帝罪戾,有增无损,宣帝治尚严,因武之旧。至王嘉为相,始轻减法律,遂至东京[注],因而不改。班固不记其事,事见《梁统传》,固可谓疏略矣。嘉,贤相也,轻刑又其盛德之事,可不记乎 统乃言高、惠、文、景以重法兴,哀、平以轻法衰,因上书乞增重法律,赖当时不从其议。此如人年少时不节酒色而安,老后虽节而病,见此便谓酒色可以延年,可乎 统亦东京名臣,一出此言,遂获罪于天,其子松、竦皆以非命而死。呜呼!悲夫,戒哉!(选自苏轼《东坡志林·人物》,有删改)[注]东京,指东汉。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武帝值中国A隆盛B财力C有余D征伐E远方F军G役H数兴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数,屡次、多次,与《六国论》中“则胜负之数”的“数”意思不同。B.相坐,连同治罪之意,与《苏武传》中“副有罪,当相坐”的“相坐”意思相同。C.除,消除、除去,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以兴利除弊”的“除”意思相同。D.因,沿袭,与《过秦论》中“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的“因”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梁统性格刚毅且喜好法律,他认为当时法令刑罚太轻,导致奸邪之徒太多,所以主张加重刑罚,遵循旧有的典章制度。B.梁统认为高帝平定天下后制定的法律很合适,文帝虽然废除了肉刑和连坐之法,但在其他方面加重了刑罚。C.对于梁统的建议,三公、廷尉讨论后认为,严刑峻法不是贤明君主的当务之急,且法律施行已久,难以一朝一夕变革。D.材料一中梁统认为王嘉修改法律带来了政事的混乱,而材料二中苏轼则认为王嘉是位贤相,减轻刑罚是盛德之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功逾文、武,德侔高皇,诚不宜因循季末衰微之轨。(4分)(2)高、惠固非虐主,然习所见以为常,不知其重也。(4分)14.对梁统上书主张加重刑罚一事,材料二中苏轼表达了怎样的看法 请简要概括他的看法。(5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落梅[注]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注】这首诗写于诗人任建阳(今属福建)令时。当时的当权者嫉贤妒能、排斥异己,诗人和一些正义之士备受排挤。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篇写落梅铺满台阶又堆上墙头,衰败的景象既令人感伤,又引发后文的联想。B.颔联将仕途坎坷的迁客骚人比作落梅,表达了对其遭遇的深切同情。C.“乱点莓苔”写落梅与莓苔之类为伍的凄凉,“多莫数”则表现出对其不幸命运的无限叹惋。D.全诗通过对梅花品格及遭遇的描写,透露出诗人的感慨,引人深思。16.有诗人评价这首诗“运笔委婉,寄托遥深”,请就诗歌尾联谈谈你的看法。(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静女》塑造了一位美貌的女子。对于女子的美貌,诗中有两处地方毫不吝啬地进行了赞美,这两处分别是: , 。(2)在《涉江采芙蓉》中,“ , ”写出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张望故乡的情状。(3)《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感叹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是: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当我们漫步山野,偶遇一丛小黄花时,它或许正在演绎着一场进化连续剧。在美国西部的荒野中,科学家曾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本该穿着鲜红外衣、专为蜂鸟盛开的猴花,竟在花丛边界开出了金灿灿的黄色花朵。 。①几十年来,②英国科学家一直在实验室用各种仪器审查着这片花海,③一场关于颜色、气味与生存的进化大戏被层层揭开。④根据研究显示,⑤蜜蜂对黄色花朵有着近乎执着的喜爱,⑥当红花与黄花同时出现时,⑦80%的蜜蜂会造访黄花。但进化的玄机远不止于颜色——科学家发现,黄花还悄悄升级了香氛系统,释放出更浓郁的气味分子。原来,蜂鸟是视觉系“颜控”,而蜜蜂却是嗅觉派“气味侦探”,这场“换装行动”精准拿捏了“新客户”的感官偏好。不过,新合作总有磨合期。当蜜蜂钻进黄花时,常因体型不匹配把花朵撞得七零八落,花粉传递效率大打折扣。科学家推测,这可能是进化过渡期的试错现场:先改变颜色吸引新客户,再慢慢调整花型适配。就像商业转型中先改招牌引流,再优化服务体验,植物的进化策略竟与人类商业智慧( )。实验室中显微镜下的基因世界更令人拍案叫绝。两个猴花物种不约而同地激活了类胡萝卜素基因——相当于同时点亮黄色颜料,这是趋同进化的典型案例;但在调控红色素和调配香氛时,却各自开发了不同的基因组合。这种“部分复制粘贴,部分自由发挥”的进化模式,被科学家戏称为“发生在花上的革命”,它意外为人类农业打开新思路。未来农田里,通过基因编辑微调花朵的“视觉广告”和“气味营销”,设计出蜜蜂特供版油菜花或苹果花,就像给植物装上精准的传粉导航系统,既守护生物多样性,又提升作物产量。18.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这些“叛逆”的黄花不仅吸引了“新客户”蜜蜂,还暗藏着一部写满进化密码的基因剧本。B.“新客户”蜜蜂不仅被这些“叛逆”的黄花所吸引,一部写满进化密码的基因剧本还暗藏其中。C.这些“叛逆”的黄花不仅吸引了“新客户”蜜蜂,一部写满进化密码的基因剧本还暗藏其中。D.“新客户”蜜蜂不仅被这些“叛逆”的黄花所吸引,还暗藏着一部写满进化密码的基因剧本。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不谋而合 B.比邻而立 C.异曲同工 D.如出一辙21.假如你是网站编辑,请为这篇科普文章拟写两个标题备选。要求:分别以猴花和蜜蜂为主语,并使用问句的形式,每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4分)22.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部分复制粘贴,部分自由发挥”的表达效果。(4分)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一种人格像“牛油果”,当你不断往下挖时,会发现有一颗坚硬的内核。牛油果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老子也说:“上善若水。事善能。”即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冲开堤坝,随物赋形,溶江入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每一个时代都有坚守自我、拒绝顺应与改变的人,《卫风·氓》中的弃妇、《离骚》中的屈原、举身赴清池的刘兰芝、梦游天姥的李白等等,改变与顺应有得也有失。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想拥有“高质量青春”的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南康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试卷(测试一)答案1. C 解析: 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分析可知,材料二从为文的道理引申到做人的道理;而材料一只是针对写文章、演说要言之有物论述的,没有从为文的道理引申到做人的道理。2. C 解析: “采取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错误,应是“采取并列式的论证结构”。3. D 解析: A项表达对语言的追求,B项表达对“真”的追求,C项表达对“真”和“言之有物”的追求,D项表达要寻找的东西忽然出现或是意外得到。A、B、C三项中的语句都强调要斟酌语言,与三则材料观点相符,只有D项不是强调语言的斟酌。4. ①首先指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②接着论述“长而空”的危害;③然后又指出“短而空”也不好;④最后得出结论——文章最重要的是要言之有物。(每点1分)5.序号3 内容:言之有物,实事求是 序号4 思想:见解真实,敢于表达序号5 语言:语言丰富,巧妙运用 (每空1分)6.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项,这些情节没有为刘毛妹的牺牲做铺垫。B项,从原文可知“高烧坚持行军”的是路曼,而不是肖群秀。C项,本篇小说中没有细腻、有层次的心理描写。故选D项。7.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段落内容的能力。“白净”的外貌和他“英勇无畏的内在品质”无法形成对比。8.答案: ①伏笔:搭架电话线时,肖群秀觉得下边战士的身子忽然一抖,差点倒下,立即又稳住了。照应:原来是这位战士险些被打中。作用:使情节更合理;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刘毛妹勇敢坚毅的形象。②伏笔:肖群秀把刘毛妹断了的水壶带子,打了个丁字结。照应:肖群秀和路曼通过熟悉的丁字结认出了脸部缠着绷带的刘毛妹。作用:前后照应,让情节更合理;增强了作品的曲折性和吸引力。③伏笔:分别时,刘毛妹说“再见面怕你们就认不出我是哪一个了”。照应:刘毛妹被送到遗体转送处时脸部缠着绷带,无法辨认。作用:前后照应,让情节更合理;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悲剧色彩。(每点2分,写到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9.答案: (示例一)不认同。①这样处理能突出主要情节,详略得当。小说的主要情节是步话机员帮助女战士搭架电话线,他的牺牲不是故事的主线,简略处理使结构更紧凑。②这样处理适度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③这样处理不影响人物形象的刻画。文章虽然没有详细描写步话机员牺牲的情节,但是前文他不顾危险帮助女战士搭架电话线的情节,已经展现出他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品质。(每点2分)(示例二)认同。①如对其牺牲经过进行描写,会使人物形象更突出。前文步话机员帮助女战士搭架电话线的情节,初步展现出他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品质,如再对其牺牲经过进行描述,会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和突出。②如对其牺牲经过进行描写,会使主题更深刻。小说歌颂了普通年轻战士的献身精神,而对牺牲过程的描写更有利于主题的凸显。③如对其牺牲经过进行描写,能够增强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恰当而生动的细节能够增强内容的真实感和现场感,从而使小说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每点2分)10.BDF (原文标点)武帝值中国隆盛,财力有余,征伐远方,军役数兴。11.D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的“因”也是“沿袭”的意思。12.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但在其他方面加重了刑罚”说法错误,文中说“它皆率由,无革旧章”,意思是“其他全部遵从旧典”。13.(1)(陛下的)功绩超过文王、武王,功德与高皇帝相同,的确不应遵循朝代衰弱时的措施。(2)汉高祖、汉惠帝本不是暴虐的君主,却习惯了所见到的(重刑情况)就把它当作平常的事,不知道刑罚太重了。[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关键点“侔”“诚”“季末”“轨”各1分。(2)关键点“固”“虐”“所见”“以为”各1分。14.①苏轼认为梁统以“以重法兴”“以轻法衰”为由主张加重刑罚如同将老年生病归咎于中年节欲,完全是谬误。②苏轼认为梁统上书请求加重刑罚背离仁政本质,背离天道。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要点的能力。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梁统,字仲宁,安定乌氏人,性格刚毅,喜好法律。梁统在朝廷,多次上奏对国家有利的事。他认为法令太轻,坏人就会增多,应该加重刑罚,遵照旧典办事,于是上疏说:“臣曾见元、哀二帝减轻一百二十三件本应斩首的判决,为亲手杀人的人减去死刑一等,从此以后,成为常规,所以人们轻易犯法,官吏则轻易杀人。臣听说人君执政之法,以仁义为主,仁就是爱护百姓,义就是为政之道,爱护百姓就应消除残暴,政务治理就应除去混乱。刑罚在于适中,不能太轻,所以五帝时有流、殛、放、杀的刑罚,三王时有大辟、刻肌的律法。所以孔子称他们‘仁者必有勇’。汉高帝受天命诛除暴政,平定天下,制定律令,的确十分恰当。汉文帝宽宏仁爱,以柔和治政,又遇上太平之世,除省肉刑、相坐的法令,其他全部遵从旧典。汉武帝时正是中原强盛之时,财力有余,征伐远方,多次出兵,那些豪杰违犯禁令,奸吏玩弄权术,所以加重对首犯及窝藏犯的处罚,制定有关知道别人犯法而不检举告发的法令,用来破除朋党,惩罚隐匿不报的人。汉宣帝聪明正直,统治天下,群臣守法,没有什么大的过失,照先典办事,国家得到治理。到了哀帝、平帝继位,他们在位时间不长,治理国家经验不多,丞相王嘉随意穿凿附会,删除先帝的典章制度,致使数年时间,有上百件案子,有的不便于处理,有的在处理上无法顺应民心。现在我谨表述他的特别不利于政体的情况如上。臣以为陛下行善德,审时度势,拨乱反正,功绩超过文王、武王,功德与高皇帝相同,的确不应遵循朝代衰弱时的措施。您应该回过头来明察利害,考量得失,诏告有关官吏,择善而从,定出不变的典章,施行不会穷尽的法则,此为天下人的幸事。”事情下达到三公、廷尉审议,他们认为严刑峻法,不是英明之主的当务之急,且原来的法律施行已久,岂是一朝一代所能改变的。梁统所提,不宜采纳。材料二:汉继承了秦的刑法,非常严苛。汉高祖、汉惠帝本不是暴虐的君主,却习惯了所见到的(重刑情况)就把它当作平常的事,不知道刑罚太重了。至汉文帝时才废除肉刑和诛灭三族的刑法。汉景帝又杀晁错并株连其妻子儿女兄弟,汉武帝暴戾,对旧法有增无减,汉宣帝治国崇尚严刑峻法,沿袭汉武帝的旧法。至王嘉做丞相,才开始减轻刑罚,直到东汉,沿袭不改。班固《汉书》不记王嘉的这件事,这事见《后汉书·梁统传》,班固可谓是疏略了。王嘉是位贤相,轻刑又是他的盛德之事,怎可不记 梁统却说高、惠、文、景帝之时因为用重刑所以兴盛,哀帝、平帝时因为用轻刑而衰弱,于是上书请求加重刑罚,幸好当时没有遵从他的建议。这就像人年少时,不节制酒和色却安稳无事,到老之后哪怕节制酒色还是会生病,看到这现象便说酒色可以延年,这能行吗 梁统也是东汉名臣,然而提出这样的建言,便获罪于天,他的儿子梁松、梁竦都死于非命。呜呼!可悲啊,戒之戒之!15. B B. “颔联将仕途坎坷的迁客骚人比作落梅”错误,“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的意思是: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失意文人。所以颔联是把落梅比喻成迁客骚人。16. ①尾联运用比喻手法(或象征),将当权者比作东风,将当权者谬掌权柄,妒贤嫉能生动形象表达出来。②表面上是在谴责东风不解怜香惜玉,却偏偏掌握了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忌妒梅花的孤高。实则暗讽了历史上和现实中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③委婉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对当前这个弃毁贤才的时代的不满。(每点2分)17.(1)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2)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18.A 【解析】前文主语是“猴花”开出的“黄色花朵”,衔接句需保持主语一致,以“这些‘叛逆’的黄花”为主语,排除 BD;C项后句主语换成“基因剧本”,句式断裂。A项“不仅……还……”句式连贯,后句“暗藏基因剧本”与主语“黄花”搭配合理。19.(1)语句②修改为:英国科学家一直在实验室用各种仪器观察着这片花海(2)语句④修改为:根据研究/研究显示【解析】语句②“审查”与“花海”搭配不当,改为“观察”。语句④“根据研究显示”句式杂糅,改为“根据研究”或“研究显示”。20.B 【解析】语境形容植物的进化策略与人类商业智慧的一致性。A.不谋而合: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符合语境。B.比邻而立:指紧挨着站立或居住,强调空间上的邻近。不符合语境。C.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符合语境。D.如出一辙:形容两件事情非常相似,几乎一样。符合语境。21. 示例:①猴花为何开出金色花朵?/红色的猴花为何披上黄衣服?/猴花有何进化策略?/猴花如何“换装”赢得新客户?(2分)②蜜蜂为何成为猴花的“新客户”?/蜜蜂为何垂青猴花?(2分)【解析】拟写标题需紧扣“以猴花和蜜蜂为主语”“问句形式”“不超过15字”的要求,同时突出文章核心内容(猴花进化、蜜蜂与猴花的互动)。以猴花为主语:文章围绕猴花从红色变为黄色、调整香氛等进化行为展开,核心疑问是“猴花为何发生这些变化”。以蜜蜂为主语:蜜蜂是猴花进化后的“新客户”,文章解释了蜜蜂被黄花吸引的原因(颜色偏好、气味敏感)。问句聚焦蜜蜂选择的原因,简洁且贴合内容即可。22. ①“复制粘贴”借用计算机术语,用词新颖巧妙,形象说明基因趋同进化。②“自由发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基因进化的不同选择。③“部分……部分……”为整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表达简洁,概括性强。(每点2分,写到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解析】①“复制粘贴”:“复制粘贴”本是计算机操作术语,这里借用来新颖形象地比喻不同猴花物种“不约而同地激活类胡萝卜素基因”的趋同进化现象,使抽象的基因原理变得通俗可感。②“自由发挥”:指人在不受限制的条件下,根据个人意志或情境需求进行自主表达或创造的行为方式。这里运用拟人手法,将基因在调控色素、香氛时的“不同组合”比作主动选择,赋予基因进化动态感与趣味性,生动展现进化的多样性。③句式特点:“部分……部分……”的对称结构,简洁明快,既概括了进化“趋同”与“差异”的双重特征,又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材料由两段构成。我们首先要读懂两则材料,把握两则材料的中心。第一则提出“牛油果”人格,它的特点是内核坚硬,“坚守自我”,拥有“坚定的内心”,三个同一范畴的近义词:坚硬、坚守、坚定。在反复强调中突出了主旨,考生不难把握。一是围绕“坚守自我”兼谈“改变自我”。可侧重思考:在这喧嚣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呵护心中的净土,找到心灵的归宿,不要让自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迷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心静知足的人,不管在哪里都能生活得开心又心满意足。而在坚守这些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改变自我”。二是围绕“改变自我”兼谈“坚守自我”。侧重于写“改变自我”: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为了求得自我的发展,我们无法让社会适应自己,有时必须改变自己,以求与社会和谐同步。一意孤行,最终只会与社会格格不入。但在改变的基础上也要在某些方面“坚守自我”。三是围绕“改变自我与坚守自我的融合”,重点阐释两者构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自我,又要守住自我。既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又要坚守住内心的操守,做到“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使自己的志向在坚毅中走向升华,走向崇高;还要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与外界的联系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坚守与改变。首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人生路上,我们应以坚守为本,把改变作为辅助;其次列举陶渊明、鲁迅、司马迁等例子论证敢于坚守,我们的生命才能展示出属于自己的绚丽风采;然后列举钱学森、邓小平等例子论证正是因为改变,我们的生命才能奏出属于自己的美丽音符,找准自我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最后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把坚守作为追求的根本,把改变作为前进的动力,才能实现人生追求。构思行文时,应联系当下社会的时代精神,立足青年当下的生活体验来写如何处理“改变自我”“坚守自我”。如写坚守和改变二者相融,开篇可提出“既要恪守初心,又要与时俱进”的论点,然后采用并列式结构布局写作,既论述青春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守自己的道德高地和精神内核,又要积极投身于不断前进的时代大潮,以昂扬的精神风貌来绽放自己的青春风采。也可以进行层进式论证,个人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要紧密联系起来,把理想目标与民族复兴梦相融合,把小我融入大我,坚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不断提升完善自己的素质,来迎接新时代新征程的挑战。论证过程可辅以丰富的例证和生动的比喻论证,最后归结全篇,既要改变自我,又要守住自我,二者辩证统一。只有二者有效融合,时代青年才会拥有高质量的青春,更好地展示新时代新青年的新风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参考立意】1.秉坚守之心,悟善变之道。 2.行若水,心益坚。 3.行若蒲苇,心若磐石。4.坚定内心,审时度势。 5.坚守自我本心,灵活变通处世。【范文欣赏】秉坚守之心,悟善变之道芸芸众生,各有不同。“牛油果”型人格的人,坚守内心,愈挫愈坚;而“清水”型人格的人,则是随物赋形,不拘常态。故秉承坚守之心,且悟善变之道,方可助益人生。其实,“牛油果”型和“清水”型,代表了两种人生境界和处世态度。无论身处何地,坚守内心才能守住底线,不拘常态则是追求的境界,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才会锻造高质量的青春。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坚守方显初心,坚守方见执着的追求。纵览古今,一个个伟人用自己的坚守激扬起一簇簇时代的浪花。文天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选择,无不成为我们民族的丰碑。星空摄影师叶梓颐用相机记录星空,用行动践行初心。星辰点点浮沉聚往,这一路上遇到了太多困难,可她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在梦想的旅途中追寻着属于自己的那颗星。松下幸之助说:“在荆棘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吾辈青年,应坚守自我,构建内心的精神高地。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善变方显明智,灵动方见圆融。郭象有言:“揭天地以趋新,负山岳以舍故。”时光如梭,四季更迭,天地万象,岁月不居。面对日新月异的局面,与时俱进,随遇而安,既是生活的常态,更是处世的智慧。古今中外的圣贤先哲给我们留下了瑰丽的财富。诸葛亮面对孟获,七擒七纵,用灵活变换之法成功化解了孟获心中的芥蒂,使其心悦诚服,从而谱写了民族融合的佳篇。周恩来总理在对外交往中,不仅看到矛盾的对立性,更看到发展中的统一性,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以超人的智慧和灵活的外交手段,在谈笑间使复杂的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为新生的共和国迎来外交史上的黄金时期。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争做时代的弄潮儿。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以坚守之心,善变之道,打造高质量青春,助益成功人生。坚守底线,是抓大;变通处事,是放小,坚守是变通的前提。总书记曾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最真诚的信念,在岁月洗礼中历久弥坚,最伟大的事业经过时间的沉淀,方能感受澎湃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一心为民,在历史的波涛汹涌中融通善变,踏出了民族复兴的坚实步伐。我辈青年也应将内心的坚定不移与机智通达结合起来,奏响青春乐章,演绎精彩人生。躬逢盛世,我们应内心守正,砥砺前行,做刚强矢志之人;也应随物赋形,处事圆融,做柔善变通之士。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辈青年当秉持坚守之心,且悟善变之道,去追风赶月,助力复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