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三首》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古诗三首》课件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4 古诗三首
第一阶:课前预习
学习内容
1.朗读古诗,了解诗意。
2.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
3.文体知识:古诗。
4.认写生字、词语。
课文大意
《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让读者把辽阔洞庭尽收眼底,从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山色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山行》描写了深秋时节的山中景致,表达了作者对枫叶、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情感。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文学成就:他的诗以律、绝为工,乐府小章尤为著名。与柳宗元并称为“刘柳”,与白居易并称为“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主要作品:《陋室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乌衣巷》等。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晚唐杰出诗人。有杜紫微、杜司勋、杜樊川等别称。
主要成就: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书画亦精。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主要作品:《山行》《清明》《江南春》等。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诗人,曾任朝廷小官,他是江湖派诗人。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主要作品:《夜书所见》《游园不值》等。
名言佳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
  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风,指的是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近体诗指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都比古体诗严格。
古诗
文体知识
会认字
庭院 未来 磨刀 斜阳
萧条 挑动 急促
tíng

xié
wèi

tiǎo
xiāo
我会认



xié
字义:不正,跟平面或直线既
   不平行也不垂直的。
斜塔
多音字

磨合
磨刀
磨坊
磨盘
(mò)
(mó)
  辨析:表示“摩擦”“阻碍,困难”“拖延,耗时间”“逐渐消失”“消灭”时,读 mó,如,磨刀、折磨、磨工夫、磨灭;表示“把粮食弄碎的工具”“用磨把粮食弄碎”“掉转(多用于狭窄的空间)”时,读mò,如,石磨、磨面、磨车。
用肩担着;量词,用于成挑儿的东西;选、拣。
用竿子等把东西举起或支起;拨弄,引动。
多音字

挑水 挑食
( tiāo )
挑起来 挑拨
( tiǎo )
易读错
“促”是平舌音;“庭”是后鼻音;“磨、挑”是多音字,在本课分别读mó和tiǎo。
会写字








左窄右宽
上下结构

独体字
会写字


左右同宽
半包围
书写指导

  里面先写“壬”,后写“廴”,“壬”的最后一横短。。

  “余”捺变点,两横上短下长,“斗”两点对齐,横略向上倾斜,竖为悬针竖。
词语听写
互相 未来 寒冷 小径 斜阳 枫叶 霜冻 挑动 深秋 落日 洞庭湖  
理解词语
白云生处
促织(蟋蟀)
【洞庭】洞庭湖,位于今湖南北部。
【和】协调,和谐。
【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比喻
洞庭湖中的君山。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于】比。
【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
声音。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第二阶:阅读理解
学习内容
1.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体
会诗中的情感。
2.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望洞庭
洞庭湖。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湖面。
阅读理解
  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
阅读理解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青绿色的螺壳。这里是用来比喻洞庭湖中的君山。将湖中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
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
阅读理解
  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波光闪动,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多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呀。
阅读理解
你能根据插图和注释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吗?
结构图示
洞庭秋色
秋月——相合
湖面——如镜
洞庭山水
湖光秋月景色美
山青水翠出洞庭
山水——青翠
君山——青螺
望洞庭
和谐宁静
山水相称
阅读理解
远上寒山石径斜,
石头小路。
向山的远处伸展。
“歪斜,不正”。这里指山间小路弯弯曲曲。
阅读理解
白云生处有人家。
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有人家”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一驱寒山清冷之意,照应了“石径 ”。
阅读理解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诗意: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阅读理解
停车坐爱枫林晚,
因为
  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阅读理解
霜叶红于二月花。
  “霜叶”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写出了这是深秋季节。
比……还红。
阅读理解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花。
赏析:自古以来,秋天在人们的眼里往往是悲凉的,而诗人杜牧通过这两句诗,向我们展现了枫叶如火,嫣红满目,生机盎然的深秋景色。虽是深秋,但并不萧条冷落,而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鼓舞。
  诗意: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山行
眺望远景
驻足观赏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辽阔深远
晚秋枫林
叶红于花
秋比春美
色彩鲜明
生机盎然
结构图示
阅读理解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阅读理解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阅读理解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料想,猜想。
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阅读理解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料想是孩子们在拨弄蟋蟀,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
阅读理解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两句描写儿童深更半夜借着灯火,津津有味地拨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夜书所见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儿童挑促织
篱落一灯明
秋风吹动思绪灯火唤起乡情
结构图示
近处
远处
孤独郁闷
亲切之感
第三阶:方法学用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
学习内容
第三阶:方法学用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
学习古诗时,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借助注释来理解。如《山行》中的“坐”,用我们熟悉的意思解释不通,阅读文中注释,我们知道它在这里是“因为”的意思。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
方法
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山行》中的“坐”,通过阅读课下注释,我们知道是“因为”的意思,那么“坐爱”就是“因为喜爱”的意思。
  “挑促织”的“挑”是“用细长的东西拨弄”,这样就可以明白“挑促织”是“拨弄蟋蟀”的意思。
第四阶:课后练习
学习内容
1.课后习题。
2.随堂检测。
(1)在正确的读音后面打“√” 。
(2)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3)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课后习题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首古诗感情真挚,朗读时要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并读出古诗的味道来。《望洞庭》可以想象“秋月映照湖面”“水平如镜的洞庭湖”“洞庭湖中的君山”等画面,再想一想“诗人看到如此美景可能会想些什么?”进一步感受洞庭湖的宁静之美,用舒缓的语调来读。《山行》朗读的总体基调应是明快的。诗的前两句,要带着对诗中美景的想象,读出深秋时节山景的生机盎然;后两句语调应高昂上扬,读出诗人对枫叶、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夜书所见》前两句写了诗人郁闷孤独之情,朗读时语调舒缓;后两句语气明快一些,最后一句语调上扬。
课后习题1
背诵课文。
  背诵时,可以抓住关键词语,结合文中的插图,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这样能更好地背诵古诗。《望洞庭》可以借助“湖光秋月、潭面、山水翠、白银、青螺”这几个词语进行背诵。《山行》可抓住“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这几个词语进行背诵。《夜书所见》可抓住“梧叶、秋风、儿童、促织、篱落”等重点词语来背诵。
课后习题1
默写《山行》。
  默写时,注意古诗的格式,每句居中写,标点不要遗漏。“斜”的右边是“斗”,不要写成 “十”;“停”不要写成“亭”;“坐”不要写成“座” 。
课后习题2
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这三首诗写的都是秋季的景色。从《望 洞庭》中的“秋月(秋天的月亮可以看出是秋天。从《山行》一诗中的“寒山(深秋时节的山)”“霜叶(秋霜打过的枫叶)”可以看出是秋天。从《夜书所见》第二句中的“秋风”可以知道是秋天。
课后习题3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答案供参考
◆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我)停下车子不走了,因为太喜欢这晚秋的枫林,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随堂检测
一、在正确的读音后面打“√”。
寒山(hán tán)  小径(jīng jìng)
打磨(mò mó )  未来(chán wèi)
急促(cù chù) 挑促织(tiǎo tiāo)
随堂检测
二、将相应的作者填在括号内。
  
刘禹锡
杜牧
叶绍翁
杜牧 李白 刘禹锡 叶绍翁 杜甫
1.我知道,《望洞庭》的作者是( )。
2.笑笑说《山行》是苏轼写的,我记得是( )写的。
3.( )写的《夜书所见》我非常喜欢。
随堂检测
  远上(    )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枫林晚,(    )二月花。
1.补全诗句。
2.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诗中描写的  
 是(   )季的景色,从(   )和(   )两种
 景物中可以看出来。
三、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寒山石径
停车坐爱
霜叶红于

杜牧

寒山
霜叶
第五阶:课外拓展
学习内容
杜牧的小故事——知过能改。
课外拓展2
  杜牧弱冠成名,先是考中了进士,进士及第之后又制策登科,当时的心境可谓“心花怒放”。一天他与友人到长安城南文公寺游览,发现寺内静悄悄的,一个老僧拥褐独坐,一副超然物外的风采。杜牧与之交谈,觉得此人玄言妙语,非一般僧人所比。老僧反过来问杜牧的名姓和职业,前来的人大说杜牧出身名门,而今名满长安之类,谁知老僧微微一笑,言到:皆不知也。杜牧失望之余,没有恼怒,反而深刻反思,赋诗一首“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
杜牧的小故事——知过能改
下节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