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用坐标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导学案(含答案) 2025-2026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7 用坐标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导学案(含答案) 2025-2026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2.7 用坐标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基本过程.(逻辑推理、数学运算)
2.能根据曲线的几何特征求曲线的方程.(直观想象、数学运算)
3.初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几何问题.(逻辑推理、数学运算)
【自主预习】
1.某涵洞的横截面是半径为5 m的半圆,则该半圆的方程是(  ).
A.x2+y2=25
B.x2+y2=25(y≥0)
C.(x+5)2+y2=25(y≤0)
D.随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变化而变化
2.当点P在圆x2+y2=1上运动时,它与定点Q(3,0)的连线PQ的中点的轨迹方程是(  ).
A.(x+3)2+y2=4
B.(x-3)2+y2=1
C.(2x-3)2+4y2=1
D.(2x+3)2+4y2=1
3.已知动点M到点(8,0)的距离等于点M到点(2,0)的距离的2倍,求点M的轨迹方程.
【合作探究】
探究1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
如图,在直角△ABC中,∠ACB=90°,AC=3,BC=4,过点B作△ABC的外接圆的切线交线段AC的延长线于点D,则线段AD的长是多少
问题1:若用坐标法解决上面问题,应怎样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问题2:结合问题1所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求圆的方程和AD的长.
用坐标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的几何要素,如点、直线、圆等,把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例1 如图所示,AB是☉O的直径,CD是☉O的一条弦,且AB⊥CD,E为垂足.利用坐标法证明:E是CD的中点.
【方法总结】坐标法解题的关键是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坐标系的原则:(1)若有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一般以它们分别为x轴和y轴;(2)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3)让尽可能多的点落在坐标轴上或关于坐标轴对称;(4)关键点的坐标易求得.
如图所示,在圆O上任取一点C为圆心,作圆C,与圆O的直径AB相切于点D,圆C与圆O交于点E,F,且EF与CD相交于点H.利用坐标法证明:EF平分CD.
探究2 代数问题的几何解法
例2 (1)已知实数x,y满足方程(x-2)2+y2=3,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
(2)函数y=-的值域为    .
【方法总结】
1.与圆上点(x,y)有关的最值问题的常见类型及解法
(1)形如t=的最值问题,可转化为动直线的斜率的最值问题,即转化为过点(a,b)和点(x,y)的直线的斜率的最值问题;
(2)形如t=ax+by的最值问题,可转化为动直线截距的最值问题;
(3)形如t=(x-a)2+(y-b)2的最值问题,可转化为动点到定点的距离平方的最值问题.
2.将被开方式配方,可化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形式,结合几何意义求值域.
已知实数x,y满足(x-2)2+y2=3,求y-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探究3 求轨迹方程
1.用坐标法解决轨迹问题的基本思想
笛卡儿创立解析几何后,人们借助坐标系把形与数联系起来,使几何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坐标,用代数方法来解决.在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并实施代数运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几何定理得出坐标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将图形用向量语言来描述,用向量运算来解决,再转化为坐标之间的关系.
2.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1)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2)设动点的坐标为(x,y);
(3)找出限制动点的几何条件;
(4)将坐标代入几何关系;
(5)化简式子.
3.求轨迹方程的三种常用方法
(1)直接法:根据题目条件,建立坐标系,设出动点坐标,找出动点满足的条件,然后化简、证明.
(2)定义法:当动点的运动轨迹符合圆的定义时,可利用定义写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3)代入法:若动点P(x,y)依赖于某圆上的一个动点Q(x1,y1)而运动,可将x1,y1用x,y表示,再将点Q的坐标代入到已知圆的方程中,得到点P的轨迹方程.
特别提醒: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易出现不符合条件的点仍在所求的轨迹上,故应排除不合适的点.
例3 若两定点A,B的距离为3,动点M满足|MA|=2|MB|,求点M的轨迹围成的区域的面积.
例4 已知A(2,0)是圆x2+y2=4上的定点,P为圆上的动点,求线段AP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
【方法总结】一般地,求轨迹方程就是找等量关系求等式.先把等量关系用坐标表示出来,再进行变形化简,就得到相应的轨迹方程.求轨迹方程的关键就是建立坐标系,找等量关系.
已知△ABC的边AB的长度为4,若BC边上的中线为定长3,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顶点C的轨迹方程.
已知Rt△ABC的斜边为AB,且A(-1,0),B(3,0),求直角顶点C的轨迹方程.
【随堂检测】
1.方程x2+xy=x表示的曲线是(  ).
A.一个点
B.一个点和一条直线
C.一条直线
D.两条直线
2.若Rt△ABC的斜边的两个端点A,B的坐标分别为(-3,0),(7,0),则直角顶点C的轨迹方程为(  ).
A.x2+y2=25(y≠0)
B.x2+y2=25
C.(x-2)2+y2=25(y≠0)
D.(x-2)2+y2=25
3.设圆x2+y2-4x+2y-11=0的圆心为A,点P在圆上,则PA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是    .
4.若实数x,y满足x+y-6=0,则x2+y2的最小值为    .
参考答案
2.7 用坐标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自主预习
自学检测
1.D 【解析】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不同,得到的半圆方程也不同.
2.C 【解析】设P(x1,y1),PQ的中点M的坐标为(x,y),
∵Q(3,0),∴∴
又点P在圆x2+y2=1上,
∴(2x-3)2+4y2=1,∴中点M的轨迹方程为(2x-3)2+4y2=1.故选C.
3.【解析】设M(x,y),由题意有=2,整理得点M的轨迹方程为x2+y2=16.
合作探究
探究1 情境设置
问题1:以C为原点,AC所在的直线为x轴,BC所在的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比较合适.因为图中恰有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且线段长度已知.
问题2: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A(3,0),B(0,4),所以AB的中点坐标为,|AB|=5,
所以圆的方程为x-2+(y-2)2=,
所以切线BD的方程为-×x-+(4-2)(y-2)=,整理得3x-4y+16=0,
所以点D的坐标为-,0,|AD|=3+=.
新知运用
例1 【解析】如图所示,以O为坐标原点,直径AB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设☉O的半径为r,|OE|=m(m设C(m,b1),D(m,b2),
则m2+=r2,m2+=r2,
即b1,b2是关于b的方程m2+b2=r2的两根,
解方程得b=±,
不妨设b1=-,b2=,
则CD的中点坐标为m,,即(m,0).
故E(m,0)是CD的中点.
巩固训练 【解析】假设点D在点O右侧,以O为坐标原点,AB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设|AB|=2r,D(a,0)(0可得圆O:x2+y2=r2,圆C:(x-a)2+(y-)2=r2-a2.
两方程作差得直线EF的方程为2ax+2y=r2+a2.
令x=a,得y=,
则Ha,,
即H为CD的中点,所以EF平分CD.(其他情形同理易证)
探究2
例2 (1),- (2)(-1,1) 【解析】(1)原方程表示以点(2,0)为圆心,为半径的圆,设=k,即y=kx.
当直线y=kx与圆相切时,斜率k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此时=,解得k=±.
故的最大值为,最小值为-.
(2)由题意,y=-,
设P(x,0),A,,B-,,
则|PA|=,
|PB|=.
函数的几何意义为动点P(x,0)到定点B-,和定点A,的距离的差值,即y=|PB|-|PA|.
∵||PB|-|PA||<|AB|,且|AB|=1,
∴|y|<1,即-1巩固训练 【解析】设y-x=b,即y=x+b.
当y=x+b与圆相切时,纵截距b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
此时=,即b=-2±.
故y-x的最大值为-2+,最小值为-2-.
探究3
新知运用
例3 【解析】以A为坐标原点,A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
设点M(x,y),则A(0,0),B(3,0),
由=2,化简并整理得(x-4)2+y2=4,
于是得点M的轨迹是以点(4,0)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其面积为4π,
所以点M的轨迹围成的区域的面积为4π.
例4 【解析】设线段AP的中点为M(x,y),
由中点坐标公式,得点P的坐标为(2x-2,2y).
∵点P在圆x2+y2=4上,
∴(2x-2)2+(2y)2=4,
故线段AP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为(x-1)2+y2=1.
巩固训练1 【解析】设AB的中点为O,以O为原点,直线AB为x轴,AB的中垂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则A(-2,0),B(2,0).设C(x,y),BC的中点D(x0,y0).
∴ ①
∵|AD|=3,∴(x0+2)2+=9. ②
将①代入②,整理得(x+6)2+y2=36.
∵点C不能在x轴上,∴y≠0.
综上,点C的轨迹是以(-6,0)为圆心,6为半径的圆,去掉(-12,0)和(0,0)两点,轨迹方程为(x+6)2+y2=36(x≠-12,且x≠0).
巩固训练2 【解析】(法一)设顶点C(x,y),因为AC⊥BC,且A,B,C三点不共线,
所以x≠3,且x≠-1.
又因为kAC=,kBC=,
且kAC·kBC=-1,
所以·=-1,
化简得x2+y2-2x-3=0,
所以直角顶点C的轨迹方程为x2+y2-2x-3=0(x≠3,且x≠-1).
(法二)同法一,得x≠3,且x≠-1,
由勾股定理,得|AC|2+|BC|2=|AB|2,
即(x+1)2+y2+(x-3)2+y2=16,
化简得x2+y2-2x-3=0,
所以直角顶点C的轨迹方程为x2+y2-2x-3=0(x≠3,且x≠-1).
(法三)设AB的中点为D,由中点坐标公式,得D(1,0),
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知|CD|=|AB|=2.由圆的定义,知动点C的轨迹是以D(1,0)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因为A,B,C三点不共线,所以应除去与x轴的交点).
设C(x,y),则直角顶点C的轨迹方程为(x-1)2+y2=4(x≠3,且x≠-1).
随堂检测
1.D 【解析】方程可化为x(x+y-1)=0,即x=0或x+y-1=0.因此方程表示的是两条直线.
2.C 【解析】由已知可得,线段AB的中点坐标为(2,0),因为△ABC为直角三角形,C为直角顶点,所以点C到点(2,0)的距离为|AB|=5,所以点C(x,y)满足=5(y≠0),即点C的轨迹方程为(x-2)2+y2=25(y≠0).
3.(x-2)2+(y+1)2=4 【解析】由条件知A(2,-1),设M(x,y),根据中点坐标公式可得点P(2x-2,2y+1),
∵点P在圆上,
∴(2x-2)2+(2y+1)2-4(2x-2)+2(2y+1)-11=0,
整理得x2+y2-4x+2y+1=0,即(x-2)2+(y+1)2=4,
∴PA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为(x-2)2+(y+1)2=4.
4.18 【解析】令x2+y2=r2,则x2+y2的最小值为圆x2+y2=r2与直线相切时的圆的半径的平方,所以r==3,即x2+y2的最小值为1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