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初中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初中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物理 课时数 2课时 教师
课题 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教学 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长度(如纸张厚度、曲线长度)和时间(如脉搏一次时长)的间接测量原理,建立 “特殊测量需转换思路” 的科学认知; 2. 知道量筒、量杯的结构特点与使用规则(量程、分度值、读数方法),掌握排水法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逻辑,形成 “工具适配测量需求” 的观念; 3. 了解身上 “尺”(拃长、步长)和 “表”(脉搏)的估测方法,认识估测在无工具场景下的实用价值。
科学思维 1. 通过设计 “累积法测纸张厚度”“以直代曲法测曲线长度” 方案,理解 “转换法”“等效替代法” 的核心逻辑,培养创新思维; 2. 分析排水法测体积时 “V物 = V2-V1” 的推导过程,结合量筒、量杯读数规范,提升逻辑推理与严谨操作的思维能力; 3. 对比估测值与精确测量值的差异,归纳估测的改进方法,养成 “数据对比分析” 的思维习惯。
科学探究 1. 经历 “提出特殊测量问题(如‘如何测一张纸厚度’)→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分析数据” 的完整探究流程,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2. 完成 “累积法测纸张厚度”“以直代曲法测曲线长度”“量筒、量杯使用专项练习”“排水法测小石块体积” 实验,提升实验操作与数据记录能力; 3. 合作测量身上 “尺” 的尺寸、用脉搏估时,增强合作交流与实践探究能力。
科学态度 与责任 1. 体会间接测量在生活、科研中的应用价值(如工业测细铜丝直径),养成严谨、务实的实验态度; 2. 感受 “无标准工具时灵活利用身体资源估测” 的创新思路,增强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感; 3.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团队协作意识,认同 “数据真实记录” 的科学原则,重视仪器规范使用的安全性。
教材 分析 1. 地位作用:本节是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的第三课时,是前一节 “直接测量长度和时间” 的延伸,聚焦 “特殊场景下的间接测量”,其中量筒、量杯使用是后续 “密度测量”“液体体积计算” 的核心技能,是连接基础测量与复杂实验的关键环节; 2. 内容结构:教材以 “解决特殊测量问题” 为主线,分三模块展开——①长度的间接测量(累积法、以直代曲法、滚轮法);②不规则物体体积测量(量筒、量杯使用、排水法);③身上 “尺” 和 “表” 的估测,穿插 “活动 1-3” 强化动手操作,逻辑上从 “长度” 到 “体积”、从 “精确测量” 到 “估测”,符合学生认知梯度; 3. 编写特点:以 “问题驱动” 设计实验(如 “如何测曲线长度”),注重 “类比迁移”(如用脉搏累积测时类比纸张累积测厚),融入生活案例(如地图路线测量、脚印估身高),量筒、量杯部分强调 “直观观察” 与 “规范操作”,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
学情分析 1. 已有基础:学生已掌握刻度尺、停表的直接测量方法,具备 “多次测量求平均减小误差” 的认知,但对 “间接测量” 的转换思想(如 “化薄为厚”“化曲为直”)无经验,从未接触量筒、量杯,对 “凹液面读数”“量程选择” 等概念完全陌生; 2. 认知难点:①理解 “累积法” 中 “n 张纸总厚→单张厚度” 的推导逻辑,易忽略 “纸张需相同厚度” 的前提;②量筒、量杯读数时易俯视、仰视,难以理解 “凹液面底部对齐” 的原理,不会选择合适量程;③区分 “估测” 与 “错误”,难以接受 “估测存在合理误差”; 3. 学习特点:八年级学生动手意愿强,对 “测曲线、测弹珠体积” 等实验兴趣高,但实验操作易粗心(如棉线未贴紧曲线、石块未完全浸没、量筒倾倒时洒漏),数据记录易遗漏单位,需教师针对性指导仪器使用细节。
教学重点 1. 掌握长度间接测量的核心方法:①累积法(测纸张、细铜丝厚度),步骤为 “选 n 个相同物体→测总长度、厚度→算单个值”;②以直代曲法(测曲线长度),步骤为 “棉线贴曲线→标记端点→拉直测棉线长度”; 2. 熟练掌握量筒 / 量杯的使用:①识别量程、分度值(量筒刻度均匀,量杯上密下疏);②规范操作(平稳放置、缓慢倾倒液体);③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底部相平);④排水法测不规则物体体积(V物 = V2-V1); 3. 掌握身上 “尺”(拃长、步长)和 “表”(脉搏)的估测方法,能对比估测值与精确测量值。
教学难点 1. 设计合理的间接测量方案:①累积法中 “n 的选择”(如纸张选 50 张而非 5 张,平衡误差与操作难度);②以直代曲法中 “棉线无弹性” 的要求及 “贴合曲线” 的操作技巧; 2. 量筒、量杯的规范使用与误差控制:①理解 “凹液面底部读数” 的原理,纠正俯视、仰视的错误习惯;②根据测量需求选择合适量程(如测 50mL 液体选 100mL 量筒而非 500mL 量筒); 3. 理解排水法测体积的逻辑:①为何 “石块浸没后总体积 - 水的体积 = 石块体积”;②分析 “石块吸水”“未完全浸没”“液体洒漏” 导致的误差; 4. 建立估测与精确测量的关联:①通过对比数据归纳估测的改进方法(如多次用身上 “尺” 测量求平均);②区分 “估测误差” 与 “操作错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 创设矛盾情境:展示一张纸、一段弯曲的铁丝,提问 “用刻度尺能直接测出这张纸的厚度吗?能直接测出这段铁丝的长度吗?为什么?”; 2. 引导迁移思考:“之前我们测脉搏一次时长,是直接测一次还是测多次算平均?这种‘化少为多’的思路能用到测纸张厚度上吗?”; 3. 拓展问题引新:“如果要测一块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刻度尺还能用吗?需要什么特殊工具?”,引出量筒、量杯; 4. 点明课题:“今天我们学习‘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解锁特殊测量的‘小技巧’,还要掌握新工具 —— 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教师总结】直接测量无法解决 “过薄、过曲、不规则” 的测量问题,需借助间接测量方法和专用工具(如量筒、量杯),核心是 “转换” 与 “规范操作”。 1. 尝试用刻度尺测纸张厚度和曲线长度,发现 “纸张太薄测不出”“曲线无法拉直”,产生认知冲突; 2. 回忆脉搏测量方法(测 1min 次数算一次时长),思考 “测多张纸总厚再除以张数” 的可能性; 3. 观察教师展示的量筒、量杯,好奇其用途与使用方法,明确本节课需掌握 “新工具使用” 的目标,带着疑问进入新课。
学习新课 【模块一:长度的 “间接” 测量 —— 从 “问题解决” 到 “方案设计”】 环节 1:自主设计 “测纸张厚度” 方案 【问题情境 1】“一张纸太薄,刻度尺直接测不出,如何利用现有工具(刻度尺、作业本)测出它的厚度?请小组先独立设计方案,再分享思路。” 【小组活动】1. 每组讨论 2 分钟,列出设计要点(如 “用多纸叠放”“选相同纸张”); 2. 3 组代表分享方案,教师引导补充:①需去掉封皮(厚度不同);②选 50 张(张数太少误差大,太多易叠歪);③对齐边缘(避免总厚测量偏差); 【教师总结】1. 累积法:原理:化薄为厚(将 “难测的单张厚度” 转化为 “易测的多张总厚”);步骤:①选 50 张相同内页纸→叠放对齐→用刻度尺测总厚 D(估读到 mm 下一位);②单张厚度 d=D/n(n 为张数); 误差分析:提问 “若纸张叠放不整齐,测量结果会偏大还是偏小?”(引导学生得出 “总厚测偏大→d 偏大”); 【学生实验 1】分组完成实验,填写 “方案 - 数据 - 误差” 记录表: 累积法测纸张厚度实验记录表 小组编号一、方案设计要点(必填操作细节)二、测量数据记录(单位:cm,刻度尺分度值:______mm)三、误差分析与改进四、实验结论1. 选纸类型:物理课本内页纸____ 2. 纸张张数:____张 3. 叠放要求:边缘对齐(□是 /□否,用尺子辅助压平) 4. 测量工具:______1. 总厚度 D 多次测量: 第 1 次:______cm 第 2 次:______cm 第 3 次:______cm 2. 总厚度平均值D':______cm 3. 单张厚度d:______cm1. 误差原因(可多选并补充): □叠纸不齐(边缘错开D'偏大) □读数偏差→D'偏大 / 偏小) □刻度尺倾斜(未与纸张边缘平行→D'偏大) □纸张厚度不均(部分纸张偏厚→D'偏大) 其他:______ 2. 改进措施(对应误差原因): ______本次实验测得物理课本内页单张纸厚度约为______cm(或______mm)
3. 师生共同总结 “量筒使用四步规范”:选量程(接近测量值)→稳放置(水平台)→平读数(凹液面底部)→记单位(mL); 第三步:量程选择(从 “教师讲解” 到 “实验验证”) 【对比实验】 1. 任务:用 50mL 量筒和 100mL 量筒分别量取 35mL 水,记录读数: 2. 结论:选量程时,优先选 “略大于测量值且分度值小” 的量筒; 环节 2:排水法测体积 —— 从 “原理理解” 到 “问题解决” 【递进问题链】 1. 基础问题:“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水面为什么上升?”(引导得出 “石块体积 = 上升的水的体积”); 2. 进阶问题:“若石块漂浮(如塑料块),怎么测体积?”(小组讨论:用细针按压完全浸没,或拴重物牵引); 3. 拓展问题:“若石块吸水(如海绵块),测量结果会怎样?如何改进?”(实验验证:干海绵和裹保鲜膜的海绵分别测体积,对比发现 “吸水导致 V2 偏小→V物偏小”,改进方法:包裹保鲜膜或先浸湿石块); 【学生实验 3】分组测 3 种物体体积(石块、塑料块、海绵块),填写 “问题 - 方案 - 数据” 表: 2. 测 “个人表”:①测 1min 脉搏跳动次数(重复 3 次);②计算 “脉搏一次时长”(60s÷ 平均次数); 环节 2:用 “个人工具” 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任务】1. 估测教室宽度:①用 “步长” 测(走步数 × 步长);②用 “拃长” 测(课桌长 × 课桌数,课桌长用拃长估);③用刻度尺精确测,对比误差: 2. 估测 “整理书包” 时间:①用 “脉搏” 估(数脉搏次数 × 一次时长);②用停表精确测,分析误差原因(如整理时注意力分散,数脉搏漏数); 【模块间衔接过渡】 从长度到体积:“我们能用间接方法测长度,那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如小石块),长度工具测不了体积,该用什么工具?”(引出量筒 / 量杯); 从精确测量到估测:“如果没有刻度尺、量筒,野外露营时想测帐篷大小、溪水体积,怎么办?”(引出身上的 “天然工具”); 【随堂测试】 1.测细铜丝直径,某小组设计 3 种方案:①直接测 1 根;②测 10 根总直径;③测 50 根总直径。最合理的是______,理由是______; 答案:③;张数越多,误差越小 2.用量筒测 40mL 水,若俯视读数,测量值比真实值______(大 / 小);若用 100mL 量筒比 50mL 量筒测,精度更______(高 / 低); 答案:大;低 3.测漂浮的塑料块体积,正确的操作是( )A. 直接放入量筒 B. 用细针按压完全浸没 C. 拴铁块牵引浸没答案:B(C 选项会增加铁块体积,需减去铁块体积,操作复杂) 【合作探究活动】 主题:“测玻璃弹珠的体积,哪种方法更优?”   分组设计 2 种方案:方案 A(排水法):量筒装水→放 1 颗弹珠→测 V2-V1;方案 B(累积法):量筒装水→放 10 颗弹珠→(V2-V1)÷10 3. 结论:测微小物体体积,优先用 “累积法 + 排水法”,平衡精度与操作难度; 【课堂练习】 1. 用累积法测 20 枚 1 元硬币总厚 3.2cm,则一枚硬币厚______mm(注意单位换算); 2. 50mL 量筒分度值 1mL,量取 25mL 水,若仰视读数,实际体积______25mL(>/<); 3. 某同学用 “步长法” 估测操场跑道长:步长 50cm,跑一圈 398 步,估测长______m,精确测 400m,误差______m; 4. 测吸水的木块体积,需先______(填操作),再用排水法测量。 【结论】 1. 间接测量的核心是 “转换”:根据测量对象特点选方法(薄物体用累积法,曲线用化直法,不规则体积用排水法); 2. 工具使用需 “适配”:量筒选量程、看分度值,身上 “尺” 需先校准(测平均值); 3. 误差可 “控制”:通过多次测量、规范操作、优化方案减小误差,理解 “误差不可避免,但可改进”。 1. 长度间接测量: 方案设计:小组讨论 “测纸张厚度” 时,提出 “用 100 张纸”“对齐边缘” 等细节,纠正 “用不同厚度纸张” 的错误; 实验对比:用棉线和硬币测曲线长度,发现 “硬币滚动打滑” 导致误差大,主动选择棉线法; 误差分析:测纸张厚度时,某小组总厚读偏大,自主分析 “边缘未对齐”,重新测量; 2. 量筒、量杯专项: 结构对比:指出 “50mL 量筒分度值1mL,100mL量杯分度值 5mL”,理解 “量筒精度高” 的原因; 试错操作:手持量筒读数后,发现数据比正确值大 2mL,主动总结 “需水平放置”; 量程选择:用两种量筒测35mL水,直观感受 “50mL量筒读数更精确”,记住选量程原则; 3. 体积测量: 问题解决:测塑料块时,自发用细针按压,解决 “漂浮” 问题;测海绵块时,尝试 “裹保鲜膜”,对比吸水前后数据差异; 数据记录:详细填写 “问题 - 方案 - 数据” 表,如 “海绵块吸水→V 物偏小→改进:裹保鲜膜”; 4. 身上的 “尺” 和 “表”: 定制工具:认真测 3 次拃长,计算平均值,发现 “自己的拃长约 18cm”; 实践应用:用步长测教室宽度时,主动走 2 次求平均,减少 “步数数错” 的误差; 误差改进:估测时间漏数脉搏,提出 “边做活动边数,集中注意力” 的改进方法; 5. 随堂测试:结合实验经验,快速判断 “测细铜丝用 50 根”“俯视读数偏大”,准确率提升; 6. 合作探究:对比弹珠体积两种方案,主动发现 “累积法精度高”,理解 “微小物体测多算少” 的优势; 7. 课堂练习:独立完成单位换算(1.6mm)、误差判断(>25mL)、步长计算(199m,误差 1m)、吸水处理(裹保鲜膜),巩固重点。
【例题 1】要测量一枚 1 元硬币的厚度,下列方案最合理的是( ) A. 直接测 1 枚 B. 测 1 枚多次求平均 C. 测 10 枚总厚 ÷10 D. 测 10 枚分别求平均再求总平均 【解析】 直接测 1 枚硬币厚度(过薄,误差大),排除 A、B;测 10 枚分别求平均再总平均(操作繁琐,无必要),排除 D;累积法(测 10 枚总厚 ÷10)能减小误差,操作简便,故选 C。 【例题 2】某同学用量筒测水的体积,操作如下:①选 100mL 量筒;②倒入水后手持量筒读数;③俯视凹液面底部,读数为 60mL。(1)该操作的错误有:_______________;(2)实际水的体积_________(>/<)60mL;(3)正确操作后读数为 58mL,该量筒的分度值可能是______。 【解析】 (1)错误:手持量筒(应平稳放在实验台)、俯视读数(应平视凹液面底部);(2)俯视读数偏大,实际体积 < 60mL;(3)58mL 为精确到 1mL 的读数,分度值可能是 1mL(100mL 量筒常见分度值 1mL 或 2mL,若分度值 2mL,读数应为 58mL 或 60mL,符合逻辑,故填 1mL 或 2mL)。 【例题 3】测地图上 PQ 段曲线公路的长度,可取的方法是( ) A. 直尺直接量 PQ B. 直尺沿曲线移 C. 棉线贴曲线→拉直测 D. 橡皮筋贴曲线→拉直测 【解析】 A(曲线无法直测)、B(直尺沿曲线移易偏移)错误;D(橡皮筋有弹性,拉直后长度变长,误差大)错误;C(无弹性棉线贴曲线→拉直测,符合 “以直代曲法”)正确,故选 C。 1. 例题 1:分析各选项的误差大小,理解 “累积法选较多物体” 的原因,独立完成 “测细铜丝直径选 100 圈” 的变式题; 2. 例题 2:找出量筒操作的两处错误,推导 “俯视读数偏大” 的逻辑,判断实际体积大小,结合读数 58mL 分析分度值(如 1mL 或 2mL),强化量筒使用规范; 3. 例题 3:对比 “棉线” 和 “橡皮筋” 的差异(弹性影响),明确 “以直代曲法需无弹性材料”,尝试用该方法测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
课后练习 1.用刻度尺测一张纸厚度,下列方法最准确的是( ) A. 测 1 张纸 B. 测 2 张纸 C. 测 50 张纸 D. 测 100 张纸 答案:D(张数越多,误差越小) 2.某同学用排水法测石块体积,步骤如下:①选 100mL 量筒,装 30mL 水(V1);②石块放入水中(未完全浸没),读数 V2=45mL;③计算V物 = 15cm 。 (1)该测量结果______(偏大/偏小);(2)改进方法:______________。 答案:(1)偏小;(2)换用更小石块(或加更多水),确保石块完全浸没 3.如图,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绕 20 圈,总长度为______cm,铜丝直径为______mm(刻度尺分度值 1mm)。(图:铜丝绕圈左端对齐 10.00cm,右端对齐 14.00cm) 答案:4.00;2.0(4.00cm÷20=0.20cm=2.0mm) 4.用量筒量取 40mL 水,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选 50mL 量筒,俯视读数 B. 选 100mL 量筒,平视读数 C. 选 50mL 量筒,平视读数 D. 选 20mL 量筒,仰视读数 答案:C(量程接近测量值,平视读数) 5.用身上 “尺” 估测教室宽度:①测一步长 = 50cm;②走教室宽度需 20 步;③估测宽度 =m。用卷尺精确测 = 9.8m,误差为______m。 答案:10;0.26. 6.设计实验 “用量筒测吸水性小木块的体积”,写出步骤(提示:防止木块吸水):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量筒中倒入适量水,测体积 V1;②用保鲜膜包裹小木块(完全密封);③将包裹后的木块放入水中(用细针按压使其完全浸没),测总体积V2;④木块体积 V=V2-V1 7. 判断:“用量杯测液体体积,因刻度上密下疏,读数时误差比量筒大”( ) 答案:正确(量杯分度值大,读数精度低) 8.某同学测脉搏 1min 跳动 75 次,用它估测 “吃饭” 时间,数脉搏跳动 450 次,吃饭时间约______min。 答案:6(450÷75=6) 9.对比量筒和量杯的异同点:相同点:_______________;不同点: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同点:均用于测量液体体积,单位为 mL,需平视凹液面底部读数;不同点:量筒刻度均匀(上下粗细一致),量杯刻度上密下疏(下粗上细);相同量程下,量筒分度值小(精度高),量杯分度值大(精度低)
板 书 设 计 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一、长度的 “间接” 测量 1. 累积法(测薄、细物体) 原理:化薄为厚、化细为粗 步骤:选 n 个相同物体→测总长度、厚→d =总/n 示例:50 张纸总厚 4.70cm→单张 0.0940cm 2. 以直代曲法(测曲线) 原理:化曲为直 步骤:棉线贴曲线→标记→拉直测 3. 滚轮法(测长曲线) 公式:曲线长 = 圈数 n× 滚轮周长 L(L=πd) 二、测不规则物体体积(量筒、量杯) 1. 工具:量筒(刻度均匀)、量杯(上密下疏) 关键参数:量程(选接近测量值)、分度值(量筒精度高) 操作规范: ①倒液体:缓慢倾倒,防洒漏;②放位置:水平实验台,不手持; ③读数:视线与凹液面底部相平(俯视偏大,仰视偏小);④记录:数值 + 单位(mL) 2. 排水法 原理:V 物 = V2(水+物)-V1(水) 注意:完全浸没、不吸水、水不溢出、防划伤 三、身上的 “尺” 和 “表” 1. 估测长度:拃长、步长→数次数 ד尺” 长 2. 估测时间:1min 脉搏数 n→t = 跳数 m/n min 3. 改进:多次估测求平均,减小误差
课 堂 小 结
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 1-9 题,核对答案并订正错误(重点分析第 6 题 “吸水性木块体积测量”、第 9 题 “量筒量杯对比”); 2. 创新性作业:(1)用矿泉水瓶自制 “简易量筒”:①剪去矿泉水瓶上部,保留圆柱形部分;②用量筒量取 10mL、20mL…100mL 水,依次倒入瓶中,标记刻度;③用自制量筒测酱油体积,与标准量筒对比误差; (2)记录一天中 3 个活动的 “估测时间” 和 “精确时间”(如 “步行到学校”:估测 15min,精确测 14min),分析误差原因; (3)小组合作:用 “排水法 + 量筒” 测苹果体积,考虑苹果漂浮的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如用细针按压、裹重物),写出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 新增量筒、 量杯专项教学环节,通过 “实物观察 - 分步演示 - 学生实操”,让学生直观掌握仪器使用规范,解决了原设计的缺失; 以 “矛盾情境” 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通过 “类比迁移”(脉搏测时→累积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转换思想,降低认知难度; 实验环节丰富(3 个核心实验 + 量筒实操练习),学生动手操作充分,能通过数据对比理解误差来源,符合科学探究要求; 2. 不足: 部分学生在量筒实操中 “倾倒液体洒漏”“分度值判断错误”,需个别指导;排水法实验中,少数小组因石块吸水导致数据偏差,未提前准备保鲜膜; 滚轮法和身上 “尺” 的估测环节时间较紧,部分小组未能充分对比不同方法的误差; 3. 改进方向: 实验前增加 “量筒操作微视频”,发放 “实验操作小贴士”(如 “倾倒液体时用玻璃棒引流”);提前准备保鲜膜、细针等辅助材料,应对石块吸水、漂浮问题; 调整课时分配,给滚轮法、估测环节预留更多时间,增设 “小组成果展示”,分享不同方案的测量结果; 后续课堂可补充 “精密体积测量工具”(如移液管)的介绍,拓展学生对测量仪器的认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