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峥嵘岁月——美术中的历史第2课 表现形式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美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峥嵘岁月——美术中的历史第2课 表现形式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第2课 表现形式》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初中美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美术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表现形式》(第1课时)
教科书 书 名:美术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通过欣赏、探究、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了解美术常用的艺术语言的使用方法和手段,并尝试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基本的艺术语言。 艺术表现:能通过审美判断分析作品的情感表达效果;用准确的语言和美术术语描述情感特点,阐述个人理解。 创意实践:在主题创作中,自主选择表现形式,尝试用个性化艺术语言表达想法。 文化理解:通过赏析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理解美术与革命文化的关联,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认同。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掌握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学会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步法赏析作品。 教学难点:理解抽象艺术语言与作品主题、情感的关联;独立且深入地分析美术作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第1课时)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检查学具准备,分发书本及作业任务单。做好上课准备管理课堂纪律,营造教学气氛。导入新课 活动一:情境回顾·创设情境 情境回顾:结合上节课“峥嵘岁月”主题,分享“印象最深的革命题材作品”,用1-2个关键词描述作品的视觉特点(如“红色为主、人物坚定。 接着播放视频:观看“纪念解放军画展”短视频,记录视频中出现的艺术形式(如中国画、油画、雕塑),填写“艺术形式记录表”。 教师提问:同样是传递革命情感,不同形式的绘画作品为什么会给人不同的感受? 引出本节课主题——《表现形式》 (板出课题《情感表达》)。活动一:学生回顾上节课知识和观看视频,初步感受不同形式作品所展示的效果。 “回顾+情境观察”激活旧知,让学生主动关注“表现形式”与“情感”的关联,为后续学习铺垫。新课讲授 活动二: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小组合作探究:每组领取“造型元素卡”(直线、暖色调、密集点等)与“革命情感卡”(坚毅、热烈、紧张等),合作完成配对,并结合生活实例(如“红旗的暖色调→热烈的革命精神”)说明理由,填写“探究单”。 作品对比观察:观察PPT展示的《八十七神仙卷》与《地道战》,并提问:不同线条如何传递不同情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分享) 教师补充:进一步深入介绍几位代表性英雄的主要事迹及他们所体现的革命精神。 并结合学生配对结果与分享,总结: 线条(流畅→灵动、刚硬→坚毅)。 色彩(暖色调→热烈、冷色调→沉静)等元素的表达效果。 强调“艺术家会根据革命主题选择合适的艺术语言”(如《地道战》用刚硬线条表现战士的坚定)。 活动三: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探秘实践:每组领取“探秘包”(内含1种表现形式的作品图,如《太行铁壁》<中国画>、《人桥》<版画>,及材料小样如宣纸、版画拓片)并提问:艺术家是通过哪些题材进行创作来表现革命精神的? 小组探究:通过“看(作品图)、摸(材料)、议(特征)”,填写“探秘表”(含“材料、视觉感受、传递的革命情感”),如“宣纸柔软→笔墨韵味→体现军民的柔韧” 素养巩固竞答:教师展示《艰苦岁月》(雕塑)、《开国大典》(油画)等作品图,学生快速判断表现形式,并说明“该形式如何传递革命情感”,答对小组获“核心素养之星”贴纸。 教师总结:梳理四种表现形式的核心差异: 中国画(笔墨意境) 油画(色彩立体) 版画(刀刻质感) 雕塑(三维直观) 强调“不同形式通过独特视觉语言承载革命文化”。 活动四:作品探究 每组领取《地道战》(罗工柳)、《遵义会议》(沈尧伊)高清图及“作品分析任务单”(按四步法设计): ①描述:记录画面中的人物、场景、色彩(如“《地道战》:地道内的战士、暖色调”)。 ②分析:找出艺术语言(如“刚硬线条、暖色调”),说明其作用(如“暖色调突出战斗的热烈”)。 ③解释: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作品传递的革命情感(如“体现人民群众的抗战士气”)。 ④评价:说说作品的历史价值(如“记录抗战历史,是革命文化的视觉载体”)。 每组派代表上台用“图文结合”方式展示分析结果,其他小组针对“艺术语言与情感的关联”提问补充。 教师总结:针对学生分析中的遗漏进行补充,总结四步法的使用技巧,突破“如何深入分析作品”的难点。活动二: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填写“造型元素探究单”以及通过观察作品,分析不同线条如何传递情感。 活动三: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实践发现不同表现形式如何体现革命精神。 活动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从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四个方面分析艺术语言与情感的关联。活动二:用“配对探究+作品对比”降低抽象概念难度,让学生主动建立“元素—情感”关联,培养观察与分析能力。 活动三:用“实践探秘+竞答”让学生直观感受表现形式的差异,避免单纯听讲的枯燥,让学生理解形式与文化的关联。 活动四:让学生用“四步法”实际分析作品,将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提升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实践探究 (10分钟)活动五 主题创作:围绕“我心中的革命岁月”,自主选择1种表现形式创作(如用中国画表现长征、用超轻黏土捏革命英雄),创作前填写“创意构思表”(含“选用形式、核心艺术语言、想传递的情感”); 互助创作:创作中遇到技法问题(如国画运笔、黏土塑形),可小组内互助或请教教师,尝试用个性化语言表达(如“用折线表现长征的艰难”)。 (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关注“艺术语言与情感的匹配”,鼓励创意,帮助技法不熟练的学生掌握基础技巧。)活动五:通过分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绘画作品中蕴含的革命情感。 让学生在创作中将“革命情感”融入艺术语言与形式,实现“理论—实践—情感”的统一,同时培养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作业评价 (5分钟) 活动六 素养导向展示:将作品与“创意构思表”一起贴在“革命美术展”展示区,学生轮流担任“讲解员”,结合核心素养说明。 互评交流:参照“核心素养评价表”,用便利贴写下对他人作品的“素养亮点”与“改进建议”。 教师评价 总结评价:从核心素养维度肯定亮点,针对普遍问题提出改进方向,发放“素养达标卡”。 (按照评价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归纳评价。) 活动六:学生对照评价表进行自评互评。并对自己的作业提出改进的意见,探讨新的含义。 用“素养导向展示+互评”让学生主动梳理创作思路,学会用核心素养标准评价作品,同时教师评价聚焦素养落地,帮助学生明确提升方向,落实“以评促学”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2分钟) 活动七 学生活动:开展“知识复盘”小游戏。教师说关键词(如“艺术语言、四步法、中国画特点”),学生集体回答对应的知识点;之后让学生分享“本节课最想带走的一个知识点”。 作业布置: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可以是校园里的雕塑、课本里的作品),从“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角度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下节课分享。学生记录课后任务,收拾课本及学习用具等。 为第2课时教学做好铺垫。教学反思游戏化和实践类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但“艺术语言连连看”活动中,部分小组匹配速度差异大,下次可设计“难度分层卡片”,兼顾不同水平学生。 作品分析环节,学生对“解释作品内涵”仍有困难,后续可增加“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的补充资料,帮助学生更精准理解作品情感。 实践环节,超轻黏土材料不足,部分学生未能完成雕塑创作,下次需提前统计人数,准备充足材料,同时简化创作要求(如“捏一个校园小场景即可”),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完成作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