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初中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初中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物理 课时数 1课时 教师
课题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教学 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长度、时间测量是物理定量研究的基础,掌握长度(国际单位 “米”,常用单位 km、dm、cm、mm、μm、nm)和时间(国际单位 “秒”,常用单位 h、min、ms、μs、ns)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建立 “测量需标准单位” 的认知; 2. 认识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误差),明确误差不可避免,形成对物理测量科学性、精确性的认知。
科学思维 1. 经历从定性比较到定量比较的过程,理解 “测量是定量比较” 的科学思维; 2. 通过误差分析(区分误差与错误、理解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培养科学推理能力; 3. 借助身高直方图等图表处理数据,提升数据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学会从数据中提炼规律。
科学探究 1. 通过 “用刻度尺测铅笔长度”“用表测脉搏时间” 实验,经历 “明确测量目的-选择工具-规范操作-记录分析数据” 的完整探究流程; 2. 掌握刻度尺的摆放(紧靠物体、与被测边平行,零刻度线磨损时选清晰刻度替代)、读数(视线正对刻度线)和记录(准确值+估计值+单位)方法,以及停表的计时与读数操作; 3. 学会基于实验证据得出测量结论,提升实验操作与观察能力。
科学态度 与责任 1. 结合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史实,认识测量标准化对科技、文化交流及社会发展的价值,增强科学文化认同感; 2. 在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中,养成严谨、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体会物理测量对认识世界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科学价值观。
教材 分析 1. 地位作用:本节是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的第二课时,是物理学科定量研究的入门内容,衔接 “物理与生活” 的定性认知,为后续力学(如速度、密度测量)、热学等实验奠定测量基础,是构建物理实验能力的关键环节; 2. 内容结构:教材围绕 “测量核心” 展开,先明确物理与测量的关系及科学比较思想,再分 “长度测量”(单位、工具、操作、误差)和 “时间测量”(单位、工具、实验)两大模块,穿插数据处理(列表法、直方图)和历史拓展(统一度量衡),逻辑上从 “为什么测”“测什么”“怎么测”“如何处理数据” 逐步深入; 3. 编写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 “必做实验” 强化动手能力,用 “信息浏览” 渗透人文素养,符合八年级学生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学情分析 1. 已有基础: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长度(如比身高、量课本)和时间(如看钟表、记跑步时间)测量,具备初步定性比较经验,但缺乏科学规范的测量方法(如刻度尺分度值判断、估计值读取); 2. 认知难点:对抽象单位定义(如 1m 为光在真空中特定时间传播的路程、1s 为铯原子跃迁周期)理解困难;易混淆误差与错误,难以接受 “误差不可消除” 的科学事实;图表处理(如直方图分析)需高阶思维支持,学生经验不足; 3. 学习特点: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乐于动手实验,但实验操作易忽视规范性(如刻度尺倾斜、视线偏移),数据记录易遗漏单位或估计值,需教师引导纠正。
教学重点 1. 长度(m 为基本单位,换算关系如 1km=10 m、1m=10 μm)和时间(s 为基本单位,换算关系如 1h=3.6×10 s、1ms=10 s)的单位及换算,形成对国际单位制的清晰认知; 2.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摆放、读数、记录)和停表的计时操作(区分大表盘、小表盘分度值); 3. 测量误差的理解(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及减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工具等),测量数据的规范记录(含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与简单处理(列表法、直方图)。
教学难点 1. 准确理解长度单位 “米” 的科学定义(光在真空中 1/299792458s 传播的路程),构建抽象单位概念; 2. 刻度尺读数时准确读取估计值,理解 “测量值 = 准确值 + 估计值” 的组成,突破精确测量的思维障碍; 3. 区分测量误差(不可避免,源于工具、方法、测量者)与错误(可避免,源于操作不当、粗心),建立科学的误差观念; 4. 运用直方图处理复杂测量数据(如分析学生身高分布),提炼数据背后的规律,提升数据处理高阶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 创设生活情境:提问 “同学们,想知道自己的铅笔有多长吗?怎么测才够科学?跑步时想知道 100 米用了多久,用什么工具计时更准确?”; 2. 引导定性比较:展示两支长度相近的铅笔,问 “哪支更长?仅靠眼睛看能确定长多少吗?”,引出 “定性比较不够,需定量测量” 的需求; 3. 点明课题:总结 “物理实验离不开精准测量,今天我们学习‘1.2 测量长度和时间’,掌握科学测量技能” 【教师总结】测量是物理定量研究的基础,生活中的长度、时间测量需遵循科学方法,本节课将从单位、工具、操作、数据处理四个维度展开学习。 1. 思考教师提出的生活问题,结合自身经验回答(如 “用尺子量铅笔”“用手表计时”); 2. 观察两支铅笔,尝试定性判断长度,发现 “无法准确说出差值”,产生对定量测量的兴趣; 3. 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集中注意力进入新课学习。
学习新课 【问题情境 1:物理与测量】 引出问题:“物理学为什么需要测量?比较有哪两种方式?”小组讨论:结合生活实例(如比较温度高低、物体轻重),讨论 “定性比较” 和 “定量比较” 的区别; 【得出结论】教师引导总结:物理学是实验为基础的精密定量科学,长度、时间测量是基本测量;比较分定性(如 “这支铅笔长”)和定量(如 “铅笔长 14.5cm”),测量是定量比较。 【问题情境 2:长度测量——单位】 引出问题:“不同人用‘手长’测桌子长度,结果不同,为什么?怎么解决?”小组讨论:分析 “无统一标准导致测量结果混乱”,得出 “需公认单位” 的结论; 【教师总结】:1. 特点:国际单位制(SI)是统一标准,长度基本单位为 “米(m)”,1m 定义为光在真空中 1/299792458s 传播的路程;常用单位及换算:1km=10 m、1dm=10 m、1cm=10 m、1mm=10 m、1μm=10 m、1nm=10 m; 【例 1】:下列长度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96nm=96×10 =9.6×10 μm(缺单位) B.9.6cm=9.6×10mm=96mm(正确) C.96cm=9.6cm×10=96mm(单位重复) D.9.6cm=9.6÷10m=0.096m(换算逻辑错误,应为 ×10 ) (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单位换算需 “数字不变,乘进率,换单位”; 【问题情境 3:长度测量——工具与操作】 引出问题:“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什么?使用前要了解什么?怎么规范测量?”小组讨论:观察刻度尺(直尺、三角板),找出 “量程”(测量范围)和 “分度值”(相邻刻度线距离,决定精确程度); 【教师总结】:1. 工具:刻度尺(基本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精密工具);2. 操作步骤:①摆放:刻度尺紧靠物体、与被测边平行,零刻度线对准物体一端(磨损时选清晰刻度为 “零点”);②读数:视线正对刻度线;③记录:准确值 + 估计值 + 单位(如铅笔长 14.55cm,14.5 为准确值,0.05 为估计值); 【随堂测试】1.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长度,分度值为 1mm,读数应为( )答案:如 26.00cm(需含准确值 26.0cm、估计值 0.00cm、单位 cm); 【问题情境 4:误差与数据处理】引出问题:“三次测同一物体长度为 12.31cm、12.32cm、12.30cm,为什么结果不同?这是错误吗?”小组讨论:分析 “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区分 “误差” 与 “错误”; 【教师总结】:1.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不可避免(源于工具、方法、测量者);错误:操作不当/粗心导致,可避免; 2. 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校准工具、改进方法、选用精密工具; 3. 数据处理:列表法(简洁易懂,如课本长宽测量表)、直方图(分析分布,如身高统计); 【随堂测试】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时,对三次数据 12.31cm、12.32cm、12.30cm,平均值为( )答案:12.31cm; 3.身高直方图中,156≤h<159cm 的学生数为 3 人,162≤h<165cm 的学生数为 7 人,该班身高集中在( )答案:162≤h<168cm(学生数 9+7=16 人,占比最高); 【问题情境 5:时间测量】引出问题:“时间的国际单位是什么?怎么用停表测脉搏时间?”小组讨论:观察停表(机械/电子),区分大表盘(分度值 0.1s,量程 30s)和小表盘(分度值 1min,量程 15min); 【教师总结】:1. 单位:国际单位 “秒(s)”,1s 定义为铯 133 原子基态超精细能级跃迁辐射的 9192631770 个周期时长;换算:1h=3600s、1min=60s、1ms=10 s;2. 工具:钟、表(生活用)、停表(实验/运动场用); 3. 实验操作:测脉搏 10 次、80 次时间及 1min 脉搏数,记录数据; 【问题情境 6:拓展——统一度量衡】 引出问题:“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度量衡?有什么意义?”小组讨论:结合 “不同地区单位混乱影响贸易” 的实例,分析统一的必要性; 【教师总结】:统一度量衡使测量标准一致,促进经济繁荣、文化传播,是我国古代测量标准化的重要成就。出示流程图:测量基础(物理与测量→科学比较)→长度测量(单位→工具→操作→误差)→时间测量(单位→工具→实验)→数据处理(列表法→直方图)→拓展(统一度量衡) 合作探究活动:1. 分组实验:用刻度尺测铅笔长度、课本长宽,记录数据(含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2. 分组实验:用停表测脉搏,统计小组 1min 脉搏数,用列表法呈现; 3. 集体分析:根据身高统计表绘制直方图,完成 “身高集中范围”“百分率计算” 问题。 【课堂练习】1. 单位换算:5.2m=( )cm、360s=( )min; 2. 停表读数:小表盘指在 5min-6min 之间,大表盘指在 38.5s,总时间为( )s; 3. 判断:“误差就是错误,可通过认真操作消除”( )(填 “正确” 或 “错误”)。 【结论】:1. 长度和时间测量需遵循 “统一单位、规范工具操作、科学处理数据” 的原则; 2. 误差不可避免但可减小,数据处理(列表、直方图)能帮助提炼规律; 3. 测量标准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物理与测量:结合 “比较水温”“比较书包轻重” 实例,讨论得出 “定性比较模糊,定量比较精确” 的结论; 2. 长度单位:参与单位换算例题分析,指出选项 A、C、D 的错误(缺单位、单位重复、换算逻辑错),掌握换算方法; 3. 刻度尺使用:分组观察刻度尺,找出量程(如 20cm 直尺)和分度值(1mm),动手测铅笔长度,纠正 “刻度尺倾斜”“视线俯视” 等错误操作,规范记录数据(如 14.55cm); 4. 误差与数据处理:讨论 “三次测量结果差异”,明确 “误差不是错误”,计算平均值(12.31cm),根据身高数据绘制直方图,完成 “身高集中范围”(162≤h<168cm)和 “百分率”((5+7+9)÷(2+4+3+5+7+9+7+2+1+1)×100%=52.5%)计算; 5. 时间测量:观察停表,区分大、小表盘分度值,动手测脉搏(如 10 次约 8s、80 次约 64s、1min 约 75 次),记录数据并小组统计; 6. 统一度量衡:结合 “古代不同地区‘尺’的长度不同”,讨论得出 “统一标准利于贸易和交流” 的结论; 7. 合作探究:分组完成铅笔、课本测量实验和脉搏测量实验,记录数据;集体绘制身高直方图,交流分析结果; 8. 课堂练习:独立完成单位换算(520cm、6min)、停表读数(338.5s)、误差判断(错误),核对答案并纠正错误。
【例题 1】单位换算:将 9.6cm 换算为______m和______mm。 【解析】 单位换算需遵循 “数字不变,乘进率,换单位” 原则:换算为m:9.6cm=9.6×10 m=0.096m(因 1cm=10 m);换算为 mm:9.6cm=9.6×10mm=96mm(因 1cm=10mm)。 【例题 2】如图所示,小明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mm,铅笔的长度应为 cm. 【答案】 1 3.34 【解析】[1]由图知刻度尺1cm平均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 [2]铅笔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0.00c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是3.34cm,铅笔的长度3.34cm。 【例题 3】机械停表读数:小表盘指针在 3min-4min 之间(未过 3.5min),大表盘指针在 38.5s 处,求总时间。 【解析】 停表读数为小表盘时间 + 大表盘时间:小表盘:3min=3×60s=180s(未过 3.5min,大表盘读 0-30s 范围,此处 38.5s 应为 30-60s 范围,说明小表盘过 3.5min,修正:3.5min=210s);大表盘:38.5s;总时间:210s+38.5s=248.5s。 1. 例题 1:跟随教师解析,掌握 “数字不变、乘进率、换单位” 的换算逻辑,独立完成类似换算(如 2.5m=250cm); 2. 例题 2:分析 “准确值” 和 “估计值” 的来源,明确 “分度值决定准确值位数”,尝试读取另一刻度尺测量数据(如物体对准3.34cm,得出长度 3.34cm); 3. 例题 3:区分停表小表盘 “是否过半” 对大表盘读数范围的影响,独立完成另一停表读数(如小表盘 4min-5min 过 4.5min,大表盘 45.0s,总时间 4×60+45=285.0s)。
课后练习 1.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6.5m=6.5×100=650cm(缺单位) B.7.2m=7.2m×100=720cm(单位重复)C.4.2m=4.2×100cm=420cm(正确) D.1.2m=1.2m×100cm=120cm(单位重复) 2.舞龙灯是我国传统文化活动,估测该龙灯的长度为( ) A.10cm(过短,如铅笔长度) B.20cm(过短,如课本宽度) C.80cm(较短,如课桌长度) D.160cm(合理,如中学生身高的 90%) 3.张老师用分度值 0.1cm 的刻度尺测照片中脚的长度为 7.05cm,已知照片与实物的比例为 1:3.26,此脚的实际长度约是( )cm(保留两位小数)(解析:7.05cm×3.26≈22.98cm) 4.如图所示,机械停表的读数为( )s(小表盘 5min-6min 过 5.5min,大表盘 38.5s,总时间 5×60+38.5=338.5s) 5.用刻度尺测某物体长度,三次测量结果为 15.41cm、15.42cm、15.40cm,该物体长度应记作( )cm(平均值:(15.41+15.42+15.40)/3=15.41cm) 6.判断:“选用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工具,能消除测量误差”( )(填 “正确” 或 “错误”,解析:只能减小误差,不能消除) 7.某班学生身高统计中,159≤h<162cm 有 5 人,162≤h<165cm 有 7 人,165≤h<168cm 有 9 人,总人数 40 人,该身高段(159≤h<168cm)学生数占比为( )%((5+7+9)/40×100%=52.5%) 8.用停表测某同学跑步 100m 的时间,小表盘 1min-2min 未过 1.5min,大表盘 28.5s,总时间为( )s(60+28.5=88.5s) 9.简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步骤(摆放:紧靠物体、与被测边平行,零刻度线对准一端;读数:视线正对刻度线;记录:准确值 + 估计值 + 单位)
板 书 设 计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一、测量基础 1. 物理与测量:定量研究的基础 2. 科学比较:定性比较→定量比较(测量) 二、长度测量 1. 单位(SI):基本单位 m(光在真空中 1/299792458s 路程) 换算:1km=10 m,1cm=10 m,1μm=10 m 2. 工具:刻度尺(量程、分度值)、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3. 操作:摆放→读数→记录(准确值 + 估计值 + 单位) 4. 误差:测量值≠真实值(不可避免,多次测量求平均减小) 三、时间测量 1. 单位(SI):基本单位 s(铯 133 原子跃迁 9192631770 周期) 换算:1h=3600s,1min=60s,1ms=10 s 2. 工具:停表(大表盘:0.1s 分度值;小表盘:1min 分度值) 3. 实验:测脉搏时间(10 次、80 次、1min) 四、数据处理 1. 列表法:简洁记录(如课本长宽表) 2. 直方图:分析分布(如身高统计) 五、拓展:统一度量衡(秦始皇,促经济、文化发展)
课 堂 小 结
作 业 布 置 1. 完成课后练习 1-9 题,核对答案并订正错误; 2. 创新性作业: (1)用身边非标准工具(如鞋带、作业本纸张)设计测量教室窗户高度的方案,写出 “工具校准(如用刻度尺测鞋带长度)→测量方法(如用鞋带绕窗户高度,数次数)→计算结果” 步骤; (2)以小组为单位辩论 “测量误差是坏事,必须完全消除”,结合误差产生原因(工具、方法、测量者)和减小方法,撰写 100 字辩论观点; (3)记录自己叠被子、步行 50 步、唱完一首短歌的时间,分析这些时间对合理安排生活的价值,设计 “日常活动时间规划表”(如 “叠被子 5min→步行上学 15min→早读 20min”)。
教 学 反 思 1. 成功之处:通过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分组实验强化动手能力,例题解析突破单位换算、停表读数等难点;
2. 不足:部分学生对 “估计值” 读取仍存在困难(如漏估读或估读位数错误),直方图数据处理时计算百分率耗时较长;
3. 改进方向:后续可增加 “刻度尺读数” 专项练习,用动画演示 “估读” 过程;直方图分析可提前准备 Excel 表格,自动计算统计数据,节省课堂时间;
4. 学生反馈:多数学生认为实验操作有趣,但希望增加更多生活中的测量案例(如测教室宽度、自行车轮周长),可在后续拓展中补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