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一、精读文本 品味语言1.检查作业,背诵美文。要求学生上台背诵自己积累的《雨的四季》中描写雨的句子。2.激发想象,赏析美文。其他学生在欣赏同学背诵的同时,展开想象,赏析同学背诵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同学背诵的句子所描绘的画面。示例:(1)句子: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点拨: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树拟人化,赋予树以人的神态和动作,把萌发的叶子比作绿茵茵的波浪。写出了春雨过后,树从寒冬苏醒过来,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2)句子: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点拨: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了春雨到来后,小草复苏、空气清新、一切都变得生机勃勃的景象,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给人以无尽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二、学习方法 模仿创作总结方法,指导写作。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为什么作者可以写出如此诗意的画面?除了细心地观察之外,大家发现还有哪些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观察的角度(不同角度,正面侧面)、景物的特征(不同时间,不同特征)、具体的描绘(善用修辞,推敲字词)、思维的拓展(展开联想,丰富想象)。三、想象情景 续写段落引导学生继续采用上面学过的写作方法,以“雨季”为题,想象情景,为未完成的一段文字续写一个完整的片段。未完成文字:雨季来时,石头上面长了些绿绒似的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在一片未干枯的苔上正开着小小的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河水在石缝间流出——方法:(1)四人小组合作,先讨论省略的画面景物(可以采用思维导图)。(2)小组成员分景物描写。(3)将小组成员各自描写的内容组合成一篇短文。(4)组员讨论修改,升格短文。四、总结提升 完成作业1.课堂小结《雨的四季》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出了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写出了雨无穷的魅力,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和喜爱,表达了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和赞美。2.布置作业(1)课后阅读刘湛秋的诗歌,进一步学习他诗意的语言。(2)课后搜集其他作者描写雨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3)尝试写自己看到的雨,以“________(地点)的雨”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雨的四季赞美、喜爱之情这篇文章属于自读课文,在讲授的过程中,我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和文本多次深入接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们自然感受到雨的美,雨的可爱,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赞美。有些遗憾的是,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当堂朗读的时间有些少,我督促孩子们在课下多加朗读,争取弥补课上时间的不足,期待能够有更好的效果。3* 雨的四季上课素材标题的作用及含义首先,看标题是否采用了某种手法,如运用某种修辞或分析标题中的某个用得好的字词。其次,分析标题的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新颖巧妙、言简意丰、含蓄隽永、发人深省、引起读者兴趣等。再次,分析标题的作用:①表明写作对象;②概括主要内容;③文章的行文线索;④点明文章主旨;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语言运用:掌握“花苞”“娇媚”“棱镜”“粗犷”等生字词。2.思维发展:朗读课文,想象雨中情景,概括四季的雨的特点。3.审美鉴赏:从修辞、想象、感官等角度品析本文精彩的语言。4.文化传承:理解作者对雨的喜爱、赞美之情,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从修辞、想象、感官等角度品析本文精彩的语言。1.概括四季的雨的特点。2.理解作者对雨的喜爱、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诵读法、多媒体展示法、讲解法、小组合作法。第1课时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细心地观察过雨,老师今天特地带来了4幅雨景图,请每个同学说说喜欢哪一幅,并且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出示关于雨的图片: 学生选择图片并阐释理由之后,教师总结:原来,雨在摄影师的镜头下是如此的美丽,雨就像是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一点一滴,奏出动听的旋律。在文学家的笔下,雨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被誉为“抒情诗之王”的刘湛秋先生的美文《雨的四季》,去感受春、夏、秋、冬不同的雨趣。(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刘湛秋(1935—2023),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被誉为“抒情诗之王”。著有诗集《温暖的情思》《写在早春的信笺上》《生命的欢乐》,翻译诗集《叶赛宁抒情诗选》,其诗集《无题抒情诗》获中国新诗奖。2.生难字词(1)字音花苞(bāo) 棱镜(léng) 粗犷(guǎng) 绿茵茵(yīn)静谧(mì) 吝啬(lìn sè) 高邈(miǎo) 莅临(lì)蝉(chán) 娇媚(mèi) 睫毛(jié) 咄咄逼人(duō)草垛(duò) 淅沥(xī lì) 干涩(sè) 铃铛(línɡ danɡ)(2)词义【高邈】高而远。【静谧】安静。【莅临】来到,来临(用作敬辞)。多用于书面语。【造访】拜访。多用于书面语。【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舍不得给别人,也舍不得自己用。【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三、整体感知 初感“雨”趣1.快速默读文章,完成两个任务。(1)找出你不认识的字词和你认为有必要积累的字词。点拨:文章需要积累的字词:粗犷、浇灌、静谧、高邈、莅临、吝啬、冷冽、干涩、咄咄逼人、草垛、池畦、凄冷。(2)理清文章的思路。点拨:文章的思路: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表达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第二部分(第2~5段):描写四个季节雨的不同形象和特点。第三部分(第6~7段):表达对四季的雨的赞美和喜爱。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感受四季的雨不同的形象和特点。要求:一边朗读,一边在文章空白处做好旁批或者在原文中做好圈点笔记,用几个形容词概括四季的雨不同的形象和特点。(1)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做笔记;教师巡视。(2)在黑板上分出四块区域:春、夏、秋、冬,一个小组负责一个季节,小组组员上讲台板书某个季节雨的形象和特点,并说明理由。当一个小组完成任务后,其他小组可以适当补充。点拨:春雨特点——美丽、润泽、娇媚。夏雨特点——热烈、粗犷、奔放。秋雨特点——沉静、端庄、深情。冬雨特点——自然、平静、纯洁。(学生如果有另外的词语概括,只要言之有理也可)四、赏析朗读 交流“雨”声刚刚我们已经初步领略到刘湛秋笔下的雨在四季中不同的魅力,这种魅力的呈现离不开作者诗意的语言。接下来,我们要好好品味一下这篇文章的语言,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些文字生动地表达出来。1.给例子,学方法。例子: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解读:这句话描写的是春雨到来给大地带来的生机,大地变美了,小草苏醒了,句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和象声词,写出了作者对于春雨到来的喜悦,所以我们朗读时要做这样的朗读处理: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2.选句子,用方法。(1)要求每个学生选择四个季节中的一个进行朗读,按照学生的选择分好小组(四组)。(2)以同桌为单位,从已选的段落中选择一个句子进行朗读处理,要求用到朗读技巧:重音和停连。按照所给例子中用到的停连和重音符号,在文章中做好标记。(3)小组成员演绎自己选择的句子,其他组的组员对其朗读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向:有没有读出情感?朗读重音和停连处理是否到位?3.共合作,共朗读。整个小组以朗读者的身份,演绎自己小组所选的段落。朗读可以全组共同朗读一段,也可以分句子合作朗读或以其他方式呈现,力求有自己的特色,做到朗读精彩。五、布置作业 积累“雨”句总结:今天我们运用朗读的方式,感受到了刘湛秋先生对于雨的那份深情,也初步感受了文本诗歌一样灵动的语言。作业:请选择《雨的四季》中你喜欢的描写雨的句子,课后进行背诵积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课时.docx 第2课时.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