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大附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 满分: 150分一、阅读(72分)(一) 阅读Ⅰ (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算起,中国人喝茶已经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了。在对茶叶利用的漫长岁月里,人们起初主要把茶当作食品、药品来使用。国人认为“药食同源”,有着诸多益处的茶,当仁不让地被应用到日常饮食中。一开始,对茶多使用食物的处理方法,基本上就是把自己觉得好吃好喝的东西和茶放在一起混煮,最终连茶叶一起吃下去。三国《广雅》里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中唐时期,茶圣陆羽出世了。对于这种茶食混用的方法,茶圣很是鄙夷,他痛斥煎煮出来的茶汤“斯沟渠间弃水耳”,味道就像下水道里的污水。公元780年他写了一部书,告诉大家煮茶的正确方法。从茶的产地、加工、器具、饮用方法,一直聊到茶历史、茶文化的方方面面,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茶中的真香被陆羽彻底发掘,一下子征服了世人,“越众饮而独高”。陆羽还详细列出了茶的器具和仪轨,“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茶”。陆羽倡导的饮茶方法,通常被称为“煎茶法”,它和点茶法在饮用前,都要先将茶加工成末状。不过,按宋人的标准,点茶可比煎茶高级多了!唐代制茶方法相对简单,属于最原始的蒸青工艺。煎煮时茶中的苦涩物质很容易释放到茶汤中。宋代制茶工艺大幅提升。北宋初年,宋太宗就派人到福建北苑,接管了南唐的贡茶园,专门开始种植和加工只供皇家饮用的“龙团凤饼”。后来,丁谓、蔡襄、郑可简等士人先后参与到茶的制作中。士大夫有文化、有见识、有能力,也有人脉,他们一旦参与到农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茶的标准、质量、创新、品牌、人群市场,一下子就都有所提升。茶的制作工艺水平飞速发展,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顶峰。点茶法由此出现,点茶的时候,通常先把粉末状的茶放在茶盏里,然后把壶拿到高处,壶嘴一歪,微微向下倾斜进行冲点。末茶和热水一起迎击击打,形成浓厚的沫饽,随着茶汤一起吃下去。皇室的重视加上士大夫阶层的参与推广,点茶文化迅速流传,很快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礼仪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殿堂之上,茶从一种饮品上升为皇家恩宠的代表物品,皇帝经常以赐茶作为表彰臣子荣誉之事。只有在宋朝,茶才被赋予了如此之高的地位。皇帝在皇宫内院举办私宴,还会亲手给臣子点茶。点茶是文人们休闲时的重要内容,和烧香、挂画、插花被共称为“四般闲事”。民间,茶已经成为每户人家不可或缺的日常必需品,“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概念也是这个时候形成的。皇帝、士大夫喝高级“团饼茶”加工的末茶,百姓则多喝普通“散茶”加工的末茶。许多和茶有关的礼仪也渐渐形成,比如客来敬茶、以茶作为聘礼等。在宋代,茶馆、茶坊、茶肆、茶楼、茶摊遍地都是。在开封、杭州等大城市,针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开设相应的茶馆。点茶法历唐、五代、宋、元、明五个朝代,覆盖唐、五代中国、宋、辽、金、西夏、吐蕃、高丽、日本等政权的疆域。今天,我们经常以“宋代点茶”来代称它,就是因为它在宋代达到了巅峰,宋代点茶是这种古老茶法中最具特色的代表。点茶法的消亡大约在明中期。最主要的原因是宋明两代国力发生了变化。明代初年其实还在延续宋代的团饼贡茶制度,但因为团茶制作要消耗大量的人财物力,茶农不堪其苦。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穷苦出身的朱元璋颁布了废团兴散的诏令,大大降低贡茶的标准:“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上行下效,在皇帝的提倡下,叶子状的散茶饮用开始兴起。不过若说点茶法因为朱元璋的一纸诏令就立刻消亡了,还有些牵强。明代早期还有不少文人玩习末茶以为雅事。点茶法的最终衰落,茶叶制作工艺的发展也是主要原因。散茶自古就有,从茶食同饮开始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为何要等到煎煮、宋点各领风骚三百年后,直到明代才成为主流呢?在明代以前,团饼茶是绝对的主流,散茶固然也好,但基本无人钻研。时兴散茶以后就不一样了,在皇帝的影响下,大家开始重视散茶的制作工艺发展。之前的古法制茶以蒸青为主,蒸青杀青温度最高为100℃,许多需高温才能产生的香气激发不出来,青草味较重,直接冲呛叶子茶饮用时口感发闷,体验弱于末茶。明代高温炒青开始流行,炒青的锅温在200℃以上,许多经高温激发出来的芳香物质得到释放,茶香变得高扬,且非常有穿透力。炒青的出现,打开了中国人寻找茶叶多元体验的大门,中国人对于茶味、茶香的感知系统开始发生变化。制作工艺也由单一、纵深的探索,转为横向、多种工艺的尝试。不再局限于只用蒸青这种制作方法来衡量全国各产区的茶产,开始分门别类研究各个茶种的特殊性,并摸索与之匹配的制茶工艺。之后,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茶类的加工工艺慢慢显现、完善,并最终形成了品种香、地域香、工艺香、季节香、储藏香等综合的茶香系统。炒青之后的散茶,让饮茶变得简易起来,使用热水简单地冲泡,就能得到一杯馨香可口的茶汤。由繁入简,由难转易,由精变博,点茶向泡茶的转变,不能简单地做出“进步或退步”的结论,让我们见仁见智吧。(摘编自观合《点茶之书:一盏宋茶的技艺与美学》)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可追溯至“神农尝百草”,当时的茶既是食品也是药品,体现了“药食同源”的观念。B. 唐代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主张先将茶叶加工成末状,这一做法与后来的“点茶法”是相同的。C. 北宋初年的“龙团凤饼”开始只是专门为皇家制作的贡茶,后经士大夫的参与,很快推广到各阶层。D. 明代的炒青工艺,利用高温有效地激发茶叶的芳香物质,使散茶冲泡的口感要优于之前的蒸青散茶。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解释点茶法“高级”的原因时,重点比较了唐宋的制茶工艺对最终茶汤效果的决定性作用。B. 作者通过列举与茶有关的礼仪及不同阶层的茶馆,对点茶文化如何融入宋代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说明。C. 文章介绍中国茶叶的六大品类以及相关茶香系统,意在论证炒青工艺的出现给茶业带来的深远影响。D.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阐述饮茶方式“煎茶→点茶→泡茶”的演变历程,勾勒出中国茶饮发展脉络。3. 根据原文和图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5个字。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长卷中,宋代无疑是最为璀璨夺目的篇章之一。点茶(如①____________图所示)作为宋代的主流饮茶方式,将茶道提升为一种极优雅的生活艺术,尤其在____________群体中普及,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晴窗细乳戏分茶”一句中可以得知。点茶法在制茶方法上和前代主流制作方法一样,也是采用____________,只是工艺更为复杂专业。点茶法的出现,使宋代斗茶之风盛行,甚至出现了茶百戏、水丹青等更为高级的茶艺。4. 作者阐述点茶法衰落的原因时,行文思路清晰严谨。请简要说明。5. 今天,行销世界的不少茶叶品牌,使用碎茶茶包的形式,让冲泡变得更为容易,让茶饮更为普及,但也有许多国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这是茶文化的退步。你怎样看待这种茶饮形式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二) 阅读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写家刘建超老街把手艺活做得精湛的人称之为“家”。在老街,你字写得好,写家;你戏唱得好,唱家;你武艺练得好,练家……能被冠之为“家”就是最高的赞誉,说明你手艺活做得好,为人处世德行还高。高德位就是老街的写家。高德位自幼酷好书法,三岁跟着爷爷练习书写,八岁便“正草隶篆”四体皆能,年方二十就已在老街成名。时年,老街人众筹资金,重修千年古寺清凉寺。耗时两年,清凉寺修葺一新。寺庙征集“清凉寺”题字,便在寺门口处,立下巨型空白石碑,备足笔墨。但凡写家皆可来题字,只要题写的寺名,满月无人擦去重写,即可入选。每日,文人墨客乡绅贤达都会聚于寺庙碑前,对碑上的题字评头论足。碑上写家所题之字,大都过不了两天就被替换。有人请出“李半街”。“李半街”在老街可是大名鼎鼎,老街有半条街的商铺牌匾,都出自他的手。“李半街”提笔写下“清凉寺”后,便无人再来抹碑题字,转眼半月过去。五月十五,高德位陪母亲来寺庙烧香拜佛。高德位看到石碑前围了许多人,问清缘由,也凑近看宇。他边看边自语,字是磅礴,少些隽永。毛头小子竟然敢对“李半街”的字评头论足,有人揶榆地说:“别光说不练啊,有本事你也来两笔。”高德位年轻气盛挽起袖子说:“也不是不可啊。”他拿起抹布,在众人的惊呼声中,擦净石碑,提起毛笔,饱蘸墨汁,略微思索,笔走龙蛇,写下“清凉寺”三个字,扶着母亲离去。有人把高德位“胡闹”清凉寺的事传给“李半街”。他也很是诧异,来到寺庙石碑前,端详着石碑上的字,足足有半个时辰,留下四个字:后生可畏。高德位题写的“清凉寺”被寺庙制成金匾,悬挂在山门殿上。老街人把写家戏分成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没有人要也给写,刚琢磨出些门道,迫不及待要显摆,见到熟人就主动给人家写字,先混个脸熟也很重要啊;中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有人要了才给,好歹混得小有名声,写了不能白写,可以有润格贴补家用;高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要了也不给写,书法作品金贵了,不会轻易出手,也颇为爱惜名声。高德位的书法在老街是哪个阶段还真不好定性。他家境并不富裕,幼年练习书法,笔墨纸砚是供给不及的,只能蘸着水在石板上写字。上了中学,他将木炭磨碎,过细箩,兑水调制成墨汁。他去搜集包装纸、旧报纸等装订成练习册。即便如今他在老街已经成名,依然拮据节俭。老街人厚道,不会当面送他文房之物。他早上打开大门,门墩上经常有街坊四邻送来的笔墨砚台,从不留姓名。高德位出名后,每年过春节,他都要在大门外,支起个书桌,义务为老街人写对联,从不间断。老街不少的写家就是靠过节写对联,赚俩钱贴补家用。高德位的行为,自然遭到不少写家议论:你高德位也是老街名家,支摊儿写对联与你身份不符,还不收费,这不是惹同行吗?高德位笑笑说:“老街人待我厚道,逢年过节给街坊写个对联,添点福气,增加点喜气。我也就写写字这点能耐,计较啥啊?”你说高德位不计较?他还真是计较。毕伍是洛城一位要员的儿子。他有几位富家子弟的朋友,听说高德位是老街出名的写家,便携礼来到老街,上门求字。毕伍见到高家破落,高德位衣衫褴褛,面色饥黄,他的言行便骄横轻慢。高德位也不言语,将毕伍所送礼品掷之门外,转身进里屋,不再搭理。毕伍没求到字,灰溜溜返回洛城,向他父亲告状。他父亲说,早就听说高德位为人耿直,他给乡邻所书,历来分文不取,必是你造次骄横。毕伍低头不再言语。高德位六十七岁病逝。那年,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到年三十,还是摆出桌子,拿出笔墨为街坊四邻写对联,他从白天写到黄昏。风冷天寒,排在后面等待写春联的乡邻,看他身体虚弱,不忍打扰,便散了回家,他们把空白对联贴在大门上。老街把空白对联叫贴“甜对子”,这个“甜”不是蜜糖的意思,而是清淡无味之意。写了字的对联叫“咸对子”,意思是有了滋味。暮色四合,天空飘下片片雪花。高德位喝了点热汤,就让儿子搀扶着,打着油布伞挨家挨户去寻找贴了“甜对子”的人家。他一手掌灯,一手挥毫,认真地把一家一家的“甜对子”写成“咸对子”。大年初一,看到自家大门对子由“甜”变“咸”的乡邻,心有感激,相约来到高家府上,给高德位拜年。高德位已在睡梦中仙逝。老街大雪皑皑。(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画线句有点题作用,既肯定了高德位的技艺和人品,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张本。B. “李半街”在高德位题字的石碑前端详了半个时辰,并称赞其“后生可畏”,体现了长者的谦逊。C. 小说插叙高德位成名前的生活经历,意在解释其书法在老街三个阶段不好定性。D. 高德位在毕伍求字时的“计较”,与上文的“不计较”形成反差,突出其自尊自重的高尚人格。7. 关于高德位逢年过节义务为乡邻写对联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德位破坏行业规则,引起同行不满,但他不以为意,坚持用自己方式回馈乡邻。B. 以倒叙手法设置悬念,先写“高德位六十七岁病逝”,意在引出他带病为乡邻写“咸对子”的情节。C. 老街百姓把没有写字的空白对联叫作“甜对子”,暗含了他们对甜蜜生活的憧憬和向往。D. “搀扶”“打着油布伞”“一手掌灯,一手挥毫”等动作描写,细腻感人,进一步升华人物形象。8. 文章最后一段颇有韵味,请简要赏析。9. 小小说往往注重表现“特定环境里生存的市井人物风情”。请简要分析文中“老街”这一特定环境的特点。(三) 阅读 Ⅲ(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淳熙五年闰六月戊戌,帝①罢兴州都统司营田官兵,募民耕佃。庚戌,蠲②秀州民折帛钱。六年春正月,振淮东饥民,复置内侍省合同凭由司,蠲夔州路上供金银,复置光州中渡榷场。十一月乙卯朔,帝著论数百言,深原用人之弊,因及诛赏之法,命宰执示从臣于都堂。七年春正月甲子,减广西诸州岁卖盐数。己卯,诏京西州军并用铁钱及会子;民户铜钱以铁钱或会子偿之满二月不输官许告赏。庚辰,蠲淮东民贷常平钱米。三月壬戌,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乙亥,减内外官荐举员。丁丑,再蠲临安府民身丁钱三年,诏诸州招补军籍之阙,自今岁以为常。冬十月丙戌,诏:“限田太宽,民役烦重,其令台谏、给舍同户部长贰详议以闻。”乙未,黎州五部落进马乞降,诏却献马,许其互市。八年夏四月,修湖南诸州城。以临安疫,分命医官诊视军民。复以强盗配隶诸军重役。立郴州宜章、桂阳军临武县学,以教养峒民子弟。(节选自《宋史·孝宗纪》,有删改)材料二:故孝宗立,奋志有为,而四顾以求人,远邪佞,隆恩礼,慎选而笃信之,乃其所得者,大概可睹矣。陈康伯、叶颙、陈俊卿、虞允文,皆不可谓非一时之选也。内不失身,上不误国,兴可兴之利而民亦不伤,辨可辨之奸而主亦不惑。会君之不迷,幸敌之不竞,而国以小康。至若周必大、王十朋、范成大、杨万里之流,亦铮铮表见,则抑文雅雍容,足以缘饰治平而止。絜之往代,其于王茂弘、谢安石、李长源、陆敬舆匡济之弘才,固莫窥其津涘。即以视郗鉴之方严,谢弘微之雅量,崔祐甫之清执,杜黄裳之通识,亦未可与相项背也。推而上之,朱元晦、张敬夫、刘共父三君子者,岂非旷代不易见之大贤哉 乃惩奸邪之已淫,故崖宇必崇,而器使之途或隘;鉴风波之无定,故洁身念切,而任重之志不坚。正报仇复宇之名,持固本自强之道,亦规恢之所及,而言论之徒长,其洗心藏密之神武,若有不敢轻试者焉。呜呼!能不为乱世所荧,而独立不闷;然且终为乱世之余风所窘,而体道未弘。德之孤,宋之积渐以乱德者孤之也。不得不孤,而终不能不自孤其德,则天下更奚望焉 (选自王夫之《宋论》,有删改)【注】①帝:宋孝宗赵昚。②蠲:减免、除去。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民户铜钱A以铁钱B或会子C偿之D满E二月不输F官G许告H赏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允许,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许”意思不同。B. “以临安疫”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以吾一日长乎尔”的“以”用法和意思不同。C. 远,远离,形容词作动词,与《出师表》中“亲贤臣,远小人”的“远”用法相同。D. “德之孤”的“德”与《诗经·氓》中“二三其德”的“德”意思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孝宗关注民生、吏治,淳熙七年积极施政。如正月推行钱币制度改革,三月选拔贤良方正的人才,十月谋划田赋徭役调整。B. 宋孝宗比较注重与少数民族的交往,黎州五部落进奉贡马请求降附时,孝宗下诏命令退还进奉的马匹,还与少数民族互市。C. 王夫之称赞宋孝宗,认为他是明君,宋孝宗继位后奋发立志想有一番作为,国家在其治理之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小康”局面。D. 王夫之认为朱元晦、张敬夫、刘共父是大贤,他们自身高洁,承担重任的志向坚定,有宏大规划,消除私心杂念,共谋大事。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深原用人之弊,因及诛赏之法,命宰执示从臣于都堂。(2)兴可兴之利而民亦不伤,辨可辨之奸而主亦不惑。14. 宋孝宗对人才很重视,这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有哪些体现 请简要说明。(四) 阅读 Ⅳ (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①黄庭坚凌波仙子生尘袜②,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③是弟梅是兄④。坐对真成⑤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注:①黄庭坚因卷入新旧党争被贬谪,冬天,当时在荆州做官的朋友王充道给作者送来水仙花,于是作者写了四首有关水仙花的诗,这是其中一首。②该句化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③山矾,一种春天开的极香的白花。④钱锺书评价道:“为卉植叙彝伦,乃古修词中一法。”⑤真成:真个是。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中的“欣然会心”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在诗句中,但内容上有所暗示。B. 诗人从姿态、香气、颜色等方面鉴赏水仙,水仙气质也契合诗人心境。C. 水仙、山矾和梅花开放顺序有先后,品格却很相似,诗人无意比较高下。D. 整首诗情感曲折起伏,前后意境不一致,这些不同于《登快阁》的呈现。16. 尾联中诗人为什么先“恼”后“笑”?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五)名句名篇默写(6分)17.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张夜游洞庭,仰望北斗星,舀起清澈的湖水,不由自主地吟诵起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表达此刻的心情。(2)面对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我们要像《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说的那样,善于借助外界条件,让人工智能为我们所用。(3)“空山”是古典诗词中文人喜用的语境,以此来描绘自然景色并展现内心世界,比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的赛场上,13支以城市命名的球队展开激烈角逐,赛场内外口号横飞,趣味互动不断,为球迷献上了一场场充满烟火气的足球盛宴,也将江苏“十三太保”的竞争基因与地域文化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口号精准戳中江苏“十三太保”的竞争基因,南京与无锡的比赛海报上演“全糖冲鸭”(南京盐水鸭与无锡水蜜桃的“甜蜜对决”)的互怼,无锡球迷调侃“输了水蜜桃加盐,赢了盐水鸭加糖”。徐州(刘邦故里)与宿迁(项羽故里)的“楚汉之争”补时追平,淮安网友神补刀:“没有韩信帮忙,刘邦能赢?”南通与南京的相互比试被冠以“南哥之战”,泰州则与南通约战“赢了吃早茶,输了做试卷”。网友戏言“苏超是唯一不可能有默契球的联赛”。各城市也趁着这场吸人眼球的赛事,积极推广城市的文化旅游名片。盐城将黄海湿地观鸟与赛事观赛打包“推销”,2万份“观鸟+观赛”套餐瞬间售罄,将自然生态与赛事热潮融为一体;在无锡队赛后直播带观众云游宜兴紫砂艺术博物馆的同时,扬州队则把中场休息变成扬州漆艺的“非遗展”,将传统文化与绿茵赛场巧妙结合。①这一场场戏称为“没有假球,全是世仇”的足球比赛,②点燃的不仅是江苏球迷的足球热情,③更以地域文化为纽带,④将13座城市紧密联结,⑤让“苏超”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18. 文中画波浪线的“楚汉之争”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19. 文中第二段运用了大量网络词汇,比如“互怼”“神补刀”等,请简要分析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20. “输了水蜜桃加盐,赢了盐水鸭加糖”这句调侃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赏析。21. 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 请给这则新闻材料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三、作文(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的人总喜欢用自己的“尺子”去量别人,也有的人总喜欢用别人的“镜子”照自己。用自己的“尺子”量别人量多了,容易失去朋友;用别人的“镜子”照自己照多了,容易失去信心。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1. C 2. A3.①. 右侧(或对应点茶场景的图注) ②. 文人(士大夫) ③. 蒸青工艺4. ①先点明点茶法消亡的直接诱因——明中期国力变化,朱元璋颁布“废团兴散”诏令,降低贡茶标准,带动散茶饮用兴起;②再补充说明点茶法并非因诏令即刻消亡,明代早期仍有文人以研习末茶为雅事;③最后强调核心原因——茶叶制作工艺发展,明代高温炒青工艺激发茶叶芳香物质,使散茶口感优于蒸青末茶,推动冲泡方式转向简易的泡茶,最终导致点茶法衰落。5. 这种茶饮形式的变化不能简单定义为“退步”,而是顺应时代需求的合理发展。从文本可知,中国茶饮方式始终遵循“由繁入简、由精变博”的脉络,碎茶茶包让冲泡更便捷、茶饮更普及,契合现代快节奏生活,与明代散茶取代点茶的“简易化”趋势一致;同时,它拓展了茶饮的适用场景,让茶文化触达更多人群,这是对茶文化传播范围的延伸。而部分国人的不屑,本质是对“复杂仪式即文化本质”的误解,茶文化的核心是对茶味、茶香的感知与精神寄托,碎茶茶包虽简化形式,却未脱离这一核心,故应理性看待其作为茶文化现代传播载体的价值。【答案】6. B 7. C8. ①“仙逝”一词交代人物结局,含有对高德位的敬重与尊崇,与上文春节的喜庆氛围形成落差。②“大雪皑皑”既描写了环境,又暗示高德位如“雪”一般美好崇高的美德,增添小说的含蓄美。9. ①老街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把各行各业手艺精湛、德行高尚的人称为“家”。②老街民风淳朴,乡邻悄悄给高德位送文房之物,做好事从不留名。③老街人彼此关爱、知恩图报。乡邻不忍打扰身体虚弱的高德位,贴空白对联;高德位在遭受质疑、身体虚弱的情况下,坚持义务为乡邻写对联,反哺乡邻【答案】10. ADG11. B 12. D13. (1)(宋孝宗)深刻考究用人的弊端,并涉及诛赏的法律,命令宰相拿到都堂向从臣们展示。(2)兴办可以兴办的有利的事情而民众也不受伤害,分辨可以分辨的奸恶的事情而君主也不感到迷惑。14. ①下诏推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人。②到处寻求人才,对人才抬高恩遇礼节,谨慎选拔并真诚地信任他们。【答案】15. C 16. ①“恼”:诗人恼的是自己独坐对花,欣赏太久而感到寂寞哀愁,将政治失意寄托于方寸天地,既有对水仙花的喜爱,也有仕途不得志的惆怅。②“笑”:由室内到室外,大江浩瀚横亘于诗人眼前,诗人从狭小天地中醒悟,境界豁然开朗,借大江映照出个人荣辱的渺小。诗人的大笑,表达了作者对命运坎坷和仕途不顺的看淡与释然。17.【答案】 ①. 尽挹西江 ②. 细斟北斗 ③. 君子生非异也 ④. 善假于物也 ⑤. 空山新雨后 ⑥. 天气晚来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18. 第一问:“楚汉之争”指徐州和宿迁两地之间的一场足球联赛。第二问:加引号是为了表明此处“楚汉之争”不是指历史上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战争,是特殊含义。19. ①“互怼”体现了言语交锋的激烈,“神补刀”突出了补充话语的关键性和冲击力,形象地描绘出相关场景,增强了语言的画面感。②“互怼”“神补刀”等词汇活泼、俏皮,打破常规表达,使表达更幽默。③使用流行的网络热词,拉近与当下读者的距离,使表达更具时代感。20. ①运用了借代的手法,无锡特产水蜜桃与南京特产盐水鸭分别指代两个城市使口号具有强烈的地域标识性,鲜活生动。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输了水蜜桃加盐”和“赢了盐水鸭加糖”进行对比,用轻松的方式消解了输赢的功利性,表达出对待输与赢的不同情绪。21. 语句①修改为:这场被戏称为“没有假球,全是世仇”的足球赛事。语句②修改为:不仅点燃了江苏球迷的足球热情。22. 例:苏超绽放江苏文化魅力/苏超联赛:一场足球与文化的盛宴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