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Unit 2 The world of Art 第4课时Theme reading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Unit 2 The world of Art 第4课时Theme reading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英语学科
Unit 2 The world of Art课时教学设计
本单元第4课时 Theme reading. 课型 主题阅读课
语篇研读
What---语篇主题和主要内容 本文围绕中国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展开,详细介绍了画作的尺寸(528.7 厘米长、24.8 厘米宽),生动展现了北宋时期不同人物工作与娱乐的丰富多彩日常生活场景,像工人拉船、游客乘船闲聊畅饮、商贩在河岸售卖各类商品、人们进出城门等,还着重强调了这幅画在展现北宋社会生活方面的极高艺术价值。 Why---语篇传递的主题意义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细致介绍,让读者深入了解这幅画所蕴含的北宋社会生活风貌,深切感受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浓厚兴趣与热爱之情。
How---文体结构、语言特点及功能 语篇以 “主题阅读(Theme Reading)” 的形式呈现,通过 “Activity 1 - Activity 5” 这一系列不同类型的活动,从感叹句的运用、画作价值总结、细节分类、问题回答到短语填空,由浅入深、逐步引导读者全方位深入了解画作。语言风格平实且生动,同时结合图文,能更好地辅助读者理解内容。
学情分析
【已知】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的英语词汇和简单的句子结构,对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比如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和艺术形式(如书法、剪纸)有一定的认知。 【未知】对《清明上河图》的具体内容、所展现的北宋社会生活细节以及相关的英语表达不够了解,对感叹句 “what” 和 “how” 的正确运用还存在困难,在语篇中快速且准确提取细节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 【能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与《清明上河图》相关的英语词汇和句型,正确且灵活运用感叹句描述画作,显著提升在语篇中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与感悟。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 语言能力:能精准且熟练运用 “what” 和 “how” 引导的感叹句描述《清明上河图》及相关事物,做到运用自如。能扎实掌握并灵活运用 “check out” “over there” “shout out” “all kinds of” “such as” 等短语,在不同语境中准确使用。能流畅读懂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英语语篇,快速且准确提取关键信息回答问题,提升阅读效率与理解能力。 思维品质:通过仔细观察图片和认真阅读语篇,系统培养观察、分析和总结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完成各项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学习能力: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有效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协作交流。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完成作业,显著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文化意识:深入了解《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北宋社会生活全貌,真切感受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进一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和文化自信,树立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且熟练运用 “what” 和 “how” 引导的感叹句,明确两者的用法区别并能在实际中准确运用。 扎实掌握与《清明上河图》相关的英语词汇和短语,如 “gate tower” “daily life” “tourist” “goods” 等,以及 “check out” “all kinds of” 等短语,能在语境中灵活运用。 能快速且准确从语篇中提取关键信息,顺利完成细节分类和问题回答,提升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 教学难点: 准确区分 “what” 和 “how” 引导的感叹句的用法,尤其是在复杂语境中,能正确运用,避免混淆。 在语篇中准确理解和运用一些短语,如 “shout out” “check out” 等,把握其准确含义和使用场景。 用英语清晰、准确且有条理地表达对《清明上河图》的看法及原因,做到表达流畅、逻辑清晰。 易错点: “what” 和 “how” 引导的感叹句结构容易混淆,例如误将 “What a huge gate tower it is!” 写成 “How a huge gate tower it is!”,对两者后接的成分(“what” 后接名词短语,“how” 后接形容词或副词)区分不清。 短语 “shout out” “check out” 的正确运用,容易出现搭配错误或用法不当,比如 “shout out” 后接宾语的正确形式,“check out” 表示 “查看”“结账离开” 等不同含义时的语境运用。 易忘点: 与《清明上河图》相关的一些具体词汇,如 “gate tower” “businessman” “tourist” 等,在课后容易遗忘,需要加强记忆。 感叹句中 “what” 和 “how” 的不同用法细节,如 “what + a/an + 形容词 + 可数名词单数 + 主语 + 谓语!”“how + 形容词 / 副词 + 主语 + 谓语!” 等结构,时间一长容易记混。 拓展点: 介绍更多中国古代著名的绘画作品,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等,让学生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简单描述,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艺术作品与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探讨艺术作品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化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任务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英语学习活动观
教学工具
PPT课件,多功能白板,教案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学习理解: 激发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探究兴趣,通过视频和图片感知画作特点与历史氛围。引导学生提取视频核心信息,能用简单英语句子描述视频主题,锻炼信息概括能力。激活或引导学生探究画作背景知识,初步建立 “绘画与历史文化关联” 意识。熟悉核心词汇的发音与含义,为后续阅读铺垫。复习 “how/what” 感叹句结构,能根据图片和语法规则准确填空,掌握 “gate tower” 等相关词汇。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画作场景,能用简单英语句子描述图片元素,提升画面与语言的关联能力。通过同伴对话,提升英语口语表达流畅度与互动性,灵活运用感叹句和目标词汇交流。进一步熟悉画作关键场景,为文本阅读铺垫。 任务一: Lead in 1.Watch and think.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清明上河图的短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What’s the video about?” 2.Look and guess. Look at this amazing painting! Let’s explore it together!
Name: _______________ Author: ______________ Dynasty: _____________ 观察图片, 回答问题。
3.Look and guess.
Let's look at the painting carefully.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任务二:Pre-reading
1.Look and say.
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2 张关键场景图片(如门楼、市井),呈现 “how/what” 感叹句填空题,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独立完成填空,邀请学生分享答案并讲解理由。 2.Pair work.
学生两人一组,围绕上述感叹句练习对话(如一人读句子,另一人补充对图片的看法),教师巡视指导,结束后邀请 2-3 组展示对话。
任务一:
观察学生观看视频的专注度及回答问题的参与度,要求举手回答人数不少于班级 60%,且 80% 的回答聚焦 “画作”。记录学生对画作背景的猜测结果,统计能准确提及关键信息(如画作名称、作者、朝代)的学生比例。关注学生讨论环节的互动状态,判断课堂参与积极性。 任务二: 检查感叹句填空准确率,要求不低于 85%,观察词汇、句型运用恰当性。巡视对话过程,记录学生互动频率与语言表达情况(如是否存在语法错误)。依据 “发音准确性”“表达流畅度”“内容相关性”,对展示小组评分,要求平均得分不低于 7 分(满分 10 分)。
设计意图 以 “视频 + 图片” 多感官输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快速聚焦主题,避免导入枯燥。通过 “提问 + 猜测” 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了解学生知识储备,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依据。提前渗透画作背景与基础词汇,降低后续文本阅读的认知门槛。结合画作图片巩固语法与词汇,将知识融入语境,降低阅读难度。同伴对话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出机会,降低表达焦虑,培养合作能力。从语言知识和内容背景两方面为后续阅读做好准备,实现顺畅过渡。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应用实践: 掌握 “略读”“寻读” 策略,能快速判断文本体裁(说明文)与结构(引入 - 细节 - 评价),定位细节信息。能精读文本,准确梳理段落大意,完成段落与主题句匹配,正确率不低于 90%,提升文本结构分析能力。结合文本总结画作艺术价值,用简单英语句子表达,锻炼信息归纳能力。准确提取文本细节,完成各类练习,巩固目标短语、核心词汇及语法知识(如名词单复数、现在进行时)。培养自主阅读与合作学习能力,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 任务三:While-reading 1. Read and answer.
学生快速阅读文本,回答问题:“What is the genre of this text?”“Which one is a correct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体裁及结构。
2. Read and match the main ideas.
教师呈现文本各段落序号与若干主题句选项,学生阅读后将段落与对应的大意连线,梳理文本核心内容。
3.Read and draw.
学生再次研读文本,总结画作价值,用 1 句话回答 “What value does the painting have?”,邀请学生分享答案,教师总结。
4.Read and complete.
教师设计 3 道文本细节问题(如画作尺寸、提及的节日等),学生通过寻读定位答案,举手回答,教师确认补充。
5.Activity4 Read and answer.
6.Read and take notes.
阅读文本, 补充笔记, 学习本课知识点。 7.Read and fill in the blanks.
教师选取文本关键句子,挖空核心短语,提供方框短语,学生阅读文本后填空,小组核对,教师讲解短语用法。 8.Read and judge.
教师设计 5 道文本相关判断句(3 对 2 错),学生阅读后判断 “T/F”,并标注错误句子的正确信息,教师讲解判断依据。 9.Read, fill and retell.
教师选取文本核心段落,挖空关键词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学生结合语境与语法填空,教师带领核对并讲解语法要点。 任务三: 统计文本体裁与结构判断的正确率,要求均不低于 85%,正确率低则辅助讲解。检查段落与主题句匹配结果,统计正确率,对错误率高的段落重新精读梳理。评价学生对画作价值的总结,统计能涵盖核心要点(如展示北宋日常生活、艺术价值)的学生比例,要求不低于 70%。批改细节练习,统计各题正确率(短语填空≥90%,语篇填空≥80%),对错误率高的题目针对性讲解。观察合作学习环节学生的参与状态,记录主动分享、互助的学生人数。
设计意图 遵循 “从整体到细节” 的阅读逻辑,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避免低效的逐句翻译式阅读。多样化任务覆盖不同层次阅读能力,提升阅读理解水平,避免阅读过程枯燥。融入 “自主 + 合作” 学习模式,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通过同伴互助解决简单问题。细节练习结合语言知识,实现 “阅读理解” 与 “语言巩固” 融合,避免知识脱节。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迁移创新: 能在语篇中准确运用目标短语,巩固短语用法,提升语篇理解与运用能力。能整合文本信息,用流畅英语完成 “导游介绍”,涵盖核心内容,提升综合语言表达与信息整合能力。增强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与生动性,让听众感受画作的繁华场景。系统回顾本节课核心知识(词汇、句型、阅读策略、文本信息),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查漏补缺,发现知识薄弱点(如易混淆的句型、未掌握的词汇),及时巩固强化。提升知识运用的准确性,能正确完成相关练习题,强化记忆。 任务四:Post-reading 1.Activity 5 Read and Fill.
教师提供与《清明上河图》相关的简短语篇(含 5 处空),给出方框目标短语,学生独立填空后,邀请学生朗读语篇,教师核对答案并强调易错短语,学生同桌互读语篇。
2.Little Tour Guide.
教师布置 “导游介绍” 任务,要求涵盖画作尺寸、关键场景、人物活动,呈现参考词汇与句型,给予学生 5 分钟准备时间,准备后邀请学生上台展示介绍。 任务五:Summary 师生共同通过练习题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词汇、句型、阅读技巧等。
任务四:
检查语篇填空准确率,要求不低于 85%,观察短语运用的恰当性。从 “内容完整性”(是否涵盖尺寸、场景、人物活动)、“表达流畅度”“语言准确性” 三个维度评价导游介绍,要求展示学生的平均得分不低于 7.5 分(满分 10 分)。观察学生准备过程的专注度及展示时的自信心。 任务五:
观察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统计练习题的正确率(整体≥85%),分析错误集中的知识点。关注学生对阅读策略、文本核心信息的回顾情况,判断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收集学生的疑问,评估知识薄弱点的分布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题直观检测学习效果,帮助师生明确知识掌握情况,避免知识遗漏。系统梳理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将零散知识整合,加深记忆与理解。及时查漏补缺,为后续学习奠定扎实基础,避免问题积累。
课时教学板书设计
课时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
基础题: 认真完成 Activity 5 的短语填空,工整书写答案;大声朗读语篇中关于《清明上河图》描述的重点句子 3 遍,家长签字确认朗读情况。 通过基础的练习和朗读,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基础,为后续的语言运用奠定坚实基础。
提高题: 用 “what” 和 “how” 引导的感叹句各造 3 个句子,描述自己喜欢的一幅画或一个事物,句子要生动形象。 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熟练掌握感叹句的用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对文化知识的传播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
拓展题: 上网查找另一幅中国古代名画的英文介绍,用英语写一段 50 - 80 词的文字介绍这幅画,包括画的名称、作者、主要内容和艺术价值等。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知识,并用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增强文化意识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后反思(实施后填写)
亮点:本教学活动设计以 “《清明上河图》主题阅读” 为核心,遵循 “输入 - 加工 - 输出” 的语言学习逻辑,结合 “感知 - 理解 - 应用” 的认知规律,构建 “Lead in→ 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 →Summary” 的完整教学链条。设计初衷在于:既要通过文本阅读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如词汇、句型、阅读策略),又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北宋绘画与社会生活),实现 “语言学习” 与 “文化认知” 的双重目标;同时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样化任务(猜测、对话、小导游)调动主动性,避免传统阅读教学的 “单向灌输”,让学生在互动与实践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导入环节采用 “视频 + 图片” 双输入,通过动态视频呈现画作场景、静态图片聚焦细节,调动学生视觉感官,快速吸引注意力;读前环节以画作特写图片为依托练习感叹句,将抽象语法与具象画面绑定,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知识,避免单纯语法讲解的枯燥,符合初中生 “直观思维优先” 的认知特点。 不足:现有任务设计多采用 “统一要求”(如小导游活动要求所有学生涵盖 “尺寸、场景、人物活动”),未充分考虑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难以完整组织语言,甚至遗漏核心信息;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能觉得任务难度过低,缺乏挑战性。此外,读中环节的 “语篇填空” 对语法能力要求较高,可能导致基础弱的学生跟不上节奏,影响学习信心。 改进:对核心任务(如小导游、语篇填空)设计 “基础版” 与 “提升版”:基础版为学生提供更详细的提示(如小导游的 “句子模板”:“The painting is...cm long. You can see a bridge where workers are...”),提升版则要求学生加入自己的观察(如 “Maybe the tourists are talking about the beautiful view”);读中环节设置 “选择性任务”:基础弱的学生可优先完成 “问答、判断” 等简单细节题,基础好的学生额外完成 “总结价值、语篇填空”,确保不同学生都能在 “最近发展区” 内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