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真题汇编】期中核心考点专项训练:诗歌鉴赏-2025-2026学年语文九年级上册统编版(23-24九年级上·陕西商洛·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请简要分析诗歌颔联是如何抒发诗人情感的。2.有人认为,诗歌颈联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3.(23-24九年级上·浙江绍兴·期中)完成小语和小文在学习下面短文讨论时的填空。至仁山铭北周 · 庾信峰横鹤岭①,水学龙津①。瑞云一片,仙童两人。三秋②云薄,九日寒新②。真花暂落,画树长春。横石临砌③,飞檐枕岭。壁绕藤苗,窗衔竹影。菊落秋潭,桐疏寒井。仁者可乐,将由爱静④。注释:①鹤龄,龙津是地名。②三秋指秋天的第三个月,九日指重阳节。③砌指台阶。④语出《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小语:小雨,范仲淹凭一幅画就写出了《岳阳楼记》,庾信为其作铭的所谓“至仁山”也当在画中,可由文中“① ,② 。”看出。小雨:是的,小雨讲得对。这还是一篇典型的③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语言深受这种盛行于六朝的文体的影响。小语:我很喜欢“三秋云薄,九日寒新。”这句不仅让我联想到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④ ”,让人觉得季节变化之美!小雨:我更喜欢“横石临砌,飞檐枕岭”这一句,其中“⑤ ”这一字仿佛让人看到了⑥ 。小语:最后两句“仁者可乐,将由爱静”有画龙点睛之妙,抒写诗人⑦ 。(22-23九年级上·广西百色·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缘由,记叙了由“欢饮”到“怀子由”的情感变化,抒发了个人政治失意的苦闷感慨,以及对亲人的真挚怀念。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句,以迫切追问的语气开篇,表达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运用比喻手法,将彻夜无眠、辗转反侧的自己想象成四处流转的月光,一“转”一“低”,勾勒出月光流动的感觉。D.最后两句表达美好祝愿,“但愿”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是要打通空间上的阻隔,希望通过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5.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23-24九年级上·江西赣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行香子 丹阳寄述古①(宋)苏轼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销魂。故人②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③。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④。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注释】①丹阳:地名,今江苏丹阳市;述古: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②故人:指陈述古。③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都是杭州地名,是作者和友人曾经诗酒游乐的地方。④拂红尘:用典,以陈襄比寇准,表示尊崇。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写作者与友人寻春时,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裙。友情与诗情,使他们游赏时无比欢乐,销魂陶醉。B.“故人不见”一句,词意转折,表明江村寻春已成往事,去年同游的故人不在眼前。每当吟诵寻春旧曲之时,就更加怀念了。C.词的下片回味游赏时两人吟咏酬唱的情形:平常经过的地方,动辄题诗千首。D.“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直抒胸臆,借西湖、钱塘江和城西南诸名山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7.这首词虽是酬赠之作,却情真意真,请简要分析词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23-24九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下面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为乐府诗,形式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表现出乐府诗的鲜明节奏。B.这首诗以抒情开篇,进而过渡到叙事。C.《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大多咏叹世事艰难、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首诗则主要抒写了自己的怀才不遇,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怀有希望。D.这首诗用浪漫的笔法抒写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一方面表现了作者人生追求的不同寻常,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追求可能不切实际。(2)运用典故是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请你分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的典故。9.(21-22九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中)阅读刘长卿的两首怀古诗,完成问题。【甲】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乙】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①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夕阳依旧垒②,寒磬③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注释:①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到吴公台,写下这首诗。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尾联中的“南朝”指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即宋、齐、梁、陈四个朝代。②旧垒:指当年南朝留下来的包括吴公台在内的防御工事。③磬:寺院中敲击用来报时的钵形响器,用铜制成。(1)请结合对【甲】诗颔联的学习,赏析【乙】诗的颈联:“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2)请分析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异同。10.(24-25九年级上·湖北武汉·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唐】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寻”,崎岖小路上布满莓苔,沿途留下诗人的履痕。B.颔联用“闲门长闭、碧草当门”暗示道人此时不在寓所之中。C.颈联写雨后赏松、随山寻源,给人一种曲径探幽的丰富遐想。D.尾联诗人因伤感而“忘言”,感慨自己乘兴而来却败兴而归。(24-25九年级上·湖北黄石·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朝饥示子聿①[宋]陆游水云深处小茅茨②,雷动空肠惯忍饥。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八十到头终强项③,欲将衣钵付吾儿。【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晚年被罢官乡居时写给小儿子子聿的。②茅茨:茅屋。③强项:刚直不屈。11.结合诗歌首联,分析陆游写作此诗时的生活境况:“小茅茨”表现了 ;“惯”写出了 。12.颔联中的“方”字值得咀嚼,请说说其妙处。(24-25九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浣溪沙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1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读题目可知,《渔家傲》和《浣溪沙》都是词牌名。词牌名与词作的内容有关。B.《渔家傲》上片写景,一个“异”字统领边塞秋天的景物特点。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矛盾心理,既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更寄托了对成就功业的向往。D.“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与“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异曲同工之妙。14.简析这两首词表达的情感。15.(24-25九年级上·江西宜春·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岳阳楼①白居易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②。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③张与贵人看。[注释]①元和十四年(819)春,四十八岁的白居易终于结束了被贬谪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的生涯,赴任忠州刺史,此诗为白居易途经岳阳时留下的作品。②夕波红处近长安:这里暗用了晋明帝“日远长安近”的典故。③华堂:华丽的厅堂。(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岳阳城下水漫漫”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渺和无边无际。B.颔联从视觉角度,由近及远地描写洞庭湖的壮美景色。诗人眺望夕阳下的景色,不由想到了故都长安。C.尾联的意思是如此美景只能画成图画,张挂在华丽的厅堂里供贵人们欣赏。D.本诗为思乡怀亲之作,诗人在描绘优美动人的景色的同时,也透过“独”“苦”“难”“唯堪”等字词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的内心独白。(2)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颔联运用典故表达出诗人 之情;颈联运用 的表现手法,表达了羁旅漂泊之人的不易和诗人对贵人们的怨愤。《【真题汇编】期中核心考点专项训练:诗歌鉴赏-2025-2026学年语文九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1.这两句运用“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人事变迁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2.同意。这一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诗人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表现手法。结合“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可知,诗句的意思是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这里用“闻笛赋”和“烂柯人”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含义十分丰富。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主旨。结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可知,诗句的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3. 真花暂落 画树长春 骈文 风霜高洁 示例1:临, 靠近台阶,岩石横卧,惬意自在示例2:枕 ,依峰枕岭,屋檐飞腾,气势雄浑 观赏仁山美景的愉悦快乐和由此而触发的喜爱沉静的心境。【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一、关于“至仁山”在画中的表现。文中“真花暂落,画树长春”一句,确实能够表现出“至仁山”在画中的特点。其中“真花暂落”描绘了花的短暂与易逝,而“画树长春”则表达了画中树木的恒久与长青。这样的描述让人联想到画中世界的静谧与永恒,从而感受到“至仁山”的美妙与神奇。二、《至仁山铭》的文体特点。《至仁山铭》是一篇典型的骈文。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受到了这种文体的影响,语言优美,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三、诗句联想与赏析。“三秋云薄,九日寒新”这句诗让人联想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风霜高洁”。两句诗都描绘了秋季的清冷与高远,让人感受到季节变化带来的美感。同时,“三秋云薄”也表现了秋天云层的轻薄与飘渺,而“九日寒新”则突出了重阳时节的新寒与清冷,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秋景图。四、字句赏析与意境描绘。“横石临砌,飞檐枕岭”中的“临”字,描绘了岩石横卧,靠近台阶的景象,给人一种惬意自在的感觉。这个“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岩石的位置,还通过其动态感,为整个画面增添了生动与活力。同时,“枕”字则描绘了屋檐依峰枕岭,飞腾而起的雄伟气势,使人仿佛置身于高山之巅,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与壮丽。五、结尾两句的意蕴解析。“仁者可乐,将由爱静”这两句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其中“仁者可乐”表达了作者对仁山美景的愉悦与喜爱之情,“将由爱静”则进一步揭示了这种喜爱的根源在于对静谧、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两句诗不仅总结了全文的主旨,也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与追求,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与感悟。据此填空即可。4.C 5.此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词人将月亮比作心有怨恨、与人为难的人来写,在对月亮的埋怨中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中秋佳节无法团聚之人的同情。【解析】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C.“将彻夜无眠、辗转反侧的自己想象成四处流转的月光”有误,这三句的意思是: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一“转”一“低”勾勒出月光流动的感觉;并不是把自己想象成流转的月光;这一句也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C。5.本题考查对词中修辞方法的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意思是:(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由此看出,此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词人将月亮比作心有怨恨、与人为难的人来写,在对月亮的埋怨中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中秋佳节无法团聚之人的同情。6.D 7.《行香子》抒发了对友人的珍重思念之情以及对自己美景的热爱之情。本词既追念了与友人“携手江村”共赏美景、吟咏酬唱的欢乐情景,又抒写了“故人不见”,即分别以后的相忆相思;从而具体抒写出挚热的真情。【解析】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D.根据“借西湖、钱塘江和城西南诸名山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可知,本句抒情方式应为借景抒情。故选D。7.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作者以追念与友人“携手江村”的难忘情景开始,引起对友人的怀念。风景依稀,又是一年之春了。去年初春,苏轼与陈襄曾到杭州郊外寻春。词中的“梅雪飘裙”即指两人寻春时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裙。友情与诗情,使他们游赏时无比欢乐,消魂陶醉。“故人不见”一句,使词意转折,表明江村寻春已成往事,去年同游的故人不在眼前。每当吟诵寻春旧曲之时,就更加怀念了。顺着思念的情绪,词人更想念他们在杭州西湖诗酒游乐的地方——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这三处都是风景胜地。词的下片紧接着回味游赏时两人吟咏酬唱的情形:平常经过的地方,动辄题诗千首。作者在词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不仅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而且流露出对西湖自然景物的热爱。情真意切,诗意盎然,含蓄蕴藉。8.(1)B(2)示例:这两句诗用了姜尚垂钓和伊尹梦日两个典故。作者用姜尚、伊尹由微贱得到君主重用,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典故,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愿望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分析。B.有误,这首诗以叙事开篇,进而过渡到抒情。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他饯行。这是叙事,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在沉郁中振起,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坚定“长风破浪”的信心,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是抒情;故选B。(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意思是:象吕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所以,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任用,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思想感情。9.(1)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写出夕阳残照废垒的情态。在夕阳西下的傍晚,即将要落日的光辉如往昔一样照在古台上,但这股寒冷的空气和满眼的凄凉感却在这森林中久久无法散去。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情怀。(2)同:都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之情。异:乙诗还表达了思乡之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详解】(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题干要求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意思是: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下落,空林中回荡着阵阵磬声。由远而近,写出了古台四周苍茫的暮色。西风残照,落日熔金,废垒寂寂,钟罄悠悠,声振空林,时间仿佛停止了脚步,空间似乎也在沉思。“依”字在句中有“枕靠”“依凭”之意,夕阳本是无情,而用“依”字,却赋予“夕阳”人格化的形象,仿佛这渐行渐远的夕阳也为“古台”“旧垒”的沧桑之变而叹惋悱恻,而眷恋难舍。据此分析,颈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营造出萧瑟凄清的悲秋氛围,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惆怅。(2)本题考查诗歌表达的感情。《长沙过贾谊宅》一诗中,“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尾联由古及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强烈的控诉。《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一诗中,首联由台上落叶起兴,触景生情,悲秋意绪溢满纸端,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孤单寂寞之情;颔联、颈联写古迹零落,游人罕至,感慨物是人非的悲凉;尾联因眼前之断壁残垣的萧索败落的景象,而浮想起南朝的繁华与战乱等等,只觉满腹的惆怅,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因此,都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之情。不同之处是乙诗还表达了思乡之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10.D【导语】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寻访隐士的幽静旅程,通过莓苔、白云、春草等意象营造出空灵恬淡的意境。颔联“闭闲门”暗示主人不在,却不着痕迹;颈联“随山到水源”展现随性探幽之趣。尾联“忘言”并非伤感,而是物我两忘的禅悦体验。全诗以淡墨写浓情,在寻访不遇中反得禅机。【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D.尾联“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并非因伤感“忘言”,也不是“乘兴而来却败兴而归”。诗人历经一路寻访,最终在溪边赏花时,感受到自然之美与禅意的交融,内心达到了物我两忘、宁静平和的境界,这种“忘言”是因领悟到深邃的禅意与自然之趣,无需用言语表达,是一种精神上的契合与满足,而非伤感或败兴;故选D。11. 居住条件的简陋 忍饥挨饿是生活常态,诗人对此已习以为常 12.“方”是“才是”的意思,强调只有不被外物动摇,才算是真正的做学问,体现出陆游对治学要坚守本心的严格要求与深刻见解。【导语】这首《朝饥示子聿》展现了陆游晚年清贫自守、耿介不屈的文人风骨。首联以“茅茨”“忍饥”勾勒出物质匮乏的生活图景,颔联“外物不移”则凸显其精神坚守。尾联“强项”“衣钵”二词尤为传神,既见诗人傲骨,又显传承之志。全诗将困顿境遇与高尚志趣形成强烈对比,体现了宋代理学影响下文人的精神追求。1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第一空:“小茅茨”即简陋的茅屋,“水云深处小茅茨”描绘出诗人居住在水云缭绕的偏远之地,住所是这样一间简陋的茅屋,直观地展现出他居住条件的简陋,反映出生活环境的清贫,暗示其物质生活的匮乏。第二空:“惯”是习惯的意思,“雷动空肠惯忍饥”里,“雷动空肠”以夸张的手法写出空腹时饥饿感如雷鸣般强烈,而“惯”字则表明忍饥挨饿对诗人而言已是家常便饭,体现出他长期处于这种困苦的生活状态,且对此已无奈地习以为常。1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方”在诗句中是“才算是、才算得上”的递进强调语气,并非简单的判断词。在颔联“外物不移方是学”里,陆游以“方”字为核心,划定了“真学问”与“伪学问”的界限——他认为,若治学之人被外界的功名利禄、世俗评价、物质诱惑所动摇,即便读再多书、识再多字,也算不上真正的“学”;唯有守住内心的准则与治学的初心,不被外物干扰,始终专注于学问本身的价值,这“才算是”真正的治学。这个“方”字,既藏着陆游对当时浮躁治学风气的隐忧,更体现出他对治学本质的深刻洞察:学问的核心从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在的坚守。它将陆游对治学的严格要求、对本心的重视,以一种斩钉截铁的语气传递出来,让“何为真学”的观点更鲜明、更有力量,也暗含着他希望儿子能领悟这份治学真谛的殷切期许。13.A 14.《渔家傲》描绘了边塞秋日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功业未成的忧愤。《浣溪沙》全词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导语】范词以“异”领边塞秋景,雁去、边声、孤城皆肃杀,“浊酒”映乡思,“燕然未勒”抒功业忧,刚柔相济。纳兰词借北风、荒垒、斜日绘塞疆萧瑟,“幽恨”融古今,两词皆情景交融,一显戍边豪情与愁绪,一蕴出塞凄惘,各尽边塞词之深沉。1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A.词牌名是规定词的格式(如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名称,与词作的具体内容无关;故选A。14.本题考查情感理解。结合《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可知,“家万里”直接点出与家乡的遥远距离,“浊酒”则是将士借酒抒怀的典型意象,暗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再结合“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羌管的哀怨声、满地寒霜的凄冷环境,进一步烘托出将士因思乡而难以入眠的愁苦。由此可知,词中明确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结合“燕然未勒归无计”可知,“燕然未勒”运用典故(东汉窦宪北击匈奴,勒石燕然山纪功),指功业尚未建立;“归无计”则点明因未建功立业,即便思乡也无法归家的无奈。这种“想归却不能归”的矛盾,根源在于对功业未成的忧愤。由此可知,词中同时寄托了作者与戍边将士功业未成的忧愤。结合《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可知,“向云山那畔行”点明奉使出塞的行程,“北风吹断”既写北方寒风的凛冽,也暗含行程中的艰涩;“深秋远塞若为情”则直接抒发深秋时节身处偏远边塞的怅惘,为全词凄惘基调铺垫。由此可知,词的开篇已透露出作者的凄惘心绪。结合“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可知,“晚烟”“荒戍垒”“斜日”“旧关城”勾勒出边塞荒凉、萧瑟的景象,情景交融,将奉使出塞的孤独与怅惘融入景物之中。再结合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将个人的凄惘与古今边塞的幽恨相连,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由此可知,全词通过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15.(1)D(2) 对长安的眷恋 寓情于景【导语】《题岳阳楼》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这是元和十四年春,白居易自江州赴忠州刺史任,经过岳阳时留下的作品。诗人几经贬谪,不堪流离漂泊之苦,所以在他描写湖光山色的风景诗中,也透露出淡淡的哀怨和对京城的眷恋之情。【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理解分析。D.有误,根据“啼何苦”“渡亦难”可知,诗人借景抒发了漂泊流离之感,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主要表达了诗人在经历仕途辗转和人生波折后的感慨,而非表达对家乡或亲人的思念 ,不是思乡怀亲之作;故选D。(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分析。颔联“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意思是:春天,草木的绿色与远处洞庭湖的水色相接,傍晚的彩霞与湖水中的红波交相辉映,红波近处,似乎就是国都长安。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色,自然地想起了故都长安,这里暗用了晋明帝(司马绍)“日远长安近”的典故,表达了他对长安的深切眷恋之情 。颈联“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意思是:岸边山上的老猿正站在树上哭得凄惨,天上的大雁要从这浩渺无边的湖上横空飞过还有许多困难。运用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过描绘猿猴和雁的艰难处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也表达了羁旅漂泊之人的不易和诗人对贵人们的怨愤。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