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真题汇编】期中核心考点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九年级上册统编版(24-25九年级上·四川阿坝·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错意也 错意:置意。错,通“措”B.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C.天下缟素 缟素:白色的丝织品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道歉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徒以有先生也”中的“以”意思相同的是( )A.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 B.扶苏以数谏故C.以大易小,甚善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A.平民的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B.平民发怒,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C.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往地上撞罢了。D.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4.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篇幅不长,却绘声绘形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B.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C.在文中,秦王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的形象也被刻画得很鲜明。他开始向安陵君提出“易地”要求时,就用了商量的口气,所谓“其许寡人”,就是一定要服从他,不得违抗,实际上是把一个明显的骗局强加于人,表现出十足的骄横。D.在文章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是互为衬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这正义与非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24-25九年级上·重庆渝中·期中)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岳阳楼记范仲淹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百废具兴 具答之 B.南极潇湘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C.至若春和景明 四时之景不同 D.把酒临风 手把文书口称敕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2)微斯人,吾谁与归?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洞庭湖的壮观景象。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作者借“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表达自己“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和奉献精神。C.作者善于以简取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比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带过无数叙述,以“嗟夫”二字引出“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展开议论。D.第③④段运用排比和对偶的手法叙述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时的所见所感,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写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8.结合选文与链接材料,从人物言行、旁观者角度说说你对范仲淹的认识。【链接材料】宝元初,元昊叛,时延安新被围,朝廷择帅,皆畏不行。仲淹奏请兼领延安军以待寇至,上嘉①而从之。阅兵得万八千,选六将俾②(bǐ)领之,日夕训练,号为精兵焉。贼闻之第戒曰:“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大范老子”谓范雍也。又城③青涧,开营田,招属羌及请戒诸路养兵蓄锐,以据贼冲。注释:①嘉:赞许; ②俾:使、令; ③城:建城。(23-24九年级上·重庆·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告子上》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其人舍然大喜B.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②黄衣使者白衫儿D.①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义”,观点明确。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12.选文和链接材料阐述的观点是 ,请另举三个事例证明这观点。【链接材料】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③必于是。——《论语·里仁》【注释】①恶(wū)乎:怎样。②造次:急促、仓猝。③颠沛: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13.(23-24九年级上·四川达州·期中)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湖心亭看雪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大雪三日 三番五次 三顾茅庐 三缄其口B.上下一白 真相大白 白云苍狗 白手起家C.炉正沸 人声鼎沸 抽薪止沸 沸反盈天D.客此 反客为主 不速之客 宾客盈门(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余舟一芥/吾谁与归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始一反焉C.问其姓氏/不可知其源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朝而往(3)下列对选段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小品文不足二百字,却熔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写景精准形象,叙事生动传神,而字里行间又融聚了作者的情趣品性。B.“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人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C.作者写景采用白描手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D.作者借景抒情,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4)张岱是一个“痴人”,结合下面材料,说说它写张借的“痴”的感情与语段中有何不同。[链接材料]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界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⑤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芥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张岱《龙山雪》)[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李界等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③呆白:苍白。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⑤欱:(hē):通“喝”,意为吸吮。(24-25九年级上·天津东丽·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①陇西牧簿,得隐②马二万匹,帝怒,收慕容悉达等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帝悟,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③尔善言。”遂皆以减论。(通)从平薛仁杲,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数岁,召为刑部尚书。自以不习文,固辞,改工部。(节选自《新唐书》,有改动)【注释】①覆:审察。②隐:隐藏。③旌:表彰。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后家长安( )(2)固辞,改工部( )15.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清以奉国,名定不虚。16.屈突通具有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24-25九年级上·山西晋中·期中)屈原至于江滨被①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②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③而啜其醨④?何故怀瑾⑤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⑥,受物之汶汶⑦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⑧乎!”(选自《屈原列传》,有删改)【注释】①被:同“披”。②三闾大夫:官职名。此处指屈原,因屈原曾任三闾大夫。③糟:酒渣。④醨(lí):薄酒。⑤瑾:美玉。后文的“瑜”也指美玉。⑥察察:洁白的样子。⑦汶(mén)汶:浑浊的样子。⑧温蠖(huò):尘埃厚积的样子。17.请用“/”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18.心怀爱国之志却被流放,面对此境遇,屈原是如何做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24-25九年级上·四川成都·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拟岘台记曾巩尚书司封员外郎晋国裴君治抚①之二年,因城之东隅作台以游,而命之曰“拟岘台”,谓其山溪之形,拟乎岘山②也。数与其属与州之寄客者游其间,独求记于予。州之东,其城隅雨隳潦毁,盖藏弃委于榛丛茀草之间,未有即而爱之者也。君得之而喜,增凳与土,易其破缺,去榛与草,发其亢爽③,因而为台,以脱埃氛④,绝烦嚣,出云气而临风雨。若夫云烟开敛,日光出没,四时朝暮,雨旸明晦,变化不同,则虽览之不厌,而虽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或饮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靓观微步,旁皇徙倚。则得之于耳目与得之于心者,虽所寓之乐有殊,而亦各适其适也。抚非通道,故贵人富贾之游不至;其民乐于耕桑以自足,故牛马之牧于山谷者不收,五谷之积于郊野者不垣⑤,而晏然不知枹鼓之警⑥,发召之役也。君既因其土俗,而治以简静,故得以休其暇日,而寓其乐于此。州人士女,乐其安且治,而又得游观之美,亦将同其乐也。故予为之记。(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有删改)注释:①抚:抚州。②岘山:位于湖北襄阳。由于西晋的羊祜、杜预先后在此建功立业,此地成为古代地方官员文治武功的典范。③亢爽:地势高旷。④埃氛:喻污浊的尘世。⑤垣:垒墙。⑥枹鼓之警:军事报警。1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易其破缺 易:改变 B.出云气而临风雨 临:迎着C.雨旸明晦 晦:昏暗 D.而亦各适其适也 适:恰好20.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数与其属与州之寄客者游其间,独求记于予。(2)而虽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21.下面哪个选项更符合“谁是和范仲淹、欧阳修一道的宋代士人?”这一问题的答案?请结合选文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三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A.曾巩 B.裴君(20-21九年级上·陕西渭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龙井题名记秦观①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龙井③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⑤,则曰:“以不时至,去矣。”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注】①秦观:宋代著名词人。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②会稽:今浙江绍兴。③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⑤篮舆:竹轿。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比出郭,日已夕( ) (2)以不时至,去矣( )(3)濯足于惠因涧( ) (4)谒辨才于朝音堂(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B.谒辨才于朝音堂 行者休于树C.殆非人间之境 属予作文以记之D.以书邀余入山 不以物喜24.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2)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25.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真题汇编】期中核心考点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九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1.C 2.B 3.D 4.C【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秦王与安陵君、唐雎的对话交锋,生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弱国与强权的外交斗争。文章以“易地”为引,层层递进至“布衣之怒”的高潮,通过对比手法凸显了唐雎的智勇双全与秦王的色厉内荏。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如唐雎“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凛然正气,与秦王“色挠长跪”的狼狈形成强烈反差。全文语言简练而张力十足,在对话中完成人物塑造,堪称《战国策》中以小博大的经典篇章。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C.“天下缟素”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穿白色丧服”。句中“缟素”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穿白色丧服”,并非“白色的丝织品”(“白色的丝织品”是“缟素”的名词本义)。故选C。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徒以有先生也”中的“以”是“介词,因为”的意思。A.介词,把;B.介词,因为;C.介词,用;D.连词,来;故选B。3.本题考查译句。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布衣:平民。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怒:发怒。亦:也。免冠:摘掉帽子。徒跣:光着脚。以:把。抢:碰,撞。地:地面。耳:罢了。故译为: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故选D。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他开始向安陵君提出‘易地’要求时,就用了商量的口气”理解错误。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中,“其许寡人”带有命令、强迫的语气,并非“商量的口气”,体现出秦王的骄横,而非先“商量”再强硬,该项对秦王初始语气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啊!”安陵君回答说:“大王施加恩惠,用大片土地交换小块土地,这太好了;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秦国。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答应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掉韩国、魏国,而安陵君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可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呢?”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会倒下上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的情景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下了吉凶的征兆,(现在)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一定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人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的时候。”说完,唐雎拔剑起身。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呢!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5.D 6.(1)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7.D 8.选文中,范仲淹像“古仁人”那样,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襟,豁达乐观,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链接材料中,他挑选兵将训练军队,还采取了很多御敌的策略。敌军称“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都体现出范仲淹在军事上富有谋略。(政治上,众人都畏惧不敢前往时,他却主动请缨,可见他勇于担当)【导语】《岳阳楼记》为范仲淹所作,全文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为起因,通过描写岳阳楼的壮丽景色以及不同天气下的湖面景象,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作者在文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既表达了对国家和百姓的关心,也体现了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文章语言优美,结构完整,情真意切,展现了范仲淹作为古仁人的情怀和责任感。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 具:同“俱”,全,皆/详细;B. 极:至,到达/尽;C. 景:日光/景色;D. 把:意思相同,持,执;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去:离开。国:国都,指京城。忧:担忧。谗:谗言。畏:害怕,惧怕。讥:批评指责。(2)微:如果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D.根据第③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和第④段“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可知,第③④两段分别写的是“以己悲”“以物喜”的两种人,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二者的不同,故“排比和对偶的手法”有误;故选D。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在《岳阳楼记》中,结合“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可知,作者通过写岳阳接的景色,以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行对比,意在表现“古仁人”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也含蓄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体现了其以天下为己任,心系国家与百姓的远大抱负。链接材料中“皆畏不行。仲淹奏请兼领延安军以待寇至”,宝元初元昊叛乱,延安被围,众人畏惧不愿前往,范仲淹主动奏请兼领延安军抵御外敌,“阅兵得万八千,选六将俾(bǐ)领之,日夕训练,号为精兵焉”还积极训练精兵,采取建城、开营田等措施,展现出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敢于担当,有勇有谋,积极应对危机的精神。 链接材料中“ 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从旁观者角度看,敌人听闻范仲淹的举措后,告诫自己不要轻视延安,称“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侧面反映出范仲淹军事才能卓越,威名远扬,令敌人敬畏,其能力和威望得到敌人认可。总之,范仲淹是一位心怀天下、有担当且能力出众的人。【点睛】参考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职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和当代名人的诗赋刻在上面。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胜景,全在洞庭湖上。衔着远山,吞没了长河,水流浩荡,宽阔无边,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不断的雨,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呼啸,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香气馥郁,青葱繁茂。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照耀千里,浮动的波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都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中做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间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唉!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那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链接材料:宝元初年,元吴叛变,当时延安刚刚被围困,朝廷选择将领,大家都害怕不愿意去。范仲淹请求带领延安的军队等待敌人到来,皇帝赞许并且听从了他。总共阅兵一万八千人,选择六个将领带领他们,日夜训练,称作精兵。敌人听说,就开始警戒说:“不能打延安的主意了,现在这范仲淹心中自有几万兵马,不像范雍好欺负。”“大范老子”就是范雍。范仲淹还在清涧旁建城,开拓田地,招揽少数民族,并且让各个军队养精蓄锐,来和敌人相对抗。9.B 10. 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11.B 12.在生和义不能兼顾时,要舍生取义。示例:邓世昌誓死保家卫国;闻一多面对特务拍案而起;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解析】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舍弃/通“释”,解除,消除;B.灾祸,忧虑/灾祸,忧虑;C.如果,假使/指出使宫市的太监;D.通“德”,此处意为感激/用在动词前,表示许可或能够;故选B。10.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1)重点词有:非,不;是,这;皆,都;丧,丧失;(2)重点词有:钟,古代的一种量器,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何加,有什么益处。1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B.有误,该项中“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与选文内容不符,选文孟子认为“所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人们不能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并非合乎人性;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从“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和链接材料“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可以看出两文都在强调“义”“仁”,故两文的观点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时,要舍生取义。示例: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依然回国,献身祖国国防事业;文天祥不惧敌人威逼利诱,宁死不屈;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点睛】参考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链接材料: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是如果不用正当的手段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摆脱它,君子宁可不摆脱。君子如果违背了仁德的准则,又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广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13.(1)C(2)A(3)D(4)语段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志趣和淡淡的故国之思;链接材料表现了众人欢饮的快乐。【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三:确数,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虚数,表示多次或多数/虚数,表示多次或多数/虚数,表示多次或多数;B.白:白色/彻底弄清楚/白色/空手,或手里没有什么资源;C.沸:都是沸腾;D.客:客居/客人/客人/来客;故选C。(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A.与:都是介词,同,和;B.焉:副词,怎么/语气词,啊;C.其:代词,他的/代词,它的;D.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故选A。(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理解和赏析有误。根据“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可知,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特立独行的品格,而非“突出雪景的迷人”。故选D。(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根据甲文“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作者特地选择大雪三日后的夜晚去湖心亭观雪,故作者痴的是湖心亭的雪,表现其特立独行;结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可知,这处从雪后之景起笔,宁静、空明的景致传达出清凉、孤寂的意绪,天地茫然一色(大雪无痕),作者痴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体现的是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追求;作者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茫茫天地中能如作者来观雪的人极少,只有两人,表现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特立独行)的情怀;“崇祯五年十二月”,采用明朝年号记事,寄托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问其姓氏”回答的却不是姓氏,而是“是金陵人,客此”,点明身份、经历,看似答非所问,其实是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情感内容。相聚欢愉之后,问其姓氏,得知是金陵人,是到此地旅居的,进而表现出所面临的现实将是各奔西东,离别的惆怅。因为“金陵人”来自前朝旧都,和作者只是萍水相逢,以后也是很难相见,这从侧面写出作者对前朝的怀念,透露出无限的怅惆和淡淡的哀愁。根据[链接材料]“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芥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坐久了觉得有点冷,苍头送酒来了,我们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合着积雪,竟然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箫和马小卿的曲子,箫声被寒气所慑,艰涩得出不来。三更的时候我们准备回去睡觉)可知,表现了众人欢饮的快乐。【点睛】参考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链接材料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深三尺多。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们几个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芥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侍侯。山恋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坐久了觉得有点冷,伙计送酒来了,我们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合着积雪,竟然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箫和马小卿的曲子,箫声被寒气所慑,艰涩得出不来。三更的时候我们准备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直到山脚,满身是雪地站着。我坐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14. 安家 推辞 15.(为官)清廉侍奉国家,名声一定不虚假。 16.①为人耿直。以死劝谏文帝不要因为牲畜财产杀戮一千多人。②洁身自好。在别的将士争抢珍宝时,他独善其身,不为所动。③有自知,能进退。对自己不胜任的官职坚决推辞。【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新唐书》,讲述了屈突通在隋朝为官的事迹,展现其正直无私、敢于直言的品格。屈突通在审察陇西牧簿事件中,为避免不当惩罚千余人而据理力争,甚至愿以身代罪,最终感化皇帝,体现了他重视人命和敢于陈词的重要品质。此外,他在从军中表现清廉,不贪图利益,博得皇帝的赞赏,显示了其清正廉洁为国奉献的精神。这段文字突出了屈突通的高尚品德和忠诚爱国的情怀。1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后来在长安安家;家:名词作动词,安家;(2)句意:坚决推辞,改任工部尚书;辞:推辞。1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清:清廉;名:名声;定:一定;虚:虚假。1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结合原文屈突通冒死进谏“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皇帝呵斥了他,屈突通上前仍叩头谏言“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可知,他在隋文帝要严惩慕容悉达等一千五百人时,敢于进谏。面对皇帝的愤怒,他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表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众人不死,这种直言敢谏体现了他对君主和正义的忠诚,坚守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不因为皇帝的权威而沉默。可见,屈突通为人耿直,具有忠诚正直、体恤生命的高贵品质。 结合原文中“从平薛仁杲,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可知,在跟随平定薛仁杲后,面对堆积如山的贼赃,其他将领都争抢财物,只有屈突通一无所取。这表明他不贪图财物,能够坚守廉洁奉公的原则,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大义之后,展现出其洁身自好、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结合“数岁,召为刑部尚书。自以不习文,固辞,改工部”可知, 屈突通被提拔为刑部尚书。但是他自己因为不熟悉文墨,坚决推辞,改任工部尚书。由此可见,屈突通了解自己的不足,不愿担任自己不擅长的职位,对自己不胜任的官职坚决推辞。可见他有自知,能进退。【点睛】参考译文:屈突通,其祖先是昌黎徒何人,后来徙居长安。隋时任职为虎贲郎将。隋文帝命他复核陇西郡牧场簿籍,查出隐报的马二万多匹,文帝发怒,逮捕太仆卿慕容悉达及监牧官员一千五百人,将全数处决。屈突通说“: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化育四海,怎能因畜产之故,一天杀戮一千五百人呢?”文帝怒目喝斥,屈突通叩头进言说:“臣愿舍身就死,以代替众人死罪。”文帝醒悟说“:我办事不明,竟至于此。现在可免悉达等人死罪,以旌表你的善言。”于是全都减刑论处。随同平定薛仁杲,当时缴获的珍宝器物堆积如山,诸将都争先恐后拿取其物,惟有屈突通一无所取。高祖闻知,说“:清正以奉国,真是名不虚传。”……几年后,招还任刑部尚书。他自认为不熟悉法律条文,一再推辞,于是改任工部尚书。17.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18.屈原在面对被流放的境遇时,选择了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随波逐流。他认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宁愿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最终,他选择投江自尽,以死明志。【导语】这篇文章以对话形式展现了屈原面对世俗的不妥协,体现其高洁的品格和深邃的思考。渔父的劝告代表了一种随波逐流的生活哲学,而屈原则坚持自我清白的信念,宁愿投身江水以保持灵魂的纯净,而不愿改变自我原则。屈原的悲剧一方面是对自身和理想的执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现实社会对正直忠诚之人的不容纳。文章深刻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耐人寻味。17.本题考查断句。句意: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泽边一边行走一边吟唱。(此时他)脸色憔悴,身形容貌枯瘦。“屈原至于江滨”,表述屈原来到江滨这个地点,语义完整;“被发行吟泽畔”,描述屈原的状态,即披散着头发在水边边走边吟,语意完整;“颜色憔悴”和“形容枯槁”分别从脸色和形体两个方面描写屈原的状态,各自独立表意。故断为: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18.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联系“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可知,在整个世界都浑浊不堪、众人都沉醉不醒的情况下,屈原坚守自己的清正和清醒,不被世俗的污浊所影响,体现了他对高尚品德和正确价值观的坚守,不愿意随波逐流,与那些浑浊、沉醉的人同流合污。联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可知,渔夫劝他顺应时代而改变,而屈原回答“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这些话表明他宁愿投身江流,葬身鱼腹,也不愿让自己纯洁的品质被世俗的尘埃所玷污,其决绝的态度体现了他以死明志的决心,因而选择投江自尽,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信念和理想。【点睛】参考译文: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行走一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渔夫看到他,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呢?”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浑浊不堪,只有我一个人清白,众人都沉醉不醒,只有我一个人清醒,因此被流放。”渔夫说:“圣人不被事物束缚,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自己。整个世界都浑浊,为什么不顺应潮流、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跟着吃酒糟、喝薄酒呢?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让自己被流放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土。谁又能让自己清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呢?我宁愿投身江流,葬身鱼腹之中,又怎么能让洁白的品质,蒙受世俗的尘埃呢!”19.D 20.(1)裴君多次与他的下属及寄居在州中的客人一同游览,只有他向我请求写一篇记。(2)即使有智慧的人,也不能穷尽它的形态。 21.A。曾巩。理由:曾巩的《拟岘台记》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体现了宋代士人关注社会、关心民生的情怀。【导语】本文为曾巩的《拟岘台记》,描述了裴君在抚州城东修建拟岘台的经过。文章描绘了台的地势、自然景观以及人们在此休闲的情景,表现出对自然变化的奇趣和人们乐在其中的和谐氛围。同时,文章还揭示了抚州当地民风淳朴、生活安宁的社会环境,及裴君善于治理、注重与民同乐的施政理念,与《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一样,具有散文记游赋景、抒怀言志的特征。1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D.句意:也各自都感到满足、快乐。 第一个“适”:满足。故选D。2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数,多次;其属,他的下属;寄客者,寄居的人;独求记于予,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独于予求记”。(2)虽,即使;穷,穷尽;状,情状、形态。2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拟岘台记》中,曾巩通过记载裴君建造拟岘台,展现了抚州的风土人情和百姓的安乐生活。根据文中“君既因其土俗,而治以简静,故得以休其暇日,而寓其乐于此。州人士女,乐其安且治,而又得游观之美,亦将同其乐也”可知,他对地方官治理下百姓能共享太平之乐的景象进行了描绘,体现出对社会安宁、民生之乐的关注。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体现出心系朝廷和百姓的情怀。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也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思想。由此可见,曾巩和范仲淹、欧阳修一样,都体现了宋代士人关注社会、关心民生的情怀。而文中裴君主要是作为一个治理地方的官员形象出现,重点在其治理方式和当地的情况,没有像曾巩这样直接体现宋代士人的精神追求与范仲淹、欧阳修相呼应。故选A。【点睛】参考译文:尚书司封员外郎、晋国人裴君治理抚州的第二年,在城的东边建造了一座台以供游览,并给它命名为 “拟岘台”,是说这里山峦溪流的地形,和岘山相似。(裴君)多次和他的下属以及在本州寄居的人在台上游玩,(他)独自向我求一篇记。抚州的东面,那城角因雨水冲刷、积水浸泡而毁坏,(那些地方)被掩埋废弃在荆棘丛和杂草之中,没有靠近它并且喜爱它的人。裴君发现了这里很高兴,增加了台阶和土,修补了那些破损残缺的地方,清除了荆棘和杂草,展现出地势高旷的景致,于是在此建了一座台,用来摆脱污浊的尘世,断绝尘世的喧嚣,(登台可以)置身于云气之中,经受风雨(的洗礼)。至于云雾的消散聚合,太阳光线的出现隐没,四季早晚,雨天晴天、明朗阴暗,变化不同,那么即使(人们)观赏也不会厌烦,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不能完全描绘出它的情状。有时饮酒的人畅快尽兴,唱歌的人激越高昂,有时(有人)静静地观看、缓缓地散步,彷徨徘徊。那么(人们)从耳目所获得的和从内心所获得的,虽然所寄托的乐趣有所不同,但也各自都感到满足。抚州不是交通要道,所以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不来游玩;这里的百姓乐于耕种养蚕来满足自己(的生活),所以在山谷中放牧的牛马不用赶回,堆积在郊外田野中的粮食不用垒墙防护,而且安宁平静,不知道军事警报和征发召集的劳役。裴君已经顺着这里的风土民俗,用简单宁静的方式治理,所以能够在闲暇的日子休息,并且在这里寄托他的快乐。抚州的男男女女,喜爱这里的安定太平,而且又能欣赏到(拟岘台)美丽的景色,也将和裴君一同享受这种快乐。所以我为他写了这篇记。22. 等到。 离开。 洗,洗涤。 拜见。 23.B 24.(1)这天晚上,天气雨后放晴,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2)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 25.因为从普宁总共经历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道旁庐舍,灯火时隐时显,草木茂盛葱郁,湍急的流水悲鸣。这景色出奇幽寂、优美,让作者内心也无比沉静澄明,忘却世俗,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解析】2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比:等到。(2)句意:由于(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去:离开。(3)句意:在惠因涧洗脚。濯:洗,洗涤。(4)句意: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谒:拜见。2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B.介词,在/介词,在;C.助词,的/代词,代指这件事;D.介词,用/连词,因为;故选B。2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重点字词:是夕,这晚。开霁:放晴。月明:月光明亮。毫发:细小的毛发。(2)重点字词:憩,休息。于,在。据,靠着。饮,喝。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殆非人间之境”的意思是: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据此可知,此题需结合能体现此处不是人间的语句,即能体现此处景色优美等的语句进行分析。根据“林间月明,可数毫发”可知,月光明亮到可以数清毫发,由此可知,此处月色十分明亮;根据“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可知,此处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根据“道旁庐舍,灯火隐显”可知,路旁的房屋灯火时隐时现,营造出一种朦胧美;“草木深郁”表现了树木茂盛,郁郁葱葱;“流水激激悲鸣”描写了流水的声音,激荡且似乎带着悲鸣。据此可知,此处景色出奇幽寂、优美,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让作者有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内心也无比沉静澄明,忘却世俗,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因此,便发出了“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点睛】参考译文: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来杭州,然后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叫辨才的大师,通过书信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道人参寥,问参寥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轿子,参寥说:“由于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便放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过了雷峰山,穿过南屏山一带,在惠因涧洗脚(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上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庐舍的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蓊蓊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才回去。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