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基础型作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每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937年,侵华日军入侵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lù① ,震惊了世界,触动了一切有良知的人。古都南京满目疮痍,无数民众流离失所,战争的伤疤烙印在古城墙上,更彰显在了人们心里。侵略者的枪声或许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但城墙上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见;历史警钟长鸣,振聋发聩,入耳入心。时至今日仍有日本右翼分子wànɡ② 图颠倒黑白,cuàn ɡǎi③ 历史教科书,但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以国之名祭奠同胞、先烈和英雄,把个人记忆、家庭记忆、城市记忆上升为国家记忆、民族记忆甚至世界记忆。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杀lù① wànɡ② 图 cuàn ɡǎi③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惨绝人寰 B.彰显 C.振聋发聩 D.祭奠@发展型作业 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山河日新 慰我同胞①又是一年国家公祭日。②冬日的南京,寒风萧瑟,松柏肃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排成矩阵的261面蓝底白字“国家公祭”幡迎风猎猎,高1.65米、重2 014公斤的国家公祭鼎矗立广场。今天,和平大钟再次敲响,凄厉的警报声穿越城市上空,来往车辆汽笛长鸣,行人过客低头默哀,时间在这一刻凝固,全城在这一刻静默!③八十多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37.12.13”,这个满含伤痛和血泪的日子,承载着一个民族刻骨铭心的记忆;“300 000”,这个用皑皑白骨垒成的数字,记载着中国人永志不忘的伤痛。④公祭十余年,我们目睹了“消”与“长”。“进入2018年的短短1个月内,有4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相继离世,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只剩90余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于2022年12月29日去世,目前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存50位。”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照片墙上,代表着幸存者依然在世的灯光一盏一盏地熄灭,如今仅存的二十余盏明灯依然在顽强地闪烁着微光。历史的证人逐渐走向凋零,但历史的真相却透过幸存者的微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在国家公祭的带动下,他们的经历为更多的人所知晓,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存在,将更为持续和牢固。把真相告诉世人,让历史讲述未来,“消”“长”之间,历史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被遗忘。⑤公祭十余年,我们见证着“传”与“育”。走过南京市建邺区水西门大街418号,这里每天都排着一条长龙,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等待入馆参观。无论寒暑,不管晴雨,前来纪念馆表达哀思、祭奠亡灵的人越来越多。2014年以来,每年从世界各地来到纪念馆参观的观众超过800万人次,即便在疫情期间,年均参观人数也在百万人次以上。纪念馆就像一位长者,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那一段沉痛的历史,又像一位教师,孜孜不倦地播撒着“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信念、“珍爱和平,远离战争”的理念,培育着青少年投身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自觉。让悲剧不再重演,让和平永驻人间,“传”“育”之间,国家公祭正发挥着强大力量。⑥公祭十余年,我们拓展了“记”和“忆”。南京大屠杀,不只是一城一国的记忆,更应是世界的记忆;以史为鉴、珍爱和平,不仅是一国的诉求,更应是世界的追求。从2015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到“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走进美国洛杉矶、俄罗斯莫斯科、意大利佛罗伦萨;从“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正式接过传承历史记忆、传播历史真相的接力棒,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建构者、海外友人三大系列口述史相继完成;从2015年第一座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在美国旧金山开馆,到2017年加拿大安大略省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在国家公祭的带动下,南京大屠杀已经从个体记忆、家族记忆、城市记忆上升到国家记忆、世界记忆,南京大屠杀史实知晓度逐年上升。把城市行为变成国家意志,把南京记忆变成世界记忆,“记”“忆”之间,凝聚起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强大合力。⑦今天的中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今天的江苏,正书写着“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这是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抗战期间牺牲烈士及死难同胞的最好告慰。我们将在铭记历史中凝聚前行力量,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选自《新华日报》,有删改)3.(链接教材)[新闻体裁]下列选项中与本文体裁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B.《“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C.《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D.《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4.[内容理解与分析]下列对公祭十余年产生的影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历史的证人逐渐凋零,在国家公祭的带动下,历史的真相被更多的人所了解。B.来纪念馆祭奠的人越来越多,培育着青少年投身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自觉。C.解决了国际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争议,使全世界都举行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D.使南京大屠杀上升到国家记忆、世界记忆,凝聚起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合力。5.[内容理解]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最主要的特征,试从文中举出一例说明。(3分)6.[拓展探究]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3分)@拓展型作业(革命文化)2025年9月3日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双语学校八年级(1)班开展以“铭记历史,守卫和平”为主题的学习活动。7.班委会已经联系历史教研组组长张老师于9月16日下午3点在本班教室给同学们做“如何守护和平”的专题讲座,并安排班长赵斌同学提前一天打电话确认。请根据情境将对话内容补充完整。赵斌:①张老师:赵斌同学,你好!赵斌:张老师,打扰了!今天给您打电话,是想和您确认一下,②张老师:没问题,我会准时参加的。赵斌:谢谢您!我们期待您的光临。8.(跨学科·书法)赵斌同学要将活动主题写在黑板上,但对使用楷书还是隶书有些犹豫,请你帮他选择其中一种并简述理由。守护和平 守护和平楷书 隶书9.下面是刘光同学的一段演讲稿,请你帮他修改。 我们牢记历史,并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牢记历史、珍爱和平是我们崇高的愿望。【甲】但牢记历史,并不意味着历史不会重演;珍爱和平,也不意味着和平不会永远持续。【乙】我们必须记住历史的真谛:“落后就要挨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作为新时代的主人、祖国的希望,在形势纷杂的今天,我们要努力把自己打造得更优秀,努力把祖国建设得更富强,努力让屈辱的历史永远不再重演!奋斗吧,朋友们,我们要为了中华民族而奋斗!(1)【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2)【乙】处画线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 。◆一课一法判断新闻体裁【真题在线】(黔东南州月考)下列选项中与本文体裁相同的一项是( )【技法点拨】①看新闻篇幅。消息和新闻评论一般篇幅比较短,通讯篇幅较长,而新闻特写篇幅比较灵活。②看新闻事件。消息一般报道新闻事件整体,通讯详细记述新闻事件,新闻特写突出呈现新闻事件的某一场景,新闻评论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③看表达方式。消息以记叙和说明为主,通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新闻特写以记叙和描写为主,新闻评论以记叙和议论为主。④看作者态度。消息、通讯和新闻特写一般都是就事论事,报道比较客观,而新闻评论一般就事论理,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导向性。【习题链接】见本课第3题。◆素养积累时 评时评是新闻评论文体的一种,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发表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和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时评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等特点,具体可归纳为:①因时而评,新闻性强;②缘事而发,寓理于事;③内容贴近,体裁广泛;④大众视角,公民写作。6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基础型作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每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937年,侵华日军入侵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lù① 戮 ,震惊了世界,触动了一切有良知的人。古都南京满目疮痍,无数民众流离失所,战争的伤疤烙印在古城墙上,更彰显在了人们心里。侵略者的枪声或许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但城墙上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见;历史警钟长鸣,振聋发聩,入耳入心。时至今日仍有日本右翼分子wànɡ② 妄 图颠倒黑白,cuàn ɡǎi③ 篡改 历史教科书,但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以国之名祭奠同胞、先烈和英雄,把个人记忆、家庭记忆、城市记忆上升为国家记忆、民族记忆甚至世界记忆。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杀lù① 戮 wànɡ② 妄 图 cuàn ɡǎi③ 篡改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惨绝人寰 B.彰显 C.振聋发聩 D.祭奠【解析】B.“彰显”形容明显,显著;也指鲜明地显示。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铭刻”。@发展型作业 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山河日新 慰我同胞①又是一年国家公祭日。②冬日的南京,寒风萧瑟,松柏肃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排成矩阵的261面蓝底白字“国家公祭”幡迎风猎猎,高1.65米、重2 014公斤的国家公祭鼎矗立广场。今天,和平大钟再次敲响,凄厉的警报声穿越城市上空,来往车辆汽笛长鸣,行人过客低头默哀,时间在这一刻凝固,全城在这一刻静默!③八十多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37.12.13”,这个满含伤痛和血泪的日子,承载着一个民族刻骨铭心的记忆;“300 000”,这个用皑皑白骨垒成的数字,记载着中国人永志不忘的伤痛。④公祭十余年,我们目睹了“消”与“长”。“进入2018年的短短1个月内,有4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相继离世,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只剩90余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于2022年12月29日去世,目前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存50位。”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照片墙上,代表着幸存者依然在世的灯光一盏一盏地熄灭,如今仅存的二十余盏明灯依然在顽强地闪烁着微光。历史的证人逐渐走向凋零,但历史的真相却透过幸存者的微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在国家公祭的带动下,他们的经历为更多的人所知晓,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存在,将更为持续和牢固。把真相告诉世人,让历史讲述未来,“消”“长”之间,历史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被遗忘。⑤公祭十余年,我们见证着“传”与“育”。走过南京市建邺区水西门大街418号,这里每天都排着一条长龙,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等待入馆参观。无论寒暑,不管晴雨,前来纪念馆表达哀思、祭奠亡灵的人越来越多。2014年以来,每年从世界各地来到纪念馆参观的观众超过800万人次,即便在疫情期间,年均参观人数也在百万人次以上。纪念馆就像一位长者,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那一段沉痛的历史,又像一位教师,孜孜不倦地播撒着“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信念、“珍爱和平,远离战争”的理念,培育着青少年投身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自觉。让悲剧不再重演,让和平永驻人间,“传”“育”之间,国家公祭正发挥着强大力量。⑥公祭十余年,我们拓展了“记”和“忆”。南京大屠杀,不只是一城一国的记忆,更应是世界的记忆;以史为鉴、珍爱和平,不仅是一国的诉求,更应是世界的追求。从2015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到“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走进美国洛杉矶、俄罗斯莫斯科、意大利佛罗伦萨;从“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正式接过传承历史记忆、传播历史真相的接力棒,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建构者、海外友人三大系列口述史相继完成;从2015年第一座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在美国旧金山开馆,到2017年加拿大安大略省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在国家公祭的带动下,南京大屠杀已经从个体记忆、家族记忆、城市记忆上升到国家记忆、世界记忆,南京大屠杀史实知晓度逐年上升。把城市行为变成国家意志,把南京记忆变成世界记忆,“记”“忆”之间,凝聚起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强大合力。⑦今天的中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今天的江苏,正书写着“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这是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抗战期间牺牲烈士及死难同胞的最好告慰。我们将在铭记历史中凝聚前行力量,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选自《新华日报》,有删改)3.(链接教材)[新闻体裁]下列选项中与本文体裁相同的一项是( D )(3分)A.《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B.《“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C.《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D.《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解析】文章围绕“国家公祭日”这一新闻事件,引述了大量的事实来证明“山河日新 慰我同胞”的观点,所以是一篇新闻评论。A.消息;B.新闻特写;C.通讯;D.新闻评论。故选D。4.[内容理解与分析]下列对公祭十余年产生的影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A.历史的证人逐渐凋零,在国家公祭的带动下,历史的真相被更多的人所了解。B.来纪念馆祭奠的人越来越多,培育着青少年投身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自觉。C.解决了国际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争议,使全世界都举行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D.使南京大屠杀上升到国家记忆、世界记忆,凝聚起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合力。【解析】C.选项说法于文无据。5.[内容理解]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最主要的特征,试从文中举出一例说明。(3分)示例:第⑥段连举“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到“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走进美国、俄罗斯、意大利等事例(2分),充分说明公祭十余年,我们把南京大屠杀拓展成了世界记忆(1分)。6.[拓展探究]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3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是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同胞,悼念死难者(1分);传递了中华儿女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希望警钟长鸣,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沉痛的历史,促使人们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分)。@拓展型作业(革命文化)2025年9月3日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双语学校八年级(1)班开展以“铭记历史,守卫和平”为主题的学习活动。7.班委会已经联系历史教研组组长张老师于9月16日下午3点在本班教室给同学们做“如何守护和平”的专题讲座,并安排班长赵斌同学提前一天打电话确认。请根据情境将对话内容补充完整。赵斌:① 张老师,您好!我是八(1)班的班长赵斌。 张老师:赵斌同学,你好!赵斌:张老师,打扰了!今天给您打电话,是想和您确认一下,② 明天下午3点在我们班教室举行的“如何守护和平”专题讲座,您能准时参加吗?(符合情境、语言表达得体即可) 张老师:没问题,我会准时参加的。赵斌:谢谢您!我们期待您的光临。8.(跨学科·书法)赵斌同学要将活动主题写在黑板上,但对使用楷书还是隶书有些犹豫,请你帮他选择其中一种并简述理由。守护和平 守护和平楷书 隶书示例一:使用楷书。楷书规范端正,便于大家认识。示例二:使用隶书。隶书庄重遒劲,契合此次严肃的活动主题。(言之有理即可)9.下面是刘光同学的一段演讲稿,请你帮他修改。 我们牢记历史,并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牢记历史、珍爱和平是我们崇高的愿望。【甲】但牢记历史,并不意味着历史不会重演;珍爱和平,也不意味着和平不会永远持续。【乙】我们必须记住历史的真谛:“落后就要挨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作为新时代的主人、祖国的希望,在形势纷杂的今天,我们要努力把自己打造得更优秀,努力把祖国建设得更富强,努力让屈辱的历史永远不再重演!奋斗吧,朋友们,我们要为了中华民族而奋斗!(1)【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 删去“不会永远持续”中的“不” 。(2)【乙】处画线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 把感叹号放在引号里面 。◆一课一法判断新闻体裁【真题在线】(黔东南州月考)下列选项中与本文体裁相同的一项是( )【技法点拨】①看新闻篇幅。消息和新闻评论一般篇幅比较短,通讯篇幅较长,而新闻特写篇幅比较灵活。②看新闻事件。消息一般报道新闻事件整体,通讯详细记述新闻事件,新闻特写突出呈现新闻事件的某一场景,新闻评论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③看表达方式。消息以记叙和说明为主,通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新闻特写以记叙和描写为主,新闻评论以记叙和议论为主。④看作者态度。消息、通讯和新闻特写一般都是就事论事,报道比较客观,而新闻评论一般就事论理,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导向性。【习题链接】见本课第3题。◆素养积累时 评时评是新闻评论文体的一种,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发表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和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时评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等特点,具体可归纳为:①因时而评,新闻性强;②缘事而发,寓理于事;③内容贴近,体裁广泛;④大众视角,公民写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6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 学生版.docx 6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