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素养评估(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末素养评估(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期末素养评估
一、书写水平(5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和颜悦色。春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把春装扮成明yàn ① 的姑娘;夏雨热烈又粗犷,浇灌大地,树木葱茏,或挺拔秀qí② ,或有旁逸斜出的婆娑之姿;秋风萧瑟,天空高邈,田野染上了一层金黄;冬夜,美丽的雪花悄然莅临人间,在空中qīnɡ yínɡ③ 舞蹈,长街上的行人寥寥,不再喧嚣,店铺的橱窗里透出橘黄的光,温暖又浪漫。
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4分)
明yàn ① 挺拔秀qí② qīnɡ yínɡ③
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和颜悦色 B.旁逸斜出 C.悄然 D.喧嚣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①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饮酒》(其五)]
②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③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渔家傲》)
④夕日欲颓,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⑤它没有 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茅盾《白杨礼赞》)
⑥ ,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⑦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光澄澈透明、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的句子是: , 。
⑧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引用典故表现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的诗句是: , 。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新闻特写集中笔力,主要展示事件的某一横剖面,着重描写精彩瞬间。
B.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等。
C.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D.罗素,美国哲学家、数学家,《我为什么而活着》选自《罗素自传》。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下面名著片段中的“他”是(   )(3分)
  我注意到,他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作少年先锋队。我常常见到他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问题。他很尊重他们。
A.毛泽东 B.彭德怀 C.周恩来 D.徐海东
7.下面两部名著分别是如何体现语段中“始终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请选择其一,结合具体内容分享你的阅读感悟。(2分)
中国革命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始终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工作以人民为基础。——这便是正道。
《红岩》 《红星照耀中国》
(二)现代文阅读1
杨 柳
丰子恺
①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喜欢杨柳树。因为有人说我喜欢杨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什么喜欢杨柳树?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昔年我住在白马湖上,看见人们在湖边种柳,我向他们讨了一小株,种在寓屋的墙角里。因此常取见惯的杨柳为画材,于是就有人说我喜欢杨柳。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往往如此。
②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什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③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但这与前缘无关,为的是昨日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上坐了一番。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弯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④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缘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⑤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它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它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根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⑥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缘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缘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说喜欢杨柳但与杨柳有缘“完全是偶然的”,可见作者平和朴实,崇尚自然的人生观。
B.文章前两段用很多笔墨铺写自己对花木淡然的态度,为下文赞美杨柳蓄势。
C.作者说杨柳是“最贱”的,是因为杨柳的价格便宜,地位低下,不如其他花木名贵。
D.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从“杨柳”的外在形态中发掘了它的美好品性。
9.阅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赞美杨柳的原因。(4分)
10.本文的写作对象是“杨柳”,但文中又写了牡丹、红杏等其他花木,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第⑤段分析作答。(5分)
11.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这句话的理解。(4分)
(三)现代文阅读2
【材料一】
“新中式”带火“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
①文化和旅游部5月6日公布2025年“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假期5天,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 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
②“新中式游”异军突起,汉服体验、非遗研学等文化消费需求旺盛,洛阳汉服店面积因需求暴增扩张至200平方米,催生“妆娘”“跟拍师”等新兴职业。地域消费格局也在悄然变化。一线城市居民不再扎堆热门景区,而是转向县域市场寻找“反向旅游”体验。
③数据显示,全国1 230个县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30%,覆盖近九成县域,成渝、云贵地区因高铁网络完善成为新晋“空中枢纽”。有游客感慨:“在贵州苗寨体验非遗扎染,孩子玩得不想走,这才是旅行的意义!”
【材料二】
何为“新中式”旅游?
①“新中式”本质上是一种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方式,内核是“中式”,关键在“创新”,是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和诠释,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精神和气质风貌。
②“新中式”旅游即    。“新中式”旅游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具有植根传统、连接现代、融合创新等鲜明特征,为游客提供了新潮文化体验,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活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材料三】
“新中式”旅游项目一览表
项目名称 内 容
传统服饰体验游 游客身着传统服饰游览景区。
非遗项目体验游 游客观看、亲身参与非遗制作或表演等。
历史古建体验游 以中式古代建筑为核心,融合文化传承、科技赋能与创新体验,游客穿梭历史建筑中,品味古韵。
  【注释】以上材料摘编自新华网等媒体资料。
12.在材料一中,未提到的一项是(   )(3分)
A.出游人次增长数据 B.消费金额统计发布
C.新兴职业群体出现 D.旅游投诉处理情况
13.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诠释什么是“新中式”旅游,将材料二横线处缺失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14.请根据材料三推测,某景区在宣传“新中式”旅游项目时,最不可能做的一件事是(   )(3分)
A.组织游客穿着汉服在古镇拍照打卡,并分享至社交平台。
B.邀请游客亲手制作皮影戏道具,完成后可带走个人作品。
C.要求游客参与古建筑建造史默写活动,并发放合格证书。
D.利用VR眼镜重现古建原貌,让游客虚拟参与建造过程。
15.结合以上材料,根据链接所提供的旅游资源,请选择一项,为家乡的旅游推广写一段宣传语,不少于50字。(5分)
贵州旅游资源:西江千户苗寨体验苗族传统服饰、肇兴侗寨学唱侗族大歌、镇远青龙洞古建筑群体验游、其他(自行补充)
(四)文言文阅读
创业与守成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即蒙昧,原始而未开化的状态,这里指开创国家、大局未定的时候。④忽:不注意,不重视,指疏忽大意。
16.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房玄龄认为国家开始创立时,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
B.魏征认为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又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
C.唐太宗认为房玄龄和魏征的说法都有道理,是因为他们的经历不一样。
D.选文中,唐太宗认可魏征的观点,认为“守成”比“创业”更难。
17.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什么?请摘录原文语句回答。(3分)
1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故知创业之难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祸乱生于所忽 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既已往矣 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
(五)古代诗歌阅读
东 窗
[宋]韩维
高窗不掩秋气清,下见瓦沼涵泓澄①。
雨洗浮萍翠色静,青丛绿蔓相缠仍。
阶前童童②两好树,上有鸣禽不可数。
杖藜书生爱苦吟,独立西风无旦暮。
【注释】①涵泓澄:泓澄,形容水深而清;涵,强调池塘容纳、蓄积清水的状态,突显池水的丰沛与纯净。②童童:形容树木枝叶繁茂、浓荫覆盖的样子。
19.下列情境与诗歌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秋窗高敞,池映澄明 B.阶前双树,群鸟乱鸣
C.雨打芭蕉,石隙幽绿 D.诗人持杖,静立风中
20.参照《雁门太守行》示例,结合本诗内容,点评“杖藜书生爱苦吟,独立西风无旦暮”这两句诗。(4分)
示例:“角声满天秋色里”的“角声”,指军中的号角声,“满天”形容角声传播范围之广。在萧瑟的秋色里,角声回荡,既烘托出战场的紧张氛围,又让那种肃杀之感弥漫开来,使诗句的意境更为雄浑悲壮。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复兴学校开展以“阅读启智,书香致远”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21.某班级围绕“阅读启智,书香致远”主题开展分享会,把名言和诗句组合起来,向大家阐述“阅读对心灵成长的助力”,其中用来告诉大家“阅读能丰富精神世界,让心灵更充实”最合适的一项是(   )(3分)
A.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D.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22.活动中,小语就“阅读启智,书香致远”主题活动采访了教育专家王教授,请你根据语境,补充横线上的内容。(6分)
小语:王教授您好!很高兴能采访您。当前“全民阅读”已成为社会热点,您认为阅读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哪些核心价值?
王教授:阅读是青少年认知世界的“窗口”,也是思维能力的“孵化器”。通过经典作品的阅读,青少年不仅能积累知识、拓宽视野,① ,培养同理心与价值观。比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能让青少年理解坚韧的意义;读《红岩》,则能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时代使命感。
小语:您提到经典作品的重要性,现在市场上图书种类繁多,② ?
王教授:挑选读物需遵循“三结合”原则,结合兴趣、认知水平、成长需求。可以先从兴趣入手,比如喜欢科幻的孩子可尝试《三体》(青少年版),逐步引导他们接触更有深度的作品。同时,家长和老师也可推荐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名著,帮助孩子搭建系统的知识框架。
23.下面是小文同学在活动结束后写下的一段感言,其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并改正。(6分)
①阅读像一面镜子,映照你的内心,又似一把钥匙,解锁你的困惑。②成长迷茫时,书中励志故事如明灯,驱散阴霾,学业瓶颈处,前人智慧为阶梯,助力攀登。③书籍跨越年龄、地域,无论你何时捧起,都能增添你的心灵,滋养你的智慧,让你受益匪浅。
五、写作能力(60分)
24.机会,通常指有利的时机。它也许是一场比赛、一次表演,也许是一次劳动实践、一次问题解决。通过它,能证明你的脑力、体力、号召力、执行力、表达力等能力。如果你因为懒惰、胆怯而裹足不前,它就会和你擦肩而过。因此,机会到来时,你要做的是抓住它,努力去行动、去证明自己。请从下面三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表达交流的情境和要求,明确作者的身份角色,充分考虑交流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写作内容,自拟标题,明确文体,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达到表达交流的目的。注意勿泄露姓名、校名等真实信息。(60分)
#任务 #表达交流的情境 #表达交流的要求
任务一   因抓住机会(比赛、表演等实践场景)实现成长,想向曾鼓励、支持自己抓住机会的人致谢。   叙述抓住机会的经历,写清机会出现的情境、抓住机会的过程(克服懒惰、胆怯等)、带来的能力提升,重现关键细节,表达对助力者的感激,语言真诚自然。
任务二   想帮助他人(如同学、晚辈)学会“抓住机会”的方法,助力其在比赛、实践等场景中把握契机。   明确交流对象、针对的“机会场景”(如校园演讲比赛),讲解抓住机会的步骤(识别机会、克服阻碍、行动执行),结合自身经历,语言通俗易懂,让对方掌握要点。
任务三   在辩论活动中,针对“因害怕失败,认为不行动、错过机会也没关系”的观点进行反驳。   明确立场“应积极抓住机会,用行动证明自己”,列举抓住机会实现成长、错过机会留下遗憾的事例,摆事实讲道理,论证逃避观点的错误,语言准确严谨。期末素养评估
一、书写水平(5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和颜悦色。春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把春装扮成明yàn ① 艳 的姑娘;夏雨热烈又粗犷,浇灌大地,树木葱茏,或挺拔秀qí② 颀 ,或有旁逸斜出的婆娑之姿;秋风萧瑟,天空高邈,田野染上了一层金黄;冬夜,美丽的雪花悄然莅临人间,在空中qīnɡ yínɡ③ 轻盈 舞蹈,长街上的行人寥寥,不再喧嚣,店铺的橱窗里透出橘黄的光,温暖又浪漫。
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4分)
明yàn ① 艳  挺拔秀qí② 颀  qīnɡ yínɡ③ 轻盈 
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3分)
A.和颜悦色 B.旁逸斜出 C.悄然 D.喧嚣
【解析】A.“和颜悦色”指和蔼喜悦的神色,形容态度温和亲切。此处要表现的是四季景色之美,各有特色,属于对象误用。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①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其五)]
②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③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李清照《渔家傲》)
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⑤它没有 婆娑 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茅盾《白杨礼赞》)
⑥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⑦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光澄澈透明、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⑧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引用典故表现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的诗句是: 报君黄金台上意 , 提携玉龙为君死 。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新闻特写集中笔力,主要展示事件的某一横剖面,着重描写精彩瞬间。
B.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等。
C.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D.罗素,美国哲学家、数学家,《我为什么而活着》选自《罗素自传》。
【解析】D.罗素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下面名著片段中的“他”是( B )(3分)
  我注意到,他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作少年先锋队。我常常见到他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问题。他很尊重他们。
A.毛泽东 B.彭德怀 C.周恩来 D.徐海东
7.下面两部名著分别是如何体现语段中“始终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请选择其一,结合具体内容分享你的阅读感悟。(2分)
中国革命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始终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工作以人民为基础。——这便是正道。
《红岩》 《红星照耀中国》
 示例一:《红岩》写重庆地下斗争和川北的武装斗争。由余新江、成岗的活动,引出工人运动;由江姐工作调动,带出华蓥山根据地的武装斗争;由陈松林、成瑶的活动,引出学生运动……为配合工人运动,许云峰命甫志高筹建沙坪书店;为恢复工人生产,成岗冒险带领工人抢修机器设备,参加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编辑、印刷和发行工作……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全方位同反动派展开斗争的。(从“狱中斗争、城市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农村武装斗争”等情节分析亦可,2分)  
 示例二:《红星照耀中国》中,代表中国劳苦大众的农民阶级对红军的欢迎与支持随处可见。中国共产党深得民心,正因为其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战斗。斯诺问“农民喜欢红军吗”?他最后得出结论:“不用问他是不是喜欢他的同志,十三岁的孩子是不会跟着他所痛恨的军队走上六千英里的。”(2分)  
(二)现代文阅读1
杨 柳
丰子恺
①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喜欢杨柳树。因为有人说我喜欢杨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什么喜欢杨柳树?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昔年我住在白马湖上,看见人们在湖边种柳,我向他们讨了一小株,种在寓屋的墙角里。因此常取见惯的杨柳为画材,于是就有人说我喜欢杨柳。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往往如此。
②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什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③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但这与前缘无关,为的是昨日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上坐了一番。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弯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④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缘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⑤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它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它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根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⑥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缘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缘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作者说喜欢杨柳但与杨柳有缘“完全是偶然的”,可见作者平和朴实,崇尚自然的人生观。
B.文章前两段用很多笔墨铺写自己对花木淡然的态度,为下文赞美杨柳蓄势。
C.作者说杨柳是“最贱”的,是因为杨柳的价格便宜,地位低下,不如其他花木名贵。
D.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从“杨柳”的外在形态中发掘了它的美好品性。
9.阅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赞美杨柳的原因。(4分)
 杨柳美丽可爱,其嫩绿的颜色和在春风中飘拂的姿态让人觉得美丽(1分);杨柳生命力顽强,不需要高贵的肥料和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就能生长(1分);杨柳不忘记根本,越长得高越垂得低,条条细柳常常俯首顾着下面的泥土中的根本(1分);杨柳的“下垂”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1分)。  
10.本文的写作对象是“杨柳”,但文中又写了牡丹、红杏等其他花木,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第⑤段分析作答。(5分)
 作者写牡丹、红杏等其他花木是为了与杨柳形成对比(2分)。文章第⑤段写花木大都向上发展,枝叶花果蒸蒸日上,甚至忘记下面的根,而杨柳长得很快且高,但越长得高越垂得低,不忘记根本(1分)。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杨柳不贪图自己的光荣,始终顾着根本的美好品质,使杨柳的形象更加鲜明,也更能表达作者对杨柳的赞美之情(2分)。  
11.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这句话的理解。(4分)
 春天是和平美丽的,春的精神在于不贪婪、不张扬、平和自然(1分)。其他树木凭仗春的力拼命向上,一味求高,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1分)。而杨柳“下垂”,它长得越高垂得越低,不忘记根本,这种姿态与春的和平美丽、不贪婪的精神十分调和(1分),所以说“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它代表了一种谦逊、不忘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品质,是春的精神的最佳体现(1分)。  
(三)现代文阅读2
【材料一】
“新中式”带火“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
①文化和旅游部5月6日公布2025年“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假期5天,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 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
②“新中式游”异军突起,汉服体验、非遗研学等文化消费需求旺盛,洛阳汉服店面积因需求暴增扩张至200平方米,催生“妆娘”“跟拍师”等新兴职业。地域消费格局也在悄然变化。一线城市居民不再扎堆热门景区,而是转向县域市场寻找“反向旅游”体验。
③数据显示,全国1 230个县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30%,覆盖近九成县域,成渝、云贵地区因高铁网络完善成为新晋“空中枢纽”。有游客感慨:“在贵州苗寨体验非遗扎染,孩子玩得不想走,这才是旅行的意义!”
【材料二】
何为“新中式”旅游?
①“新中式”本质上是一种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方式,内核是“中式”,关键在“创新”,是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和诠释,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精神和气质风貌。
②“新中式”旅游即    。“新中式”旅游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具有植根传统、连接现代、融合创新等鲜明特征,为游客提供了新潮文化体验,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活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材料三】
“新中式”旅游项目一览表
项目名称 内 容
传统服饰体验游 游客身着传统服饰游览景区。
非遗项目体验游 游客观看、亲身参与非遗制作或表演等。
历史古建体验游 以中式古代建筑为核心,融合文化传承、科技赋能与创新体验,游客穿梭历史建筑中,品味古韵。
  【注释】以上材料摘编自新华网等媒体资料。
12.在材料一中,未提到的一项是( D )(3分)
A.出游人次增长数据 B.消费金额统计发布
C.新兴职业群体出现 D.旅游投诉处理情况
13.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诠释什么是“新中式”旅游,将材料二横线处缺失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新中式”旅游即通过传统服饰体验、非遗制作、古建体验游等创新形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旅游方式。(意对即可,2分)  
14.请根据材料三推测,某景区在宣传“新中式”旅游项目时,最不可能做的一件事是( C )(3分)
A.组织游客穿着汉服在古镇拍照打卡,并分享至社交平台。
B.邀请游客亲手制作皮影戏道具,完成后可带走个人作品。
C.要求游客参与古建筑建造史默写活动,并发放合格证书。
D.利用VR眼镜重现古建原貌,让游客虚拟参与建造过程。
15.结合以上材料,根据链接所提供的旅游资源,请选择一项,为家乡的旅游推广写一段宣传语,不少于50字。(5分)
贵州旅游资源:西江千户苗寨体验苗族传统服饰、肇兴侗寨学唱侗族大歌、镇远青龙洞古建筑群体验游、其他(自行补充)
 示例一:穿上它,你就是苗岭山水间最耀眼的星!亲手触摸传承千年的苗绣银饰,化身故事里的主角,在叮咚摇曳间感受你的“新中式”高光时刻,快到西江来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的华丽变身之旅吧!  
 示例二:零基础也能学唱被誉为“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在专业歌师带领下,体验多声部合唱的神奇魅力,感受声音活化石带来的灵魂震颤,让肇兴侗寨之旅留下独一无二的“声”动记忆!  
 示例三:在舞阳河畔解锁悬空古寺群的时空密码。科技赋能,让沉睡的历史在你眼前“活”起来!穿上汉服,你就是穿越时空的探秘者,快来镇远青龙洞开启一场融合古今的“新中式”古建体验游!(意对即可,5分)  
(四)文言文阅读
创业与守成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即蒙昧,原始而未开化的状态,这里指开创国家、大局未定的时候。④忽:不注意,不重视,指疏忽大意。
16.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D )(3分)
A.房玄龄认为国家开始创立时,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
B.魏征认为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又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
C.唐太宗认为房玄龄和魏征的说法都有道理,是因为他们的经历不一样。
D.选文中,唐太宗认可魏征的观点,认为“守成”比“创业”更难。
17.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什么?请摘录原文语句回答。(3分)
 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3分)。 
1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D )(3分)
A.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故知创业之难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祸乱生于所忽 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既已往矣 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
【解析】A.都是连词,表顺承;B.都是连词,所以;C.都是介词,从;D.名词,往事/动词,到。故选D。
(五)古代诗歌阅读
东 窗
[宋]韩维
高窗不掩秋气清,下见瓦沼涵泓澄①。
雨洗浮萍翠色静,青丛绿蔓相缠仍。
阶前童童②两好树,上有鸣禽不可数。
杖藜书生爱苦吟,独立西风无旦暮。
【注释】①涵泓澄:泓澄,形容水深而清;涵,强调池塘容纳、蓄积清水的状态,突显池水的丰沛与纯净。②童童:形容树木枝叶繁茂、浓荫覆盖的样子。
19.下列情境与诗歌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C )(3分)
A.秋窗高敞,池映澄明 B.阶前双树,群鸟乱鸣
C.雨打芭蕉,石隙幽绿 D.诗人持杖,静立风中
20.参照《雁门太守行》示例,结合本诗内容,点评“杖藜书生爱苦吟,独立西风无旦暮”这两句诗。(4分)
示例:“角声满天秋色里”的“角声”,指军中的号角声,“满天”形容角声传播范围之广。在萧瑟的秋色里,角声回荡,既烘托出战场的紧张氛围,又让那种肃杀之感弥漫开来,使诗句的意境更为雄浑悲壮。
 “杖藜书生爱苦吟,独立西风无旦暮”里的“独立”,展现出书生手持藜杖,在西风中独自伫立的姿态,体现出他远离喧嚣、沉浸于自我精神世界的状态(1分);“西风”营造出清冷的氛围,更衬出书生的孤高(1分);“无旦暮”进一步说明他沉醉其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1分),将其对苦吟的执着、对精神世界的坚守,在这一孤寂却自足的画面中生动地表现出来,于简淡中传递出深沉的文人情怀(1分)。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复兴学校开展以“阅读启智,书香致远”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21.某班级围绕“阅读启智,书香致远”主题开展分享会,把名言和诗句组合起来,向大家阐述“阅读对心灵成长的助力”,其中用来告诉大家“阅读能丰富精神世界,让心灵更充实”最合适的一项是( A )(3分)
A.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D.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22.活动中,小语就“阅读启智,书香致远”主题活动采访了教育专家王教授,请你根据语境,补充横线上的内容。(6分)
小语:王教授您好!很高兴能采访您。当前“全民阅读”已成为社会热点,您认为阅读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哪些核心价值?
王教授:阅读是青少年认知世界的“窗口”,也是思维能力的“孵化器”。通过经典作品的阅读,青少年不仅能积累知识、拓宽视野,① 更能在文字中学会辩证思考 ,培养同理心与价值观。比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能让青少年理解坚韧的意义;读《红岩》,则能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时代使命感。
小语:您提到经典作品的重要性,现在市场上图书种类繁多,② 青少年该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读物呢 ?
王教授:挑选读物需遵循“三结合”原则,结合兴趣、认知水平、成长需求。可以先从兴趣入手,比如喜欢科幻的孩子可尝试《三体》(青少年版),逐步引导他们接触更有深度的作品。同时,家长和老师也可推荐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名著,帮助孩子搭建系统的知识框架。
23.下面是小文同学在活动结束后写下的一段感言,其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并改正。(6分)
①阅读像一面镜子,映照你的内心,又似一把钥匙,解锁你的困惑。②成长迷茫时,书中励志故事如明灯,驱散阴霾,学业瓶颈处,前人智慧为阶梯,助力攀登。③书籍跨越年龄、地域,无论你何时捧起,都能增添你的心灵,滋养你的智慧,让你受益匪浅。
 句②,将“阴霾”后的逗号改为分号(3分)。句③,“增添”和“滋养”互换位置(3分)。  
五、写作能力(60分)
24.机会,通常指有利的时机。它也许是一场比赛、一次表演,也许是一次劳动实践、一次问题解决。通过它,能证明你的脑力、体力、号召力、执行力、表达力等能力。如果你因为懒惰、胆怯而裹足不前,它就会和你擦肩而过。因此,机会到来时,你要做的是抓住它,努力去行动、去证明自己。请从下面三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表达交流的情境和要求,明确作者的身份角色,充分考虑交流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写作内容,自拟标题,明确文体,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达到表达交流的目的。注意勿泄露姓名、校名等真实信息。(60分)
#任务 #表达交流的情境 #表达交流的要求
任务一   因抓住机会(比赛、表演等实践场景)实现成长,想向曾鼓励、支持自己抓住机会的人致谢。   叙述抓住机会的经历,写清机会出现的情境、抓住机会的过程(克服懒惰、胆怯等)、带来的能力提升,重现关键细节,表达对助力者的感激,语言真诚自然。
任务二   想帮助他人(如同学、晚辈)学会“抓住机会”的方法,助力其在比赛、实践等场景中把握契机。   明确交流对象、针对的“机会场景”(如校园演讲比赛),讲解抓住机会的步骤(识别机会、克服阻碍、行动执行),结合自身经历,语言通俗易懂,让对方掌握要点。
任务三   在辩论活动中,针对“因害怕失败,认为不行动、错过机会也没关系”的观点进行反驳。   明确立场“应积极抓住机会,用行动证明自己”,列举抓住机会实现成长、错过机会留下遗憾的事例,摆事实讲道理,论证逃避观点的错误,语言准确严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