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长征胜利万岁》课件(共5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长征胜利万岁》课件(共5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6张PPT)
杨成武
长征胜利万岁
导入新课
说起他,我们都很熟悉,你一直都以为,他是意气风发的。
可是你不知道,他也曾经这样憔悴。
那时,在绝境中,他孤注一掷,带领红军,开启长征!
导入新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4个省、18座大山、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她独特的方式告诉世人:中国革命一定胜利!
了解作者及长征的背景。学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写法。
鉴赏本文运用场面描写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了 了解历史背景,结合文本,探讨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重点
难点
素养
课前预习
走近作者
传奇上将-杨成武
杨成武(1914-2004),福建省长汀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1929 年参加革命,1930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历任红四军第十二师秘书、第十一师三十二团政治委员,红一师政治委员等职,参加过红军历次反“围剿”斗争。1983年6月,当选为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5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2014 年10月27日是杨成武将军百年诞辰,本刊特选取一组杨成武将军的生平图片,以示缅怀和纪念。
课前预习
走近作者
主要作品:
杨成武晚年写了不少回忆录,如《忆长征》《敌后抗战》《冀中平原的地道斗争》《回忆录》等著作。
其主要著作编入《杨成武军事文选》。
事件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6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
长征基本路线:瑞金(1934年7月7日)→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2、红四军长征时人数:8-9万。结束时约1.2万。
1、红一军长征时人数:8.6万,长征结束时约7200人。
关于长征
三大主力军队
长征前后
3、红六军长征时人数约9700人。结束时约1.1万人
毛主席接着说:“从瑞金算起,十二个月零两天,共三百六十七天,战斗不超过三十五天,休息不超过六十五天,行军约二百六十七天,如果夜行军也计算在内,就不止二百六十七天。”然后,他扳着手指说:“我们走过了闽、粤、湘、赣、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杨成武回忆录》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飞夺泸定桥
雪山忠魂
过草地
巧渡金沙江
课前预习
时代背景
万里长征
长征用具
▲红军吃剩下的半截皮带
▲红军过雪山时防滑用的脚马子
课前预习
时代背景
万里长征
长征用具
▲红军军服、军帽、武装带
▲红军穿过的草鞋
课前预习
文体知识
回忆录
回忆录,散文的一种,用叙述或描写的方式追记自己或自己所熟悉的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回忆录的篇幅有长有短,具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概念
特点
真实、广泛、突出。
分类
亲笔回忆录、口述回忆录。
读显身手
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速读课文,顺手标好段序、划出字词。
读一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明确字音
巍巍(wēi wēi) 熙熙攘攘(xī xī rǎng rǎng)
运筹帷幄(wéi wò) 寒噤(jìn) 长途跋涉(bá shè)
2.解释词语
万水千山: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久别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
互诉衷肠:形容相互之间诉说对对方心底里的感情,通过诉说,大家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读一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恨之入骨:意思是恨到骨头里去。形容痛恨到极点。
拍手称快:拍着手说痛快。多用来形容正义伸张、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
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运筹帷幄:在帷幕之中指挥、谋划。后泛指策划机要。
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
整体感知
标题回溯
学 · 整体感知
标题回溯
“长征”又被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是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长征胜利”是指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万岁”这一表达欢呼的词语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
长征胜利万岁
从段落的角度归纳各段落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时间顺序。按时间顺序由先到后,使文章脉络清晰。
第1-2段
写红四团到达吴起镇,指战员兴高采烈。
第3段
回顾长征的艰难。
第4-8段
写进入吴起镇及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牌子的感受。
学 · 整体感知
结构梳理
第9-12段
写吴起镇战斗的背景。
第13-15段
写吴起镇战斗前的部署准备。
第16-20段
写吴起镇战斗过程、意义及代价。
第21-22段
写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第23-31段
写作者参加全军干部会议路上,邓小平同志的指示。
第32-34段
写全军干部会议的会场环境气氛。
第35-38段
写毛主席对全军干部的问候。
第39段
写毛主席对长征的总结。
第40-41段
写毛主席高度评价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
第42-43段
写作者听毛主席讲话的激动兴奋。
第44-46段
写毛主席指出长征付出的代价,向全体指战员发出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号召。
任务:概述主要内容,概括结构思路。
胜利到达吴起镇
歼灭二马骑兵战役
消灭反动民团
全军干部会议
粉碎蒋介石“追剿”计划
吴起镇战斗
路遇小平同志
毛主席的讲话
长征胜利万岁
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说出本文写了哪些事件?
本文先写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再写吴起镇战斗,然后写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泽东同志宣布长征胜利。
▲红四团到达吴起镇
本文的行文思路
红四团到达吴起镇
吴起镇战斗(背景、缘由、部署,过程,意义、代价。)
中央全军干部会议,宣布长征胜利。
精读课文
本文为回忆录,分为三个部分,回忆了长征的哪些事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第一部分(1-8)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
第二部分(9-22)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人
第三部分(23-46)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
时间顺序
自主思考:梳理脉络
合作探究:写法探究
回忆录的文体特点是真实、广泛、突出。本文是如何体现以上特点的?
1.真实性: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分为时间真实、事件真实、情感真实。
2.广泛性: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3.突出性: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
红军在陕北会师后,整编、会师等事件很多,本回忆录重点突出了哪三个主要事件场面?为何写这三件事?
①红四达吴起镇,渡尽劫波兄弟在,历尽艰难之后终于到达目的地的欣喜、题动令人终生难忘;
②吴起镇战斗,长征中的最后一仗,这一仗告了蒋介石“追剧”计划的彻底破产,意味着长征终获胜利
③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毛主席总统长征精神,从理论高度总结了长征的价值和意义,永远激励着中国革命者奋勇前进。
这三件事是作者记忆中最深刻、最有意义的事,都很好地体现了“长征胜利”这一核心。
真实性
(一)时间真实
10月18日这一天,进吴起镇之前,我们刚翻过一个小坡……。(1)
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13)
8时整,我们埋伏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都有些急了……。(14)
打完二马骑兵,我们在吴起镇休整了一个星期,10月30日……经过几天的行军,于11月6日,在甘泉县附近的区域里……。(22)
吴起镇战斗之后,有一天,我和黄开湘同志……。(23)
记录的时间具体到某一天,详尽真实。
(二)事件真实
1935年10月18日,抵达吴起镇;
10月的某一清晨,打响伏击战;
10月30日前一个星期,歼灭千佛山反动民团;
11月6日,抵达陕北甘泉附近区域;
吴起镇战斗之后,参加全军干部会议。
作者将自身的经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节点详实,具体到某一天,对应史料,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三)情感真实(1-4)
十月十八日这一天,进吴起镇之前,我们刚翻过一个小坡,带路的同志指着前面的一个村庄,说那就是吴起镇时,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
“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
是的,我们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一样,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不少同志流了血,许多战友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我们现是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长征艰难,会合可贵,因此红军沸腾、兴奋、激动。
广泛性
串联了哪些人?
触及了生活的哪些角落?
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历史面目?
毛主席、周副主席、张闻天总书记、彭德怀等同志、邓小平首长(详写)、红军战士(群像)。
红军生活日常、红军战斗场面。
红军的精神面貌和与斗争精神。
突出性
塑造的人物形象突出
描写的事件典型
提及其他人物有个性
邓小平首长(详写)、红军战士(群像)。
吴起镇伏击战、与邓小平对话、毛主席开会。
邓小平、毛泽东。
正面描写
场面描写: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描写了欢乐热烈的场面。
动作描写: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心理描写:如“我们都很高兴”,“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直接写出了战士们的情感和心情。
语言描写:如与邓小平同志的对话,以及毛主席的宣讲。
细节描写:如“毛主席说到这里略略停顿了一下”,“他扳着手指说……”等,写出了在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每一个细节都不想错过,注意力高度集中。
侧 面 描 写
“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我们在蓝盈盈的天空下,列队进入了这个镇子。”
穿插环境描写。天气晴朗,阳光灿烂,营造了队伍进入小镇的欢乐祥和的氛围。烘托了红军战士经过一年多长途跋涉、艰苦斗争之后,终于到达目的地时的兴奋与激动。
(1)现场感强。“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直接描写了敌人进入包围圈的场面,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2)细节描写突出。“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这一细节描写较为突出,表现了敌人在受到打击时的狼狈。
(3)记叙和议论相结合。既详细地记叙了战斗的场面,又有相关的解说和议论,使得描写详尽清晰。
场面二详细地描写了围歼敌人的场面,请结合相关的段落谈谈这一场面描写有何特点。
鉴赏句子
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
本句重在炼字,“吼叫”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交战的激烈、场面的壮烈;两个“一齐”交代了战士们士气振奋、上下一心的战斗热情。
是的,我们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一样,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不少同志流了血,许多战友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我们现是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一连串排比写出了
红军长征的艰难,显得长征胜利的难能可贵,因此红军沸腾、兴奋、激动。正是因为这种情感的真实流露,触动读者的心灵,更为可信!
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情感真实?阅读下面文字,思考问题。
运用移情和拟物的手法 ,通过侧面描写吴起镇欢迎我们的场景 ,实际表达的是战士们到达吴起镇的喜悦之情。
这句话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鉴赏句子
虽然那天天降大雪,我们仍穿着单衣,但情绪很高,心里始终觉得热乎乎的。
通过“天降大雪”与“心里始终觉得热乎乎的”的对比,反衬出将士们的革命热情与战争胜利后的喜悦,突出了饱满的激情和高昂的士气。
拓展发散
提示:结合文体特征思考。记叙类文体常用的手法有描写、对比、衬托等。
艺术手法的探究
本文是回忆录,属记叙类文体,精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
艺术手法一: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如第2段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描写了欢乐热烈的场面。
艺术手法二:动作描写
如第2段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第8段“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艺术手法三:心理描写
如第2段“我们都很高兴”。
艺术手法四:侧面描写
如第4段“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灿烂的阳光”侧面烘托出指战员喜悦的心情。
这篇文章展示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
自主思考
①运用心理描写,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的心理,刻画了红军战士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②运用动作描写,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歼灭敌人、追剿骑兵团的行为,刻画了红军战士们骁勇善战、有勇有谋、听从指挥的形象;
③运用动作描写,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消灭反动集团的行为,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的形象;
④运用语言描写,通过毛主席对长征过程的描述,侧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形象。
提示:在文中辨别、标划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语句。
艺术手法的探究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情感的写法。
本文是回忆录,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记叙了红军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总结长征的意义宣布长征的胜利等事件。
在记叙过程中,运用场面、动作、心理及侧面描写来表现红军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记叙中融入抒情、议论,更好地表达了长征胜利后作者的喜悦之情及对革命烈士的追思及对革命美好未来的向往。
总之,全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使全文中心突出,情感充沛。
提示:划分段落层次,理解内容。结合全文分析。
艺术手法的探究
精读倒数第5段,通过毛主席对长征的总结和评价,体会长征胜利的意义,并分析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评价】本段写毛主席高度评价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
毛主席对长征作了高度而准确的评价,从四个方面论述阐释长征的功绩和意义。
照应上文写红军指战员的兴奋激动的感性描写,并上升到理论意义方面,使文章内容深入推进,使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
【意义】毛主席对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的高度评价,是对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高度赞扬,也使红军指战员更加坚定革命信念,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
结合文章,归纳长征精神的内涵。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就是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就是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就是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就是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就是
分析文本
本文是回忆录,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记叙了红军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总结长征的意义宣布长征的胜利等事件。
在记叙过程中,运用场面、运用、心理描写及侧面描写来表现红军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记叙中融入抒情、议论,更好地表达了长征胜利后作者的喜悦之情及对革命烈士的追思及对革命美好未来的向往。
全文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使全文中心突出,情感充沛。
红军长征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 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要继续发扬长征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敢于胜利的精神。 (习近平讲话)
走好新长征之路
长征胜利万岁
胜利到达吴起镇
歼灭二马骑兵战役
消灭反动民团
全军干部会议
粉碎蒋介石“追剿”计划。
吴起镇战斗
路遇小平同志
毛主席的讲话
板书设计
【思考】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怎样弘扬红军的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纪念碑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两首毛泽东在长征时期写的诗歌,分析表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谢谢观看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