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72 分)(一)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1.B(原文第四段明确提到“漏窗形制一反常态,通体透空”,并未提及漏窗能“遮风挡雨”。漏窗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视角深度,延伸景观,区隔内外,营造意境,而非遮风挡雨)2.D(从图画可以看出,梅树处于三个漏窗的视野之外,处于视觉盲区,是无法从漏窗之内“框取”梅树全景的)3.C( 段“苏州园林中漏窗图案达 400 多种,沧浪亭一园之中便有 108 式漏窗,构图不拘一格,意象繁复,雕工精巧,各臻其妙。拙政园仅在一道复廊白墙上,就镶嵌出 25 个形态各异的漏窗,犹如粉墙上的立体剪纸,生机灵动,清秀雅洁”以苏州园林为例,主要是为了说明漏窗“构图不拘一格,意象繁复,雕工精巧”,并未体现“功能多样”,故 C项“充分说明漏窗的形式繁复、功能多样”分析错误)4.①引用孟子的名言,强调眼睛作为观察人内心世界的窗口。不仅增强了自身的文化底蕴,也为后续的比喻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②通过将漏窗比作古典园林的眼睛,美人的眸子,使抽象的漏窗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论证的形象性和生动性。③先通过孟子的名言引出眼睛的重要性,然后顺势将这一重要性延伸到漏窗上,文章逻辑连贯,过渡自然。(每点 2 分,共 4 分。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也可得分)5.(1)凭眺风景,营造意境(2)曲线优美,造价低(3)花窗(每空 2 分,共 6 分)【解析】首先,需要仔细阅读题目和提供的文本,确保理解每个空应该填什么内容。题目给出了三个空白处,分别标注为(1)到(3),需要根据文本内容补充缺失的信息。对于空(1),文本中提到“凭眺风景,区隔内外,营造意境,乃漏窗审美之要旨”,所以(1)应该是“凭眺风景,营造意境”(注意区隔内外可能被归入功能的其他部分)。空(2)对应瓦漏窗的特点,文本中描述瓦漏窗“利用瓦片的天然弧形构成曲线优美的图案,造价较低”,所以答案是“曲线优美,造价低”。空(3)是漏窗的类型,文中明确提到“漏窗有空窗与花窗之分”,因此这里应填“花窗”。(二)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6.C(“烘托旅途的愉悦心理”错,是烘托旅途的孤寂与漫长)7.D(“这与茅盾《风景谈》对驼队的描写如出一辙”错,茅盾《风景谈》对对骆驼队的描写不是基于作者自身的旅途体验)8.示例一:晨光中,五匹骆驼驮着行囊缓步前行,驼峰起伏如浪,蒙古向导的袍角在风中翻卷。广袤的戈壁里,沙浪绵延如凝固的海,白骨零星散落,地质褶皱间仿佛蛰伏着远古海洋的记忆。示例二:黄昏,驼队剪影划过沙脊。夜里,星空低垂,月光为沙丘镀上一层银边。晨光中,驼队渐行渐远,沙梁上人影渐小,化作天地间的墨点。(4 分。运用文学性语言,2 分;具有画面感,2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 4页)可酌情给分)9.①观察到骆驼并排行走时“谁也不肯让谁”的景象,产生“生存是竞争的”的感慨,借以批判“落伍者与失败者”的消极懈怠态度,倡导积极进取的生命态度。②由“成堆的白骨狼藉戈壁中”感叹生命轮回,借此表达了生命虽有辉煌之时,但最终都将走向终结,体现出生命的轮回与自然的残酷。③由“驼上四望,风景索然”领悟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义,将沙漠的宁静环境与自己内心对生活淡泊、心守宁静以成高远之事功的感悟联系起来。④作者将“飓风区海浪式的沙窝,上上下下”视为“象征人生之崎岖”,传达出对人生起伏的辩证思考。(6 分,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三)阅读Ⅲ(本题共 5 小题,22 分)(一)文言文阅读10.CEG11.A(文中“坐法当斩”中的“坐”意思是因…犯罪、触犯法律,《苏武传》“副有罪,当相坐”中“坐”字的意思是“连坐”,二者意思不同)12.C(选项 C 的错误主要在于对原文中“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这句话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这句话是齐威王用来比喻他的“宝物”(即他的贤臣们)的价值远远超过梁惠王的珠宝,而不是真的在描述某种能“光照千里”的宝物。这里的“照千里”是一个比喻,指的是这些贤臣对国家的深远影响,而不是物理上的光照范围。因此,在理解这句话时,需要将其放在整个对话的语境中进行解读,而不是孤立地理解其字面意思。所以,该选项概述错误。故选 C)13.(1)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过自己,但汉王依然没有重用自己,便逃走了。(“度”“即”各 1 分“不我用”句式 1 分,语义顺畅 1 分)(2)举荐他们,是真心实意地举荐。了解却不举荐,不能说是尊重贤能。(“举”“诚”“可谓”各 1 分,语义顺畅 1 分)14.知贤:萧何对韩信的才华有深刻的认识。他通过与韩信的交流和观察,发现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惜贤:当韩信因故要离开汉军时,萧何甚至亲自去追回他,这种坚决的态度和行动,充分体现了对贤才的珍惜。举贤:在认识到韩信的才华后,萧何积极地向汉王举荐韩信。(每点 2 分,共 5 分)(四)阅读Ⅳ(本题共 2 小题,9 分)15.B( “在此亦有自省之意”错误。杜甫此诗中的“腐儒”是自嘲身世,却暗含对儒家信念的自负;后文更以壮心反衬,自省之意在诗中无依据)16.诗人以“思归客”“片云孤月”直写滞留异乡、归途渺茫的孤寂绝望,这是漂泊之怨;以“腐儒”自嘲,暗含才无所用之怨;老病交加更添暮年悲凉,这是身世之怨。(3 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诗人虽自伤漂泊,却以“心犹壮”“病欲苏”转写壮心未泯,抒报国之志而非沉溺哀叹;尾联借“老马识途”典故,委婉表达愿以智慧经验效力社稷,未直斥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 2 页(共 4页)朝堂不公,体现温柔敦厚之旨。(3 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共 6 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3)示例一: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示例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示例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6 分,每空 1 分,出现错别字该空不得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18.D(A 项,“爬山虎”的得名方式,是因为这种植物具有攀爬的特性,能够“爬山”而得名。爬山虎的得名与其行为特性(攀爬)有关,而太阳花的得名则与其外观(形似太阳)有关;B 项,“太师椅”的得名方式,是因为这种椅子与古代太师(一种高级官职)有关联,是太师常坐的椅子。太师椅的得名与其历史或文化关联有关,而太阳花的得名则直接基于其外观;C 项,“千里马”的得名方式,因为马能够日行千里而得名,强调其速度和耐力。千里马的得名与其能力(日行千里)有关,而太阳花的得名则与其外观相似(形似太阳)有关;D 项,“狗尾草”的得名方式,是因为这种草的穗状花序形似狗的尾巴而得名。狗尾草的得名直接基于其外观(形似狗尾),与太阳花因形似太阳而得名的方式相同)19.“磕”改为“嗑”,“份”改为“分”,“倍”改为“备”,“倾”改为“青”。(每找出并改对一个错别字得 1 分,找出并改正其中的两个即可,共 2 分。)20.①了如指掌②毋庸置疑(2 分,每空 1 分,符合要求即可)21.①“歪脖子”指的是向日葵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导致茎的两侧生长速度不同,从而形成的外观上的倾斜状态。(2 分,意思对即可)②加引号是为了强调“歪脖子”这一特殊称谓的作用,是一种形象化的比喻,用以描述向日葵因生长素分布不均而形成的外观特征。(3 分,答出“特定称谓”可得 2 分)(共 5 分)22.示例:我为什么成了‘歪脖子’?嘿,其实是因为我还是小向日葵的时候,太阳一出来,我身体里的生长素就开始调皮了,它让茎的一边长得快,一边长得慢,所以我就变成了‘歪脖子’,追着太阳跑啦!(6 分,合乎要求即可)【评分参照】首先要深入理解材料中关于向日葵“歪脖子”形成的科学原理,即植物生物钟调节生长激素,导致茎的两侧生长速度不同。需要运用第一人称视角,以向日葵的口吻,将这一科学现象用生动有趣、富有童趣的语言描述出来。在描述过程中,可以运用拟人化手法,如让向日葵自己讲述成长过程中的这一有趣变化,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同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确保在 80 个字以内准确传达出向日葵“歪脖子”的科学原理和生动形象。三、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 3 页(共 4页)附:【参考译文】材料一:韩信曾多次向项羽献策,但项羽并未采纳。当汉王刘邦进入蜀地时,韩信逃离了楚军,投奔了汉军,但起初并未得到重用,只担任了连敖这一小职。后来,他因触犯法律应当被斩首,同案的十三人都已被处斩,轮到韩信时,他抬头正好看见了滕公,便说道:“汉王难道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吗?为何却要斩杀壮士呢?”滕公对他的言辞感到惊奇,又被他的相貌所震撼,于是释放了他,没有斩首。滕公与韩信交谈后,非常欣赏他,便向汉王推荐。汉王于是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但并未特别看重他。韩信曾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对他的才华深感钦佩。当汉军到达南郑时,有许多将领都逃跑了。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过自己,但汉王依然没有重用自己,于是也决定逃走。萧何得知韩信逃走以后,来不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韩信。有人向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听了非常生气,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样。隔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生气又高兴,骂萧何说:“你为什么逃走?”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走,我是去追逃跑的人。”汉王说:“你去追的是谁?”萧何回答说:“韩信。”汉王又骂道:“将领中已逃跑了数十个你都没有追,追韩信,这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国家中独一无二的。大王如果只想长期称王于汉中,那就无需任用韩信,如果决心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与您共计谋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您如何决策了。”材料二:梁惠王与齐威王在郊外一起打猎,惠王问道:“大王也有宝物吗?”威王回答说:“没有。”惠王说:“像我这样的国家虽小,但还有直径一寸的珍珠,能照亮车前车后各十二辆车的距离,这样的珍珠我有十颗。怎么您这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反而没有宝物呢?”威王说:“我所认为的宝物,与大王您的不同。我有个臣子叫檀子,派他镇守南城,楚国人就不敢来侵扰掠夺,泗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国都来朝拜。我有个臣子叫盼子,派他镇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到东边来捕鱼。我有个臣子叫黔夫,派他镇守徐州,燕国人便在北门祭祀求神仙保佑,赵国人便在西门祭祀求神仙保佑,搬迁来追随他的有七千多家。我有个臣子叫种首,派他防备盗贼,结果就做到了路不拾遗。这些臣子将光照耀千里,岂止是十二辆车那么小的范围呢!”梁惠王听了后感到十分惭愧,心情不愉快地离开了。材料三:“君子了解贤能的人并举荐他们,这就叫做尊重贤能。”君子了解并举荐贤能的人,就像尧举荐舜、商汤举荐伊尹一样。举荐他们,是真心实意地举荐。了解却不举荐,不能说是尊重贤能。“君子跟随着贤能的人学习并侍奉他们”,这就像颜子、子路侍奉孔子一样。侍奉他们,是真心实意地侍奉。了解却不侍奉,也不能说是尊重贤能。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 4 页(共 4页)高三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72 分)(一)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①作为建筑功能性构件,窗既能通风采光,又能遮风挡雨。在中国文化里,窗还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建筑家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放进光线和新鲜的空气。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外头。”这段话揭示了窗在中国建筑文化中的审美意义。②“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漏窗无疑是为园林增色的建筑形式。顾名思义,漏窗是一种漏透而无闭合功能的窗户,俗称花墙头、花墙洞。在明代计成的《园冶》中,把它称为“漏砖墙”或“漏明墙”,通常建于园林园墙与廊壁之上,起到增加视角深度,延伸景观的作用。③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观察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看他的眼睛。漏窗被誉为古典园林的眼睛,如果说古典园林是一个美人,漏窗就是她顾盼生辉的眸子。④一般窗户都兼具开敞闭合功能。漏窗形制一反常态,通体透空,且在窗洞内饰以各种镂空图案。如此构造,显然另有巧思。《营造法原》载:“园林墙垣,常开空宕,以砖瓦木条构成各种图案、漏洞,以便于凭眺,似有避外隐内之意。”可见,凭眺风景,区隔内外,营造意境,乃漏窗审美之要旨。⑤漏窗有空窗与花窗之分。空窗是在墙上留出不装窗芯的窗孔,往往用来框景、借景。花窗是窗框内装饰着各种镂空花纹的窗芯,花窗除了借景之外,还能体现园主的趣味和品格。⑥在结构上,漏窗一般由外框、内框、窗芯组合而成。按制作材料来看,漏窗可分为木雕漏窗、砖雕漏窗、瓦漏窗、琉璃漏窗、石漏窗、铁漏窗等。木雕漏窗精致轻巧,但不易在露天环境中使用。石漏窗结实坚固,适合露天环境。砖漏窗采用异形砖砌成。瓦漏窗利用瓦片的天然弧形构成曲线优美的图案,造价较低。高三语文试题 第 1页 (共 12 页)⑦漏窗窗框与窗芯图案不拘一格。通常有抽象、自然与符号等形态。抽象图样多由直线、弧形和圆形组成。直线形图案有方形、万字形、回形、井字、冰裂纹等;弧线形有如意、方胜、宝瓶、直棂及软脚纹、灯笼锦、回云纹等。自然形图案多为具象纹样,有梅、兰、竹、菊、海棠、石榴、荷花等植物图案,鸟、龙、蝴蝶、鲤鱼、仙鹤等动物图案。综合形态图案,将文字与抽象图案结合使用,如寓意吉祥的“福、禄、寿、喜”等文字图案等。漏窗本身就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透过漏窗看到的景致,则更是变化万千。正如《园冶》中所说“轩楹高爽,窗户临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⑧细品漏窗之韵味,其整体设计形质兼具,蕴涵丰厚。漏窗不仅具有形式美感,更具有丰赡内涵。冰纹寓意“冰雪聪明”。云纹寓意祥瑞,《汉书·天文志》有“庆云见,喜气也”。方胜纹“胜”原为古代神话中西王母所戴的发饰,寓意长寿健康。折扇是古时文人标配,乃文人意趣的象征符号;宝瓶传说是佛教法器,寓意平安。⑨漏窗形态各异,依景而设,处处点染园林深邃幽眇之意境。宋代郑獬《春日》一诗有“碧虹漏窗春日高”,描绘了漏窗内外光影照射交融之景象。⑩框景乃园林造景手法之一,利用门洞、窗洞、柱廊等框住园中景致。漏窗对园林景观意境的营造,尽在一“框”之中。人们既可欣赏漏窗自身图案纹饰的静态美,又可玩味漏窗“框”借来的动态美。移步换景,园林墙垣与廊壁之上的漏窗,顷刻就可呈现不同的美景,让整座园林充满生机与妙趣。 漏窗框景,趣在变幻。四季流转,阴晴变化,流动的风景被漏窗所摄取,构成一帧帧美妙的画面。恰如明代李渔所说:“时时变幻,不为一定之形。”移一步,变一象,转一眼,换一景,目不暇接。清代孙温《红楼梦》绘本更将漏窗的妙趣延伸体现于漏墙、漏屏风之中。清代《红楼梦》孙温绘本中的漏窗(第七回王夫人做客梨香院)高三语文试题 第 2页 (共 12 页) 李渔说:“开窗莫妙于借景。”借景是中国园林意境营造的独特手法。《园冶》中说:“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道出借景美学之精要。 借景之趣在于隔。园林学家陈从周《说园(四)》中说:“园林与建筑之空间,隔则深,畅则浅,斯理甚明。”漏窗隔而不断,形成内透成景、景中有景,外借成画、画中有画之观赏效果。《红楼梦》第十七回有这样一段描写:“贾政等走了进来,未进两层,便都迷了旧路,左瞧也有门可通,右瞧又有窗暂隔。”由隔断而生的景观,于疏影横斜中幽趣迭现。 《园冶》将江南园林精要归纳为“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借”要旨在于随高就低、因势安置,将局部的欣赏空间延伸出去,引入更丰富的景致。 苏州园林中漏窗图案达 400 多种,沧浪亭一园之中便有 108 式漏窗,构图不拘一格,意象繁复,雕工精巧,各臻其妙。拙政园仅在一道复廊白墙上,就镶嵌出 25 个形态各异的漏窗,犹如粉墙上的立体剪纸,生机灵动,清秀雅洁。 美学家宗白华说:“美的对象之第一步需要间隔。”作为间隔艺术的代表,漏窗这一来自古典园林的建筑形式,在今天依然可以为我们的城市增添一份灵动和浪漫。(摘选自《光明日报》2024 年 12 月管宁《别有窗外一隅幽——漫谈漏窗之美》)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贝聿铭从审美角度定位中国人心目中窗户的功能,这与西方只看重窗户通风采光等实用功能有着明显的不同。B.与一般窗户具有的开敞闭合功能相比,漏窗通体透空,既能区隔内外,遮风挡雨,也能凭窗观景,营造意境。C.杜甫《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以窗框景,开窗借景,把视野拓展至白雪皑皑的远山,点染出壮美的意境。D.《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体现的是窗的实用功能,而非审美作用。2.下列对《红楼梦》绘本图画中“漏窗”的解读和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高三语文试题 第 3页 (共 12 页)A. 图画中漏窗从结构上来看形制多样,图案精美,富有变化。B. 其中的漏窗,既有花窗,也有空窗,花窗图案有抽象特点。C. 方形漏窗借助房檐的庇护,在制作材料上与圆形空窗不同。D. 漏窗巧妙框取梅树全景,体现出“疏影横斜”的动态之美。3.下列对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②段简明阐释了漏窗的概念,准确、清晰地界定了其本质属性。B. 段对李渔和《园冶》的两处引用围绕借景展开,形成总分关系。C. 段以苏州园林为例,充分说明漏窗的形式繁复、功能多样。D.结尾段宗白华的论断,可以与园林学家陈从周的观点相互提供佐证。4.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很有特点,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4 分)5.下面是某同学依据“漏窗”这一核心概念和文本内容梳理的漏思维导图,请你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补充标注序号处缺失的内容。(6 分)(二)阅读 Ⅱ(本题共 4 小题,高三语文试题 第 4页 (共 12 页)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匆离额济纳范长江骑骆驼作沙漠长征,在我尚为第一次。我们在北平和平绥线一带所看到的骆驼,体格总不很大,驼峰小而倒仆的多。这五只骆驼,因为被喀尔喀人终年休养着,精神焕发,体格壮美,其中三匹有出乎寻常的高度,人骑在驼峰间,只剩了一个头部比驼峰略高一筹。骆驼肚子肥大得可怕,从脊梁到肚底,我们这般骑士们的腿长只够它五分之二。新长的秋毛,是那样的鲜嫩,那样的舒展。驼主兼向导的这两位蒙古喇嘛,一个叫道尔济,一个叫苏牧羊,是同胞兄弟俩。翻译是久留蒙古的汉人老杜。老杜从前拉骆驼惯走外蒙古,酒泉到绥远一路也很熟,蒙古话说得很漂亮。他们知道我是初行戈壁,选择了那匹比较矮而年轻的骆驼,给我作骑驼,顾虑大驼不好驾驭,恐怕我跌下来。实在是骑驼比骑马平稳安适得多。用汽车行戈壁,并不感觉戈壁十分广阔,骑上骆驼,就感到缩地之无术了。由白音泰来东南过东河,额济纳肥美的森林水草区,慢慢留在我们的后面,骆驼舒缓平稳的脚步,前后摇荡着骑人的上身。驼背上不必要很完全的骑鞍,有相当垫隔的工具就行。驼不要缰,牵着连在它鼻上的单索,就可以对它指挥如意。你要想骆驼自己加速它的行进速度,最好让它们并排着前进,平行局势下,谁也不肯让谁,它想赶过它的同伴,而它的同伴却没有一个愿意落后,你快我更快。它们各不相让,我们赶路的人,却占了便宜。生存是竞争的,为了竞争,各方面不能不全力奋进,否则将成落伍者和失败者。戈壁中无鲜明的道路,只是望着山头走。走过一个山头,又望着另外山头,作为前进的指针。连续通过两大戈壁滩,骑得乏了,下驼休息。下面是干燥的沙地,寸草不存,四望遥远的天边,有时有山,有时我们的视线消失在阴灰的地天相接的气氛里。人是这样的四个,骆驼是这五匹。两个蒙古人和我语言不通,他们三个相互间谈得起劲,我自己除了偶尔和翻译谈几句之外,没有方法可以表达我的思想和感情。我这时才感到戈壁之辽阔,高三语文试题 第 5页 (共 12 页)及其给予旅人之空虚。一片戈壁盆地的中心,沙地上存留着灰白色的细泥沉淀块,整个来说,这些沉淀泥块已经破碎了。远远看去,还保存着蜂巢式的平面。假如回到万万年以前,戈壁正是碧蓝海底的平沙,如果我们坐在探海器里,沉坠到汪洋的中心,那时可能遇到许多鲨鱼、乌贼、珊瑚之类,隔着玻璃我们可以和许多水栖动物见面。可惜我迟生了若干万万年,沧海已成荒漠,风沙而外,所余的只有极少的古海征候了。途次,常遇成堆的白骨狼藉戈壁中,盖为过去横渡沙漠而牺牲之骆驼。骆驼本生于沙漠,其所恃以生者,以其能食各种杂草,有水囊可以蓄水,有驼峰可以耐饥,故能纵横大漠,独傲群兽。待其经过一定时期之后,一代之生命即告结束,黄沙广漠,即为此漠上英雄白骨之陈列所。过去若干代如此,今后若干代亦莫不如此,此盖为骆驼生存史之本质。然而我们所骑未死骆驼,对于彼等先代之白骨,仍时现惊避之行动,是盖有惧于“死”。生物必不能不死,而生物皆不欲死,此生物之所以奇特也。午后走过了一个十数里的大沙窝区,黄昏后又走进另一沙窝,我有点不愿意走,一方面是骑骆驼骑得饿了,一方面是恐怕走进沙窝,夜间走不出来。但是老杜告诉我,苏牧羊的意思是再过了这片沙窝才住下,过了沙窝有草可以喂骆驼。我当然只好听话。天是慢慢由太阳的世界走入月亮的世界,朦胧的月光射在紧密的沙浪上,半明半暗的浪头,无尽地连绵着,起伏着,四望都是茫茫。五匹骆驼在苏牧羊领导之下,转来转去,浮沉在沙浪之中,飘荡,飘荡。到嫦娥小姐都有休息的意思了,我们仍没有发现沙海的边沿。看苏牧羊东张西望的神气无疑是迷路了。既然丧失了方向,也只好暂时找地住了下来。沙里无水无草,因为沙是松的,帐幕也立不起来,草率地烧些茶吃,我们就露天睡在沙上了。仰面看到明月和星光,她们陪着我们。她们的态度非常温和活泼,似乎有几分嘲笑人类。笑人类的活动太迟缓,太小气,太自私,太白费气力。因为她们想来,人类正当的生活期,应该是集中所有的力量,克服自然界,增加全人类的享受,而现在还停滞在民族压迫民族、阶级压迫阶级、世界压迫世界、个人倾轧个人的时期,人类的进步太慢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在拼命提倡压迫弱小民族,说是“传播文化”,这完全是开人类历史的倒车。在她们看来,是更加可笑了。我们这一小队人驼,实无异于大海中的孤舟,假如我们今夜就消灭在沙漠里,等于大高三语文试题 第 6页 (共 12 页)西洋上沉没了一只帆船,不会引起世人的注意。这种遭遇,常常令许多有志的人灰心。他们努力的苦心,总希望世人了解和同情,如果一番热忱放在冰窟里,往往令人伤心丧气。然而,真正从事艰难事业的人,又应该有更深的了解。人与人间之彻底了悟,因生活环境之不同,与修养之有别,纵然平心静气,障碍已多,何况利害不齐,观点各异。故明代名将俞大猷说:“真丈夫处世,唯自信而已,又何穷通得失之足动于其心哉!”这实在是紧要的秘诀,我们认定事情做去,旁人是否能了解我们的苦心,大可不管。太阳刚从地平线的东方放出红光,我们已经骑上骆驼随沙梁而起伏。骑驼有如骑龙,因为它的头颈有几分像龙,走路的风度,又安详落大。驼上四望,风景索然,于是转而运用思想,往往能把一个问题想得很远很深,没有什么另外的刺激可使我的思想混乱。我这时才明白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义。淡泊指生活,宁静指环境,即生活之物欲不能过高,始能建立高尚之志趣。同时自己心内心外,都要保持安宁与清静,才能集中精力,致力于精深远大之事功。因为是清晨,看准了方向,约二小时走出沙窝。飓风区海浪式的沙窝,上上下下,象征人生之崎岖,崎岖中正有人生最精彩的节目。一入戈壁,宛如人入顺境,平顺生涯,又无大可称述了。(节选自《中国的西北角》申,有删改)【注】《中国的西北角》是新闻记者范长江于 1936 年出版的通讯报道集,记录其 1935 年 7 月至 1936年 5 月期间对中国西北地区的考察经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本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作者首次骑骆驼穿越戈壁的经历,真实再现了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西北驼运生活的细节。B. “人骑在驼峰间,只剩了一个头部比驼峰略高一筹”“腿长只够它五分之二”等侧面烘托,突出骆驼体型的高大。C. “嫦娥小姐都有休息的意思了”一句,以混搭的语言风格和幽默的语调,赋予自然以灵性,烘托旅途的愉悦心理。D. 文本引用明代名将俞大猷的话,抒发了真正从事艰难事业的人应秉持自信、不必在意旁人是否理解自己苦心的感慨。高三语文试题 第 7页 (共 12 页)7.关于文本中对骆驼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表面看来,作者是对骆驼的外表进行赞美,因为它们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内在看则是对“骆驼精神”的赞美。B. 以“用汽车行戈壁”的体验与骑上骆驼“感到缩地之无术”进行对比,突出骆驼行进视角下人对荒漠环境的独特感受。C. 文本塑造出的骆驼的独特形象,既丰富行程叙事,又成为读者理解荒漠环境、作者旅途情感与文章主题的切入点。D. 文本对骆驼的描写多基于作者自身的体验,这与茅盾《风景谈》对驼队的描写如出一辙,但二者表达主旨迥然有别。8.作为一名旅游博主,读到本文后,你准备以“重走额济纳”为题拍摄你的旅游日志,请你任选文本中的相关段落为该日志的某画面拟写文字脚本,要求拟写的文字具有文学性。(4 分)9.作者骑骆驼穿越戈壁时,将眼前所见与人生哲思、生命感悟相融合。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6 分)(三)阅读Ⅲ(本题共 5 小题,22 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材料一信数策干项羽,羽弗用。汉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①。坐法当斩,其畴十三人皆已斩,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弗斩。与语,大说之,言于汉王。王以为治粟都尉,上未奇之也。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何亡也?”何曰:“臣非敢亡,追亡者耳。”上曰:“所追高三语文试题 第 8页 (共 12 页)者谁也?”曰:“韩信。”上复骂曰:“诸将亡者已数十,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如信,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决。” (《汉书》)【注】①连敖:军中的低级官员。材料二梁惠王与齐威王田于郊,惠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之。”惠王曰:“若寡人,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之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梁惠王惭,不怿而去。 (《史记》)材料三“君子知而举之,谓之尊贤。”君子知而举之者,犹尧之举舜,商汤之举伊尹也。举之也者,诚举之也。知而弗举,未可谓尊贤。“君子从而事之”也者,犹颜子、子路之事孔子也。事之者,诚事之也。知而弗事,未可谓尊贤也。 (《郭店楚墓竹简·五行》)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王必欲长[A]王[B]汉中[C]无所事[D]信[E]必欲争[F]天下[G]非信[H]无可与计事者。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坐,因…犯罪、触犯法律,与《苏武传》“副有罪,当相坐”中“坐”意思相同。B. 奇,以……为奇,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C. 王策安决,大王如何决策,《鸿门宴》中“沛公安在?”的句式与此不相同。D. 之,结构助词,与《庖丁解牛》中“臣之所好者,道也”的“之”作用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韩信曾多次向项羽献策,但项羽并未采纳,于是韩信就逃离了楚军,投奔了汉军,但他并没有得到刘邦的重用,只是担任了连敖这一小职务。高三语文试题 第 9页 (共 12 页)B. 当汉王得知萧何不是逃走而是去追韩信时,汉王竟然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将领中已逃跑了数十个萧何都没有追,不可能去追一个落拓无名的韩信。C. 齐威王列举镇守南城的檀子、镇守高唐的盼子、镇守徐州的黔夫等人物事迹,旨在向梁惠王证明他的宝物能光照千里,范围比那十二辆车大得多。D. 就像颜子、子路侍奉孔子一样,君子跟随着贤能的人学习并侍奉他们,并且是真心实意地侍奉,如果了解贤人却不去侍奉,也不能说是尊重贤能。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不我用,即亡。(2)举之也者,诚举之也。知而弗举,未可谓尊贤。14.材料一中萧何的行为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君子知而举之,谓之尊贤”这句话的内涵,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5 分)(四)阅读Ⅳ(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6 题。江汉①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②,不必取长途。【注】①江汉:地名。此诗是杜甫漂泊湖北江陵、公安时所写。当时,五十六岁的杜甫北归无望,生计日蹙。②老马:源自《韩非子》中有“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接受管仲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高三语文试题 第 10页 (共 12 页)15.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首句写出诗人客滞江汉、思归不得的困窘、心酸的境遇。B.“腐儒”本指迂腐而不知变通的读书人,在此亦有自省之意。C.“落日”意为垂暮之年,“病欲苏”体现出积极用世的精神。D.颔联与颈联分别承接首联的“归”“腐”之意,逻辑关系严谨。16.吴乔《围炉诗话》评价此诗云:“‘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怨而不怒。”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6 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虽“自怨生”,但兼有《诗经》“ ,”的特点。(2)李商隐《锦瑟》“ , ”两句中的数目字,引发了后世读者的多种解读。(3)号角是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军营常用吹角来发号施令,“号角”一词也常在古诗词中出现,如“ , ”就有这一意象。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中国人对向日葵可谓① ,几乎每个中国人身边都有几个狂热的磕瓜子爱好者。这种植物因为形似太阳,被称为“太阳花”。它们向日而生,晨朝东,暮向西,因而得了一个恰如其份的名字:“向日葵”。在著名游戏《植物大战僵尸》中,向日葵也因能随音乐起舞和持续产生阳光而倍受玩家倾睐。科学研究认为向日葵摆头是由植物生物钟调节生长激素导致的。当太阳升起时,生长素就向茎的背光一侧集中,导致茎的两侧生长速度不同,一侧长得快,一侧长得慢,从外观上看就成了“歪脖子”。白天,茎的东侧比西侧长得快,向日葵就追着太阳跑;到了夜间,西侧的增长更快,向日葵便摆动回来了。高三语文试题 第 11页 (共 12 页)但这种节律并不会持续一辈子。等到向日葵成熟,生长减缓,它就变成始终面朝东方的“面瘫”了。② ,这是为了迎合采花的蜜蜂。如果早上面向东,向日葵的升温会更迅速,因而朝东的花盘更能吸引喜欢暖花的蜜蜂。当摆头不能再带来好处时,向日葵也就懒得继续奉献每日的表演了。18.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太阳花”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3 分)A. 爬山虎 B. 太师椅 C. 千里马 D. 狗尾草19.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 分)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21.文中画波浪线的“歪脖子”指什么 为什么要加引号 (5 分)22.某儿童科普绘画比赛拟以“向日葵”为主题,要求参赛者以“我为什么成了‘歪脖子’”为题目,为向日葵创作一段生动的自我描述,用于绘画作品的文字说明。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富有童趣,不超过 80 个字。(6 分)三、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说:人生只有一种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你认同这样的说法吗?请联系现实生活并结合你的联想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高三语文试题 第 12页 (共 1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学情诊断语文答案.docx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学情诊断语文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