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学情诊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学情诊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72 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B(原文第四段明确提到“漏窗形制一反常态,通体透空”,并未提及漏窗能“遮风
挡雨”。漏窗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视角深度,延伸景观,区隔内外,营造意境,而非遮风挡
雨)
2.D(从图画可以看出,梅树处于三个漏窗的视野之外,处于视觉盲区,是无法从漏窗
之内“框取”梅树全景的)
3.C( 段“苏州园林中漏窗图案达 400 多种,沧浪亭一园之中便有 108 式漏窗,构图
不拘一格,意象繁复,雕工精巧,各臻其妙。拙政园仅在一道复廊白墙上,就镶嵌出 25 个
形态各异的漏窗,犹如粉墙上的立体剪纸,生机灵动,清秀雅洁”以苏州园林为例,主要
是为了说明漏窗“构图不拘一格,意象繁复,雕工精巧”,并未体现“功能多样”,故 C
项“充分说明漏窗的形式繁复、功能多样”分析错误)
4.①引用孟子的名言,强调眼睛作为观察人内心世界的窗口。不仅增强了自身的文化
底蕴,也为后续的比喻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②通过将漏窗比作古典园林的眼睛,美人
的眸子,使抽象的漏窗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论证的形象性和生动性。③先通过孟子
的名言引出眼睛的重要性,然后顺势将这一重要性延伸到漏窗上,文章逻辑连贯,过渡自
然。(每点 2 分,共 4 分。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也可得分)
5.(1)凭眺风景,营造意境(2)曲线优美,造价低(3)花窗(每空 2 分,共 6 分)
【解析】首先,需要仔细阅读题目和提供的文本,确保理解每个空应该填什么内容。
题目给出了三个空白处,分别标注为(1)到(3),需要根据文本内容补充缺失的信息。
对于空(1),文本中提到“凭眺风景,区隔内外,营造意境,乃漏窗审美之要旨”,
所以(1)应该是“凭眺风景,营造意境”(注意区隔内外可能被归入功能的其他部分)。
空(2)对应瓦漏窗的特点,文本中描述瓦漏窗“利用瓦片的天然弧形构成曲线优美的图案,
造价较低”,所以答案是“曲线优美,造价低”。空(3)是漏窗的类型,文中明确提到“漏
窗有空窗与花窗之分”,因此这里应填“花窗”。
(二)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C(“烘托旅途的愉悦心理”错,是烘托旅途的孤寂与漫长)
7.D(“这与茅盾《风景谈》对驼队的描写如出一辙”错,茅盾《风景谈》对对骆驼
队的描写不是基于作者自身的旅途体验)
8.示例一:晨光中,五匹骆驼驮着行囊缓步前行,驼峰起伏如浪,蒙古向导的袍角在
风中翻卷。广袤的戈壁里,沙浪绵延如凝固的海,白骨零星散落,地质褶皱间仿佛蛰伏着
远古海洋的记忆。
示例二:黄昏,驼队剪影划过沙脊。夜里,星空低垂,月光为沙丘镀上一层银边。晨
光中,驼队渐行渐远,沙梁上人影渐小,化作天地间的墨点。
(4 分。运用文学性语言,2 分;具有画面感,2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 4页)
可酌情给分)
9.①观察到骆驼并排行走时“谁也不肯让谁”的景象,产生“生存是竞争的”的感慨,
借以批判“落伍者与失败者”的消极懈怠态度,倡导积极进取的生命态度。
②由“成堆的白骨狼藉戈壁中”感叹生命轮回,借此表达了生命虽有辉煌之时,但最
终都将走向终结,体现出生命的轮回与自然的残酷。
③由“驼上四望,风景索然”领悟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义,将沙漠的宁静
环境与自己内心对生活淡泊、心守宁静以成高远之事功的感悟联系起来。
④作者将“飓风区海浪式的沙窝,上上下下”视为“象征人生之崎岖”,传达出对人生
起伏的辩证思考。(6 分,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
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0.CEG
11.A(文中“坐法当斩”中的“坐”意思是因…犯罪、触犯法律,《苏武传》“副有
罪,当相坐”中“坐”字的意思是“连坐”,二者意思不同)
12.C(选项 C 的错误主要在于对原文中“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这句话的理解
出现了偏差。这句话是齐威王用来比喻他的“宝物”(即他的贤臣们)的价值远远超过梁
惠王的珠宝,而不是真的在描述某种能“光照千里”的宝物。这里的“照千里”是一个比
喻,指的是这些贤臣对国家的深远影响,而不是物理上的光照范围。因此,在理解这句话
时,需要将其放在整个对话的语境中进行解读,而不是孤立地理解其字面意思。所以,该
选项概述错误。故选 C)
13.(1)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过自己,但汉王依然没有重用自己,
便逃走了。(“度”“即”各 1 分“不我用”句式 1 分,语义顺畅 1 分)
(2)举荐他们,是真心实意地举荐。了解却不举荐,不能说是尊重贤能。(“举”“诚”
“可谓”各 1 分,语义顺畅 1 分)
14.知贤:萧何对韩信的才华有深刻的认识。他通过与韩信的交流和观察,发现了韩信
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惜贤:当韩信因故要离开汉军时,萧何甚至亲自去追回他,
这种坚决的态度和行动,充分体现了对贤才的珍惜。举贤:在认识到韩信的才华后,萧何
积极地向汉王举荐韩信。(每点 2 分,共 5 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B( “在此亦有自省之意”错误。杜甫此诗中的“腐儒”是自嘲身世,却暗含对儒
家信念的自负;后文更以壮心反衬,自省之意在诗中无依据)
16.诗人以“思归客”“片云孤月”直写滞留异乡、归途渺茫的孤寂绝望,这是漂泊之
怨;以“腐儒”自嘲,暗含才无所用之怨;老病交加更添暮年悲凉,这是身世之怨。(3 分,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诗人虽自伤漂泊,却以“心犹壮”“病欲苏”转写壮心未泯,抒报国
之志而非沉溺哀叹;尾联借“老马识途”典故,委婉表达愿以智慧经验效力社稷,未直斥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 2 页(共 4页)
朝堂不公,体现温柔敦厚之旨。(3 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共 6 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3)示例一: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示例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示例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 分,每空 1 分,出现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18.D(A 项,“爬山虎”的得名方式,是因为这种植物具有攀爬的特性,能够“爬山”
而得名。爬山虎的得名与其行为特性(攀爬)有关,而太阳花的得名则与其外观(形似太
阳)有关;
B 项,“太师椅”的得名方式,是因为这种椅子与古代太师(一种高级官职)有关联,
是太师常坐的椅子。太师椅的得名与其历史或文化关联有关,而太阳花的得名则直接基于
其外观;
C 项,“千里马”的得名方式,因为马能够日行千里而得名,强调其速度和耐力。千里
马的得名与其能力(日行千里)有关,而太阳花的得名则与其外观相似(形似太阳)有关;
D 项,“狗尾草”的得名方式,是因为这种草的穗状花序形似狗的尾巴而得名。狗尾草
的得名直接基于其外观(形似狗尾),与太阳花因形似太阳而得名的方式相同)
19.“磕”改为“嗑”,“份”改为“分”,“倍”改为“备”,“倾”改为“青”。
(每找出并改对一个错别字得 1 分,找出并改正其中的两个即可,共 2 分。)
20.①了如指掌②毋庸置疑(2 分,每空 1 分,符合要求即可)
21.①“歪脖子”指的是向日葵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导致茎的两侧生长速度不同,从而形
成的外观上的倾斜状态。(2 分,意思对即可)②加引号是为了强调“歪脖子”这一特殊称
谓的作用,是一种形象化的比喻,用以描述向日葵因生长素分布不均而形成的外观特征。
(3 分,答出“特定称谓”可得 2 分)(共 5 分)
22.示例:我为什么成了‘歪脖子’?嘿,其实是因为我还是小向日葵的时候,太阳一
出来,我身体里的生长素就开始调皮了,它让茎的一边长得快,一边长得慢,所以我就变
成了‘歪脖子’,追着太阳跑啦!(6 分,合乎要求即可)
【评分参照】首先要深入理解材料中关于向日葵“歪脖子”形成的科学原理,即植物
生物钟调节生长激素,导致茎的两侧生长速度不同。需要运用第一人称视角,以向日葵的
口吻,将这一科学现象用生动有趣、富有童趣的语言描述出来。在描述过程中,可以运用
拟人化手法,如让向日葵自己讲述成长过程中的这一有趣变化,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可读
性。同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确保在 80 个字以内准确传达出向日葵“歪脖子”的科
学原理和生动形象。
三、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 3 页(共 4页)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韩信曾多次向项羽献策,但项羽并未采纳。当汉王刘邦进入蜀地时,韩信逃离了楚军,
投奔了汉军,但起初并未得到重用,只担任了连敖这一小职。后来,他因触犯法律应当被
斩首,同案的十三人都已被处斩,轮到韩信时,他抬头正好看见了滕公,便说道:“汉王
难道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吗?为何却要斩杀壮士呢?”滕公对他的言辞感到惊奇,又
被他的相貌所震撼,于是释放了他,没有斩首。滕公与韩信交谈后,非常欣赏他,便向汉
王推荐。汉王于是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但并未特别看重他。韩信曾多次与萧何交谈,萧
何对他的才华深感钦佩。当汉军到达南郑时,有许多将领都逃跑了。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
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过自己,但汉王依然没有重用自己,于是也决定逃走。萧何得知韩信逃
走以后,来不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韩信。有人向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
王听了非常生气,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样。隔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生气
又高兴,骂萧何说:“你为什么逃走?”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走,我是去追逃跑的人。”
汉王说:“你去追的是谁?”萧何回答说:“韩信。”汉王又骂道:“将领中已逃跑了数
十个你都没有追,追韩信,这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
的人才,是国家中独一无二的。大王如果只想长期称王于汉中,那就无需任用韩信,如果
决心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与您共计谋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您如何决策了。”
材料二:
梁惠王与齐威王在郊外一起打猎,惠王问道:“大王也有宝物吗?”威王回答说:“没
有。”惠王说:“像我这样的国家虽小,但还有直径一寸的珍珠,能照亮车前车后各十二
辆车的距离,这样的珍珠我有十颗。怎么您这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反而没有宝物呢?”
威王说:“我所认为的宝物,与大王您的不同。我有个臣子叫檀子,派他镇守南城,楚国
人就不敢来侵扰掠夺,泗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国都来朝拜。我有个臣子叫盼子,派他镇守
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到东边来捕鱼。我有个臣子叫黔夫,派他镇守徐州,燕国人便在北门
祭祀求神仙保佑,赵国人便在西门祭祀求神仙保佑,搬迁来追随他的有七千多家。我有个
臣子叫种首,派他防备盗贼,结果就做到了路不拾遗。这些臣子将光照耀千里,岂止是十
二辆车那么小的范围呢!”梁惠王听了后感到十分惭愧,心情不愉快地离开了。
材料三:
“君子了解贤能的人并举荐他们,这就叫做尊重贤能。”君子了解并举荐贤能的人,
就像尧举荐舜、商汤举荐伊尹一样。举荐他们,是真心实意地举荐。了解却不举荐,不能
说是尊重贤能。“君子跟随着贤能的人学习并侍奉他们”,这就像颜子、子路侍奉孔子一
样。侍奉他们,是真心实意地侍奉。了解却不侍奉,也不能说是尊重贤能。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 4 页(共 4页)高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 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①作为建筑功能性构件,窗既能通风采光,又能遮风挡雨。在中国文化里,窗还是一
道美丽的风景。建筑家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放进光线和新鲜的空气。
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外头。”这段话揭示了窗在中国建筑文
化中的审美意义。
②“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漏窗无疑是为园林增色的建筑形式。顾名思义,漏
窗是一种漏透而无闭合功能的窗户,俗称花墙头、花墙洞。在明代计成的《园冶》中,把
它称为“漏砖墙”或“漏明墙”,通常建于园林园墙与廊壁之上,起到增加视角深度,延
伸景观的作用。
③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观察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看他的眼睛。漏
窗被誉为古典园林的眼睛,如果说古典园林是一个美人,漏窗就是她顾盼生辉的眸子。
④一般窗户都兼具开敞闭合功能。漏窗形制一反常态,通体透空,且在窗洞内饰以各
种镂空图案。如此构造,显然另有巧思。《营造法原》载:“园林墙垣,常开空宕,以砖
瓦木条构成各种图案、漏洞,以便于凭眺,似有避外隐内之意。”可见,凭眺风景,区隔
内外,营造意境,乃漏窗审美之要旨。
⑤漏窗有空窗与花窗之分。空窗是在墙上留出不装窗芯的窗孔,往往用来框景、借景。
花窗是窗框内装饰着各种镂空花纹的窗芯,花窗除了借景之外,还能体现园主的趣味和品
格。
⑥在结构上,漏窗一般由外框、内框、窗芯组合而成。按制作材料来看,漏窗可分为
木雕漏窗、砖雕漏窗、瓦漏窗、琉璃漏窗、石漏窗、铁漏窗等。木雕漏窗精致轻巧,但不
易在露天环境中使用。石漏窗结实坚固,适合露天环境。砖漏窗采用异形砖砌成。瓦漏窗
利用瓦片的天然弧形构成曲线优美的图案,造价较低。
高三语文试题 第 1页 (共 12 页)
⑦漏窗窗框与窗芯图案不拘一格。通常有抽象、自然与符号等形态。抽象图样多由直
线、弧形和圆形组成。直线形图案有方形、万字形、回形、井字、冰裂纹等;弧线形有如
意、方胜、宝瓶、直棂及软脚纹、灯笼锦、回云纹等。自然形图案多为具象纹样,有梅、
兰、竹、菊、海棠、石榴、荷花等植物图案,鸟、龙、蝴蝶、鲤鱼、仙鹤等动物图案。综
合形态图案,将文字与抽象图案结合使用,如寓意吉祥的“福、禄、寿、喜”等文字图案
等。漏窗本身就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透过漏窗看到的景致,则更是变化万千。正如《园冶》
中所说“轩楹高爽,窗户临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⑧细品漏窗之韵味,其整体设计形质兼具,蕴涵丰厚。漏窗不仅具有形式美感,更具
有丰赡内涵。冰纹寓意“冰雪聪明”。云纹寓意祥瑞,《汉书·天文志》有“庆云见,喜
气也”。方胜纹“胜”原为古代神话中西王母所戴的发饰,寓意长寿健康。折扇是古时文
人标配,乃文人意趣的象征符号;宝瓶传说是佛教法器,寓意平安。
⑨漏窗形态各异,依景而设,处处点染园林深邃幽眇之意境。宋代郑獬《春日》一诗
有“碧虹漏窗春日高”,描绘了漏窗内外光影照射交融之景象。
⑩框景乃园林造景手法之一,利用门洞、窗洞、柱廊等框住园中景致。漏窗对园林景
观意境的营造,尽在一“框”之中。人们既可欣赏漏窗自身图案纹饰的静态美,又可玩味
漏窗“框”借来的动态美。移步换景,园林墙垣与廊壁之上的漏窗,顷刻就可呈现不同的
美景,让整座园林充满生机与妙趣。
漏窗框景,趣在变幻。四季流转,阴晴变化,流动的风景被漏窗所摄取,构成一帧
帧美妙的画面。恰如明代李渔所说:“时时变幻,不为一定之形。”移一步,变一象,转
一眼,换一景,目不暇接。清代孙温《红楼梦》绘本更将漏窗的妙趣延伸体现于漏墙、漏
屏风之中。
清代《红楼梦》孙温绘本中的漏窗(第七回王夫人做客梨香院)
高三语文试题 第 2页 (共 12 页)
李渔说:“开窗莫妙于借景。”借景是中国园林意境营造的独特手法。《园冶》中
说:“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
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道出借景美学之精要。
借景之趣在于隔。园林学家陈从周《说园(四)》中说:“园林与建筑之空间,隔
则深,畅则浅,斯理甚明。”漏窗隔而不断,形成内透成景、景中有景,外借成画、画中
有画之观赏效果。《红楼梦》第十七回有这样一段描写:“贾政等走了进来,未进两层,
便都迷了旧路,左瞧也有门可通,右瞧又有窗暂隔。”由隔断而生的景观,于疏影横斜中
幽趣迭现。
《园冶》将江南园林精要归纳为“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借”要旨在于随高
就低、因势安置,将局部的欣赏空间延伸出去,引入更丰富的景致。
苏州园林中漏窗图案达 400 多种,沧浪亭一园之中便有 108 式漏窗,构图不拘一格,
意象繁复,雕工精巧,各臻其妙。拙政园仅在一道复廊白墙上,就镶嵌出 25 个形态各异的
漏窗,犹如粉墙上的立体剪纸,生机灵动,清秀雅洁。
美学家宗白华说:“美的对象之第一步需要间隔。”作为间隔艺术的代表,漏窗这
一来自古典园林的建筑形式,在今天依然可以为我们的城市增添一份灵动和浪漫。
(摘选自《光明日报》2024 年 12 月管宁《别有窗外一隅幽——漫谈漏窗之美》)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贝聿铭从审美角度定位中国人心目中窗户的功能,这与西方只看重窗户通风采光等
实用功能有着明显的不同。
B.与一般窗户具有的开敞闭合功能相比,漏窗通体透空,既能区隔内外,遮风挡雨,
也能凭窗观景,营造意境。
C.杜甫《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以窗框景,开窗借景,把视野拓展至白雪皑皑
的远山,点染出壮美的意境。
D.《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体现的是窗
的实用功能,而非审美作用。
2.下列对《红楼梦》绘本图画中“漏窗”的解读和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高三语文试题 第 3页 (共 12 页)
A. 图画中漏窗从结构上来看形制多样,图案精美,富有变化。
B. 其中的漏窗,既有花窗,也有空窗,花窗图案有抽象特点。
C. 方形漏窗借助房檐的庇护,在制作材料上与圆形空窗不同。
D. 漏窗巧妙框取梅树全景,体现出“疏影横斜”的动态之美。
3.下列对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②段简明阐释了漏窗的概念,准确、清晰地界定了其本质属性。
B. 段对李渔和《园冶》的两处引用围绕借景展开,形成总分关系。
C. 段以苏州园林为例,充分说明漏窗的形式繁复、功能多样。
D.结尾段宗白华的论断,可以与园林学家陈从周的观点相互提供佐证。
4.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很有特点,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4 分)
5.下面是某同学依据“漏窗”这一核心概念和文本内容梳理的漏思维导图,请你根据对材
料的理解,补充标注序号处缺失的内容。(6 分)
(二)阅读 Ⅱ(本题共 4 小题,
高三语文试题 第 4页 (共 12 页)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匆离额济纳
范长江
骑骆驼作沙漠长征,在我尚为第一次。我们在北平和平绥线一带所看到的骆驼,体格
总不很大,驼峰小而倒仆的多。这五只骆驼,因为被喀尔喀人终年休养着,精神焕发,体
格壮美,其中三匹有出乎寻常的高度,人骑在驼峰间,只剩了一个头部比驼峰略高一筹。
骆驼肚子肥大得可怕,从脊梁到肚底,我们这般骑士们的腿长只够它五分之二。新长的秋
毛,是那样的鲜嫩,那样的舒展。
驼主兼向导的这两位蒙古喇嘛,一个叫道尔济,一个叫苏牧羊,是同胞兄弟俩。翻译
是久留蒙古的汉人老杜。老杜从前拉骆驼惯走外蒙古,酒泉到绥远一路也很熟,蒙古话说
得很漂亮。他们知道我是初行戈壁,选择了那匹比较矮而年轻的骆驼,给我作骑驼,顾虑
大驼不好驾驭,恐怕我跌下来。实在是骑驼比骑马平稳安适得多。
用汽车行戈壁,并不感觉戈壁十分广阔,骑上骆驼,就感到缩地之无术了。由白音泰
来东南过东河,额济纳肥美的森林水草区,慢慢留在我们的后面,骆驼舒缓平稳的脚步,
前后摇荡着骑人的上身。驼背上不必要很完全的骑鞍,有相当垫隔的工具就行。驼不要缰,
牵着连在它鼻上的单索,就可以对它指挥如意。
你要想骆驼自己加速它的行进速度,最好让它们并排着前进,平行局势下,谁也不肯
让谁,它想赶过它的同伴,而它的同伴却没有一个愿意落后,你快我更快。它们各不相让,
我们赶路的人,却占了便宜。生存是竞争的,为了竞争,各方面不能不全力奋进,否则将
成落伍者和失败者。
戈壁中无鲜明的道路,只是望着山头走。走过一个山头,又望着另外山头,作为前进
的指针。连续通过两大戈壁滩,骑得乏了,下驼休息。下面是干燥的沙地,寸草不存,四
望遥远的天边,有时有山,有时我们的视线消失在阴灰的地天相接的气氛里。人是这样的
四个,骆驼是这五匹。两个蒙古人和我语言不通,他们三个相互间谈得起劲,我自己除了
偶尔和翻译谈几句之外,没有方法可以表达我的思想和感情。我这时才感到戈壁之辽阔,
高三语文试题 第 5页 (共 12 页)
及其给予旅人之空虚。一片戈壁盆地的中心,沙地上存留着灰白色的细泥沉淀块,整个来
说,这些沉淀泥块已经破碎了。远远看去,还保存着蜂巢式的平面。假如回到万万年以前,
戈壁正是碧蓝海底的平沙,如果我们坐在探海器里,沉坠到汪洋的中心,那时可能遇到许
多鲨鱼、乌贼、珊瑚之类,隔着玻璃我们可以和许多水栖动物见面。可惜我迟生了若干万
万年,沧海已成荒漠,风沙而外,所余的只有极少的古海征候了。
途次,常遇成堆的白骨狼藉戈壁中,盖为过去横渡沙漠而牺牲之骆驼。骆驼本生于沙
漠,其所恃以生者,以其能食各种杂草,有水囊可以蓄水,有驼峰可以耐饥,故能纵横大
漠,独傲群兽。待其经过一定时期之后,一代之生命即告结束,黄沙广漠,即为此漠上英
雄白骨之陈列所。过去若干代如此,今后若干代亦莫不如此,此盖为骆驼生存史之本质。
然而我们所骑未死骆驼,对于彼等先代之白骨,仍时现惊避之行动,是盖有惧于“死”。生
物必不能不死,而生物皆不欲死,此生物之所以奇特也。
午后走过了一个十数里的大沙窝区,黄昏后又走进另一沙窝,我有点不愿意走,一方
面是骑骆驼骑得饿了,一方面是恐怕走进沙窝,夜间走不出来。但是老杜告诉我,苏牧羊
的意思是再过了这片沙窝才住下,过了沙窝有草可以喂骆驼。我当然只好听话。天是慢慢
由太阳的世界走入月亮的世界,朦胧的月光射在紧密的沙浪上,半明半暗的浪头,无尽地
连绵着,起伏着,四望都是茫茫。五匹骆驼在苏牧羊领导之下,转来转去,浮沉在沙浪之
中,飘荡,飘荡。到嫦娥小姐都有休息的意思了,我们仍没有发现沙海的边沿。看苏牧羊
东张西望的神气无疑是迷路了。既然丧失了方向,也只好暂时找地住了下来。沙里无水无
草,因为沙是松的,帐幕也立不起来,草率地烧些茶吃,我们就露天睡在沙上了。
仰面看到明月和星光,她们陪着我们。她们的态度非常温和活泼,似乎有几分嘲笑人
类。笑人类的活动太迟缓,太小气,太自私,太白费气力。因为她们想来,人类正当的生
活期,应该是集中所有的力量,克服自然界,增加全人类的享受,而现在还停滞在民族压
迫民族、阶级压迫阶级、世界压迫世界、个人倾轧个人的时期,人类的进步太慢了,墨索
里尼和希特勒在拼命提倡压迫弱小民族,说是“传播文化”,这完全是开人类历史的倒车。
在她们看来,是更加可笑了。
我们这一小队人驼,实无异于大海中的孤舟,假如我们今夜就消灭在沙漠里,等于大
高三语文试题 第 6页 (共 12 页)
西洋上沉没了一只帆船,不会引起世人的注意。这种遭遇,常常令许多有志的人灰心。他
们努力的苦心,总希望世人了解和同情,如果一番热忱放在冰窟里,往往令人伤心丧气。
然而,真正从事艰难事业的人,又应该有更深的了解。人与人间之彻底了悟,因生活环境
之不同,与修养之有别,纵然平心静气,障碍已多,何况利害不齐,观点各异。故明代名
将俞大猷说:“真丈夫处世,唯自信而已,又何穷通得失之足动于其心哉!”这实在是紧要
的秘诀,我们认定事情做去,旁人是否能了解我们的苦心,大可不管。
太阳刚从地平线的东方放出红光,我们已经骑上骆驼随沙梁而起伏。骑驼有如骑龙,
因为它的头颈有几分像龙,走路的风度,又安详落大。驼上四望,风景索然,于是转而运
用思想,往往能把一个问题想得很远很深,没有什么另外的刺激可使我的思想混乱。我这
时才明白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义。淡泊指生活,宁静指环境,即生活之物欲不
能过高,始能建立高尚之志趣。同时自己心内心外,都要保持安宁与清静,才能集中精力,
致力于精深远大之事功。因为是清晨,看准了方向,约二小时走出沙窝。飓风区海浪式的
沙窝,上上下下,象征人生之崎岖,崎岖中正有人生最精彩的节目。一入戈壁,宛如人入
顺境,平顺生涯,又无大可称述了。
(节选自《中国的西北角》申,有删改)
【注】《中国的西北角》是新闻记者范长江于 1936 年出版的通讯报道集,记录其 1935 年 7 月至 1936
年 5 月期间对中国西北地区的考察经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本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作者首次骑骆驼穿越戈壁的经历,真实再现了 20 世纪 30 年
代中国西北驼运生活的细节。
B. “人骑在驼峰间,只剩了一个头部比驼峰略高一筹”“腿长只够它五分之二”等侧面
烘托,突出骆驼体型的高大。
C. “嫦娥小姐都有休息的意思了”一句,以混搭的语言风格和幽默的语调,赋予自然
以灵性,烘托旅途的愉悦心理。
D. 文本引用明代名将俞大猷的话,抒发了真正从事艰难事业的人应秉持自信、不必在
意旁人是否理解自己苦心的感慨。
高三语文试题 第 7页 (共 12 页)
7.关于文本中对骆驼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表面看来,作者是对骆驼的外表进行赞美,因为它们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内在看
则是对“骆驼精神”的赞美。
B. 以“用汽车行戈壁”的体验与骑上骆驼“感到缩地之无术”进行对比,突出骆驼行
进视角下人对荒漠环境的独特感受。
C. 文本塑造出的骆驼的独特形象,既丰富行程叙事,又成为读者理解荒漠环境、作者
旅途情感与文章主题的切入点。
D. 文本对骆驼的描写多基于作者自身的体验,这与茅盾《风景谈》对驼队的描写如出
一辙,但二者表达主旨迥然有别。
8.作为一名旅游博主,读到本文后,你准备以“重走额济纳”为题拍摄你的旅游日志,请
你任选文本中的相关段落为该日志的某画面拟写文字脚本,要求拟写的文字具有文学
性。(4 分)
9.作者骑骆驼穿越戈壁时,将眼前所见与人生哲思、生命感悟相融合。请结合文本举例分
析。(6 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信数策干项羽,羽弗用。汉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①。坐法当斩,其
畴十三人皆已斩,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斩壮士!”滕公
奇其言,壮其貌,释弗斩。与语,大说之,言于汉王。王以为治粟都尉,上未奇之也。数
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不我用,即亡。何
闻信亡,不及以闻,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
来谒。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何亡也?”何曰:“臣非敢亡,追亡者耳。”上曰:“所追
高三语文试题 第 8页 (共 12 页)
者谁也?”曰:“韩信。”上复骂曰:“诸将亡者已数十,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
将易得,如信,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
策安决。” (《汉书》)
【注】①连敖:军中的低级官员。
材料二
梁惠王与齐威王田于郊,惠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之。”惠王曰:“若
寡人,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
王曰:“寡人之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
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
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之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
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梁惠王惭,不怿而去。 (《史记》)
材料三
“君子知而举之,谓之尊贤。”君子知而举之者,犹尧之举舜,商汤之举伊尹也。举之
也者,诚举之也。知而弗举,未可谓尊贤。“君子从而事之”也者,犹颜子、子路之事孔子
也。事之者,诚事之也。知而弗事,未可谓尊贤也。 (《郭店楚墓竹简·五行》)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王必欲长[A]王[B]汉中[C]无所事[D]信[E]必欲争[F]天下[G]非信[H]无可与计事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坐,因…犯罪、触犯法律,与《苏武传》“副有罪,当相坐”中“坐”意思相同。
B. 奇,以……为奇,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C. 王策安决,大王如何决策,《鸿门宴》中“沛公安在?”的句式与此不相同。
D. 之,结构助词,与《庖丁解牛》中“臣之所好者,道也”的“之”作用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韩信曾多次向项羽献策,但项羽并未采纳,于是韩信就逃离了楚军,投奔了汉军,
但他并没有得到刘邦的重用,只是担任了连敖这一小职务。
高三语文试题 第 9页 (共 12 页)
B. 当汉王得知萧何不是逃走而是去追韩信时,汉王竟然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将领中
已逃跑了数十个萧何都没有追,不可能去追一个落拓无名的韩信。
C. 齐威王列举镇守南城的檀子、镇守高唐的盼子、镇守徐州的黔夫等人物事迹,旨在
向梁惠王证明他的宝物能光照千里,范围比那十二辆车大得多。
D. 就像颜子、子路侍奉孔子一样,君子跟随着贤能的人学习并侍奉他们,并且是真心
实意地侍奉,如果了解贤人却不去侍奉,也不能说是尊重贤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不我用,即亡。
(2)举之也者,诚举之也。知而弗举,未可谓尊贤。
14.材料一中萧何的行为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君子知而举之,谓之尊贤”这句话的内涵,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5 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6 题。
江汉①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②,不必取长途。
【注】①江汉:地名。此诗是杜甫漂泊湖北江陵、公安时所写。当时,五十六岁的杜甫北归无望,生
计日蹙。②老马:源自《韩非子》中有“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接
受管仲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
高三语文试题 第 10页 (共 12 页)
15.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首句写出诗人客滞江汉、思归不得的困窘、心酸的境遇。
B.“腐儒”本指迂腐而不知变通的读书人,在此亦有自省之意。
C.“落日”意为垂暮之年,“病欲苏”体现出积极用世的精神。
D.颔联与颈联分别承接首联的“归”“腐”之意,逻辑关系严谨。
16.吴乔《围炉诗话》评价此诗云:“‘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怨而不怒。”请结合相
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6 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虽“自怨生”,但兼有《诗经》“ ,
”的特点。
(2)李商隐《锦瑟》“ , ”两句中的数目字,引发了
后世读者的多种解读。
(3)号角是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军营常用吹角来发号施令,“号角”一词也常在古诗
词中出现,如“ , ”就有这一意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中国人对向日葵可谓① ,几乎每个中国人身边都有几个狂热的磕瓜子爱好者。这
种植物因为形似太阳,被称为“太阳花”。它们向日而生,晨朝东,暮向西,因而得了一个
恰如其份的名字:“向日葵”。在著名游戏《植物大战僵尸》中,向日葵也因能随音乐起舞
和持续产生阳光而倍受玩家倾睐。
科学研究认为向日葵摆头是由植物生物钟调节生长激素导致的。当太阳升起时,生长
素就向茎的背光一侧集中,导致茎的两侧生长速度不同,一侧长得快,一侧长得慢,从外
观上看就成了“歪脖子”。白天,茎的东侧比西侧长得快,向日葵就追着太阳跑;到了夜间,
西侧的增长更快,向日葵便摆动回来了。
高三语文试题 第 11页 (共 12 页)
但这种节律并不会持续一辈子。等到向日葵成熟,生长减缓,它就变成始终面朝东方
的“面瘫”了。② ,这是为了迎合采花的蜜蜂。如果早上面向东,向日葵的升温会更
迅速,因而朝东的花盘更能吸引喜欢暖花的蜜蜂。当摆头不能再带来好处时,向日葵也就
懒得继续奉献每日的表演了。
18.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太阳花”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3 分)
A. 爬山虎 B. 太师椅 C. 千里马 D. 狗尾草
19.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 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歪脖子”指什么 为什么要加引号 (5 分)
22.某儿童科普绘画比赛拟以“向日葵”为主题,要求参赛者以“我为什么成了‘歪脖子’”
为题目,为向日葵创作一段生动的自我描述,用于绘画作品的文字说明。要求信息准
确、语言流畅、富有童趣,不超过 80 个字。(6 分)
三、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说:人生只有一种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你认同这样的说法吗?请联系现实生活并结合你的联想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三语文试题 第 12页 (共 1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