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京五中分校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练习初 三 语 文一、基础运用。(26分)你所在的班级组织了以“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探文字中“和”字体样张 讲解文稿中国人非常钟爱“和”这个汉字。“和”字源于“龢”,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它的左下方是连接起来的排箫的形状,右边是个禾字。《说文解字》中解释说:▲“侖,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可见,“和”字的本意有调和、协调各种声音的意思。【甲】 在秦朝《会稽刻石》中,刻有“和安敦勉”四字,有家家和好,共同勉励的意思,其中“和”字,以其古朴圆润的线条,彰显和谐融洽之意。【乙】 在隶书中,“和”字字型扁方,笔画的转折处多为方折,使得整个字更加苍劲有力。【丙】 草书的“和”字蜿延流畅,极具灵动之美,展现出自由奔放而又和谐统一的韵味。【丁】 楷书的“和”字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褪去了隶书的波折之势,以更加规范端正的模样,成为现代汉字书写的标准字体。1.对文段中加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钟爱”有发自内心的喜爱的意思,所以 “钟”字书写有误,应改为“衷”。B.因为“苍劲”的意思是书法老练、雄健有力,所以“劲”字的读音应该为“jìn”。C.因为“蜿延”是形容弯弯曲曲的延伸的样子,所以“延”字的书写没有错误。D.因为“模样”指的是楷书所呈现的形态特征,所以 “模”字的读音应该为“mú”。2.小和同学想为讲解文稿配图,却拿不定主意。请你帮他将下面的图片序号,正确填入字体样张一栏中的【甲】【乙】【丙】【丁】处,使图片与讲解文稿相对应,正确的顺序是(')(3分)A. ②③④① B. ④③②① C. ④①②③ D. ②①④③3.同学们对讲解稿中“▲”和“△”两处标点符号的使用产生了分歧,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处冒号使用错误,因为后面是间接转述《说文解字》的内容,应改为逗号。B. “▲”处冒号应改为破折号,因为后面引用的内容是对前文的解释说明。C.“△”处句号在引号内,使用正确,因为是直接引用《说文解字》的完整语句。D.“△”处句号应该在引号的后面,因为是间接转述《说文解字》中的内容。学古籍中“和”和文化在古籍中 ① (演绎/演示)出半富的内涵。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理念,将“和”奉为礼制精髓,② (奠定/积淀)了儒家以礼初三年级语文第一次阶段性练习 第1页 共8页乐 ③ (调和/调整)人际关系的伦理基础。东晋诗人 【甲】 文风和谐自然,其“田园诗人”的称号 ④ (名副其实/名不副实)。他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田园风貌,屋舍良田与自然景致相映成趣,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令人心驰神往。儒家论著汇编《【乙】》中的“讲信修睦”,以“睦”为理想社会的纽带,描绘出天下大同的愿景。4.根据文段内容,依次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①演绎 ②积淀 ③调整 ④名副其实B. ①演绎 ②奠定 ③调和 ④名副其实C. ①演示 ②奠定 ③调和 ④名不副实D. ①演示 ②积淀 ③调整 ④名不副实5.请你依次在文段【甲】【乙】两处填入恰当的内容。(4分)寻“和”之用6.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观点的交锋。相持不下时,有些同学会恶语伤人,最后不欢而散。针对这一现象班级组织了以“和而不同”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呼吁大家和睦共处。接下来,请你阅读并完善下面演讲稿中的内容。学习了孔子“君子和而不同”,让我很受启发。我认为“和而不同”是实现和睦共处的良方。在人际交往中,“和而不同”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要和睦地相处,要尊重彼此不同的观点和个性,不随便附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产生矛盾时,我们要以包容之心,尊重彼此差异,既要坚守自我立场,又要保持相互欣赏与友善,在矛盾中寻求对彼此的尊重与精神共鸣。(1)为使“和而不同是实现和睦共处的良方”这一观点更具说服力,你想在文段中的横线处,引用历史故事进行论证,请选出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甲】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部分内容,多次上书表达异议,二人由此产生矛盾,但二人能放下政见上的分歧,在文学领域相互欣赏。后来苏轼拜访隐居的王安石,二人抛开恩怨,畅聊诗文与人生。【乙】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家人与邻居吴家,因宅基地边界划分一事产生争执。张英得知后,修书一封,劝家人豁达谦让。张家率先让出三尺地,吴家深受触动,也主动退让三尺。(2)你发现画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达欠妥,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4分)答:7.在活动即将结束时,班长邀请大家以“和”为主题创作宣传标语。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宣传标语的一项是 ()(3分)A.息事宁人,相安无事;顺势附和,不起纷争B.各美其美,方有个性;人美之美,相容无间C.有容乃大,心境宽;兼容并包,万事顺D.和以处众,平以养心,独以思己二、古诗文阅读。(29分)(一) 诗词默写。(10分)8.在下面的句子中任选8句,用正楷体书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横线上。(8分)(1) 蒹葭采采, 。(《诗经》)(2)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小石潭记》中,用比喻手法描绘小石潭溪水曲折蜿蜒之态的句子是“ , ”。初三年级语文第一次阶段性练习 第2页 共8页(4)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思者也。(庄子《北冥有鱼》)(5) ,将野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6)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其一》)(7) ,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8)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9) ,病树前头万木脊。(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9.四季之美,缤纷妖娆,尽收眼底。金秋已至,请你在古诗苑王国里采撷展现秋日无限魅力的两句: 。 。(2分)(本试卷内出现的诗句不得分)(二)阅读白居易的《卖炭翁》,完成小题。(共9分)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绽,系向牛头充炭直。10.这是一首叙事诗,先讲述了卖炭老人“ ① ”和驾车运炭的经历,接着写了“宫使”强行低价买炭,“ ② ”三个字看似轻描淡写,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悲愤、绝望的心情。整首诗揭露了当时“宫市”制度 ③ 的本质。(6分)11.本诗中画线句表现了人物的反常之处。请结合诗句内容,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分)答:(三)阅读韩愈的《马说》,完成小题。(共10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12.“执策而临之”中的“临”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临”,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临危不惧 B.如临大敌 C.居高临下 D.夜幕降临13.对文中画线语句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甲】虽有千里之能翻译: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理解:强调千里马具备卓越的才能,与后文“才美不外见”的困境形成对比。【乙】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翻译:想要和普通马等同尚且办不到理解:说明食马者希望千里马与普通马平等相处,致使千里马表现不出才华。【丙】策之不以其道翻译:用马鞭赶它,不按正确的方法理解:揭示了养马者对待千里马的错误方式,暗示统治者对人才的错误态度。14.根据《马说》及以下材料,在后面语段的横线处填写恰当内容。(4分)骥服盐车而上太行。蹄中膝折,漉汁①洒地,白汗交流,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柴初三年级语文第一次阶段性练习 第3页 共8页而哭之,解虻衣以罪之①。骤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 坡见伯乐之知己也。(取材于《战国策·楚策四》)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⑧,作《进学解》以自喻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勉于随。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⑤⑦之不明:什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取材于《旧唐书·韩愈传》)〔注释〕①遮(lù)汁:口鼻中流出的白沫。②解烂(zhù)太以暮(ml)之:脱下自己的麻衣给它拔上,③挨(bìn)跳(chù):抛弃罢免。④有司:古代招主管某部门的西史.《战国策》中的骥遇到伯乐后“① , ”。以马的一系列动作表现出得遇知己的振奋。《马说》第一段指出,由于“② ”,所以虽然有千里马,最终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著称。《进学解》则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③ 、④ 是学业精进、事业成功的关键,与其抱怨他人的不明不公,不如通过不断努力来成就自己。三、名著阅读。(15分)15.请将下列人物与情节进行匹配(只填写字母)。(10分)① 倒拔垂杨柳 ② 醉打蒋门神 ③ 沂岭杀四虎④ 押送生辰纲 ⑤ 风雪山神庙备选人物:A.林冲 B.李逵 C.武松 D.鲁智深 E.杨志 F.宋江 G.柴进16.金圣叹语:《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小说在塑造这些好汉时,非常注意表现他们的共性和个性,从而形成一种互为映衬的关系。请任选书中的两位好汉,结合相关情节,分析他们相同而又不同的形象。(100字左右)。(5分)答:四、现代文阅读。(30分)(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8分)材料一2024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勉励大家“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早在60年代,长城重要点段就分批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北京晚报、八达岭特区办事处等联合发起了“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这项活动不仅募集到了6000余万元的捐赠,更唤起了全社会对长城保护的热情。后来, 。表1 北京地区长城保护进程时间 相关政策及措施1961年起 长城重要点段分批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 北京晚报、北京日报率先倡导“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2003年 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方法由台2006年 《长城保护条例》实施2012年 国家文物局公布长城资源调查结果2016年 开通文物违法举报热线长城专线初三年级语文第一次阶段性练习 第4页 共8页2019年 长域保护总体规划印发2021年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则印发材料研究性修缮是近年来北京长城修复工作中引入的一种新理念。这种理念强调在修缮过程中,不仅要修复长城的物理形态,还要深入研究长城的历史、文化和建筑工艺,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在箭扣长城的研究性修缮过程中,考古人员在修缮前对长城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每5米一个标记,详细记录坍塌砖石、出土文物的细节。在145号敌台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块石碑,碑文记录着修这座敌台的负责人和落款时间,为研究箭扣长城的修建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此次考古还首次在北京长城的敌台顶部发现了明代火炕和灶址等生活设施遗迹,以及锅、盘、碗、剪刀、铲子等生活用具,这些发现复原了明代戍边将士的日常生活,让长城的军事功能与生活场景有了更生动地呈现。箭扣长域的研究性修缮不仅修复了长城的破损部分,还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为长城的研究和保护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材料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化技术、无人机、传感器等高科技手段逐渐应用于北京长城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中,为长城保护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数字化技术为长城建立了全周期数字档案,实现了对长城的精准管理和监测。在八达岭长城和金山岭长城,运用致字化技术对长城的结构进行分析,识别出潜在的弱点和需要修复的区域,为制定修复计划提供科学依据。灵活便捷的无人机对长城进行全方位的拍摄和观察,为后续的修缮设计提供了准确的资料。无人机还可以定期对长城进行巡查,及时发现新出现的病害和损坏情况,为长城的保护提供及时的预警。17.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 “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唤起了全社会对保护长城的热情。B.在1961年长城重要点段分批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C.箭扣长城的考古发现,可以呈现长城的军事功能与生活场景。D.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为长城修复计划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18.根据材料一中表1的信息,在材料一的横线处补写--句话。(2分)19.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北京地区长城保护工作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① 、② 、③ 。(每空限10字以内)(3分)(二)阅读《当心耀斑》,完成小题。(9分)当心耀斑太阳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射出带电粒子。这些带电粒子流(被称为“太阳风”)通常并不太强。然而偶尔一次短促但激烈的爆发会冲破太阳表面的某些部分,这就是太阳耀斑。从榷斑中,一股瞬时的但很强的带电粒子流猛烈地向外冲入太空,这会危及宇航员的生命。1972年8月,出现过一次很强烈的枢斑。如果仅着太空服的宇航员暴露于这种辐射面前的话,那么它就会置他们于死地。幸运的是,当时太空中没有人类。这种好运气不会总有,因而并消楚耀斑曾发生于何时,应该是很有用的。如此才可能找到某种规律,使我们能预报下一次耀斑的来临时间,以保证宇航员的安全。我们可能了解耀斑发生在何时吗 是的,我们能。初三年级语文第一次阶段性练习 第5页 共8页当强烈的辐射袭击地球大气时,必定冲击氨原子,把氮原子转变成碳14。碳14是碳的一个放射性种类,它缓慢地衰变,5730年后的一半的碳14会消失。虽然碳14一直在衰变,但另外的碳14总是在形成,因此存在一种平衡,地球的大气中总是含有较量的碳14。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也会摄取一些微量的碳14,所以,植物总是含有一些碳14。一旦植物死亡,它就不再吸收二氧化碳,而它包含的碳14会缓慢地衰变,没有补充。借此可利用碳14来确定枯木的年代。碳14的含量越低,木头存在的时间就越长。根据树木的年轮图案可以逐步建立起一个历表。按照年轮历表,木材越古老,碳14含量越低,因此这个年轮历表与碳14历表是相匹配的。大部分情况下,地球大气中的碳14浓度处于平稳状态。但是偶尔可能有超新星足够接近地球,而导致宇宙线的高涨;偶尔可能有一次太阳耀斑,会导致太阳风的高涨。碳14大部分是由宇宙线和太阳风产生的。因此,不管是超新星还是太阳耀斑,都会使地球大气里的碳14浓度提高。植物吸收后,细胞组织里含有的碳14浓度也相应提升。当超新星或太阳耀斑消退时,碳14的输入迅速降低,大气中的碳14并不会继续保持高浓度。这两种效应的差异在于超新星可能几个世纪才发生一次,通常是非常令人注目的,因而,我们知道它们发生在何时。然而,太阳耀斑的发生却频繁得多。如果根据碳14含量仔细分析那些独特的树木年轮,可能会发现某一年轮的碳14含量稍微高点,同时能确定出现高含量的年份。假使那一年里没有超新星爆发,那么很清楚在那一年里发生了太阳耀斑。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甲】文章介绍的太阳耀斑虽然看似离我们遥远,却与宇航员的安全息息相关。研究相关原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宇航员。【乙】“偶尔一次短促但激烈的爆发会冲破太阳表面的某些部分”中“某些”一词,若删去,会影响对耀斑爆发区域表达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丙】文章将超新星与太阳耀斑作比较,是为了说明耀斑的发生频率比超新星低,但其带来的危害更大,以突显研究耀斑的重要性。21.阅读文章,请将下面的逻辑推理过程补充完整。(3分)初三年级语文第一次阶段性练习 第6页 共8页22.请你结合材料,并运用文中知识,解释考古学家运用碳14测年法①辅助推断沉船建造时间的原因。(3分)【链接材料】2013年,考古学家在洛阳偃师发掘出两条古沉船,其中一艘被命名为“洛阳运河1号”。该船船体由柏木、榆木和松木等木料构成,所有木料应为造船现场就地取材。根据船体形制,可基本确定其为明清时期的内河客货运输船。为更精准地测定其年代,考古学家采用碳14测年法辅助推断沉船的建造时间。注:①碳14测年法是通过测量皮毛、树脂、木头等有机通存中放射性碳14的衰变程度,来推算其死亡或形成年代的科学方法.答:(三)阅读《深巷里的老墙》,完成小题。(13分)深巷里的老墙梁衡①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村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窝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紧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泅染,白墙上就会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自从住在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来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无处不在,无缝不生。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那名叫“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杆带绒毛,总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那名叫“蓬莱”的,是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唐人黄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莱子,向前未识社丹花。”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初三年级语文第一次阶段性练习 第7页 共8页⑥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瑜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⑦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埔。原来它曾是一座三丛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把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算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靠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⑧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⑨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破败的红土墙面上央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针拔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垮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⑩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 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各异的青绿山水画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23.作者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发现徽式民居高高的墙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从第③-⑨段,作者依次读了多幅“老墙风景画”:先读平面雨雾图,看其线条交错、斑点错落:再读①图,观其物种多样、鲜活动人:接着读老墙岁月图,品其② :最后读育瓦绿苔图,赏其嫩绿鲜亮,感受古朴与明丽。(4分)24.请从修辞或词语运用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答:25.文章第⑧段用了很多笔墨讲述严田村的来头和岳飞的诗作《花桥》,有人认为多余,应当删去,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分)答:26.第①段中说“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从这页“读不完的书”中读出了什么。(3分)答:初三年级语文第一次阶段性练习 第8页 共8页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 2025-2026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测语文试题答案一、基础运用DBCB【甲】陶渊明 【乙】礼记6.(1)甲(2)修改:学习了孔子 “君子和而不同” 的理念,我很受启发。我认为 “和而不同” 是实现和睦共处的良方。A二、古诗文阅读(一)诗词默写8.(1)白露未已(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斗折蛇行(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5)欲渡黄河冰塞川(6)直挂云帆济沧海(7)不知天上宫阙(8)千里共婵娟(9)沉舟侧畔千帆过(任选 8 句)9. 示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二)《卖炭翁》①伐薪烧炭 ②惜不得 ③掠夺百姓、残酷剥削“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衣单却盼天寒,反常心理凸显其生活的贫困与无奈,更能引起读者同情,揭露 “宫市” 制度的残酷。(三)《马说》D乙①仰而喷,伸而鸣 ②伯乐不常有 ③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三、名著阅读①D ②C ③B ④E ⑤A示例:鲁智深与武松。相同:二人都疾恶如仇、行侠仗义。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救金氏父女,武松斗杀西门庆为兄报仇。不同:鲁智深粗中有细,救金氏父女后恐店小二拦截,坐了两个时辰才离开;武松更显勇猛刚烈,血溅鸳鸯楼时不留活口,性格更为决绝。四、现代文阅读(一)长城保护相关材料B示例:北京地区长城保护不断推进,从早期的文物认定到后来的社会参与、法规出台,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①社会力量参与 ②出台法规政策 ③运用科技手段(二)《当心耀斑》丙①我们可能了解耀斑发生在何时吗 ②分析树木年轮中碳 14 的含量 ③没有超新星爆发①沉船船体由柏木等木料构成,树木生长时会吸收空气中的碳 14;②树木砍伐后(用于造船),不再吸收碳 14,其体内碳 14 会缓慢衰变;③通过测量木料中碳 14 的衰变程度,可推算树木砍伐时间,进而辅助推断沉船建造时间。(三)《深巷里的老墙》①生态生命 ②沧桑厚重示例 1:修辞角度,运用拟人,“悄无声息地栖身” “真正的‘侠’ ” 赋予绿色生命以人的情态与特质,生动写出它们在老墙上顽强生长的状态,体现老墙的生机与活力。示例 2:词语运用角度,“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 列举生长位置,“黏附” 写出生长方式,具体展现绿色生命在老墙上的生长环境,凸显其顽强的生命力。不多余。①严田村的历史(出二十七位进士)、岳飞的诗作,为老墙增添了文化底蕴;②说明老墙不仅是建筑,更承载着当地的历史与人文精神;③丰富文章内容,使 “老墙” 的内涵更深刻,深化 “读墙” 的主题。①读出大自然的艺术创造力,老墙经风雨洗礼形成独特景观,还孕育了多样的绿色生命;②读出历史的沧桑,老墙见证岁月变迁,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与人文精神;③读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绿色生命与老墙相互依存,展现出鲜活的生态之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