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2.1 有理数的乘法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2.1 有理数的乘法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2.2.1 有理数的乘法
课程:初中数学
教材: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章节:2.2.1 有理数的乘法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及其运算律,主要包括有理数乘法的符号规则、绝对值运算规则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推广与应用,并进一步探讨了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确定方法。本节课通过观察数列变化规律、归纳乘法运算规则、验证运算律成立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本质。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有理数加法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后续学习有理数除法、乘方及实数运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不仅帮助学生完善有理数运算体系,提升运算能力和符号意识,还为后续代数式化简、方程求解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支持,同时通过归纳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抽象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正数及0的乘法运算,并具备有理数加法的相关知识,为学习《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通过具体算式发现规律,但面对负数参与的乘法运算,尤其是符号的确定,可能会感到困惑,需要通过已有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逐步理解乘法法则的本质,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得出有理数乘法的符号规律和绝对值运算规律,进而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及其运算律,理解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确定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为后续学习有理数的除法、幂运算以及代数运算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
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形成过程,掌握两数相乘时符号的确定方法及积的绝对值的计算,通过归纳推理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抽象核心素养,发展数感与运算能力。
能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理解负数乘负数结果为正的规律,提高数学运算的准确性与规范性,增强对数学规则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理解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由负因数个数决定的规律,能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判断,培养归纳思维与推理能力,提升数学建模与数学语言表达水平。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会运用运算律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难点:
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归纳过程,准确确定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
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在生活中买卖东西经常会涉及到数量和价格的计算。假设小明去商店买笔,每支笔元,他买了支,那一共花费多少钱?很简单,元。这是我们熟悉的正数乘法。但如果商店搞活动,每支笔优惠元,也就是每支笔变成了元,小明还是买支,该怎么计算总花费呢?这里就涉及到有理数的乘法了。数的范围从正数扩大到有理数后,乘法运算该如何进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探究新知
(一)知识精讲
首先,我们通过观察一组乘法算式来探索有理数乘法的规律。请看下面两组算式:
第一组:
,
,
,
第二组:
,
,
,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在第一组算式中,随着第二个乘数逐次递减1,积也逐次递减3。为了保持这个规律在负数范围内的一致性,我们可以推导出:
,
,
同样地,在第二组算式中,随着第一个乘数逐次递减1,积也逐次递减3。扩展到负数范围,可以得到:
,
,
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分析这些算式,我们可以归纳出:正数乘正数积为正数;正数乘负数积为负数;负数乘正数积也为负数。积的绝对值等于乘数绝对值的乘积。
接下来,我们继续观察另一组算式:
,
,
,
这里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随着第二个乘数逐次递减1,积反而逐次增加3。按照这个规律,我们可以推导出:
,
,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负数乘负数,积为正数,且积的绝对值等于乘数绝对值的乘积。
综合以上发现,我们得到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积的绝对值等于乘数绝对值的乘积
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用符号表示就是:

特别地,当两个有理数的乘积为1时,我们称这两个数互为倒数。例如和就是一对互为倒数的有理数。
(二)师生互动
教师提问: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如果计算,结果应该是多少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结果是20。因为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两个负数相乘得正数,且4×5=20。
教师追问:很好!那如果计算,应该怎么计算呢?结果是多少?
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先计算,再用-6乘以-4得到24。或者先计算3×(-4)=-12,再用-2乘以-12得到24。两种方法结果相同。
教师继续提问:非常棒!那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负数乘以负数会得到正数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从我们观察的规律来看,当第一个乘数固定为负数时,随着第二个乘数递减(即向负方向移动),积反而增加,所以负数乘负数得到正数。
(三)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具体的乘法算式,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从特殊到一般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体现了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和一致性。通过师生互动中的层层提问,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特别是对"负负得正"这一关键点的认识。整个探究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新知应用
例1题目:
计算:
(1) ;
(2) ;
(3)
解答:
(1)
我们先确定两个数的符号:
一个是正数(8),一个是负数(-1),属于异号相乘,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异号得负。
再计算它们的绝对值相乘:。
所以结果为负数:
(2)
两个负数相乘: 和 ,属于同号相乘,根据法则,同号得正。
再计算它们的绝对值相乘:
所以结果为正数:
(3)
两个负数相乘: 和 ,属于同号相乘,结果为正数。
再计算它们的绝对值相乘:
所以结果为正数:
总结:
1.题目考查内容
①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应用;
② 正负号的判断与分数乘法的运算。
2.题目求解要点
① 判断两个乘数的符号关系(同号或异号),确定积的符号;
② 计算两个数的绝对值的乘积;
③ 对于分数相乘,注意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并化简结果。
例2题目:
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变化量,上升为正,下降为负。登山队攀登一座山峰,每登高1 km气温的变化量为 ℃,登高3 km后,气温有什么变化?
解答:
题目中给出:
每登高1 km,气温下降6 ℃,即变化量为 ℃;
登高了3 km,所以总变化量为:
说明气温下降了18 ℃。
总结:
1.题目考查内容
① 有理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② 正负数表示方向或变化趋势(气温下降用负数表示)。
2.题目求解要点
① 理解题意,将“每千米气温下降”转化为负数;
② 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注意符号的处理;
③ 结果的单位要写清楚(℃),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有理数乘法运算律
探究新知
(一)知识精讲
让我们通过具体计算来探究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首先计算和,通过计算我们发现:
可以看到,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保持不变。这就是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
接下来我们观察三个数相乘的情况。计算和,结果都是24。这说明在有理数乘法中,三个数相乘时,无论先乘前两个还是先乘后两个,积都不变。这就是乘法结合律,表示为:。
再来看分配律的计算。计算和:
这说明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这个数分别与两个数相乘再相加。这就是分配律:。
最后我们研究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规律。观察以下例子:
可以发现:当负乘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为奇数时,积为负。如果其中有0,则积为0。
(二)师生互动
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计算,积的符号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因为有三个负数相乘,负数的个数是奇数,所以积应该是负数。
教师追问:很好!那如果计算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有一个乘数是0,所以不管其他数是多少,积都是0。
教师继续提问:那么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负数的个数会影响积的符号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为每两个负数相乘会得到一个正数,所以当负数个数是偶数时,最终积为正;当负数个数是奇数时,会剩下一个负数与其他正数相乘,所以积为负。
(三)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的计算实例和直观的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和符号规律。从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通过师生互动,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运算律背后的数学原理。这样的设计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探究性和严谨性。
新知应用
例3题目:
(1) 计算 ;
(2) 用两种方法计算
解答:
(1)
我们来逐步计算这个乘法表达式:
根据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我们可以任意调整乘数的顺序和结合方式。
观察发现:
,这是一个简化点;
所以我们可以先将这两个部分分别计算,再相乘:
(2)
我们来用两种方法计算这个表达式:
解法1:先合并括号内的分数,再乘以12
先通分,找到公分母为12:
所以括号内变为:
再乘以12:
解法2:利用乘法分配律分别乘以12
分别计算每一项:
所以结果为:
总结:
1.题目考查内容
① 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的应用;
② 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的符号判断与绝对值运算;
③ 分数的加减与乘法运算;
④ 利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验证结果的一致性。
2.题目求解要点
① 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计算过程;
② 对于多个负数相乘,注意负号个数决定积的符号;
③ 分数加减时要通分,乘法分配律要逐项乘开;
④ 两种解法分别体现“先加后乘”与“先乘后加”的策略,体现运算律的灵活性。
新知巩固
题目:
为了简化计算,算式可以化为( )
选项:
A.
B.
C.
D.
解答:
首先,我们来理解题目的意思。题目给出的是一个带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表达式:。
第一步:将带分数转化为假分数。
所以原式可以写成:
第二步:利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进行展开:
第三步:分别计算:
所以整个表达式的结果是:
但题目不是让我们计算结果,而是让我们选择等价的表达式。从上面的推导过程可以看出:
因此,正确答案是:
A.
总结:
1. 题目考查内容:
带分数与整数的乘法运算;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有理数乘法中符号的处理;
表达式等价变形的理解。
2. 题目求解要点:
将带负数带分数拆分为整数部分与分数部分的和(或差);
利用乘法分配律展开运算;
注意负号的处理,尤其是负号在括号外时的分配;
不直接计算数值,而是判断等价表达式。
3. 同类型题目解题步骤:
将带分数转化为整数与分数的和(注意符号);
利用乘法分配律展开乘法运算;
分别计算每一项;
对比选项,找出与原式等价的表达式;
注意不要遗漏负号,确保每一步的符号处理正确。
板书设计
有理数的乘法
├─乘法法则
│ ├─同号得正
│ │ ├─正数×正数 = 正数
│ │ └─负数×负数 = 正数
│ ├─异号得负
│ │ ├─正数×负数 = 负数
│ │ └─负数×正数 = 负数
│ ├─积的绝对值:等于乘数绝对值的积
│ └─特殊:任何数×0 = 0
├─倒数
│ └─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运算律
│ ├─交换律:
│ ├─结合律:
│ └─分配律:
└─多个数相乘
├─有乘数为0:积为0
└─不为0的数相乘
│ ├─负乘数个数为偶数:积为正数
│ └─负乘数个数为奇数:积为负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归纳与应用展开,通过观察算式规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逐步归纳出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和绝对值运算规则,并拓展到多个有理数相乘的情形。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引导与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学生基本掌握了乘法法则及其运算律的应用。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增强了探究意识;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学生对负负得正的理解仍较表面,需进一步通过具体实例加深认知。今后教学中应加强直观模型辅助理解,并增加变式训练以提升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