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上册文言文梳理《赤壁赋》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上册文言文梳理《赤壁赋》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教材必修上册文言文梳理《赤壁赋》
* 写在前面:
主旨解读:本文描绘了赤壁秋夜的优美景色和作者与友人月夜泛舟的闲逸兴致,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作者政治受挫后惆怅、苦闷和抑郁的心情,抒发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见解。文章对江水与明月变与不变的议论,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从羽化成仙的超然之乐到现实人生的苦闷,再到从清风明月中找到出路,表现出作者力求排遣心中苦闷、听顺自然的思想。
写作特色:1.骈散结合。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3.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4.主客问答形式。
基础夯实
重点实词
(1)望
【一词多义】
例句 义项
①七月既望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
③都督阎公之雅望(《滕王阁序》)
④日夜望将军至(《鸿门宴》)
⑤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鸿门宴》)
⑥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商君列传》)
【解释加点字】
三月之望(    ),司马迁因李陵之事受刑,有望(    )辞。日夜望(    )友至,心恨,后友到,友曰:“此等君王,望(    )之不似仁君。汝宜珍重。”迁发愤,遂著《史记》,名望(    )震于后世。
【高考衔接】
①(2022·新高考Ⅰ卷)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望:________
②(2021·浙江卷)尚何望于众人 望:________
③(2019·天津卷)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 望:________
④(2018·全国Ⅰ卷)何以塞天下之望 望:________
(2)属
例句 义项
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③本无谋,又非亲属(《苏武传》)
④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⑤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⑥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⑦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列传》)
⑧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
⑨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⑩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羽本纪》)
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高祖本纪》)
【解释加点字】
项羽力大无穷,名属(    )天下第一。举大业,属(    )者百万。后沛公先入关,恨之。范增献计,属(    )其邀沛公至军营,于坐杀之。席间,项王屡举酒属(    )沛公。沛公晓其意,乃佯醉归。范增长叹曰:“妇人之仁,吾属(    )且为之虏矣!”后项王之祸相随属(    )。
【高考衔接】
①(2019·全国Ⅲ卷)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 属之于我乎 ” 属:________
②(2019·浙江卷)属有岛寇事,衽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 属:________
③(2019·全国Ⅰ卷)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属:________
(3)兴
例句 义项
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②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④怀王怒,大兴师伐秦(《屈原列传》)
⑤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屈原列传》)
⑥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⑦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滕王阁序》)
⑧《秋兴八首》
【解释加点字】
刘邦兴(    )兵伐秦,后刘邦王,大汉兴(    )。政通人和,兴(    )教育,人才兴(    )焉。
【高考衔接】
①(2022·全国甲卷)欲兴师伐秦 兴:________
②(2020·浙江卷)宋兴,锄叛而讨亡 兴:________
③(2019·全国Ⅰ卷)定官名,兴礼乐 兴:________
(4)卒
例句 义项
①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③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
④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张衡传》)
⑤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解释加点字】
韩信拜大将军,率士卒(    )与项王战,卒(    )起不意。项王难于应付,节节败退后卒(    )于乌江,而卒(    )成万世威名。
【高考衔接】
①(2021·新高考Ⅱ卷)今遣九军,锐卒三万 卒:________
②(2021·新高考Ⅱ卷)九月,卒于雍丘 卒:________
③(2020·浙江卷)彷徨悲嗟,卒无存省之者 卒:________
④(2017·天津卷)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 卒:________
2.重点虚词:乎
例句 义项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②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③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吕氏春秋》)
【高考衔接】
①(2022·新高考Ⅱ卷)何多买田宅乎 乎:________
②(2022·全国乙卷)其犹赤子乎 乎:________
③(2021·全国乙卷)而使朕失信乎 乎:________
④(2021·浙江卷)时亦类乎古人 乎:________
⑤(2021·浙江卷)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乎:________
⑥(2020·浙江卷)惟其言不浮乎其心
3.特殊句式
宾 语 前 置 句 例句 正常语序或标志词
①何为其然也
②而今安在哉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④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公窃符救赵》)
⑤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知识点总结】
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句子就叫宾语前置句。其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常见类型 关联教材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②唯利是图(成语)
判定技巧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标志:①否定词——不、莫、未等;②代词——之、余、吾等。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标志:①疑问句;②疑问代词——何、安、焉等。 (3)用“之”“唯……是(之)”“是”作标志,如“句读之不知”“唯你是问”等。 另外,还有两种特殊情形:一是介词宾语前置,如“一言以蔽之”;二是“自”字前置,如“秦人不暇自哀”等。
二、情景默写
1.【2025年新课标II卷】周末的音乐会圆满成功,媒体报道时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洞箫的尾音婉转悠长,连绵不断。
2.【2023年全国乙卷】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泛水上。境致与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景致非常相似。
3.【2020全国2卷】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
4.【2014·全国Ⅱ卷】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5.【2018年全国2卷】《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6·全国Ⅲ卷】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训练
【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需要断句,用“\”断句(研发题)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研发题)
A. “徙知密州”与《琵琶行并序》中“转徙于江湖间”的“徙”意思相同,都可解释为“调职、迁移”。
B. “违制之坐”中的“制”,与《岳阳楼记》“增其旧制”中的“制”词义不同,此处指“皇帝的命令、诏令”。
C. “易米以救饥者”中的“易”,与《愚公移山》“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易”意思相同,都可解释为“交换”。
D. “复发橐中黄金” 与 《荆轲刺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中的“发”字,两者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苏轼在地方为官时,是如何体现其“仁政爱民”思想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研发题)
参考答案
基础夯实
重点实词
假:
【一词多义】[答案]  ①农历每月十五日 ②远望,眺望 ③名望,声望 ④盼望,期望,希望 ⑤观察 ⑥埋怨,责怪
【解释加点字】 农历每月十五日 抱怨,埋怨 盼望 远远地看 名望,声望
【高考衔接】①向远处看 ②指望 ③及,赶得上 ④期望
属:
【一词多义】[答案] ①劝请 ②类,等,辈 ③亲属 ④隶属,归属,附属 ⑤管辖,掌管 ⑥属于 ⑦撰写 ⑧接连,连续 ⑨同“嘱”,嘱托,叮嘱 ⑩相随,跟随  委托,交付
【解释加点字】隶属 跟随 同“嘱”,叮嘱 劝请 类,等,辈 接连
【高考衔接】①托付 ②接连 ③写作,撰写
(3)兴:
【一词多义】[答案] ①兴起,起 ②起来,起身 ③发生、引起 ④发动,调动 ⑤振兴,使……兴盛 ⑥兴办,举办 ⑦兴趣,兴致 ⑧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由景物引发抒情
【解释加点字】 【答案】[答案] 发动 兴盛 兴办 兴起
【高考衔接】[答案] ①发动 ②兴起 ③振兴
(4)卒:
【一词多义】[答案] ①终究 ②步兵,泛指士兵 ③终,直到,保持 ④死亡 ⑤同“猝”,突然,仓促,匆忙
【解释加点字】 [答案] 步兵,泛指士兵 同“猝”,突然,仓促 死 最终
【高考衔接】[答案] ①士兵,士卒 ②死亡 ③最终 ④同“猝”,突然,仓促
2.重点虚词“乎”
①助词,用在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②助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③助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④助词,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
⑤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⑥助词,表示感叹或赞美。相当于“啊”或“呀”
【高考衔接】[答案] ①助词,表反问语气,呢 ②助词,表强调语气,啊 ③助词,表反问语气,吗 ④介词,相当于“于”,和 ⑤介词,相当于“于”,给 ⑥介词,相当于“于”,在
3.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①即“为何”,“何”这个疑问代词作介词“为”的宾语
②即“在安”,“安”这个疑问代词作动词“在”的宾语
③即“未有之”,标志词是否定副词“未” ,代词“之”作动词“有”的宾语
④即“有何功”,"何功"为宾语,"有"为谓语动词,通过结构助词"之"将宾语前置,形成强调反问的语气。 ” 
⑤即“唯瞻余马首”,标志词是“唯……是” 
⑥即“以是”,为了强调介词宾语,尤其是介词“以”,宾语放在介词前。 
常见类型: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②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③用“之”或“是”为标志,强调宾语
情景默写
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
4.“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5.“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6.“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三、拓展练习
1.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
2.C项错误。“易米以救饥者”中的“易”是“交换、换取”的意思;而“寒暑易节”中的“易”是“更替、变换”的意思。两者词义不同。
3.C项,“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错,原文是“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见“同时”表述错误,“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
4.(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5.【参考答案】
① 灵活施政,便民利民:在执行新法时,能因地制宜,借法令之机方便百姓,使百姓安居。
② 勇于抗命,废除恶法:敢于质疑并抵制司农寺推出的害民“手实法”,最终使朝廷废除此法。
③ 多措并举,全力救灾:在杭州任上,遇饥荒瘟疫,他减免赋税、换取粮食、降价售粮、广施粥药、派遣医官,救活甚众。
④ 未雨绸缪,建立病坊:他收集资金,并捐出私财,建立“病坊”(医院),蓄积钱粮,为应对瘟疫做长期准备。
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参加殿试考中了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回到朝廷,任命他为判官告院,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评论新法的弊病。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元祐元年,轼以七品官身份入朝在延和殿侍奉皇帝,就赐给他银印红绶,升迁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的官职。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核政绩请求升迁。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苏轼师从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从来得之于天资。(苏轼)曾经自己说:“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