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南洋模范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徐汇区南洋模范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上海市徐汇区南洋模范中学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每空2分,共12分。
1.默写。
(1) 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
(2) 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3) 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
(4) ______,赚得行人错喜欢。
(5)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2.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18分)
江山千里只此青绿
①舞蹈《只此青绿》是 2022年央视春晚节目中当之无愧的MVP,这段美丽的国潮舞蹈倾倒了无数观众。将一幅画作诗歌化、拟人化、舞蹈化,的确是一个精妙创意。2024年,中国电影人将《只此青绿》搬上大荧屏,更是未映先火。这些都让《千里江山图》这部传世珍品改变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命运,引来人们的好奇与关注。
②《千里江山图)是一部宋代绢本设色写意画,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画作由一幅整绢绘制而成,其上无作者款印,有乾隆题诗,及宋蔡京和元李溥光的跋和题各一。相传作者希孟在宋徽宗诏命和亲自指导下,数易其稿,创作此卷,时年只有18岁,这也是他一生唯一的作品,但史籍中并没有关于《千里江山图》作者的确切记载。
③在艺术上,《千里江山图》有两个最大的特点。
④首先是画卷空前的长度,且长得完整和谐。
⑤中国古代画家普遍喜欢长卷。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长近5.3米,《富春山居图》现存两段相加约为6.9米,而《千里江山图》达到了11.9米,是中国流传下来的最长的画卷之一。
⑥之所以只能说“之一”,是因为论长度还得看清朝。清代宫廷画家张廷彦绘制的《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长达30米。更为逆天的是王翚和他的学生杨晋等人合绘的12卷《康熙南巡图》,总长近300米。
⑦收凭长度尚不足为奇,《千里江山图》还完美地解决了山水长卷的布局难题。画作既言“千里江山”,画面自然必须开阔,整幅画构图景象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像一首交响乐。总长近12米的画卷上,七组群山长短不一、疏密有致,一气呵成。画面里有连绵大气的江河交错、烟波浩渺,也有水车、渔村、寺观、农舍、酒馆、书院等细节雕琢。如果把画面切割成无数个局部,每个局部又都可以是一幅画。
⑧其次是其青绿艺术技法的运用,《千里江山图》在解决宫廷山水画设色问题的同时建立了“丰亨豫大”的审美意识。它赋予了青绿山水一种清秀的贵气。
⑨作为代表皇家气质且是宋徽宗本人亲自指点的作品,《千里江山图》的绘制无疑是“不惜工本”。这幅画所用的绢价值不菲,而青绿颜料更是十分昂贵。这也是为什么设色山水的诞生早于水墨山水,但唐代后期逐渐让位于后者的原因。
⑩青绿颜料由孔雀石、蓝铜、青金石、砗磲等多种珍贵矿石研磨提炼而成,成本珍贵、工序复杂,除非皇家画院,一般人不可能足量随意使用。
在这样的作品中,宋徽宗想要建立一种能够代表皇家宫廷的审美体系以及审美意识——“丰亨豫大”,用色彩表现出富丽、华贵之意,以之与当时另一派文人画的审美风格——萧瑟枯寂、雪色寒山相抗衡。
《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画的巅峰,海光曾经评价其“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它让青绿设色这种绘画表达方式成熟且固定下来,后世更发展为金碧山水。水墨固然是中国艺术、中国气质的瑰宝,但青绿则是大自然的本真颜色,更有一种清丽灵秀。虽然青绿山水不如水墨山水那样润泽有韵、境在形外,但直到今天依然得到传承并受到人们喜爱。
天才少年希孟在十八岁的最美年华里绘出最美的图卷,如同划过夜空的一颗流星,耀眼的光芒过后就归于沉寂。在艺术的世界里,像这样横空出世,出道即巅峰,然而巅峰后随即沉寂,一生只留下一部作品的人还有很多。
有的人来到世间一趟,似乎就是为了做一件事,而这一件就已足矣。在时间的长河里,个人的生命永远短暂,唯有作品永恒。
(选文有删改)
【注】丰亨豫大:形容富足兴盛的太平安乐景象。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2分)
A. 《千里江山图》相传作者希孟在宋徽宗诏命和亲自指导下,数易其稿,创作此卷,但史籍中并没有关于《千里江山图》作者的确切记载。
B. 《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画的巅峰,它让青绿设色这种绘画表达方式成熟且固定下来,后世更发展为金碧山水。
C. 青绿颜料在北宋,从宫廷到民间,被广泛使用,这种颜料是由多种珍贵矿石研磨提炼而成,成本珍贵,工序复杂。
D. 《千里江山图》是一部宋代绢本设色写意画,是青绿山水画的巅峰,虽然青绿山水不如水墨山水那样润泽有韵、境在形外,但直到今天依然得到传承并受到人们喜爱。
(2) 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4分)
(3) 请分析第⑤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4分)
(4) 下面一则链接材料如果要加入文章中,放在哪段最合适?为什么?(4分)
【链接材料】
画卷背面留有宋蔡京的题跋:“政和三年慿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踢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关于“希孟”这个名字,直到数百年后,才再次出现在清朝收藏家宋荦的一首诗中:“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
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父亲归来那一天①父亲是一位天文望远镜工程师,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级天文台观测星系的望远镜大多是他设计的。为了前往各地天文台调试组装好的望远镜,父亲常常一出差就是一个多月。我和母亲都发现,当父亲出差归来的那一天,这个木讷、刻板的工程师会忽然变得浪漫起来。
②那是物流极不发达的年代,我记得父亲到陕西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工作结束时正值临潼的石榴丰收,他带回了六个硕大无朋的石榴,让我大开眼界。 我终于真正体会到古诗中所写的“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繁密的石榴籽,是被怎样的土地孕育着,才有如此丰富的滋味?父亲说,只有生长在北方排水性良好的沙质土壤中,石榴树才能结出如此硕大而甜蜜的果实。那时候,我就暗下决心,长大一定要到北方去看看那与我们南方红壤完全不一样的土地。
③父亲从新疆天文台归来那天,居然用一个大纸箱,带回了几枝新疆的棉花一一朵一朵长在棉枝上的真正的棉花!原来,父亲被断疆浩瀚无边的丰收棉田震撼了,便用口袋里的清凉油,与棉农换了几枝棉花。父亲笑着说:“我要让女儿看一看,真正长在棉枝上的棉花是什么样子。”我们把家中腌萝 ト干的空坛子反复刷洗,将乘坐了56个小时火车从新疆赶来的干燥棉枝插入坛子。我从掉落的小棉枝中扯出柔软棉花来,摸着里面坚硬的棉籽儿,那一刻,我似乎真的看见了一望无垠雪白的棉田。
④父亲出差去云南天文台时,我即将高考。母亲反对他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出差,但终于还是妥协了。因为父亲说,云南天文台的这架望远镜,对研究星系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特殊意义,能让人们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研究更进一步。
⑤四十天后,父亲从云南归来,带着满满一箱白玫瑰——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送花給母亲,喜出望外的母亲不得不动用了家里所有的器皿——包括醋瓶子和腌咸菜的坛子来安置这些花。不过,令我们诧异的是,除了白玫瑰,父亲还带回了一大把硕大洁白却已经蔫掉的陌生花苞。“这就是成语‘昙花一现’中的昙花呀!昙花在夜间开花,两三个小时后就枯萎了,必须从花枝上掰下来,否则下一轮花朵就没有力量盛放。”父亲说着,亲手为我们做了云南人喜爱的昙花汤。昙花的花鲜,口感又滑又嫩,让我仿佛闻到远方云贵高原上飘来的清香。
⑥这次归来,为了奖励我高考成绩出色,父亲竟单独送我一架迷你天文望远镜,镜片居然还是他向云南天文台的磨镜师傅学着亲手磨制的。满月时,用这架小望远镜,我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清辉四溢的月亮上环形山,有山地,有凹坑,也有被宇宙风暴吹袭后形成的暗影。
⑦父亲曾经对我说过,成长中最要紧的事,就是不局限于眼前的鸡毛蒜皮、些微得失,而要看到地球上的千山万水、春华秋实;看到在宇宙星际之间,自己是一粒多么幸运的尘埃。很久之后,我才蓦然明白: 。
(1) 第②-⑥段回忆父亲三次出差归来的“浪漫”之举,请概括。 (4分)
父亲出差的目的地 父亲的“浪漫” “我”和母亲的体验或感受
陕西 六个硕大而甜蜜的临潼石榴 “我”决心长大要到北方去看看那与南方红壤完全不一样的土地
新疆 ① ______(1分) ② ______(1分)
云南 只给母亲的:一箱白玫瑰 母亲喜出望外
给“我们”的:亲手做的昙花汤 ③ ______(1分)
只给“我”的:④ ______(1分) “我”可以用它清楚地观察月亮
(2) 第②段画线句对临潼石榴的描写富有语言表现力,请分析。(4分)
(3) 对第⑥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4分)
A、父亲单独送望远镜的奖励,使“我”既惊喜又自豪。
B、镜片是父亲亲手磨制的,突出他对这件礼物的重视。
C、为强调父亲技艺精湛,“我”列举所见的月亮景致。
D、父亲送望远镜,希望“我”用新角度看待无垠世界。
(4) 联系全文,理解第⑦段画线句的含义。(4分)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4.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甲】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
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丙】
小石城山记(节选)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②、梁欐③之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⑤。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黄茅岭: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城西面。②睥睨: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③梁欐:栋梁。④堡坞: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⑤“其疏数”二句:意思是,那些嘉树美箭,疏密相宜,起伏有致,好像是聪明人精心设置的。
(1) 【甲】诗中“岱宗”指 ______,【乙】文作者是 ______。(2分)
(2) 解释诗文中加点的字词。(2分)
①会当凌绝顶 ______
②良久乃已______
(3) 有一类诗通常先描绘客观景物,或回忆某种人生经历,然后再阐释其中的哲理或人生领悟,富有“理趣”。请你根据提示梳理【甲】诗的阅读路径。(2分)
诗中描绘了什么客观景物?
景物的① ______ 是什么?
与诗人人生的关联是什么?
诗人要抒发的② ______ 是什么?
(4) 对【丙】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3分)
A. 另一(条)路很窄向北而后面向东方。 B. 另一(条)路稍微偏北而后向东。
C. 另一(条)路稍微偏北而后面向东方。 D. 另一(条)路很窄向北而后向东。
(5) 我们知晓【乙】文作者将“陋室”和“①______”“②______”作类比,来凸显自己的志趣;我们读懂了【丙】文作者对“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和“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这两种说法的态度是“③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明白作者的所思所感。(6分)
(6) 下列对【乙】【丙】两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3分)
A. 【乙】【丙】两篇文章描述了我们面对困境时要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B. 【乙】【丙】两篇文章都详细地描写了遭到贬谪时寄情于山水的全过程。
C. 【乙】【丙】两篇文章详细分析了两位作者各自遭到贬谪时的根本原因。
D. 【乙】【丙】两位作者皆在遭到贬谪时或借物或借景来抒发自己的志趣。
四、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5.汪国真说,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是等待,也是重逢;是探险,也是寻宝;是眼泪,也是歌声。前行路上,不管是风和日丽,还是狂风暴雨,都是一道风景。只要懂得欣赏,就会发现更多的美好。
请以“我也有我的风景”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化作春泥更护花(注意“作”的书写)
【小题2】山重水复疑无路
【小题3】自缘身在最高层(注意“缘”的书写)
【小题4】莫言下岭便无难
【小题5】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注意“怆”的书写)
【解析】答案:
(1)化作春泥更护花(注意“作”的书写)
(2)山重水复疑无路
(3)自缘身在最高层(注意“缘”的书写)
(4)莫言下岭便无难
(5)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注意“怆”的书写)
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根据提示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答案】【小题1】C
【小题2】通过写央视春晚舞蹈和电影《只此青绿》引出说明对象——《千里江山图》,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小题3】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用数字和《千里江山图》作比较,具体准确地突出了《千里江山图》画卷长的特点
【小题4】适合放在第二段。因为第二段和本段材料都是有关作者希孟的介绍,放在第二段可以补充作者的传闻以及史籍中无确切记载这一内容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ABD.正确;
C.有误,结合第⑨段“作为代表皇家气质且是宋徽宗本人亲自指点的作品,《千里江山图》的绘制无疑是‘不惜工本’。这幅画所用的绢价值不菲,而青绿颜料更是十分昂贵。这也是为什么设色山水的诞生早于水墨山水,但唐代后期逐渐让位于后者的原因”以及第⑩段“青绿颜料由孔雀石、蓝铜、青金石、砗磲等多种珍贵矿石研磨提炼而成,成本珍贵、工序复杂,除非皇家画院,一般人不可能足量随意使用”可知,青绿颜料成本珍贵、工序复杂,除非皇家画院,一般人不可能足量随意使用,并非在北宋从宫廷到民间被广泛使用。
故选:C。
(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结合第①段“舞蹈《只此青绿》是2022年央视春晚节目中当之无愧的MVP,这段美丽的国潮舞蹈倾倒了无数观众。将一幅画作诗歌化、拟人化、舞蹈化,的确是一个精妙创意。2024年,中国电影人将《只此青绿》搬上大荧屏,更是未映先火。这些都让《千里江山图》这部传世珍品改变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命运,引来人们的好奇与关注”可知,文段开篇先介绍了央视春晚中舞蹈《只此青绿》的受欢迎程度以及2024年电影《只此青绿》未映先火的情况,然后指出正是因为这些,使得《千里江山图》这部传世珍品受到人们的好奇与关注。由此可知,作者通过写央视春晚舞蹈和电影《只此青绿》的相关内容,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千里江山图》,同时,春晚舞蹈和未映先火的电影这些内容本身就比较吸引读者,能够激发读者对《千里江山图》的阅读兴趣。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结合第⑤段“中国古代画家普遍喜欢长卷。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长近5.3米,《富春山居图》现存两段相加约为6.9米,而《千里江山图》达到了11.9米,是中国流传下来的最长的画卷之一”可知,文段为了说明中国古代画家喜欢长卷以及突出《千里江山图》画卷长的特点,列举了《清明上河图》长近5.3米、《富春山居图》现存两段相加约为6.9米以及《千里江山图》达到了11.9米这些具体的例子,这里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同时使用了“5.3米”“6.9米”“11.9米”这些具体数字,这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并且将《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的长度与《千里江山图》的长度进行比较,体现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到《千里江山图》在长度方面的特点,让说明更加具体、准确。由此可知,第⑤段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用具体数字和《千里江山图》作比较,具体准确地突出了《千里江山图》画卷长的特点。
(4)本题考查说明材料回归。结合第②段“《千里江山图)是一部宋代绢本设色写意画,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画作由一幅整绢绘制而成,其上无作者款印,有乾隆题诗,及宋蔡京和元李溥光的跋和题各一。相传作者希孟在宋徽宗诏命和亲自指导下,数易其稿,创作此卷,时年只有18岁,这也是他一生唯一的作品,但史籍中并没有关于《千里江山图》作者的确切记载”可知,第②段主要介绍了《千里江山图》的基本情况,包括画作的性质、现存地点、绘制材料等,还提到了关于作者希孟的一些传闻,如相传是希孟在宋徽宗指导下创作以及史籍中无确切记载等内容。结合【链接材料】“画卷背面留有宋蔡京的题跋:‘政和三年慿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踢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关于‘希孟’这个名字,直到数百年后,才再次出现在清朝收藏家宋荦的一首诗中:‘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可知,链接材料主要是关于《千里江山图》作者希孟的进一步介绍,通过宋蔡京的题跋和清朝收藏家宋荦的诗,补充了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一些细节以及希孟名字在不同时期出现的情况。由此可知,链接材料的内容与第②段中关于作者希孟的介绍相关,且能够补充第②段中关于作者的传闻以及史籍中无确切记载这一内容,所以链接材料适合放在第二段。
答案:
(1)C
(2)通过写央视春晚舞蹈和电影《只此青绿》引出说明对象——《千里江山图》,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用数字和《千里江山图》作比较,具体准确地突出了《千里江山图》画卷长的特点。
(4)适合放在第二段。因为第二段和本段材料都是有关作者希孟的介绍,放在第二段可以补充作者的传闻以及史籍中无确切记载这一内容。
这篇说明文以《千里江山图》为核心,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叙述,展现了这幅传世名画的艺术价值与历史背景。文章从舞蹈《只此青绿》的现代传播切入,逐步深入到《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过程、艺术特点及其在青绿山水画中的地位。文中运用了对比、举例等说明方法,如通过与其他名画长度的对比,突出《千里江山图》的独特之处。同时,文章还探讨了青绿颜料的珍贵性及其在皇家艺术中的象征意义,展现了宋徽宗对“丰亨豫大”审美理念的追求。整体结构清晰,语言典雅,既展现了艺术作品的魅力,也揭示了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说明文综合阅读,我们要能够正确理解文意,分析内容,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并能够分析文章结构,抓住中心句分析概括。深刻体会理解,进行解答。
3.【答案】【小题1】长在棉枝上的棉花,“我”似乎真看见了一望无垠雪白的棉田,“我”仿佛闻到远方云贵高原上飘来的清香,迷你天文望远镜
【小题2】略
【小题3】C
【小题4】略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①根据“父亲从新疆天文台归来那天,居然用一个大纸箱,带回了几枝新疆的棉花一朵一朵长在绵枝上的真正的棉花哦”可得:长在棉枝上的棉花。②根据“那一刻,我似乎真的看见了一望无垠雪白的棉田”可得:“我似乎真看见了一望无垠雪白的棉田。③根据“昙花的花瓣,口感又滑又嫩,让我仿佛闻到远方云贵高原上飘来的清香”可得:“我”仿佛闻到远方云高贵原上飘来的清香。④根据“为了奖励我高考成绩出色,父亲竟单独送我一架迷你天文望远镜”可得:迷你天文望远镜。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石榴籽紧紧抱团”中的“抱团”一词把石榴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晶莹剔透,红润发亮”是从视觉的角度来描写。“它的甜蜜是多维的、丰富的,有些许醇厚,还有些许酸爽”是从味觉的角度描写。“我用勺子挖出石榴籽细细品尝”中的“挖出”和“品尝”是对“我”的动作描写。“多维的、丰富的,有些许醇厚”运用大量的形容词来形容自己吃到石榴后的感觉。这些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石榴的形状和味道之美。联系人物感情可知,表现“我”吃到石榴后的惊喜之情。“我”对自己第一次吃石榴时的情景记忆如此深刻,表现了石榴给“我”留下的印象之深。
(3)本题考查段落分析。
ABD.正确;
C.有误,结合第⑦段中的“到在宇宙星际之间,自己是一粒多么幸运的尘埃”可知,作者细致列举所见的月亮景致,是为了引出末段中的议论,突出了父亲给自己带来的人生启示。“为强调父亲技艺精湛”这一理解过于流于表面。
故选:C。
(4)本题考查对重句子的理解。联系“长大一定要到北方去看看那与我们南方红壤完全不一样的土地”“那一刻,我似乎真的看见了一望无垠雪白的棉田”“昙花的花瓣,口感又滑又嫩,让我仿佛闻到远方云贵高原上飘来的清香”可知,父亲通过自己带来的礼物,让“我”了解到了祖国的辽阔,让“我”感悟到了春华秋实(石榴、棉花、玫瑰),让“我”产生了去了解这个世界的渴望,“长大一定要到北方去看看那与我们南方红壤完全不一样的土地”。联系“满月时,用这架小望远镜,我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清辉四溢的月亮上的环形山,有山地,有凹坑,也有被宇宙风暴吹袭后形成的暗影”可知,父亲带回来的礼物也让“我”看到浩瀚的星空宇宙。让“我”明白“自己是一粒多么幸运的尘埃”。父亲并没有过多的说教,而是用充满父爱的礼物让“我”自己有所感悟。所以画线句还表达了自己对于父亲这种睿智的教育方式的钦佩与感激之情。
答案:
(1)①长在棉枝上的棉花;②“我”似乎真看见了一望无垠雪白的棉田;③“我”仿佛闻到远方云贵高原上飘来的清香;④迷你天文望远镜
(2)拟人,句式齐整,视觉和味觉的描写,“挖出”“品尝”等动词,大量修饰语(或形容词)的使用等,描写了石榴形、味之美。表达了“我”的惊喜(喜爱)之情。突出石榴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3)C
(4)父亲归来那天不仅带回石榴、棉花、县花花瓣、迷你望远镜等,还让“我”体验了地球上的万水千山、春华秋实,产生了用全新的角度去了解这个世界的渴望。表达了“我”对父亲和他独特而睿智的教育方式的钦佩、感激之情。
本文记叙了第一次是父亲去陕西天文台,回来后带给“我们”六个大石榴;第二次是父亲去新疆天文台,回来后带给“我们”新疆的生长在棉枝上的一朵一朵的棉花;第三次是父亲去云南天文台,回来后带给“我们”的是一箱子白玫瑰花和8朵枯萎的昙花。文章表现了孩子们的喜悦和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难度相对降低。解答此类题,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答案相对应的内容,再将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通过分析与比对得出答案。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细微错误,如一些限定性的词语有没有丢失,使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等。
4.【答案】【小题1】泰山 刘禹锡
【小题2】①登上;②停止
【小题3】示例:①特点;②思想情感
【小题4】B
【小题5】①诸葛庐;②子云亭;③信之
②D
【小题6】
【解析】(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望岳》中的“岱宗”指的是泰山。《陋室铭》作者是刘禹锡。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定要登上那最高峰。凌:登上。
②句意为:好久才消失。已:停止。
(3)本题考查阅读方法分析和主旨把握。
《望岳》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据此,第一空可以填“特点”,第二空可以填“思想情感”。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重点词语有:少,同“稍”,稍微;北,北方。句意为:另一(条)路稍微偏北而后向东。
故选:B。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可知,作者用诸葛亮、扬雄屋舍与自己的陋室作比,借孔子之口说出“陋室不陋”的关键是因为有自己这样的君子居之,说明自己与他们有一样的德行和才能。《小石城山记》这篇散文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的议论,奇秀之景在荒野,暗喻作者怀才不遇,将自己内心的苦闷寄予在景物描写中,借景抒情,情曲旨远。从“是二者,余未信之”可知,作者对这两种说法的态度是“未信之”。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A.有误,【乙】问表达了安贫乐道,傲岸不屈的高洁志趣;【丙】文借景抒情,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说法错误。
B.有误,【乙】文借“陋室”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志趣。“寄情于山水”说法错误。
C.有误,这两篇文章并没有详细分析两位作者各自遭到贬谪时的根本原因。
D.正确。
故选:D。
答案:
(1)泰山 刘禹锡
(2)①登上;②停止
(3)示例:①特点;②思想情感
(4)B
(5)①诸葛庐;②子云亭;③信之
②D
参考译文:
【甲】五岳之首的泰山的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美好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那升腾的层层云气,涤荡着我的胸襟;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乙】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丙】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也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