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2024)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课件(共19张PPT)+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上册(2024)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课件(共19张PPT)+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龟虽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精准掌握 “骥(jì)”“枥(lì)”“螣(téng)”“怡(yí)” 等字词的读音、字形与词义,能结合语境辨析 “烈士”“竟”“但” 等古今异义词语(如 “烈士” 古指 “有壮志气节之人”,今指 “为正义牺牲者”)。
深入理解乐府诗 “缘事而发” 的特点,明确《龟虽寿》作为《步出夏门行》末章的文本定位,能区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的套语属性与诗歌核心内容的差异。
结合《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节选及曹操《短歌行》《观沧海》,梳理曹操不同人生阶段 “壮志” 的演变(青年讨董→中年统一北方→晚年图取荆吴),分析《龟虽寿》的 “暮年壮志” 与前期作品的内在关联。
通过 “文言断句读 — 情感代入读 — 情境演绎读” 的三阶诵读法,精准把握诗歌 “感慨(前 4 句)— 激昂(中 4 句)— 沉静(后 4 句)” 的情感节奏变化。
运用 “意象溯源法”,结合《庄子》《淮南子》中 “神龟”“腾蛇” 的典故,对比曹操对传统意象的 “重构”(打破 “灵物不朽” 认知,赋予其 “生命有限” 的现实性),掌握 “借意象抒怀” 的深层逻辑。
通过 “历史语境还原” 小组合作(分配 “军事家”“文学家”“史学家” 角色),结合北征乌桓的战役地图、建安十二年(207 年)的政治格局(袁绍残余势力覆灭、孙刘联盟初现),探究诗歌创作的 “现实动因”。
5、开展 “跨文本对比” 活动,对比《龟虽寿》与王粲《七哀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情感基调,理解 “建安风骨” 中 “慷慨悲凉” 的两种表现形态(英雄壮志的豪迈之悲 vs 民生疾苦的沉郁之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透过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的诗句,体会曹操 “不困于年龄、不囿于境遇” 的生命韧性,辩证思考 “壮志” 与 “现实” 的平衡(如 53 岁的曹操如何在 “身体衰老” 与 “统一天下” 的矛盾中保持进取)。
结合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探讨 “天命观” 与 “人为观” 的冲突,树立 “以积极追求赋予生命意义” 的现代人生态度(区别于 “单纯追求长寿” 的浅层认知)。
通过对建安文人 “在乱世中坚守理想” 的集体特质的感知,理解 “文学作品与时代精神” 的共生关系,培养对传统文化的 “同情之理解”(不以现代视角苛责古人,而是还原其历史处境)。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深挖 “神龟 — 腾蛇 — 老骥” 的意象链条:从 “灵物的有限性”(铺垫)到 “凡马的无限志”(核心),分析曹操如何通过 “意象对比” 打破传统认知,凸显 “人定胜天” 的精神。
结合历史语境解读 “壮心” 的具体内涵:不是抽象的 “进取”,而是建安十二年曹操 “趁热打铁统一全国” 的政治抱负(北征乌桓胜利后,南方荆吴成为最后障碍),避免对 “壮志” 的泛化理解。
厘清 “建安风骨” 在《龟虽寿》中的具体体现:“慷慨” 源于 “壮志未酬仍奋进”,“悲凉” 源于 “生命有限而理想远大”,二者交织形成诗歌的 “豪迈沉郁” 风格。
(二)教学难点
辩证理解 “养怡之福” 的内涵:既要区分 “消极静养” 与 “以壮志养身心” 的差异(曹操的 “养怡” 是 “精神上的积极自洽”,而非 “身体上的无所作为”),也要结合曹操晚年的健康状况(史载其有头风病),理解 “养怡” 的现实必要性。
跨文本对比中的 “同中求异”:同为建安文学,为何曹操的诗 “悲而不哀,壮而不躁”,而王粲、陈琳的诗多 “悲苦沉郁”?需结合二者 “身份差异”(曹操是政治主导者,七子是依附性文人)与 “创作视角”(曹操写 “自我抱负”,七子写 “民生疾苦”)分析。
古今对话的 “合理衔接”:如何让学生避免 “以现代‘成功学’解读曹操壮志”(如将 “统一天下” 等同于 “个人野心”),而是置于 “汉末乱世渴望统一” 的历史背景中,理解其 “壮志” 的进步性(结束战乱、安定民生)。
【教学方法与资源准备】
(一)教学方法
三阶诵读法:
文言断句读:聚焦 “节奏划分”(如 “盈缩 / 之期,不但 / 在天”),解决 “读准” 问题;
情感代入读:结合 “前 4 句低沉 — 中 4 句高昂 — 后 4 句沉静” 的提示,解决 “读情” 问题;
情境演绎读:播放 “北征乌桓凯旋” 的影视片段(如《三国》相关剪辑),学生代入曹操视角诵读,解决 “读境” 问题。
角色探究法:小组分配 “军事家”(分析诗歌与北征乌桓的关联)、“文学家”(解读意象与建安风骨)、“史学家”(考证曹操 53 岁的人生处境)、“哲学家”(辨析天命与人为的关系),多角度解构文本。
典故溯源法:补充《庄子 秋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淮南子 览冥训》(“螣蛇游雾,而殆于蝍蛆”)中对 “神龟”“腾蛇” 的记载,对比曹操对典故的 “反用”(庄子赞神龟长寿,曹操却言其 “有竟时”)。
思辨讨论法:设置争议性问题(如 “曹操的‘壮心不已’是否包含‘权力野心’?”“‘养怡之福’在现代是否意味着‘躺平’?”),引导学生辩证思考,避免非黑即白的判断。
(二)教学资源
文本类:
核心文本:《龟虽寿》原文(标注节奏、词义、典故出处);
辅助文本:《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节选北征乌桓部分)、《短歌行》《观沧海》全文、王粲《七哀诗》(节选)、《庄子 秋水》《淮南子》相关典故;
学术摘录: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中 “建安风骨” 的定义、缪钺《曹操年谱》(建安十二年部分)。
视听类:
影视片段:94 版《三国演义》“北征乌桓凯旋”“曹操横槊赋诗” 片段;
地图:汉末群雄割据图(标注官渡之战、北征乌桓路线);
音频:古琴曲《广陵散》(营造建安时期的苍凉豪迈氛围)。
工具类:
预习任务单:包含 “典故搜集”(神龟、腾蛇的文化含义)、“历史梳理”(曹操 53 岁前的重大事件)、“疑问记录”(初读时的困惑);
小组探究任务卡:明确各角色(军事家、文学家等)的探究方向与成果呈现要求(如 “军事家” 需画出 “北征乌桓与《龟虽寿》的关联图谱”);
思辨评价量表:从 “历史语境把握”“文本细节分析”“观点逻辑” 三个维度,供学生互评讨论成果。
【教学过程】(2 课时)
第一课时:文本细品与历史溯源
(一)新课导入:以 “矛盾” 破题,激活认知(8 分钟)
典故冲突导入:
出示《庄子》名言:“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庄子认为神龟 “长寿且尊贵”);
再出示《龟虽寿》前两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曹操认为神龟 “终有一死”);
提问:“同样是‘神龟’,庄子与曹操的看法为何截然不同?这种‘反传统’的认知,是否暗示了曹操的特殊性格?”
历史语境铺垫:
播放 “汉末乱世” 短视频(1 分钟,含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画面),提问:“在这样一个‘人命如草芥’的时代,53 岁的曹操刚刚打赢北征乌桓之战(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他站在胜利的战场上,会思考什么?是‘功成身退’,还是‘继续征战’?”
板书课题:《龟虽寿》(曹操),副标题 “建安十二年的英雄独白”。
(二)初读文本:扫清障碍,把握节奏(12 分钟)
文言基础梳理:
学生结合预习任务单,自主标注生字词与古今异义(如 “但”“烈士”),教师抽查反馈,重点纠正 “螣(téng)”“骥(jì)” 的读音,明确 “竟(终结)”“已(停止)”“怡(调养)” 的词义;
出示 “节奏划分示例”,学生尝试用 “/” 划分节奏,教师范读(配合古琴曲《广陵散》片段),强调:“前 4 句要读得‘缓而沉’,中 4 句要读得‘刚而劲’,后 4 句要读得‘静而深’。”
自由诵读与反馈:
学生自由诵读 3 分钟,教师巡视指导,选取 2-3 名学生展示诵读,全班点评(从 “节奏”“情感” 两个维度);
齐读全诗:要求 “眼到、口到、心到”,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
(三)精读前 8 句:意象溯源与壮志解读(20 分钟)
探究 “神龟、腾蛇” 的象征意义:
小组活动(5 分钟):“文学家” 角色带领组员,结合《庄子》《淮南子》的典故,讨论:“曹操为何选择‘神龟’‘腾蛇’这两个‘灵物’开篇?如果换成‘松柏’‘仙鹤’(传统长寿意象),效果会有何不同?”
成果分享与点拨:
明确:神龟、腾蛇是 “超自然的长寿象征”,曹操言其 “有竟时”“为土灰”,比用松柏、仙鹤更具冲击力 —— 连 “神物” 都逃不过死亡,何况人?这不是 “悲观”,而是 “直面现实”,为下文 “壮心” 的提出做铺垫(既然生命有限,更要 “抓紧时间建功立业”);
板书:意象 1:神龟、腾蛇→破 “灵物不朽”→直面生命有限。
解读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历史情境还原:
出示 “北征乌桓路线图”,“军事家” 角色介绍:“乌桓位于今辽宁、内蒙古一带,曹操北征时途经‘白狼山’,以少胜多,斩杀乌桓单于蹋顿,此时他已 53 岁,行军途中难免疲惫 ——‘老骥伏枥’是否暗指他的‘身体疲惫’?”
学生讨论后,教师补充:“《三国志》记载曹操‘自统大众,遂至无终’,北征途中‘天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可见‘伏枥’是‘身体暂歇’,但‘志在千里’是‘精神不歇’,二者形成‘现实处境’与‘精神追求’的对比。”
名句深度赏析:
提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它打动后人的核心是什么?”(引导学生从 “普适性” 角度思考:无论年龄、境遇,每个人都可能有 “暂歇”,但 “志向” 能让人超越困境);
情境演绎:学生想象自己是 “北征后的曹操”,站在白狼山上,高声朗读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体会 “豪迈中的沉郁”。
板书:意象 2:老骥→自比→壮心:统一天下(破 “年龄限制”)。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5 分钟)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意象溯源,读懂了曹操对‘生命有限’的直面,以及‘老当益壮’的壮志。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解读后 4 句,探讨曹操的‘天命观’,并对比他与其他建安文人的作品。”
作业:
基础作业:默写《龟虽寿》,解释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的含义(结合诗歌语境);
拓展作业:阅读《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思考:“《短歌行》中的‘人生感慨’与《龟虽寿》有何异同?”
第二课时:理性升华与文化探究
(一)复习回顾:衔接上节课内容(5 分钟)
全班齐背《龟虽寿》前 8 句,抽查 1 名学生解读 “神龟、腾蛇” 的作用;
回顾拓展作业:邀请 2 名学生分享对《短歌行》与《龟虽寿》“人生感慨” 异同的看法(预设:同 —— 都有 “人生短暂” 的感慨;异 ——《短歌行》侧重 “求贤助己”,《龟虽寿》侧重 “自我奋进”)。
(二)精读后 4 句:天命观与 “养怡” 内涵(15 分钟)
解读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哲学思辨讨论:
出示 “汉代天命观” 背景(如董仲舒 “天人感应”,认为人的寿命、命运由上天决定),提问:“曹操说‘不但在天’,是否在否定‘天命’?他为何敢挑战当时的主流观念?”
“哲学家” 角色带领讨论,教师点拨:曹操是 “政治家 + 军事家”,一生靠 “主动征战” 而非 “被动等待天命” 成功(如官渡之战以少胜多),他的 “不信天命” 是对自己 “事在人为” 经验的总结,体现了 “汉魏之际人的觉醒”(从 “依附天命” 到 “重视自我”)。
辨析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争议性问题:“有人说‘养怡之福’是曹操‘想长寿’的表现,也有人说这是他‘以壮志养身心’的智慧 —— 你支持哪种观点?结合曹操的晚年经历(如后来仍南征荆吴)分析。”
学生发言后,教师补充:
史载曹操晚年有 “头风病”(剧烈头痛),但仍 “亲征孙权、刘备”,可见他的 “养怡” 不是 “消极养生”,而是 “以‘统一天下’的目标保持精神振作”;
“永年” 不是 “活得久”,而是 “让生命的价值更长久”(如通过建功立业被后人铭记),这与 “壮心不已” 形成呼应 ——“壮志” 是 “养怡” 的核心,“养怡” 是 “壮志” 的支撑。
板书:理性升华:天命→人为(养怡 = 以壮志养身心)→永年 = 生命价值长久。
(三)拓展探究:建安风骨与跨文本对比(25 分钟)
“建安风骨” 深度研讨:
出示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摘录:“建安风骨的核心是‘慷慨悲凉’,‘慷慨’源于对理想的执着,‘悲凉’源于对现实的清醒。”
小组活动(10 分钟):各角色合作,从《龟虽寿》中找出 “慷慨” 与 “悲凉” 的具体体现(如 “壮心不已” 是慷慨,“犹有竟时” 是悲凉),并讨论:“这种‘悲而不哀’的风格,与曹操的‘政治家身份’有何关系?”
成果分享:明确 “政治家身份” 让曹操的 “悲凉” 不局限于 “个人命运”,而是 “乱世中统一的迫切”;“慷慨” 也不是 “空喊口号”,而是有 “北征乌桓胜利” 的现实基础,因此 “悲得有分量,壮得有底气”。
跨文本对比:曹操 vs 王粲:
出示王粲《七哀诗》节选:“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小组讨论(8 分钟):“同为建安文学,《龟虽寿》与《七哀诗》的‘悲凉’有何不同?为何会有这种不同?”(提示:从 “作者身份”“创作视角”“情感指向” 分析)
教师总结:
曹操(政治主导者):悲凉源于 “生命有限而理想未竟”,情感指向 “自我奋进”(如何在有限生命中实现统一);
王粲(依附性文人):悲凉源于 “民生疾苦与个人漂泊”,情感指向 “对乱世的哀叹”(如何在乱世中生存);
二者共同构成 “建安风骨” 的两面:一面是 “英雄的担当”,一面是 “文人的悲悯”。
古今对话:“壮心” 的现代解读:
思辨讨论(7 分钟):“在和平年代,我们是否还需要‘壮心不已’的精神?如果你的‘壮心’(如考理想大学、实现职业目标)遇到‘现实阻碍’(如成绩不理想、竞争激烈),你会如何借鉴曹操的‘养怡’智慧?”
学生发言示例:“‘壮心’可以是‘长期目标’,‘养怡’可以是‘调整心态、分解目标’,比如成绩不好时,不放弃‘考理想大学’的目标,但先从‘提升单科成绩’做起,这也是‘以壮志养身心’。”
(四)课堂总结与作业(10 分钟)
总结:
板书梳理:《龟虽寿》→个人精神(老当益壮、不信天命)→建安风骨(慷慨悲凉、志深笔长)→汉魏生命观(人的觉醒、以志赋生);
教师结语:“曹操用《龟虽寿》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年龄不是‘停止追求’的理由,而是‘积累经验、更坚定前行’的底气。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心怀壮志、脚踏实地’的人。”
分层作业:
基础层:背诵并默写《龟虽寿》,写一段 50 字的诗句赏析(任选一句);
提升层:结合《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写一篇 200 字的短文,标题为《曹操的 “壮志三部曲”》;
拓展层:查阅《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中曹操晚年的事迹(如赤壁之战、封魏王),分析 “壮心不已” 是否伴随 “权力膨胀”,写一段 300 字的辩证评论。
【板书设计】(思维导图式)
《龟虽寿》——建安十二年的英雄独白(曹操)
/ | \
文本细品 文化溯源 现实观照
/ \ / \ / \
意象解读 情感脉络 建安风骨 历史语境 古今对话 人生启示
/ \ / \ / \ / \ / \ / \
神龟 老骥 感慨 激昂 慷慨 悲凉 北征 汉末 壮心 养怡 生命 进取
腾蛇 沉静 曹操 七子 乌桓 乱世 智慧 价值 精神
(破灵物) (理性) (担当)(悲悯)(动因)(背景) (厚度)(底气)
【教学反思】
亮点:通过 “角色探究”“典故溯源”“跨文本对比”,打破了 “单篇古诗文教学” 的局限,实现了 “文本 — 文化 — 现实” 的联动,符合高阶学生的认知需求;争议性问题的设计(如 “曹操的壮志是否含野心”)能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潜在问题:
对 “建安风骨” 的解读可能过于抽象,需结合更多建安文人的作品片段(如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辅助理解;
小组合作中 “角色分工” 可能不均衡,需提前明确 “每个角色必须发言”,并设计 “小组互评表” 确保参与度。
改进方向:可加入 “学生自主设计诵读方案” 的环节(如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设计肢体动作),让 “诵读” 更具创造性;课后可组织 “建安文学主题读书会”,深化对 “建安风骨” 的理解。
编辑分享
在《龟虽寿》教学设计中加入现代诗歌元素
推荐一些《龟虽寿》教学设计的优秀范本
如何让《龟虽寿》教学设计更具创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9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龟虽寿
新课导入
说到曹操,大家对他的印象可能来自《三国演义》—— 有人说他是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奸雄,有人说他是统一北方的政治家。可你们知道吗?这样一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到了晚年面对衰老和死亡时,写下的诗句却充满了不服老的壮志。当 “长寿的龟” 遇上 “不服老的英雄”,会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曹操的《龟虽寿》,一起感受这位老英雄笔下的生命力量。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却把 “龟” 和一个充满豪情的英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他就是三国时期的曹操。
影视资料
素养目标

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思考如何面对成长中的困难与挑战,树立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人生观念。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中 “龟”“骥” 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学习借意象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体会曹操在晚年仍心怀天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理解 “生命的价值在于胸怀壮志、不懈追求” 的道理。
了解曹操的生平背景及本诗的创作情境(晚年北征乌桓胜利后所作),明确《龟虽寿》作为乐府诗的体裁特点。
结合诗句品味曹操 “不服老、有壮志” 的情感基调,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赏析诗歌豪迈开阔的风格,提升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准确朗读并背诵《龟虽寿》,掌握 “骥”“枥”“哉” 等重点字词的读音与含义,理解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等千古名句的字面意思。
作者简介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代表作有《短歌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及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背景资料
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归途中写了这组诗,抒发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此诗约作于公元208年初曹操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得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是无限感慨。
本诗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
建安文学知识
建安为汉献帝年号,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建安文学是指以“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为代表诗人的建安时期的文学创作。
核心引领者:“三曹”
“三曹” 是建安文学的灵魂人物,奠定了建安文学的整体基调,其中我们熟悉的曹操正是核心之一:
曹操:既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他的诗歌气魄雄浑、语言质朴,如《龟虽寿》《观沧海》等,直接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壮志,打破了汉代辞赋的绮靡文风,为建安文学树立 “慷慨悲凉” 的风格标杆。
曹丕:曹操次子,魏文帝。他擅长诗文创作,其《燕歌行》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完整七言诗,对诗歌体裁发展影响深远;同时他的《典论 论文》是中国古代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首次提出 “文以气为主” 的观点,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发展。
曹植:曹操第三子,被誉为 “建安之杰”。他的诗歌文采华美、情感细腻,兼具豪迈与婉约风格,代表作《洛神赋》《白马篇》等,将建安文学的艺术水平推向高峰,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极大。
曹操
曹丕
曹植
重要参与者:“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 是指与 “三曹” 同时期的七位文人,他们各有专长,共同丰富了建安文学的内容:
包括孔融(代表作《荐祢衡表》)、王粲(被誉为 “七子之冠冕”,代表作《登楼赋》《七哀诗》)、陈琳(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徐干(代表作《中论》《室思》)、阮瑀(代表作《驾出北郭门行》)、应玚(代表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刘桢(代表作《赠从弟》)。
这七位文人多经历战乱,诗歌内容常反映民生疾苦与乱世情怀,风格与 “三曹” 呼应,共同构成建安文学的主体力量。
原文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téng chéng
jì lì
zāi
yǒng
suō

节奏缓慢
语调低沉
节奏稍快
语调高昂
节奏稍慢
深沉委婉
节奏轻快
跟读
曹操
注释
曹操神龟:古人认为龟能通神且长寿,此处为象征长寿的灵物(呼应传统文化中 “龟鹤延年” 的意象)。
竟时:终了的时候,指死亡。“竟”,完结、终结。
螣(téng)蛇:古代神话中能乘云雾飞行的神蛇,与 “神龟” 同为长寿或有异能的象征,此处用于反衬 “万物皆有终时”。
老骥(jì):年老的骏马。“骥”,良马、千里马,是曹操自比,体现其虽年老仍有壮志。
伏枥(lì):趴在马槽边。“枥”,马槽,此处 “伏枥” 并非指消沉,而是年老暂歇的状态。
烈士:古代指有壮志、有气节的人(与现代 “烈士” 含义不同),此处指曹操自己及志同道合的有志之士。
暮年:晚年,此时曹操已 53 岁,北征乌桓胜利后创作此诗,虽处晚年仍心怀壮志。
壮心不已:壮志豪情不停止。“已”,停止、断绝。
盈缩之期:指人的寿命长短。“盈”,延长;“缩”,缩短;“期”,期限(指寿命)。
不但在天:不只是由上天决定。“但”,只、仅仅,体现曹操对命运的积极态度 —— 不消极认命。
养怡之福:调养身心、保持愉悦所带来的福气。“养怡”,调养身心、心怀愉悦(包括心态乐观、精神饱满等)。
可得永年:可以凭借 “养怡” 获得长久的生命(此处 “永年” 更侧重 “精神长久”,而非单纯追求长寿,呼应其壮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乐府诗结尾常用的套语,意为 “幸运到了极点啊,用歌声来抒发志向”,不属于诗歌核心内容,是配乐演唱时的收尾句。
原文
原文 译文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即使是能通神的长寿灵龟,也总有生命终结的时刻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即便能乘着云雾飞行的神蛇,最终也会化作尘土灰烬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年老的千里马虽趴在马槽边(暂歇),心中却仍想着驰骋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有壮志、有气节的人到了晚年,豪迈的雄心也绝不会停止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人的寿命长短(或长或短),不只是由上天来决定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若能调养身心、保持愉悦,就能获得长久的生命(此处 “永年” 更侧重精神层面的 “生命价值长久”,而非单纯追求活得久)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运到了极点啊,用这首诗歌来抒发我的志向(注:此句为乐府诗结尾常用套语,不属诗歌核心内容,是配乐演唱时的收尾)
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怎样理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几句诗?
前四句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用意?
选取了神龟、腾蛇两种意象。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得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从 “叹生命” 到 “立壮志” 的递进
起兴破题(前 4 句):借 “龟”“腾蛇” 的自然归宿,承认生命终将终结,为下文的 “壮志” 做铺垫,避免空喊口号;
核心抒怀(中 4 句):以 “老骥” 自比,“伏枥” 是现实处境,“志在千里” 是精神追求,“烈士暮年” 呼应自身(写此诗时曹操 53 岁,平定北方后仍想统一天下),“壮心不已” 点明核心情感;
理性升华(后 4 句):跳出对 “壮志” 的单纯抒发,加入对 “生命” 的思考 —— 既不迷信天命,也不盲目追求长寿,而是强调 “养怡”(调养身心、保持积极心态)的重要性,让壮志有了 “可持续” 的支撑。
如何理解“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的内涵?
这里的“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表达了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
这首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观念?
诗人告诉我们,不必羡慕神龟的长寿、神蛇的通灵,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活着”,而在于奋发有为。
写作特色
巧用比兴:以 “龟”“腾蛇”“老骥” 等具象事物喻理,避免抽象说教,让 “壮志” 更可感;
情感转折:从 “竟时”“土灰” 的淡淡感慨,到 “志在千里” 的激昂,再到 “养怡之福” 的平和,情感层次丰富,展现曹操既有英雄气魄,也有凡人对生命的思考;
语言质朴:无华丽辞藻,如 “志在千里”“壮心不已” 都是直白表述,却因情感真挚,成为流传千古的励志名句。
这是一首咏志诗,诗人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现出自己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跨越千年的精神共鸣
对 “衰老” 的态度:曹操告诉我们,“老” 不是停止追求的理由,心态的 “年轻” 比年龄更重要;
对 “理想” 的坚持:无论处于人生哪个阶段,都可以像曹操一样,心怀 “志在千里” 的目标,不被现实处境困住;
对 “生命” 的理解: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长度,更在于是否有 “壮心” 支撑,是否活得有意义、有力量。
课堂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