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线谱)(2024)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学习项目一 从古希腊到古典主义 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五线谱)(2024)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学习项目一 从古希腊到古典主义 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第四单元 学习项目一 从古希腊到古典主义
教学背景分析 作为 “西方音乐历史” 模块的开篇课例,承接前序对 “中国古代与近现代音乐” 的历史认知,转向 “西方音乐的源头与经典发展阶段” 探索,实现 “从‘中国音乐视角’到‘世界音乐视野’” 的认知拓展。教材以 “‘古希腊是西方音乐的源头,古典主义是西方音乐的黄金时期,两者共同奠定西方音乐的核心审美与形式基础’” 为核心,通过 “西方音乐发展两阶段梳理(古希腊时期:音乐与诗歌、戏剧结合;古典主义时期: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维也纳三杰’与奏鸣曲式)— 核心特征解析(古希腊:单声部、与文学关联;古典主义:多声部、形式严谨、情感平衡)— 代表作品赏析(如莫扎特《小夜曲》、贝多芬《欢乐颂》片段)— 中西方音乐特征对比” 的逻辑,结合 “历史文物图片、作品音频与乐谱”,引导学生理解 “西方音乐有独特的发展脉络与审美追求,是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西方音乐认知、跨文化审美能力与历史思辨能力的关键课例。
教学目标 了解西方音乐从古希腊到古典主义的 2 个核心阶段(古希腊时期:公元前 8 世纪 - 公元 4 世纪,音乐与诗歌、戏剧结合;古典主义时期:18 世纪中叶 - 19 世纪初,“维也纳三杰” 与奏鸣曲式),掌握 “从‘形式特征、情感表达’解读西方音乐” 的基础方法;能结合 1-2 首代表作品(如莫扎特《G 大调弦乐小夜曲》片段、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之《欢乐颂》片段),准确说出 “作品所属阶段、核心音乐特征(如多声部、规整结构)”,并简单描述其对应的历史背景与审美追求(如古典主义音乐体现 “理性与情感平衡” 的时代审美)。 通过 “阶段梳理 — 作品赏析 — 特征对比 — 跨文化思考”,学会 “从‘历史语境’视角理解西方音乐的发展逻辑”,提升西方音乐感知与跨文化审美能力。
重难点 重点:掌握西方音乐从古希腊到古典主义的核心阶段、代表作品及特征,能结合作品分析其反映的历史背景与审美追求; 难点:突破 “重旋律轻形式、认知碎片化” 的问题,实现 “从‘作品赏析’到‘音乐特征与历史背景、时代审美深度关联’的解读”(如从莫扎特《小夜曲》的 “规整结构、轻快旋律、多声部配合”,分析 “其如何贴合古典主义时期‘理性克制、情感平衡’的审美追求,体现当时贵族与市民的生活化娱乐需求”);避免 “阶段与特征混淆”(如将古典主义音乐的 “多声部” 归为古希腊时期特征),准确把握两个阶段音乐风格的差异(如古希腊的 “单声部、文学关联” 与古典主义的 “多声部、形式严谨”)及背后的历史动因,而非仅停留在 “表面阶段划分”。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跨阶段音乐对比 + 历史提问” 双导入:①播放两段西方音乐片段(古希腊戏剧配乐复原版 <单声部>、莫扎特《G 大调弦乐小夜曲》< 多声部 >),同步展示对应历史场景图(古希腊剧场、古典主义时期宫廷音乐会),提问:“同样是西方音乐,为什么一段像‘念诗伴唱’,一段像‘多人协作演奏’?它们分别来自西方音乐的哪个重要阶段?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从古希腊到古典主义’,解锁‘理脉络、析形式、赏差异’的秘密!”②拿出 “西方音乐探索包”(含阶段特征卡、作品分析表、中西方对比卡),追问:“学习将分四步:先‘溯源头,明阶段’,再‘赏作品,析特征’,接着‘做对比,懂审美’,最后‘展成果,拓视野’,让大家从‘听旋律’变成‘读懂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形式’。”2. 过渡:“首先,我们从‘西方音乐的两个核心阶段梳理’入手,建立历史框架!”1. 听觉 + 视觉冲击,激发兴趣:“古希腊音乐真的像在念诗!莫扎特的小夜曲好多乐器一起奏,想知道‘维也纳三杰’还有哪些作品!”2. 明确方向:记录 “明阶段 — 析特征 — 懂审美 — 拓视野” 的主线,对 “如何区分两个阶段的音乐形式、理解中西方差异” 产生探索欲,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用 “跨阶段音乐对比” 直击 “认知碎片化、阶段特征混淆” 痛点,用 “探索包” 提供具象化学习工具,唤醒学生对 “历史脉络与音乐形式关联” 的关注,为后续阶段梳理铺垫历史语境。
二、新课讲授(30 分钟) (一)环节一:溯源头,明阶段 —— 掌握 “西方音乐从古希腊到古典主义的核心阶段特征”(10 分钟)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阶段特征拆解与历史情境教学:—— 用 “阶段卡 + 历史影像” 法教学: ①第一步:两个阶段核心特征解析: - 发放 “西方音乐阶段特征卡”,结合 “历史影像短片”(古希腊剧场演出、古典主义宫廷音乐会)梳理关键信息:发展阶段时间范围---------------------------------------------------------------------古希腊时期公元前 8 世纪 - 公元 4 世纪奴隶制城邦文明,戏剧、诗歌繁荣古典主义时期18 世纪中叶 - 19 世纪初启蒙运动兴起,理性主义思潮,宫廷与市民文化并存
用 “时间轴挂图” 直观呈现阶段顺序,标注关键历史事件(如 “古希腊悲剧诞生”“启蒙运动”); ②第二步:分组阶段匹配实践: - 学生分 2 组(古希腊组、古典主义组),每组领取 “混乱特征卡”(含非本组阶段特征,如古希腊组混有 “奏鸣曲式” 卡),讨论 “哪些特征属于本组阶段,依据是什么”,填写 “阶段 - 特征匹配表”,教师巡视指导(如纠正 “古典主义组误将‘单声部’归为己组,提示‘单声部无和声,是古希腊特征,古典主义以多声部为主’”); ②提供 “阶段判断参考词”(单声部 / 多声部、文学关联 / 形式严谨、理性平衡)。2. “阶段梳理王” 小组活动:—— 教师展示 “音乐特征 + 历史线索”(如 “与悲剧结合,单声部”),各组抢答 “所属阶段 + 判断依据”(如 “古希腊时期,依据是单声部、与戏剧结合,符合该阶段特征”),匹配准确、依据清晰的小组获 “阶段梳理王” 贴纸。|1. 分组实践,明阶段:“原来古希腊音乐是单声部,和戏剧一起;古典主义是多声部,还有奏鸣曲式,两个阶段差太多了!”2. 分享互动,深化认知: - 分享后:“我们组发现‘维也纳三杰’属于古典主义,他们的作品形式很规整,之前听《欢乐颂》没注意到这些!” - 纠错后:“原来不能只看‘好不好听’,还要看‘有没有和声、形式严不严谨’,这些才是区分阶段的关键!”| 通过 “历史影像 + 阶段匹配”,将 “碎片化的阶段认知” 转化为 “系统的‘背景 - 形式 - 审美’关联”,解决 “认知碎片化、阶段特征混淆” 的问题;小组实践让学生主动辨析阶段差异,为后续作品赏析铺垫阶段语境。| (二)环节二:赏作品,析特征 —— 掌握 “两个阶段代表作品的音乐形式与审美差异”(12 分钟)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代表作品形式拆解与对比赏析:—— 围绕两组代表作品,用 “音频分段 + 形式分析表” 法教学: ①实验 1:分阶段作品形式拆解: - 播放每组 1 首核心作品的 “关键片段”(每段 1 分钟),发放 “作品形式分析表”,从 “声部、乐器、结构、情感表达” 四维度引导分析:作品名称所属阶段古希腊悲剧配乐(复原版)古希腊时期单声部(仅旋律线,无和声)莫扎特《G 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古典主义时期多声部(主旋律 + 和声伴奏,如小提琴奏旋律,中提琴、大提琴伴奏)
播放时用 “声部可视化图” 辅助(如单声部用 “一条线”,多声部用 “多条交织线”)、“乐器声音标注”(如听到小提琴时标注 “主旋律:明亮”); ②实验 2:分组作品对比赏析: - 学生分 4 组(声部组、乐器组、结构组、情感组),每组聚焦 1 个维度,对比 “两首作品的维度差异”,填写 “对比分析表”,教师巡视指导(如纠正 “结构组仅说‘莫扎特作品好听’,提示‘补充 “莫扎特作品有呈示部 - 展开部 - 再现部的固定结构,古希腊作品无固定结构,差异源于古典主义对‘形式严谨’的追求”’”); ②提供 “赏析参考话术”(如结构:“的结构,体现该阶段______的审美追求,与______作品形成______差异”)。2. “作品赏析王” 小组活动:—— 教师播放 “作品片段 + 维度提问”(如 “该作品有和声伴奏,结构规整,属于哪个阶段”),小组抢答 “作品名称 + 阶段 + 形式特征”(如 “《G 大调弦乐小夜曲》,古典主义时期,多声部、奏鸣曲式,体现理性平衡审美”),赏析准确、对比清晰的小组获 “作品赏析王” 贴纸。 (三)环节三:做对比,懂审美 —— 掌握 “中西方音乐(古典主义 vs 中国近现代爱国歌曲)的核心差异”(8 分钟)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中西方音乐对比与审美解读:—— 用 “对比卡 + 作品回顾” 法教学: ①第一步:对比维度梳理(结合前序知识): - 发放 “中西方音乐对比卡”,回顾 “中国近现代爱国歌曲(如《歌唱祖国》)” 与 “西方古典主义音乐(如《小夜曲》)”,从 “形式、情感、文化根源” 三维度对比:对比维度西方古典主义音乐(以《小夜曲》为例)形式特征多声部为主,形式严谨(奏鸣曲式),乐器聚焦西方古典乐器(弦乐、铜管乐)多声部为主,但结构更灵活(无严格奏鸣曲式),乐器融合中西(如铜管乐 + 民族乐器)情感表达理性克制,追求 “平衡”(如《小夜曲》的轻快优雅,无强烈情绪起伏)情感鲜明,追求 “共鸣”(如《歌唱祖国》的豪迈激昂,直接传递爱国情怀)文化根源源于古希腊理性精神,服务于宫廷娱乐、个人审美源于民族精神,服务于时代需求、集体情感
播放 “中西方作品片段对比”(《小夜曲》vs《歌唱祖国》),引导学生感受差异; ②第二步:分组对比讨论: - 学生分 3 组(形式组、情感组、文化组),每组聚焦 1 个维度,讨论 “差异产生的原因”,填写 “对比原因分析表”,教师巡视指导(如纠正 “文化组仅说‘不一样’,提示‘西方根源是古希腊理性,中国根源是民族精神,文化不同导致审美不同’”); ②提供 “对比原因参考词”(理性精神 / 民族精神、个人审美 / 集体情感)。2. “对比解读王” 小组活动:—— 教师提问 “为什么西方古典主义音乐结构更严谨,中国爱国歌曲情感更鲜明”,小组抢答 “对比原因 + 文化依据”(如 “西方源于理性精神,重形式;中国源于民族精神,重情感,文化根源不同导致差异”),解读准确、依据清晰的小组获 “对比解读王” 贴纸。 三、巩固练习(15 分钟,含 “阶段作品综合解读 + 跨文化海报创作” 实践 + 成果展示)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阶段作品综合解读 + 跨文化海报创作” 实践(12 分钟):—— 根据学生基础,设 “基础组”“进阶组”,提供针对性支持: ①基础组(解读能力弱): - 任务:“‘固定作品 + 填空解读 + 海报涂色’—— 给定作品《G 大调弦乐小夜曲》,提供: 1. 综合解读模板:‘《G 大调弦乐小夜曲》属于______(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形式特征是______(多声部、奏鸣曲式、弦乐四重奏),体现______(理性与情感平衡)的审美追求,与中国《歌唱祖国》相比,它更注重______(形式规整);’ 2. 线稿海报:含《小夜曲》演奏场景、古典主义时期宫廷元素线稿; 3. 任务要求:填写解读模板,为海报涂色(如弦乐器涂棕色、宫廷背景涂金色),重点保证 “解读准确、画面贴合阶段特征”;” - 支持:提供 “解读提示卡”“配色参考图”,教师指导 “避免涂色与乐器材质不符(如将小提琴涂成红色)”; ②进阶组(解读能力强): - 任务:“‘自主选阶段 + 深度解读 + 跨文化海报创作’—— 自主选择 1 个西方音乐阶段(古希腊 / 古典主义),完成: 1. 深度解读:选该阶段 1 首作品(可含教材外,如古希腊《酒神颂》、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写 150 字解读文案,涵盖‘阶段背景、形式特征、审美追求’; 2. 跨文化海报:绘制海报(含作品场景、阶段元素、中西方对比小卡片,如古典主义海报加‘vs《歌唱祖国》:形式 vs 情感’); 3. 审美标注:在海报旁标注 “该阶段音乐的独特审美价值”(如 “古希腊音乐:连接文学与音乐,是西方音乐的源头”),重点实现 “解读深度、画面与跨文化认知统一”;” - 支持:提供 “空白海报纸”“作品参考列表”“中西方对比素材库”,教师指导 “解读避免泛化,要结合具体特征(如‘《月光奏鸣曲》的奏鸣曲式,体现古典主义理性审美’)”; ②教师巡视,针对 “实践问题” 指导:如 “基础组解读漏填‘审美追求’,提示‘补充 “理性与情感平衡”’;进阶组海报仅画作品,引导‘添加中西方对比卡片,强化跨文化认知’”。2. 成果展示(3 分钟):—— 学生展示 “解读模板 / 海报”,其他学生从 “解读准确性、跨文化体现度、画面创意性” 打分,教师选取 2-3 组点评(如 “肯定‘基础组小李的《小夜曲》解读,填写完整,海报涂色贴合古典主义宫廷风格’,建议‘下次在海报上加 “奏鸣曲式” 结构图,更显形式特征’;表扬‘进阶组小红的古希腊海报,解读关联 “悲剧文化”,还加了与《歌唱祖国》的情感对比,跨文化认知清晰’,建议‘补充古希腊乐器(里拉琴)图案,更显阶段特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