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课件(共3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课件(共3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王宏甲










八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目标
1、梳理南仁东的人生经历,把握其人物形象与精神品质
2、学习文章围绕时间线索展开叙述,结合多种描写展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3、体会传记文学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统一的特点。
4、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深沉情感,理解南仁东精神的内涵及其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梳理南仁东的人生经历,把握其人物形象与精神品质;学习文章围绕时间线索展开叙述,结合多种描写展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重点
理解南仁东精神的内涵及其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体会传记文学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统一的特点。
难点
情境创设
南仁东先生用一生点亮了“中国天眼”,他的故事值得被永远铭记与传颂。现在,我们化身才华横溢的编剧,以纪念南仁东为主题,深入挖掘他从逐梦星空到筑造 “天眼”的传奇人生。让我们透过文字,将他的执着、坚韧与奉献,编写成一部震撼心灵的剧本,让更多人感受南仁东精神的力量!
拆解人生剧本
活动一
文体知识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作者介绍
王宏甲是中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其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涵、扎实的调研和生动的笔触著称,多次荣获鲁迅文学奖等重要奖项。他长期关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题材,擅长通过纪实性写作展现时代精神与人物风采,为读者呈现真实且震撼人心的故事。
“中国天眼”(FAST)背景知识
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历经22年规划与建设,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
建成时间:
是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其口径达 500 米,接收面积相当于 30 个足球场大小 ,比此前世界最先进的美国阿雷西博 305 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综合性能提高约 10 倍。
地位介绍:
“中国天眼”(FAST)背景知识
FAST能够探测百亿光年外的信号,用于观测脉冲星、中性氢、星际分子,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还可监测地外文明信号,参与卫星轨道监测与空间碎片探测等,对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推动意义。
作用: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圈点勾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和南仁东经历的重大事件。
字词检测
潜质( qián zhì )
尴尬( ɡān ɡà )
筛选( shāi xuǎn )
篝火( ɡōu huǒ )
目睹( mù dǔ)
热泪盈眶(kuànɡ)
严丝合缝(fènɡ):形容事物之间衔接紧密,毫无缝隙。
瞠(chēnɡ)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一览(lǎn)无余:指一眼望去就看得很清楚,毫无遗漏。
朝(zhāo)气蓬勃:形容充满了生气和活力的样子。
梳理事件
小组合作:填写南仁东人生经历表格。
时间 南仁东的主要活动
梳理事件
时间 南仁东的主要活动
南仁东以吉林省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南仁东分配到吉林省通化市无线电厂做“小金工”
南仁东开始主持大射望远镜的选址工作
南仁东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录取为天体物理学家研究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正式立项,南仁东勉励团队向宇宙的深处进军
1963年(18岁)
1968年
1978年(33岁)
1994年
2007年(62岁)
梳理事件
时间 南仁东的主要活动
我国独立自主建设的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在贵州平塘大窝凼开工,南仁东担任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抱病坚持工作
南仁东目睹最核心部件馈源舱成功地在大窝凼的上空升起
“中国天眼”落成启用
南仁东逝世
国际永久编号第 79694 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南仁东星”
2011年
2015年
2016年(71岁)
2017年(72岁)
2018年
层次划分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给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大意。
介绍南仁东少年时期心怀梦想、中学时期努力读书、青年时期专注工作等早年经历。
第一部分(1 - 7)
南仁东提出在中国建设“大射电望远镜”的建议得到支持,他开始主持大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工作,为选址历尽艰辛,深刻感悟到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第二部分(8 - 20)
层次划分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给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大意。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正式开工,南仁东担任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带领众多科学家及建设者完成了这项伟大工程,自己却病倒了。
第三部分(21 - 39)
南仁东逝世,国际永久编号第79694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南仁东星”。
第四部分(40 - 42)
提炼剧本内核
活动二
人物解析
从文中找出描写南仁东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①少年时,他常常到离家不远的龙首山上看星星。在地理课上,他曾这样问老师:“南半球看到的星星,跟我们看到的一样吗?”
这句话展现他少年时期对星空的好奇与探索欲,为其日后投身天文事业、立志建造“中国天眼”埋下伏笔,体现梦想的萌芽;同时凸显他对科学探索的执着精神。
人物解析
②南仁东反驳道:“怎么不可能!半导体收音机,我们不是也干下来了吗?”电视发射机当年就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怎么不可能!”也成了南仁东的口头禅。
“怎么不可能!”以反问语气,彰显出他面对质疑时的坚定自信与不服输的劲头,强烈的语气传递出其敢于挑战、勇于突破常规的魄力。
人物解析
③反复筛选出的一百多个地点大多位于贵州大山深处,人迹罕至,南仁东坚持每个都要去实地考察。
一个“坚持”,以简洁而有力的表述,生动展现出南仁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以及不畏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品质。
人物解析
④“你们连汽车发动机都做不好,怎么能造大射电望远镜?”有外国专家这样质疑。
“正因为落后,才要奋起。”南仁东说。
展现出南仁东不甘落后、迎难而上的民族气节,以及矢志改变国家科技落后面貌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
人物解析
⑤贵州的清晨和黄昏,寒冬和酷暑,烈日和细雨,见证了南仁东不肯放弃的脚步。
体现出南仁东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环境,始终坚持不懈、砥砺前行的坚韧精神。同时,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为科研事业倾注的心血与执着,使南仁东坚守奉献的形象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
人物解析
⑥“那些日子,南老师的头发,每一根都是竖着的。”他的学生说。
体现出南仁东对待科研工作的忘我精神,也暗含学生对其敬业态度的敬佩,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为科研事业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伟大人格。
人物解析
⑦ 这时,南仁东又病倒了,再次被送回北京救治。临走前,他对学生说:“我们没有退路,我们一定要冲出去!”
即便在病倒的危急时刻,南仁东依然心系“中国天眼”项目,展现出他绝不言弃、坚韧不拔、执着奉献的伟大品质。
研习编剧密码
活动三
写作手法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思考文章在语言表达和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特点。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写作手法
时间顺序: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南仁东的一生,条理清晰,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他的成长历程和为“中国天眼”所做的贡献。
细节描写:
通过对南仁东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侧面烘托:
通过描写环境、同事、学生对南仁东的评价和态度,从侧面烘托出他的人格魅力和对他人的深远影响。
聚焦细节描写---语言描写
“这是个必须抓住的机会。”“要争取把这个大望远镜建到中国来。”
“必须抓住”看出南仁东对建成中国自己的“大射电望远镜”坚定的决心和强烈的愿望。
南仁东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对科学事业的责任感。
“我们只是刚刚出发,但是,我们正向宇宙的深处进军。”
聚焦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当他举起右手遮住安全帽前,仿佛是在向银光闪闪的馈源舱敬礼。阳光照在他仰起的脸上,他那从青年时就蓄气的胡子已经花白了,而耗费了他无数心血的观天巨眼也终于快要“开眼”了。
动作定格,宛如雕塑。动作定格在南仁东“举起右手遮住安全帽前”,显示宛若雕塑的静态美,用以突出南仁东对馈源舱成功升空,观天巨眼也终于快要“开眼”的无限喜悦与激动。
聚焦侧面描写
艰险的环境,艰苦的努力,以环境的 “难” 映射南仁东精神的 “韧”。
到处都是高差巨大的山体,典型的熔岩地貌,弯弯曲曲的石阶。河谷幽深,湍急的河水在两山之间的绳索桥下咆哮。
通过学生的语言侧面表现出南仁东顾不得自己打扮,一心扑在事业上的敬业精神。
“那些日子,南老师的头发,每一根都是竖着的。”他的学生说。
提炼精神脚本
活动四
传承精神火炬
自主思考:南仁东的精神品质对当代社会和我们个人的成长有什么重要意义?
南仁东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精神,激励着我国在科技领域不断突破,实现从追赶到超越的跨越,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民族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对于当代社会:
他坚持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鼓励我们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时,要勇敢挑战,坚持不懈,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于个人成长:
点亮科学星空
袁隆平:
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培育出 “南优 2 号”等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大幅提高水稻产量,不仅解决了中国众多人口的温饱问题,还将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到全球,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点亮科学星空
屠呦呦:
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历经无数次实验,发现青蒿素,有效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为全球疟疾防治提供了创新药物,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是中医药学对世界医学的重大贡献。
拓展延伸
选择一位自己敬佩的科学家,简要介绍其事迹,并说说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我心中的科学之星” 分享会
作业布置
1、完成 “我眼中的南仁东” 主题手抄报,要求图文并茂展现人物事迹与精神。
2、阅读《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撰写 200 字读书笔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