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短文二篇》课件 (共4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短文二篇》课件 (共46张PPT)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共2课



单元
新课导入
山川有大美,月亦是圆缺俱美。
陶弘景眼中的山水?
苏轼眼中的月色?
本节重点
本节重点
学习目标
诵读诗歌,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
虚词。
3
了解两位作者的基本信息。
1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代表作:《陶隐居集》
曾任南朝齐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茅山,搜集整理道经,创立茅山派。
入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
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
工草隶,行书尤妙。
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较深研究。
夯实基础
文学常识
基本信息
主要经历
其他成就
陶弘景
(456-536)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代表作: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集有《东坡乐府》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散文方面,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之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夯实基础
文学常识
基本信息
成就及称号
苏轼
(1037-1101)
夯实基础
欣赏情境课文诵读: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夯实基础
欣赏情境课文诵读: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字词检测
欣赏完情境课文,你能正确读出字音吗?
夯实基础
夕日欲颓( ) 沉鳞( )竞跃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相与( )
藻( )荇( )交横( )
tuí
lín


zǎo
héng
xìng
朗读检测
夯实基础
自由朗读,边读边给文章划分节奏。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朗读检测
夯实基础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朗读检测
夯实基础
自由朗读,边读边给文章划分节奏。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朗读检测
夯实基础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朗读:可采用自己放声朗读/组内轮流朗读等形式,反复朗读两篇短文。
小组讨论,总结两篇短文各自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特点。
小组合作,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小组合作,总结两篇短文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用准确的语言总结出来。
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在班级分享小组探究成果。
反复朗读两篇文章,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
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探究方法
课堂活动
合作探究一
成果展示
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
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
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
文章句式自由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
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
这两篇短文在行文风格上有很大不同。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活动小结
句式整齐读起来节奏感强,朗朗上口。
句式自由,充满变化,节奏舒缓。
有着整齐和谐之美。
有着散淡自然之美。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VS
全班分为4小组,第1、2组负责翻译《答谢中书书》,第3、4组负责翻译《记承天寺夜游》。
明确任务后,小组成员默读课文,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各自查看注释或工具书,在圈画的字词旁写上其意思。
小组合作,逐句梳理文意。
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在班级分享小组探究成果。
请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这两篇文章翻译出来。
探究方法
课堂活动
合作探究二
成果展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
消散。
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他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这里相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
仰观、俯察两种视角,
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
用平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文意疏通
文意疏通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
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将此地山水比作人间天堂。
成果展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xū)年号(1078-1085)。翻译文章时可直接保留,不译。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共同,一起
院子里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文意疏通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文意疏通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文章仅80余字,却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梳理总结
短文二篇
山川之美:山与水、早与晚、动与静、起与伏
月色之美:入户之月、庭下之月
反复诵读本课课文,尝试跟随情境背诵视频背诵出来。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录制背诵小视频上传到班级群中,展示背诵成果。
搜集苏轼生平、思想等资料,查阅《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形成自己的资料袋。
课后作业

2课



单元
本节重点
本节重点
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2
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
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3
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1
默读或默背两篇短文,在书中画出自己最喜欢的1-2句话。
从写景手法角度看看该句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景物特点有什么变化等。
从修辞角度看看该句是否运用了修辞,分析其好处。
从情感角度看看该句是否有情感抒发或情感起伏,是直接表现出来的还是借助景物表现出来的。
将自己的答案旁批在书边并举手发言。
请你从两篇短文中选出你最喜欢的1-2句写景句加以赏析。
提示:可以从写景手法角度、修辞角度或情感角度等各个方面进行赏析。
探究方法
课堂活动
自主探究
成果展示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视角从高到底,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汇聚,境界清新。
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
山峰直入云端,说明山很高。
水流可以见底,说明水极清澈。
带有夸张意味,简洁突出地点明了山水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成果展示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石壁”是高,竹林是低,画面不仅有了颜色的变化而且有了高低起伏的变化,视角从高处落到低处,与上一句相呼应。
山之陡峭。
一派绚烂多彩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呈现出勃勃生机。
成果展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之景并没有任何颓废之气,生命的跃动依然充满生机,更显出风景的美妙,也足见得作者对此处山水美景的喜爱之情。
朝夕变化,景色也跟着发生变化,写景的角度也由听觉转为视觉,可见作者观察极为细致。
从听觉角度写景。
从视觉角度写景。
成果展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仅用18个字,就点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这空灵的境界,也许正是作者彼时心境的写照。
庭中景物,浑然一体,不知是月光化为了积水,还是积水反射了月光。
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明澈。
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1.《答谢中书书》一文结尾为何提及“康乐(谢灵运)”?结尾说“自康乐以
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
2.结合课下搜集的关于苏轼生平和思想的资料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细读
《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并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课堂活动
合作探究一
明确任务:
全班分为4小组,第1、2小组负责第一个探究任务,第3、4小组负责第二个探究任务。
任务一:
小组成员各自借助注释了解“康乐”其人。
小组交流,结合开篇第一句话分析作者结尾提及“康乐”的原因。
小组讨论,结合文章内容及作者心理分析作者在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言外之意。
小组内推选一位代表分享探究成果。
过程安排
课堂活动
成果展示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康乐
即谢灵运,他出身高门,容貌出众,可至高位而多次归隐田园、畅游山泽,这一切都使他成为六朝文人心目中“雅好自然”的典范。加上他长于赋诗,将自然美景引入诗歌创作,细致描摹,开创了一代诗风,堪称山水诗的宗匠。
称引谢灵运,有追慕前贤之意。
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作者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我”是又一“与其奇者”,将谢灵运引以为知音,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望与谢灵运比肩的意味溢于言表。
言外之意
任务二:
小组交流,共享搜集到的关于苏轼生平和思想的资料及文章写作背景的资料。
小组合作,借助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抒情性语句分析作者的心境变化。
小组讨论,结合相关资料说说“闲人”的含义。
小组内推选一位代表分享探究成果。
过程安排
课堂活动
成果展示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发生了 “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
八月,苏轼被捕入狱,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苏轼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被贬黄州四年后,即元丰六年,写下《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一生虽屡遭贬谪,但他总能用自己达观的心境在艰难的岁月中发现美好。
成果展示
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夜晚闲游赏月。
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賞,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闲人”
二人的政治处境,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教师点拨
这两篇短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活动小结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等是“知人”,了解写作背景是“论世”,读古诗文只有“知人论世”才能真正领会其思想内涵。
两位作者如此或丰富或复杂的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呢,让我们通过梳理文章行文过程中的表达方式来找一找答案吧。
知识回顾: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请你梳理两篇短文在行文过程中分别用到了哪些表达方式,并借助这个
梳理跟随情境背诵视频背出课文。
课堂活动
合作探究二
过程安排
自主思考:两篇文章分别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判断各个句子的表达方式的,如有不同意见分别说明理由。
小组合作,形成统一的结论,组内成员一起列出梳理单。
选派一位代表展示小组探究成果,再选派一位代表进行背诵展示。
成果展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议论
描写
议论、抒情
成果展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叙事
描写
议论
梳理总结
短文二篇


知人论世
多种表达方式
拓展延伸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点明快哉亭的得名原因。
拓展延伸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
快哉亭还有哪些壮观景象呢?请继续阅读。
请你在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白话散文,要求200字以上。
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