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短文二篇》教案(共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两位作者的基本信息。2.诵读诗歌,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教学难点】诵读诗歌,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山川有大美,而自古以来月就以其阴晴变化呈现不同的美而备受关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陶弘景和苏轼两位大家共同欣赏他们眼中的美景吧。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引入本课相关话题,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1)陶弘景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陶弘景曾任南朝齐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茅山,搜集整理道经,创立茅山派。入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其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并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较深研究。(2)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方面,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之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设计意图:让学生了两篇文章作者的基本信息,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三、初读感知1.听读情境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夕日欲颓(tuí) 沉鳞(lín)竞跃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相与(yǔ)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2.自由朗读,边读边给两篇文章划分节奏。明确节奏: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老师指名,学生跟随情境跟读视频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进行点评。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诵课文,感受两篇文章的美。设计意图:扫除字词障碍,通过反复多样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两篇写景文章所写景物的美好,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过渡:通过刚才的朗诵想必大家也发现两篇文章读起来有些不同了。四、课堂活动(一)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反复朗读两篇文章,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2.过程安排(1)朗读:可采用自己放声朗读/组内轮流朗读等形式,反复朗读两篇短文。(2)小组讨论,总结两篇短文各自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特点。(3)小组合作,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4)小组合作,总结两篇短文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用准确的语言总结出来。(5)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在班级分享小组探究成果。提示:老师可以选择不同的组分别回答《答谢中书书》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特点,《记承天寺夜游》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特点,二者的不同之处,两篇文章分别带给人什么样的美感这4个小问题。3.成果展示预设:这两篇短文在行文风格上有很大不同。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句式自由多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4.活动小结两篇短文一个句式整齐读起来节奏感强,朗朗上口;一个句式自由,充满变化,节奏舒缓。一个有着整齐和谐之美,一个有着散淡自然之美,读来都是一种享受!希望同学们能够多朗读几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两篇短文行文风格上的不同。(二)合作探究二1.探究任务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这两篇文章翻译出来。2.过程安排(1)全班分为4小组,第1、2组负责翻译《答谢中书书》,第3、4组负责翻译《记承天寺夜游》。(2)明确任务后,小组成员默读课文,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3)各自查看注释或工具书,在圈画的字词旁写上其意思。(4)小组合作,逐句梳理文意。(5)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在班级分享小组探究成果。3.成果展示预设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注释:(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4)[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5)[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6)[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他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7)[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教师点拨: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里相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接下来的几句,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人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多彩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狼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人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描绘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这几句是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总体而言,文中所写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所以在最后文章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将此地山水比作人间天堂,应是最大的褒奖和赞美!预设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注释:[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xū)年号(1078-1085)。(2)[户]门。(3)[欣然]高兴的样子。(4)[念]考虑,想到。(5)[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6)[相与]共同,一起。(7)[中庭]院子里。(8)[空明]形容水的澄澈。(9)[藻荇]均为水生植物。(10)[盖]大概是。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教师点拨:文章仅80余字,虽篇幅短小,却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4.活动小结这两篇文章分别描写了山川之美和月光之美,更可贵的是两位作者具有发现美的眼睛和欣赏美的心,希望同学们也能带着发现的眼睛去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并认真地感受美、记录美。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反复朗读了这两篇优美的短文,感受了它们不同的句式、节奏等特点带给我们的不同美感,我们还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了文意,领会了山川之美和月光之美。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的学习兴趣。六、布置作业课后作业1.反复诵读本课课文,尝试跟随情境背诵视频背诵出来。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录制背诵小视频上传到班级群中,展示背诵成果。2.搜集苏轼生平、思想等资料,查阅《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形成自己的资料袋。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第2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2.反复诵读,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2.反复诵读,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短文二篇》,朗读了课文,通过合作探究翻译了全文,同学们能够把这两篇文章背下来了吗?有几位同学举手了,看来是已经背会了这么美的文章光是会背还是不够的,我们要能够对其进行赏析,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品读赏析一下这两篇短文吧。设计意图:勾连旧知,过渡到新课学习。二、课堂活动(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请你从两篇短文中选出你最喜欢的1-2句写景句加以赏析。提示:可以从写景手法角度、修辞角度或情感角度等各个方面进行赏析。2.探究方法(1)默读或默背两篇短文,在书中画出自己最喜欢的1-2句话。(2)从写景手法角度看看该句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景物特点有什么变化等。(3)从修辞角度看看该句是否运用了修辞,分析其好处。(4)从情感角度看看该句是否有情感抒发或情感起伏,是直接表现出来的还是借助景物表现出来的。(5)将自己的答案旁批在书边并举手发言。3.成果展示预设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话是说山峰直入云端,说明山很高;水流可以见底,说明水极清澈。视角从高到底,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汇聚,境界清新。这句中的“入”和“见”字分别带有夸张意味,简洁突出地点明了山水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而且这两句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预设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说“石壁”,见山之陡峭,且呈斑斓之五彩;春夏秋冬,有青林翠竹相伴。这一派绚烂多彩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呈现出勃勃生机。“石壁”是高,竹林是低,画面不仅有了颜色的变化而且有了高低起伏的变化,视角从高处落到低处,与上一句相呼应。预设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清晨,笼罩在树林里的雾气即将消散,林子里的猿猴和小鸟感受到日光的来临,开始此起彼伏地鸣叫起来,这是从听觉角度写景;傍晚,太阳将要下山,潜游在水中的鱼仿佛舍不得太阳的离去,在落日的余晖中,争相跃出水面,这是从视觉角度写景。朝夕变化,景色也跟着发生变化,写景的角度也由听觉转为视觉,可见作者观察极为细致。夕阳之景并没有任何颓废之气,生命的跃动依然充满生机,更显出风景的美妙,也足见得作者对此处山水美景的喜爱之情。预设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是说,月光下的庭院如同被积水充满,清澈透明,竹柏的影子,映于地上,如水藻、荇菜纵横交错。“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明澈,“藻、荇交横”一句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庭中景物,浑然一体,不知是月光化为了积水,还是积水反射了月光。作者仅用18个字,就点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这空灵的境界,也许正是作者彼时心境的写照。4.活动小结两位作者写景各有其特点,陶弘景精于观察却能用简洁的话语从不同角度、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将景物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借助景物抒发内心的强烈赞叹之情;苏轼写景同样寥寥数笔,就把庭下月色的特点完全展露出来,巧妙运用比喻使得景物描写更形象。这些写景手法都值得我们借鉴。设计意图:让学生开展个性化解读,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景美,体会作者写景手法的精妙及对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过渡:两篇文章明明是写景怎么到最后结尾处都提到了“人”呢?(二)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1)《答谢中书书》一文结尾为何提及“康乐(谢灵运)”?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2)结合课下搜集的关于苏轼生平和思想的资料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并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2.探究步骤(1)明确任务:全班分为4小组,第1、2小组负责第一个探究任务,第3、4小组负责第二个探究任务。(2)探究方法任务一:小组成员各自借助注释了解“康乐”其人。小组交流,结合开篇第一句话分析作者结尾提及“康乐”的原因。小组讨论,结合文章内容及作者心理分析作者在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言外之意小组内推选一位代表分享探究成果。任务二:小组交流,共享搜集到的关于苏轼生平和思想的资料及文章写作背景的资料。小组合作,借助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抒情性语句分析作者的心境变化。小组讨论,结合相关资料说说“闲人”的含义。小组内推选一位代表分享探究成果。3.成果展示任务一预设:一般文章,往往在结尾处收束全文,卒章显志。《答谢中书书》结尾提及谢灵运,并非闲笔,而是有其用意。对山水的审美古已有之,但在六朝时人看来,好游山水、善营园林的谢灵运无疑是最值得效仿的对象。他出身高门,容貌出众,可至高位而多次归隐田园、畅游山泽,这一切都使他成为六朝文人心目中“雅好自然”的典范。加上他长于赋诗,将自然美景引入诗歌创作,细致描摹,开创了一代诗风,堪称山水诗的宗匠。陶弘景于文中称引谢灵运,有追慕前贤之意。同时,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作者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这当中也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的又一“与其奇者”,虽然“我”和谢灵运欣赏对象不同,但都能领悟山水之奇,因此将谢灵运引以为知音,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望与谢灵运比肩的意味溢于言表。任务二资料补充: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他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元丰六年,这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苏轼一生虽屡遭贬谪,但他总能用自己达观的心境在艰难的岁月中发现美好,《记承天寺夜游》亦是如此。预设:《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夜晚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賞,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教师点拨:这两篇短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则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遗。“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谓“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4.活动小结通过探究活动,我们对两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了一定的把握,同时在分析情感时我们都提及了作者生平、思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等信息,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等是“知人”,了解写作背景是“论世”,读古诗文只有“知人论世”才能真正领会其思想内涵,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个方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感,体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学习“知人论世”的读文方法,能够从情感方面对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过渡:两位作者如此或丰富或复杂的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呢,让我们通过梳理文章行文过程中的表达方式来找一找答案吧。知识回顾: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三)合作探究二1.探究任务请你梳理两篇短文在行文过程中分别用到了哪些表达方式,并借助这个梳理跟随情境背诵视频背出课文。2.探究步骤(1)自主思考:两篇文章分别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2)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判断各个句子的表达方式的,如有不同意见分别说明理由。(3)小组合作,形成统一的结论,组内成员一起列出梳理单。(4)选派一位代表展示小组探究成果,再选派一位代表进行背诵展示。3.成果展示预设1:《答谢中书书》:议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描写: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议论、抒情: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提示:完成梳理后可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进行背诵,然后点名进行背诵展示。预设2:《记承天寺夜游》:叙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议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提示:完成梳理后可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进行背诵,然后点名进行背诵展示。4.活动小结通过梳理我们发现两位作者所写的文章虽然以写景抒情为目的,但是却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的表达更为丰富,使情感的表达更为准确。希望同学们也能借鉴作者在文章中表达方式的自由切换,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多种表达方式交叉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通过探究活动品析了作者精妙的写景手法,总结了两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学习了作者多种表达方式自由切换的技巧,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能够将作者的写作技巧收为己用,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同时对学生提出希望。四、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跟随情境背诵视频能够熟练地背诵两篇短文,同桌相互检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本节课开头梳理的课文结构掌握文章内容,背诵课文,巩固这种背诵方法。2.课后作业请你在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白话散文,要求200字以上。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由阅读向写作延伸。【板书设计】短文二篇景 情10 / 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