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短歌行》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短歌行》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提起曹操,你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形象?是《三国演义》里 “宁教我负天下人” 的权谋家,是北征乌桓时 “东临碣石” 的统帅,还是写下 “白骨露于野” 的诗人?
历史上的曹操,是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复杂个体。今天,我们通过《短歌行》这杯 “酒”,解码他的忧思与壮志。
导入:曹操的 “多面人生”

短歌行
曹操的壮志与忧思
建安风骨中的英雄情怀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 “契阔”“掇”“哺” 等字词含义,把握四言诗 “二二” 节奏,背诵全诗,体会建安诗歌 “质朴刚健” 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逐节研读,梳理 “时光忧 — 思贤切 — 求贤焦 — 壮志明” 的逻辑脉络,学会分析意象与用典的表达效果。
核心素养目标
全人之美 止于至善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 “慷慨悲凉” 的建安风骨,赏析情感与形式的统一,理解 “以诗言志” 的审美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汉末乱世背景,感悟曹操求贤报国的情怀,传承古典文学中 “家国同构” 的文化基因。
核心素养目标
全人之美 止于至善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他破黄巾、讨董卓、平袁绍,逐步统一北方;同时倡导文学,身边聚集 “建安七子” 等文人。
建安文学摆脱汉赋的浮华空洞,以 “风骨” 著称 —— 内容上反映现实与抱负,风格上慷慨悲凉、直抒胸臆,《短歌行》正是这一文学潮流的标杆之作。
知人论世:英雄诗人与建安风骨
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已统一北方,挥师南下欲扫平孙刘,统一天下。据《三国志》注引记载,此诗可能作于赤壁之战前的军中宴饮。彼时曹操虽势大,但深知 “得人才者得天下”,面对江东人才辈出的局面,他借宴饮赋诗之机,既抒发时光易逝的焦虑,更表达招揽贤才、共图大业的迫切愿望。
创作背景:赤壁前夕的求贤之思
“短歌行” 属汉乐府《相和歌 平调曲》,最初为宴饮时的演唱曲目。“短歌” 与 “长歌” 的区分源于曲调长短,而非诗歌篇幅。曹操突破乐府旧题的题材限制:汉代 “短歌行” 多写宴乐、相思,而曹操将政治抱负注入其中,开创 “借古乐府写时事、抒己怀” 的创作范式,为后世文人乐府诗树立典范。
诗题解析:“短歌行” 的乐府渊源
全诗呈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诵读提示:四言诗需强化 “二二” 停顿(如 “对酒 / 当歌”);第 1 节 “忧思难忘” 沉缓,第 3 节 “鼓瑟吹笙” 轻快,第 8 节 “天下归心” 激昂,通过语调变化传递情感起伏。
原文呈现及诵读提示
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解析:以 “对酒当歌” 的宴饮场景起笔,“人生几何” 直抒时光焦虑;“朝露” 喻人生短暂。“慨当以慷” 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以酒浇愁,实则反衬 “忧思” 之深 —— 这忧不仅是个人岁月之叹,更暗含统一天下的时不我待。
逐节研读(一) 对酒当歌,时光之忧
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解析:化用《诗经 郑风 子衿》中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的相思名句,将原诗对恋人的思念转化为对贤才的渴求。“子衿”(青色衣领)代指贤士,“悠悠” 写思念绵长;“沉吟至今” 刻画诗人因求贤不得而反复思索的状态,情感从 “时光忧” 自然过渡到 “人才忧”。
逐节研读(二) 青青子衿,思贤之切
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解析:引自《诗经 小雅 鹿鸣》,原诗为周天子宴诸侯贤才的乐歌。曹操借 “鹿鸣食苹” 的和谐场景,描绘自己若得贤才,必以礼乐相待的诚意。“鼓瑟吹笙” 的宴饮细节,既展现对贤才的尊重,也暗含 “君臣相和” 的政治理想,与上节 “思贤” 形成 “思念 — 行动” 的递进。
逐节研读(三) 呦呦鹿鸣,宴贤之诚
诗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解析:以 “明明如月” 喻贤才 —— 明月皎洁耀眼,如同贤才的出众才华;“掇”(拾取)字精准写求贤的迫切,而 “何时可掇” 的反问,则道尽求贤不得的焦虑。“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直抒胸臆,将前两节的 “思贤”“盼贤” 推向情感高潮,凸显人才对大业的重要性。
逐节研读(四)明明如月,求贤之焦
诗句: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解析:转向想象中贤才来归的场景。“越陌度阡” 写贤才不顾路途遥远前来投奔;“枉用相存”(屈尊问候)显诗人谦逊;“契阔谈 ”(久别重逢宴饮畅谈)描绘君臣和乐画面。本节以 “喜” 衬 “忧”,通过想象中的欢愉,反衬现实中求贤不得的失落,情感跌宕更显真挚。
逐节研读(五)越陌度阡,盼贤之喜


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解析:以 “乌鹊南飞” 喻乱世中的贤才。“月明星稀” 营造清冷夜景,烘托贤才漂泊无依的处境;“绕树三匝” 写贤才徘徊犹豫,“何枝可依” 的设问暗藏深意 —— 既流露对贤才未遇明主的同情,更暗示自己是贤才的最佳归宿,将求贤的诚意转化为对贤才的关切。
逐节研读(六)乌鹊南飞,忧贤之无依

诗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解析:化用《管子 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以山高海深喻自己容纳贤才的广阔胸怀 ——“不厌高”“不厌深” 强调对贤才的渴求永无止境,无论出身、才能高低,皆愿接纳。短短八字,尽显政治家的气度与格局,为下文 “天下归心” 铺垫。
逐节研读(七) 山海不厌,容贤之量
诗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解析:用周公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洗头、吃饭时多次中断接待贤士)的典故,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礼贤下士的决心。“天下归心” 四字直抒胸臆,将前文的 “思贤”“求贤”“容贤” 升华为 “统一天下” 的终极抱负,收束全诗,尽显英雄气魄。
逐节研读(八) 周公吐哺,天下之志
第一层:个人之忧(第 1 节)——“人生几何”“去日苦多”,忧时光易逝、壮志未酬。
第二层:人才之忧(第 2-4 节)——“思贤 — 宴贤 — 求贤”,忧贤才难觅、求而不得。
第三层:共情之切(第 5-6 节)——“盼贤来 — 忧贤无依”,从 “自我忧” 转向 “为贤忧”。
第四层:壮志之明(第 7-8 节)——“容贤 — 得天下”,以胸怀显格局,以典故明决心,完成从 “忧” 到 “志” 的升华。
抒情脉络:从 “忧” 到 “志” 的情感递进
明月:既是自然意象,更是贤才的化身 ——“明明如月” 写贤才之耀眼,“何时可掇” 写求贤之迫切,“月明星稀” 衬贤才之漂泊,意象贯穿 “求贤” 主线。
酒:连接情感的纽带 ——“唯有杜康” 以酒解时光之忧,“契阔谈 ” 以酒表待客之诚,酒的 “烈” 与情的 “真” 相互映衬,让英雄情怀更显血肉丰满。
鹿鸣:文化符号的转化 —— 从《诗经》中 “宴贤” 的礼仪象征,变为曹操 “招贤” 的诚意载体,赋予传统意象新的政治内涵,体现文化传承与创新。
核心意象:明月、酒、鹿鸣的象征密码
全诗用典自然无痕,实现 “古为今用”:
诗典活用:化用《诗经》两句,一写思贤(《子衿》),一写宴贤(《鹿鸣》),既借经典增强文化底蕴,又规避直接抒情的直白,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
史典明志:“周公吐哺” 典故精准契合政治家身份,无需多言,便将礼贤下士的决心与统一天下的抱负融为一体,说服力远超直白表述。
诸子引义:“山不厌高” 化用《管子》,以哲理名句彰显胸怀,让诗歌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
艺术特色(一):用典的巧妙化用
作为汉代后四言诗的典范,其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
节奏铿锵:严格遵循 “二二” 节拍,如 “周公 / 吐哺,天下 / 归心”,短句急促有力,契合英雄豪情的喷发,读来有金戈铁马之声。
句式灵活:在四言主体中穿插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何枝可依?” 等问答句,打破单调,使节奏张弛有度,如对话般自然。
语言质朴:摒弃汉赋的辞藻堆砌,“人生几何”“去日苦多” 等口语化表达直抒胸臆,尽显建安文学 “清水出芙蓉” 的质朴美。
艺术特色(二):四言诗的韵律风骨
全诗情感起伏形成强烈艺术张力:
忧喜对比:现实中的 “忧思难忘” 与想象中的 “契阔谈 ” 对比,求贤不得的 “焦” 与容贤纳士的 “阔” 对比,情感落差凸显求贤的迫切与诚意。
小大结合:从 “人生几何” 的个人感慨,到 “天下归心” 的宏大抱负,以 “小我” 忧思衬 “大我” 壮志,让英雄形象既有烟火气,又具崇高感。
虚实相生:“明明如月” 的虚写(喻贤才)与 “对酒当歌” 的实写(宴饮)结合,“乌鹊绕树” 的虚景与 “山不厌高” 的实情呼应,拓展诗歌意境。
艺术特色(三):忧乐交织的情感张力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拓展阅读(一):《龟虽寿》原文呈现
《短歌行》与《龟虽寿》同为曹操四言诗代表作,均彰显建安风骨与英雄壮志,但 “志” 的侧重与表达各有不同。
核心主旨上,《短歌行》以 “求贤” 为核心,借思贤、宴贤、容贤的层层铺陈,指向 “统一天下” 的政治抱负;《龟虽寿》则以 “生命” 为切入点,借 “神龟虽寿” 的感慨,凸显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不屈意志。
情感主线上,《短歌行》是 “时光忧 — 求贤切 — 壮志明” 的递进,《龟虽寿》是 “生命叹 — 坚韧显 — 豪情发” 的转折。意象选择上,《短歌行》的明月、乌鹊多关联 “人才”,《龟虽寿》的神龟、腾蛇多关联 “生命”;
语言风格上,前者借典故显委婉豪迈,后者以哲理见直白刚健。
拓展阅读(一):与《龟虽寿》的 “志” 之对比
传承:二者均以 “鹿鸣” 为核心意象,都与 “宴贤” 主题相关,《短歌行》直接引用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延续了 “以礼乐待贤” 的文化传统。
创新:《诗经 鹿鸣》是周天子 “亲诸侯、睦邻邦” 的礼仪乐歌,侧重等级秩序与教化功能;《短歌行》是政治家的个人抒怀,将 “宴贤” 从 “礼仪形式” 转化为 “治国策略”,体现了乐府诗从 “集体创作” 到 “个人言志” 的转变。
拓展阅读(二):与《诗经 鹿鸣》的传承创新
下列对《短歌行》用典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青青子衿” 化用《诗经》,写思贤之情
B. “呦呦鹿鸣” 引自《诗经》,写宴贤之礼
C. “周公吐哺” 用史典,写治国之术
D. “山不厌高” 化用《管子》,写容贤之量
答案:C 解析:“周公吐哺” 侧重写礼贤下士的决心,而非 “治国之术”。
课上练习(客观题)
第 6 节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的象征意义是( )
A. 战乱中百姓流离失所
B. 贤才在乱世中徘徊无依
C. 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D. 夜晚凄凉的景色描写
答案:B 解析:乌鹊象征贤才,“绕树三匝” 写其漂泊无依的状态。
课上练习(客观题)
请结合第 1 节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与第 8 节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及原因。
答案示例:第 1 节以 “朝露” 喻人生短暂,抒发时光易逝的焦虑;第 8 节以周公自比,表达统一天下的壮志。情感从 “忧” 到 “志” 的转变,源于诗人将个人岁月之叹与政治抱负结合 —— 正因为 “去日苦多”,才更迫切地 “求贤”“容贤”,以实现 “天下归心” 的大业,体现了英雄将个人命运与时代使命相连的担当。
解析:需明确 “情感变化轨迹”,再结合诗句分析 “变化原因”,关联 “个人忧” 与 “时代志” 的逻辑关系。
课上练习(主观题)

《短歌行》以 “对酒当歌” 起笔,以 “天下归心” 收束,通过逐节研读可见:全诗以 “求贤” 为线索,将时光之忧、思贤之切、宴贤之诚、容贤之量融为一体,最终升华为统一天下的壮志。
其艺术上巧用典故、善借意象,以四言诗的铿锵节奏承载 “慷慨悲凉” 的建安风骨,既展现了曹操作为政治家的格局,也彰显了其作为诗人的才情 —— 这正是 “英雄诗歌” 的独特魅力。
课堂小结

基础作业(必做):背诵全诗,为每节诗撰写 20 字以内的 “情感批注”(如第 8 节:借周公明志,抒天下情怀)。
提升作业(选做):对比分析《短歌行》中 “酒” 与 “明月” 的意象作用,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文字。
拓展作业(选做):阅读《三国志 魏武帝纪》中曹操 “唯才是举” 令,结合《短歌行》,谈谈你对 “乱世求贤” 的理解(300 字左右)。
作业布置

课后寄语
《短歌行》中的那杯 “酒”,装着曹操的时光焦虑,更盛着他的英雄壮志。愿你读懂 “朝露” 之叹不是消沉,而是惜时奋进的警醒;“周公吐哺” 之诺不是空谈,而是求贤若渴的真诚。愿你以诗为鉴,既怀 “山海不厌” 的胸怀,亦有 “天下归心” 的担当,在时代的征程中,书写自己的 “青春歌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