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提起陶渊明,你会想到什么?是 “采菊东篱下” 的隐士,是 “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傲骨文人,还是 “晨兴理荒秽” 的耕者?
今天,我们透过《归园田居》(其一),走进这位东晋诗人的田园世界,解码他的归隐之由与赤子之心。
导入 :你眼中的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的隐逸之心与田园之美
魏晋风骨中的自然情怀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 “羁鸟”“池鱼”“樊笼” 等字词含义,把握五言诗节奏,背诵全诗,体会其 “平淡自然” 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逐联研读,梳理 “厌官场 — 归田园 — 乐生活” 的逻辑脉络,分析意象与对比的表达效果。
核心素养目标
全人之美 止于至善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 “冲淡隽永” 的魏晋隐逸诗风,赏析情感与场景的融合,理解 “以诗绘境” 的审美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东晋社会背景,感悟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情怀,传承古典文学中 “天人合一” 的文化基因。
核心素养目标
全人之美 止于至善
陶渊明(约 365-427),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末年,社会动荡、门阀专权,他曾几度出仕(任彭泽令等职),最终因厌恶官场污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其诗以田园生活为核心,开创了田园诗派,被誉为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知人论世 —— 诗人与时代
《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作于晋安帝义熙元年(405 年),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次年所作。
此时他 41 岁,历经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的官场沉浮,彻底放弃仕途,回归田园。组诗第一首作为开篇,集中抒发了归隐后的喜悦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 为何 “归园田”
“归园田居” 即 “回归田园生活”,题眼在 “归” 字:
归向何处?—— 远离官场的 “园田”(家乡的田园、自然的怀抱);
为何要归?—— 厌弃 “尘网”“樊笼” 般的官场;
归后如何?—— 躬耕劳作,与自然相融,获心灵自由。
题目直白点出诗歌核心:归隐后的田园生活与心境。
诗题解析 ——“归园田居” 的内涵
原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诵读提示:五言诗强化 “二三” 停顿(如 “少无 / 适俗韵”);前两联沉缓,中间田园描写轻快,末联激昂,以语调传递情感变化。
原文呈现及诵读提示
原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翻译:年少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气质,天性原本就热爱山林田园。
解析:开篇直抒胸臆,点明 “归隐” 的本质是 “本性使然”。“适俗韵” 指迎合世俗的气度,“性本爱丘山” 强调自己天生热爱自然。
以 “少无” 与 “性本” 对比,奠定全诗基调:归隐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对自我本性的回归,为下文厌弃官场做铺垫。
诗句研读(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原文: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翻译:不小心落入官场的罗网里,这一待就是许多年。
解析:“尘网” 喻官场的束缚与污浊,“误落” 一词暗含懊悔 —— 将出仕视为 “失误”;“三十年”(实指十余年,虚指长久)写官场漂泊之久。
此联转折,从 “本性” 转向 “过往”,通过 “尘网” 的负面意象,抒发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凸显归隐的必要性。
诗句研读(二)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原文: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翻译:被束缚的鸟儿眷恋昔日的树林,池中的游鱼思念原来的深潭。
解析:以 “羁鸟”(被束缚的鸟)、“池鱼”(被困的鱼)自比,“旧林”“故渊” 喻家乡田园。
两句用比喻手法,将官场的压抑与对田园的渴望具象化 —— 鸟恋林、鱼思渊,正如自己厌官场、念田园,情感真挚动人。
诗句研读(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原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翻译:在南边的田野上开垦荒地,坚守质朴本性回到田园生活。
解析:“开荒”“守拙” 是归隐后的行动:前者写躬耕的实干,后者表不迎合世俗、坚守本真的态度。
“归园田” 直接点题,标志着从 “厌官场” 到 “践归隐” 的转变,展现诗人主动选择田园生活的坚定与坦然。
诗句研读(四)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原文: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翻译:住宅周围有十几亩田地,还有八九间简陋的茅草屋。
解析:转入田园实景描写,以朴素的数字(十余亩、八九间)勾勒家园轮廓。“方宅”“草屋” 并非豪宅,却充满生活气息。
看似平淡的白描,实则暗含情感:这些寻常景物是 “自由” 的载体,诗人对它们的珍视,正是对归隐生活的热爱。
诗句研读(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诗句:原文: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翻译:榆树柳树遮蔽着房屋后檐,桃花李花排列在厅堂门前。
解析:聚焦家园近景,“榆柳”“桃李” 是田园常见树木,“荫”“罗” 二字生动传神 —— 榆树柳树遮荫后檐,桃花李花排列堂前。
色彩(绿、粉白)与动态(荫、罗)结合,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家园图,尽显田园之美与诗人的惬意。
诗句研读(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原文: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翻译:远处的村庄朦胧隐约,村落里的炊烟轻柔飘荡。
解析:视角转向远景,“暧暧” 写村庄朦胧之态,“依依” 描炊烟轻柔之姿。
由近及远,画面层次更丰富:近处是家园,远处是村落炊烟,勾勒出宁静祥和的田园全景,营造出冲淡悠远的意境。
诗句研读(七)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原文: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翻译:深巷里传来阵阵狗叫,桑树顶端有公鸡在啼鸣。
解析:以听觉补写田园:深巷的狗吠、桑树梢的鸡鸣,打破了画面的寂静,却更显田园的清幽。
“以动衬静” 的手法,让田园场景从 “视觉” 延伸到 “听觉”,更显真实可感,仿佛身临其境。
诗句研读(八)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原文: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翻译:庭院里没有世俗的尘嚣杂事,空寂的屋内满是安闲自在。
解析:从 “写景” 回归 “写心”。“尘杂” 既指庭院的尘埃,更指官场的琐事与俗念;“虚室” 是静室,“余闲” 是归隐后的自在。
此联点明归隐的核心收获:不仅是环境的清净,更是心灵的解脱与闲适。
诗句研读(九)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原文: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翻译:长久被困在官场的牢笼中,如今终于能回归自然本性。
解析:结尾收束全诗,“樊笼” 呼应前文 “尘网”,喻官场束缚;“返自然” 呼应开头 “爱丘山”,点明归隐的终极意义 —— 回归自然本性。
“复得” 二字饱含失而复得的欣喜,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余味悠长
诗句研读(十)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本性之真:“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点出归隐的根源 —— 厌官场、归本性。
渴望之切:“羁鸟恋林”“守拙归田”,写对田园的向往与归隐的行动。
田园之美:绘家园、村落、声响,展现田园的宁静与生机。
心灵之乐:“无尘杂”“返自然”,抒发归隐后的闲适与喜悦。
抒情脉络 :从 “厌” 到 “乐” 的情感递进
“羁鸟”“池鱼”:象征被官场束缚的自己,凸显对自由的渴望。
“尘网”“樊笼”:喻官场的污浊与压抑,暗含对世俗的厌弃。
“丘山”“园田”“榆柳”“桃李”:代表自然与田园,是自由、本真的载体,寄托诗人的理想。
意象对立鲜明,强化了 “归隐” 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核心意象 :自然与束缚的对立
语言朴素:摒弃华丽辞藻,用 “草屋”“狗吠”“鸡鸣” 等日常词汇,如话家常,却饱含真情。
白描见长:“方宅十余亩”“暧暧远人村” 等句,不加修饰直接写景,画面感极强,尽显田园本真之美。
艺术特色(一) 平淡中见深情
对比:“丘山” 与 “尘网”、“羁鸟” 与 “旧林”、“官场” 与 “田园” 的对比,突出归隐的正确性。
比喻:“尘网”“樊笼” 喻官场,“羁鸟”“池鱼” 喻自己,将抽象的情感与处境具象化,通俗易懂。
艺术特色(二)对比与比喻的妙用
《饮酒 其五》
陶渊明〔魏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请比较《归园田居》和《饮酒》在核心主题、意象侧重、情感表达、语言风格方面的不同。
拓展阅读
核心主题:前者聚焦 “归隐行动 + 田园实景”,显厌官乐田之选;后者侧重 “归隐心境 + 自然顿悟”,传超脱世俗之悟。
意象侧重:前者用 “方宅、草屋、鸡鸣” 等具象生活意象;后者以 “菊花、南山、飞鸟” 等抽象象征意象。
情感表达:前者直抒胸臆(懊悔、欣喜);后者含蓄内敛(借场景传心境)。
语言风格:前者质朴平实,近日常叙事;后者冲淡隽永,融哲理于景物。
拓展阅读《归园田居》与《饮酒》对比
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意象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尘网” 喻指污浊的官场
B. “羁鸟” 象征渴望自由的诗人
C. “桃李” 代表世俗的功名利禄
D. “樊笼” 与 “尘网” 含义相近
答案:C
解析:“桃李” 是田园中的树木,象征田园生活的生机与美好,并非 “功名利禄”。
课上练习(客观题一)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中 “自然” 的含义是( )
A. 自然界的山水草木
B. 不受束缚的本性与田园生活
C. 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
D. 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
答案:B
解析:“自然” 既指田园这一自然环境,更指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回归的本真本性。
课上练习(客观题二)
请结合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与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及原因。
答案示例:前两句以 “羁鸟”“池鱼” 自比,抒发被困官场的压抑与对田园的渴望;后两句以 “樊笼” 喻官场,抒发脱离束缚、回归本性的喜悦。
变化原因:诗人从 “身困官场” 到 “辞官归隐”,实现了从 “渴望自由” 到 “获得自由” 的转变,情感的递进体现了他对归隐选择的坚定与满足。
课上练习(主观题)
《归园田居》(其一)以 “归” 为线索,从 “厌官场” 到 “归田园”,再到 “乐自然”,层层递进,展现了陶渊明的赤子之心。
诗歌以朴素的语言、鲜活的意象,将田园之美与心灵之乐融为一体,既彰显了诗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傲骨,也开创了田园诗的新境界,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 “自然之美” 的典范。
课堂小结

基础作业(必做):背诵全诗,为每联撰写 15 字以内的 “情感批注”(如末联:脱樊笼归自然,喜不自胜)。
提升作业(选做):对比分析诗中 “田园实景” 与 “官场虚景” 的差异,写一段 150 字左右的文字。
拓展作业(选做):阅读《五柳先生传》,结合《归园田居》(其一),谈谈你对陶渊明 “归隐精神” 的理解(250 字左右)。
作业布置

《归园田居》中的那片 “田园”,装着陶渊明的厌俗之叹,更盛着他的本真之乐。
愿你读懂 “守拙归园田” 不是逃避,而是对初心的坚守;“复得返自然” 不是懈怠,而是对自由的追求。
愿你以诗为镜,既怀 “爱丘山” 的纯粹,亦有 “守拙” 的勇气,在生活中寻得属于自己的 “心灵田园”。
课后寄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