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红烛》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红烛》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红烛的文化意象
提及 “红烛”,你会想到什么?是婚礼上的喜庆象征,是祭祀时的庄重载体,还是诗词中 “蜡炬成灰泪始干” 的奉献隐喻?
在中国文化中,红烛始终与 “情感”“精神” 紧密相连。
今天,我们将走进闻一多的《红烛》,看看这支红烛如何承载一位爱国诗人的赤子情怀,又如何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
导入

红烛
闻一多的赤子之歌
燃烧自我的理想与担当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诗歌凝练庄重的语言风格,把握格律诗的韵律、句式特点,掌握 “托物言志” 的表达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诗歌从 “观烛”“问烛” 到 “学烛”“悟烛” 的逻辑脉络,建立 “意象 — 情感 — 主题” 的解读路径。
核心素养目标
全人之美 止于至善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象征、拟人等手法的艺术效果,感受新月派 “三美” 理论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闻一多的爱国赤诚与奉献精神,理解近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传承精神内核。
核心素养目标
全人之美 止于至善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兼具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身份。
作为新月派代表,他提出诗歌 “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理论,推动现代格律诗发展;作为学者,他深耕古典文学,著有《唐诗杂论》等;作为战士,他积极投身民主运动,最终为理想献身。
其诗歌兼具艺术美感与思想深度,《红烛》是他归国后创作的首部诗集代表作。
作者简介:诗人、学者与战士
1923 年,闻一多结束美国留学归国。留学期间,他深切体会到海外华人的屈辱处境,也目睹西方文明的弊端;归国后,面对的却是国家积弱、民生凋敝、文化沉沦的现实。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感。
他以 “红烛” 为喻,将个人的理想追求、对民族命运的忧虑,熔铸于诗中,创作了《红烛》,收录于同名诗集,成为其精神追求的宣言。
创作背景:归国后的赤子之思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 —— 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 —— 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诗歌原文及诵读提示
红烛啊!/ 既制了,/ 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诗歌原文及诵读提示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诵读提示:第一节 “红烛啊!” 语调庄重带惊叹;设问句(第二节 “是谁制的蜡?”)语速放缓,含思索感;第三节 “烧吧!烧吧!” 节奏加快,语气激昂;结尾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沉稳有力,重音落 “耕耘”。
诗歌原文及诵读提示
1-4 节 :观烛问烛探本质
第 1 节以 “红烛之红” 与 “诗人之心” 对比,开篇点题,将 “红” 定为赤诚的象征。
第 2 节连续设问,追问红烛的 “躯体” 与 “灵魂” 来源,以及 “烧蜡成灰” 的意义,引发对 “牺牲” 本质的思考。
文本解读(一)
1-4 节 :观烛问烛探本质
第 3 节以 “矛盾!冲突!” 点出红烛的困境,又以 “烧吧!烧吧!” 的呐喊,赋予其唤醒民众、打破禁锢的使命。
第 4 节 “心火发光” 与 “泪流开始” 形成对比,暗示奉献伴随代价。
文本解读(一)
5-8 节 :悟烛学烛明初心
第 5 节解答前文 “流泪” 之疑,将红烛的 “泪” 解读为因 “残风侵光芒” 而焦虑,凸显其坚守光明的执着。
第 6 节转向主动奉献,“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明确红烛 “滋养他人” 的使命。
文本解读(二)
5-8 节 :悟烛学烛明初心
第 7 节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揭示 “牺牲” 与 “创造” 的辩证关系。
第 8 节以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收束,将红烛精神升华为人生信条,完成从 “悟烛” 到 “践行” 的升华。 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二)
从 “咏物” 到 “言志” 的递进
起:咏物点题(第 1 节)—— 观红烛之 “红”,关联诗人之 “心”,奠定托物言志基调。
承:设问探源(第 2-3 节)—— 追问红烛的本质与使命,从 “物理存在” 转向 “精神内涵”。
转:悟烛共情(第 4-7 节)—— 解读红烛 “流泪” 的意义,从 “观烛” 转向 “学烛”,坦露自我追求。
合:言志升华(第 8 节)—— 以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作结,将红烛精神转化为人生信念,完成主题升华。
抒情脉络:
红烛是全诗的核心象征载体,内涵丰富:
① 色彩之 “红”—— 象征爱国赤诚、革命热血与赤子之心;
② 燃烧之 “蜡”—— 象征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烧蜡成灰” 即投身理想的付出;
③ 发光之 “火”—— 象征追求光明、唤醒民众的理想与使命;④ 滴落之 “泪”—— 既指蜡泪,更象征坚守使命的焦虑、奉献的代价与对民众的悲悯。
核心意象:红烛的多重象征内涵
象征:红烛贯穿全诗,既是具体物象,更是精神符号,将抽象的 “奉献”“理想”“赤诚” 转化为可感的形象,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
拟人:“着急得流泪”“何苦伤心” 等句,赋予红烛人的情感与心理活动;“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以呼告语气,将红烛视为可对话的对象,拉近情感距离,强化共鸣。
艺术手法(一):象征与拟人
设问:第 2 节 “是谁制的蜡?”“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等设问,既引发读者思考,又推动诗歌从 “观烛” 到 “悟烛” 的逻辑递进,使抒情脉络更清晰。
反复:“红烛啊!” 在诗中反复出现 8 次,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既是对红烛的深情呼唤,也标志着情感的层层深化;“烧吧!烧吧!” 的重复,强化了红烛的决绝与力量。
艺术手法(二):设问与反复


全诗严格践行闻一多提出的 “三美” 理论:
① 建筑美 —— 每节行数相近(多为 5-8 行),句式整齐,排版匀称,如建筑般规整;
② 音乐美 —— 押韵工整(如第 1 节 “烛 / 色”、第 2 节 “体 / 魂 / 出”),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
③ 绘画美 ——“红” 的色彩贯穿全诗,画面感强烈,“培出慰藉的花儿” 等句更勾勒出具体意象,视觉与情感交融。
形式特征:新月派 “三美” 的实践
全诗以红烛为媒介,凝聚三重核心情思:
① 爱国赤诚 —— 以 “红烛之红” 喻 “赤子之心”,抒发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强国愿望;
② 奉献精神 —— 赞美红烛 “烧蜡成灰”“脂膏流人间” 的自我牺牲,体现为理想献身的决心;
③ 使命担当 —— 以 “烧破世人的梦”“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彰显知识分子唤醒民众、践行理想的责任意识。
主题情思:赤诚、奉献与担当
下列不属于《红烛》中 “红烛” 象征内涵的是( )
A. 爱国赤诚 B. 自我牺牲 C. 消极避世 D. 追求光明
答案:C 解析:红烛的核心是积极的奉献与追求,“消极避世” 与诗歌主旨完全相悖。
课上练习(客观题)
闻一多提出的诗歌 “三美” 理论不包括( )
A. 音乐美 B. 绘画美 C. 形式美 D. 建筑美
答案:C 解析:“三美” 指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形式美” 是笼统概念,非具体理论范畴。
课上练习(客观题)
请结合第 5-6 节,分析 “红烛流泪” 的内涵与诗人的情感态度。
答案示例:第 5 节 “着急得流泪” 将泪解读为红烛因 “残风侵光芒” 而焦虑,体现其坚守光明的执着;第 6 节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将 “流泪” 转化为主动奉献。诗人借红烛的 “泪”,抒发对理想受阻的忧虑,以及愿如红烛般主动奉献的坚定态度。
解析:需结合具体诗句,先解 “泪” 的表层(蜡泪)与深层(情感象征)内涵,再关联诗人的自我投射与情感表达。
课上练习(主观题)
同:均以 “蜡炬成灰” 为意象,借蜡烛燃烧象征奉献与付出。
异:李商隐《无题》中 “蜡炬成灰泪始干” 侧重爱情的忠贞与执着,情感指向个人情爱;
闻一多《红烛》则将 “蜡炬” 升华为爱国、奉献的精神符号,情感指向民族命运与社会使命,更具时代性与社会性。
拓展对比:与李商隐 “蜡炬” 的异同
本节课围绕《红烛》展开全面解读:
通过文本逐节分析,理清 “观烛 — 问烛 — 悟烛 — 学烛” 的抒情脉络;
通过意象剖析,把握红烛的多重象征内涵;
通过手法与形式赏析,体会新月派 “三美” 理论的实践;
最终落脚于主题,感悟闻一多的赤诚、奉献与担当。
核心在于理解 “托物言志” 的写法 —— 以具体物象承载抽象精神,让诗歌兼具艺术美与思想力。
课堂总结
基础作业(必做):摘抄诗中体现 “三美” 理论的诗句,任选 1 种 “美” 分析其表达效果(200 字左右)。
提升作业(选做):对比《红烛》与《死水》(闻一多作)的意象选择与情感基调,写一段短评(250 字左右)。
拓展作业(选做):以 “___如灯” 为题(补全意象,如 “理想如灯”“信念如灯”),写一段 100 字左右的小诗,模仿《红烛》托物言志的手法。
课后作业
百年前,诗人以红烛明志,在黑暗中守望光明;今日,这簇烛火仍在我们心中摇曳。愿你我能读懂那滴 “着急的泪” 里的执着,承袭那份 “培出慰藉之花” 的热忱,将红烛的赤诚与坚守,化作前行路上的微光:在学习中锤炼品格,在担当里践行理想,让这束跨越时代的烛火,永远照亮追光的脚步。
课后寄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