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4 古诗三首第 2 课时课时目标 1.认识“径、斜”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5个字。2.迁移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山行》《夜书所见》,默写《山行》。执教时间 2025年 月 ___日前置学习 1.搜集资料:三首古诗作者:刘禹锡,苏轼,叶绍翁2.想一想:古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一、复习回顾 1.教师提问: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预设:借助插图、结合注释、查阅字典、联系生活、想象画面。2.教师引导回顾《望洞庭》 回忆:说出学习古诗的方法。二、迁移方法,学习,《山行》 3..教师导入:这节课我们迁移运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来学习《山行》。教师板书诗题《山行》。4.了解诗人杜牧。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著有《樊川文集》。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5.读好古诗,读出节奏。(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山 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6.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再次朗读古诗,试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和小组成员交流。(1)解诗题。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理解“山行”的意思就是“在山中行走”。(2)交流“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①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寒山”的意思是深秋时节的山。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斜”的意思是山间小路弯弯曲曲。③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画面。预设: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2)交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课件展示霜叶与二月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霜叶比二月花还要红的景色。③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画面。预设:停下来是因为喜爱这傍晚枫林的景色,经霜的红叶比二月里开的花还要红。(3)指导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7.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诗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呢?预设:诗人面对美景,内心充满对大自然的喜爱。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2.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3.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坐”的意思是因为,查阅字典了解“于”的意思是比。4.小组内讨论。三、迁移方法,学习,《夜书所见》 1.教师引导:接下来我们迁移运用学习到的方法,一起来学习《夜书所见》。教师板书诗题《夜书所见》。2.了解诗人叶绍翁。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诗人。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3.读好古诗,读出停顿,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并圈画出描写秋天的景物。4.自学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再次朗读古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并说说从诗中看到了哪些画面。(2)学生汇报交流诗句的意思及看到的画面,教师相机点拨指导。夜书所见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就是在夜晚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①借助注释了解“萧萧”在这里形容风吹梧桐树叶发出的声音;“客”说明诗人身在异乡。②教师相机指导:这两句诗是写景,其中“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客情”即游子的思乡之情。可见诗人是触景生情。③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并想象画面。诗意: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①借助注释了解“挑促织”及“篱落”的意思。②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挑”:“挑选、挑剔”等词语中的“挑”读tiāo;在文中读“tiǎo”,可以组词“挑战、挑灯”。适时出示“挑促织”的图片,顺势让学生理解“挑促织”就是“拨弄蟋蟀”。③课件出示“促织”“篱落”“一灯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诗人描写的景物。④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并想象画面。诗意: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3)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由悲到喜的变化:第一句中的“寒”尽显寒冷凄凉之意,转到第三句中的“挑促织”,则是一派温馨快乐。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4)指导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5.合作探究。教师引导: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预设: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1.学生自由练读。全班齐读。2.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描写秋天的景物。小组讨论。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1)可以根据注释学习理解古诗大意。(2)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感情。2.主题概括。《夜书所见》这是一首纪行诗,写了诗人行于江上,眺望江边的见闻感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3.拓展延伸。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教学设计尾页作业设计 1.基础题:书写《硬笔习字册》本课的字词句,完成《补充习题》中的练习。2.提高题:根据古诗内容填空。《赠刘景文》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说明了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 )时节,以此勉励朋友( )。3拓展题:根据诗意写诗句。(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板书设计 寒山石径 山 白云人家 色彩鲜明 行 晚秋枫林 生机盎然 叶红于花 夜 梧叶送寒声书 秋风动客情 秋风吹动思绪所 儿童挑促织 灯火唤起乡情见 篱落一灯明网络资源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