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新课导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铭记历史,捍卫和平。每年的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我国政府坚持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呢?公祭,指政府或公共团体为向英灵、逝者表示致敬、缅怀、哀悼所举行的祭奠。1.理解文章观点把握其思路,感受文章体现出来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2.掌握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3.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培养正视历史、热爱和平的情感。学习目标资料链接南京大屠杀指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 ,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学术界认为开始于12月5日 )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主要特征为:①导向正确;②就事论理;③新闻性强;④有的放矢;⑤科学合理;⑥便于传播。新闻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一般议论文或理论文章的重要特征。文体知识阐述立场观点预习检测宝鼎( ) 国殇( ) 初衷( )杀戮( ) 篡改( ) 呓语( )遁形( ) 矢志( ) 铭记( )缅怀( ) 彰显( ) 磅礴( )惨绝人寰( ) 振聋发聩( )dǐnɡshānɡzhōnɡlùcuànyìdùnshǐmínɡmiǎnzhānɡpánɡ bóhuánkuì预习检测国殇:惨绝人寰:杀戮:篡改:呓语:辱没:遁形:彰显:磅礴: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泛指死难的军民。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杀害(多指大量地),屠杀。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梦话。玷污,使不光彩。隐藏形体。鲜明地显示。(气势)盛大。沧海桑田:一以贯之:缅怀:振聋发聩: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预习检测1.课文以《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1)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2)标题简明、醒目,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初读课文2.朗读全文,注意感情第1段开头部分适合使用庄重的语气,背景内容适合低沉的陈述语气。第2段应表达出肯定赏识的语气或情感。第3段应充满愤慨。第4、5段根据语意用或平稳、或昂扬、或激愤的陈述语气。末段应使用坚定的语气读。初读课文这篇新闻评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请找出原文并进行简要概括。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我们要牢记历史,维护和平。初读课文3.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每部分大意。第一部分(1):引出评论的话题,概述第四个公祭日悼念死难同胞的情形,指出中国人民是永远牢记历史、维护和平与正义的。第二部分(2-4):概述世界各地的正义人士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活动,揭露和批判日本右翼妄图辱没真相的丑恶行径,指出正义力量的强大,历史是不会被忘记的。第三部分(5-6):总结、号召,强调我们会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开创未来,以捍卫世界的和平。初读课文文章开头引用国家公祭鼎上的铭文有什么作用?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中语句引出评论的话题,开篇显示出一种庄重的气氛,吸引读者的关注。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表现力。插叙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读第②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内容: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以不同的方式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做法,具体说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结构:承接上文,具体阐述全世界正义之士的表现,印证前文。读第③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内容: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结构: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严峻的形势。读第④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去掉。因为这一部分用两个事实具体说明了正义的力量对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的反击,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一方面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和平之城”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读第⑥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内容: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的力量。作用:表达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意义以及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升华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①事实论证。本文列举了大量的、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这些事例有时间、地点、人物,真实可靠,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②对比论证。把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与日本右翼分子的行为作对比,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颠倒黑白、丧失天良的狂妄嘴脸,突出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热爱。把“恐怖之城”南京与“和平之城”南京作对比,通过南京的变化突出和平的珍贵,表现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热爱和追求。③引用论证。文中引用一些资料,如“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等,使论说更具有权威性和大众性,增强了说服力。文中选取了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外的事例进行阐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一方面使文章能够更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说明证据确凿,从而表明文章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引用国外材料,更能展现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从而表达铭记历史、维护和平是世界性的,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响应。试简要分析这篇时评的论证思路。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举行第四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认历史的丑态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课堂小结本文就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这一新闻事实发表评论,指出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共同的记忆。通过全世界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活动与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顽固态度相对比,强烈谴责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无耻行径,表达了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与磅礴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