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案(共两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案(共两课时)

资源简介

古诗三首:望洞庭 山行 夜书所见 教案(共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庭、磨”等生字,读准多音字“挑、磨”,会写“径、霜”等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想象诗中描绘的秋景。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想象诗中描绘的秋景。
【教学过程】
(一)任务一:古诗导入 读懂诗题
活动一:读诗导入 激发情感
1.教师出示学生学习过的古诗,学生自己读古诗。
(1)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3)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学生猜出古诗对应的季节,教师可引导学生简单描述画面。
3.评价:能够准确找出古诗描写的季节可获得四颗星。
4.导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古诗源于生活,记录生活,四季各有其对应的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看看诗中都为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季节。
活动二:比较诗题 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朗读诗题,借助题目,说一说三首古诗分别是什么内容?
2.学生解释诗题,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发现:“望洞庭”的意思是看洞庭湖的景色,点明诗歌的描写对象——洞庭湖。“望”:诗人是站在远处观赏洞庭湖。“山行”:在山上行走,诗题中的“山”表明了地点。“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在夜晚书写所看到的景物,“夜”告诉我们时间。
3.评价: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题可获得3颗星。
4.小结:“题为文眼”,从诗题中可以提取很多关键信息,读懂了诗题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读懂诗歌。
(二)任务二:整体感知 触摸秋天
活动一:诵读古诗
1.情境诵读
播放《望洞庭》《山行》《夜书所见》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自由读诗
(1)随文识字。随文出示三首古诗中加拼音的生字。
(2)要求:自由读三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读诗
指名学生读三首古诗,相机正音。提醒学生注意“斜”读“xié”。注意诗中多音字”“磨”,在诗中读“mó”,在词语“磨盘”中读“mò”。“挑”在诗中读“tiǎo”,在词语“挑选”读“tiāo”
4.读好节奏
指导学生读好三首古诗的节奏。三首古诗都是七言绝句,七言诗句通常采用“二二三”或“四三”节奏划分。
5.互读古诗
(1)要求:
①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②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评价:能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获得一颗星;能够读出节奏可获得2颗星。
6.集中识字
(1)出示课本上会认的生字。
出示:庭、未、磨、斜、萧、挑、促
点拨:“庭”要读后鼻音,“促”要读平舌音,“挑、磨”为多音字。
(2)学生先自读,随后指名读,再让学生带读,最后全班齐读。
过渡:在正式理解古诗意思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我们今天的三位诗人吧!
活动二:知人论世
1.教师请学生介绍这三位诗人中自己最喜欢或最了解的一位。学生介绍完,教师适时点拨、补充一些关键信息。
(1)杜牧(803-852),大家好,我是唐代诗人杜牧,字牧之。我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有《樊川诗集》。
(2)苏轼(1037-1101),大家好,我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我的代表作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3)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大家好,我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我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代表作《游园不值》,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活动三:猜读季节
1.全班齐读古诗。
2.请你猜一猜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发现的?
3.生思考,交流。
4.小结:诗中出现了一些和秋天有关的词语。如“秋月”“霜叶”“秋风”,由此可知这三首诗写的都是秋天的景色。这些都是我们一眼能发现的,但是如果想真正领略诗人笔下的秋天,还需要我们走进诗中,用心品读,细细发现。
评价:能够准确猜读出季节并且说出理由可得2颗星
过渡:同学们,你们是否也像我一样好奇:当不同的诗人,面对同一季节——秋时,所作之诗,会有何不同呢?(板书:不同诗人)
(三)任务三:引导学诗,欣赏秋景
活动一: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点拨1:
借助注释理解“洞庭”是“洞庭湖”的意思,联系上文理解“两相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潭面”指的是“湖面”。联系生活实际“镜未磨”指的是“没有打磨的铜镜”。老师补充资料“山”指的是“君山”,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山水翠”的意思是洞庭湖山水苍翠。
诗意: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风平浪静,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像白银盘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点拨2:
借助注释理解“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的意思,“生”是“产生、生出”的意思,“坐”是“因为”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借助插图理解“斜”是指山间小路弯弯曲曲。结合图片、联系上文的“枫林”可以知道“霜叶”指的是深秋经霜变红的枫叶。(根据学生情况酌情讲解:“径”是“小路”的意思,“晚”是“傍晚”的意思,“于”是“比”的意思。)
诗意: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点拨3:
利用注释理解“萧萧”是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挑”是“用细长的物件拨”的意思,“促织”俗称蟋蟀,也叫蛐蛐,“挑促织”就是拨弄蟋蟀的意思。“篱落”是篱笆的意思。。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3.评价:我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的词语可得3颗星
过渡:秋景的描绘离不开秋天的典型景物。这三首诗中的秋景中都出现了哪些典型景物呢?
活动二:寻秋之景
1.三首诗都描写了怎样的秋景?
学法提示:
(1)自由诵读古诗,圈出能看出诗中描写季节的关键字词。
(2)联系古诗的标题、插图和注释以及古诗的大意进行分析。
2.教师指名回答
点拨1:
(1)《望洞庭》中圈画“秋月”“镜未磨”,分析这是秋湖之景。(板书:望洞庭—秋湖之景)
(2)引导学生想象秋叶洞庭湖秋景画面: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像白银盘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萝)。感受八百里洞庭在诗人的眼中是如此美妙,读出秋夜洞庭湖之景的宁静柔和之美。
点拨2:
(1)《山行》中圈画“寒山”“霜叶”,分析这是秋山之景。(板书:山行——秋山之景)
(2)《山行》中圈画出“霜叶红于二月花”,提醒学生这里将“霜叶”和“二月花”进行对比。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于深秋之时在秋山上看见经霜的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艳,秋景在诗人眼中并不衰败,充满着无限生机。
点拨3:
(1)《夜书所见》中引导学生圈画“萧萧梧叶”“秋风”“促织”,分析这是秋夜之景。(板书:夜书所见——秋夜之景)
(2)《夜书所见》中引导学生分析诗人于秋日夜晚看见秋风吹动梧桐叶,听见传来的阵阵寒声,又看见篱笆旁的灯火,便料想儿童会在灯下挑促织,秋景在诗人的眼中是凄凉孤寂的。
3.再次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从刘禹锡的“白银片里一青螺”宁静澄澈的秋湖之景到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充满生机的秋山之景,再到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的秋夜之景,不同的诗人,为我们记录下了不同的秋景,让我们带着自己对秋景的想象和理解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相机板书:不同秋景)
(四)书写指导
(1)教师出示“庭、相、未、寒、径、斜、枫、霜、挑、深、落”这些生字并引导学生观察,交流书写注意点。
点拨:
①“相、径、斜、枫、挑、深”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斜”的左边部分最后的捺都要变成点,右边部分都要写得稍长一些。
②“寒、霜、落”是上下结构的字。上下两部分要尽量写得紧凑一些,横画要保持均匀。
③“未”是独体字,注意第一横短,第二横长。“庭”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2)学生练写,师生共评。
(五)课堂小结
小结:这三首诗虽同为描写秋季的诗,但诗人不同,描写的内容也不同。这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这首诗的诗文大意,初步感知了秋景。下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诗中的秋景,品味诗中的情感。
(六)课后作业
画一画:展开想象,按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秋景图。
【板书设计】
望洞庭——秋湖
不同诗人 山行——秋山 不同秋景
夜书所见——秋夜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诗句、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结合诗句、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
任务一:复习回顾 诗韵秋意
活动一:诵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活动二:根据上节课圈画的描写秋天景致的词语,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大意。
过渡: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当不同的诗人面对秋天时,他们的所见之景、所作之诗各不相同。诗人往往以诗来抒情。不同的诗,其创作背景也各不相同。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三首诗的创作背景,带着对他们创作背景的了解,再次走进这些诗,来理解诗中所蕴含的不同情感。(板书:边复习边补充上节课的板书,在原板书基础上补充板书——不同情感)
活动三:了解背景
(1)《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刘禹锡因贬谪而途经洞庭湖,正值秋天,湖面月光皎洁,景色宜人,这一切都深深吸引了他。
(2)《山行》是杜牧秋登寒山,有了充满诗意的发现时所创作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3)《夜书所见》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当时,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任务二:读懂秋语 感悟诗情
活动一:聚焦景物 体会诗情
1.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这个季节带给人怎样的感受?
点拨:学生交流印象中的秋天及自己对秋天的感受,重点关注两种体验:
秋天是成熟、收获的季节,带给人喜悦和快乐的感觉。
秋天是萧条、衰败的季节,带给人冷清和凄凉的感觉。
2.评价:能够说出自己印象中的秋天及对秋天的感受可得2颗星
3.聚焦诗中有关秋天的景物,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不同情感,读出其中的情感。
学法提示:
(1)分别圈出诗中能让人感觉冷清凄凉和喜悦快乐的秋天景物。
(2)小组交流,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点拨:
(1)分别圈出诗中能让人感觉冷清凄凉和喜悦快乐的秋天景物。
预设:带给我们萧索、凄凉感受的词语有:寒山、萧萧梧叶、寒声、秋风;带给我们温暖感受的词语有:无风、白银盘、一青螺、二月花、儿童挑促织。
(2)组织小组交流,指导点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思考1:《望洞庭》
①《望洞庭》中,刘禹锡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打磨的铜镜呢?
点拨1:提醒学生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洞庭湖”比作“未打磨的镜子”,分析诗人刘禹锡是在夜晚观赏洞庭湖,在月光映照下,湖面朦胧一片,而未经摩擦过的铜镜应该就是这种模糊的感觉。引导同学想象画面: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多么宁静啊!
②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点拨2:《望洞庭》中圈画“白银盘里一青螺”,引导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是使用白银做的银光闪闪,再想象在盘里放一个青螺。这时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分析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这时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诗人看到湖面,想到未打磨的镜子,想到白银盘,看到远处的君山,想到青螺,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对祖国山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在感悟诗人对洞庭秋景的沉醉与赞美之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望洞庭》。前两句朗读时,语速要放慢,声音轻柔舒缓,读出宁静之美。后两句应读得稍快些,语调上扬,带着一种惊喜与赞叹之情,突出诗人对眼前美景的由衷喜爱与赞美。
引导思考2:《山行》
①为什么说是“寒山”,而不说是“秋山”?
点拨1:“寒山”更符合秋天的特点,高度凝练,道出了秋天带给人的普遍感受——冷清凄凉。
②为什么说“霜叶红于二月花”?
点拨2:寒冷的秋天里,枫叶却比二月花还要红,枫叶的火红一扫秋之冷清,由此可见诗人所感受的秋天令人喜悦快乐,是十分温暖的,诗人是喜爱和赞美秋天的。
在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指导要点:前两句画面意境悠远,可以读得稍慢些;后两句应读得稍快些,语调高昂,读出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引导思考3:《夜书所见》
引导思考1:
①为什么萧萧梧叶会送来寒声,江上秋风会动客情?
点拨1:秋天本就清冷,秋风吹在客居他乡的人身上,加重了身上和心里的凉意。此时,听到的寒声,怎能不撩拨起内心凄凉孤寂、思念的情思呢?
②引导思考2:“知有儿童挑促织”,诗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点拨2:“儿童挑促织”这一寻常、温馨的画面使诗人原本就被秋日、秋风撩拨起的凄凉孤寂的情感又加重了一重,诗人会愈发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
引导学生体会并读出诗人客居他乡、漂泊在外时,内心的凄凉孤寂和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前两句,要读得舒缓、低沉一些。后两句,语调可以明快些,读出温暖的感觉
5.教师对小组交流进行评价,评价要点:是否抓住景物,结合诗句,联系生活来体会诗中的情感;合作朗读的表现如何。
评价标准 小组评价 班级评价
能够圈画让人感觉冷清凄凉和喜悦快乐的秋天景物
能体会诗中情感
能朗读出情感
活动二:比较异同 读懂秋语
1.再读三首古诗,比较发现三首古诗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2.交流分析。
相同点:三首古诗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
不同点:诗人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感情也不同。刘禹锡抒发的是对洞庭湖秋景的由衷赞美,杜牧感受到秋天的生机与活力,抒发的是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叶绍翁则抒发了身在异乡的自己对家乡的追忆和思念。
活动三:背诵积累 提升认识
(1)在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2)开展“看画面,背古诗”活动,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
教师播放情境课文(背诵版),学生跟着情境课文,尝试背诵。
小结:在不同的诗人眼中,同样是秋天,但看到的秋景却不一样。不一样的秋景表达了诗人不一样的情感,诉说了诗人心中不一样的情语。“一切景语皆情语”,当我们读懂了这些“景语”,才能更好地读懂诗歌,读懂诗人。
评价:能够背诵三首古诗可得3颗星
三、课堂小结
小结:言为心声,诗如其人。不同的诗人,面对秋天,描绘出了不同的秋景,抒发出了不同的情感。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像这些细心观察和记录生活的诗人一样,用文字表达心声,品味出生活的滋味。
四、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对比《枫桥夜泊》里有关秋天的描写和其中所表达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
1.背诵《望洞庭》《山行》和《夜书所见》。
2.默写《山行》。
【板书设计】
望洞庭 ——秋湖
不同诗人 山 行 ——秋山 不同秋景 不同情感
夜书所见——秋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