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学习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导入: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黄州写下四篇千古名作: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简介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背景链接文体知识“记”是通过记事、记物、记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见解的一种文体,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柳宗元《小石潭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等都是“记”中的名篇。整体阅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分文章节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请解释下列句中标红的字①月色入户:②欣然起行:③念无与为乐者:④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⑤怀民亦未寝:⑥相与步于中庭:⑦相与步于中庭:⑧庭下如积水空明:⑨盖竹柏影也:⑩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门高兴的样子考虑,想到于是,就睡觉共同,一起院子里形容水的澄澈大概是只是翻译句子①相与步于中庭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院子里(月光)像积水一样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重点字词详解寻张怀民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寻找高兴地想 ……的人于是共同,一起、散步睡觉交错纵横原来是只是、罢了第一部分(前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第三部分(第五句)议论: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你觉得“月色入户”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入”字用得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人为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解衣欲睡”是说长夜寂寥,百无聊赖。“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生动,欢欣之情溢于言表。请赏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字,隐含知音难得之感慨,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活动,由欢欣转入思考,感情因之显得跌宕起伏。“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郁寡欢之情。“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中的“亦”说明了什么?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如“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友情深厚。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闲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与怀民于庭中散步欣赏月下美景此时苏轼的心境如何?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心境,结合背景,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小结文章短短85字中交杂着苏轼内心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漫步的悠闲和赏月的欣喜,但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即在于他能够从官场的失意转变为大自然的欣赏者,他能够从这美丽的月色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由此可以看出苏轼性情中的乐观、豁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