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知人论世尚武力,重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这就是“战国”,是诸侯之间争斗不息、兼并不断的时代,是黎民百姓命如草芥、灾难深重的时代。“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史记-孟子荀卿传》)齐国在东方诸国中实力强大,齐宣王的父亲齐威王曾经两次大败魏军,并以善于纳谏著称,有“战胜于朝廷”之美誉。《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当时,齐宣王想仿效齐桓公、晋文公谋图霸业、统一天下,并以此询问孟子。但孟子却围绕“行王道”“弃霸道”的主题与齐宣王展开了一场论辩。本文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是古代论辩文中的杰作。齐桓:齐桓公(公子小白)春秋五霸之首。晋文:晋文公(姬重耳),第二位春秋霸主。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史记》齐宣王其人齐宣王:(约前350年~前301年),妫guī姓、田氏,名辟彊,战国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乘机发兵干涉。只50天就攻占燕国都城蓟jì(今北京),几乎灭亡燕国。滥竽yú充数稷[jì]下学宫他有一个梦想:如齐桓公一般,称霸诸侯,做威风的盟主。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位于齐国国都临淄[lín zī](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为黄老之学。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孟子思想(1)民本思想:孟子思想精华所在。孟子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思想(2)仁政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①养民,一要制民之产,即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即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即主张薄税轻敛。②教民,即向人民施以教化。孟子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孟子思想(3)王道: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所谓“王道”,即像商汤、周文王那样“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优以天下”。(4)性善: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孟子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他们的人性却是统一的,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王道”与“霸道”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1.提出论题,即齐宣王问霸业,孟子转向王道;2.论证王道的核心是仁政;3.通过比喻(举羽毛,挟泰山等)说明不为与不能的区别;通过对比阐明霸道之弊和王道之利。4.提出具体的仁政措施,如制民之产、道德教化等;5.总结王道的好处,对比霸道的弊端。篇章结构:引题-立论-驳论-建构-升华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①析“仁术”【以羊易牛之例证】②析“不为”③析“大欲”【百均一羽与秋豪舆薪之比喻】【挟泰山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之比喻】【缘木求鱼之比喻】【楚人胜邹人预测】发政施仁,王天下【制民之“恒产”“谨庠序之教”】齐桓晋文之事第一层孟子巧妙地将齐宣王以“霸道”开端的话题转向谈论“王道”。(避而不答;转移话题) 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第二层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 的思想基础。第三层如“一羽不举”“舆薪不见”“折枝不能”,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第一部分小结论证方法——比喻、对比劝说策略——攻心战术第一部分(开头1至“王请度之”20),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1、掌握对方心理,进而因势利导。论辩技巧总结2、把握对方的漏洞,而又主动排解。3、运用比喻,阐述浅显道理。4、正反对比,突出后果。5、排比句式,增强语势。“亚圣”话术:“转”——婉言“转”之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 第一层王提出“兴甲兵”是为“求大欲”,孟子追问其大欲。第二层指出行霸道如“缘木求鱼”“邹楚之战”,指出其危害。第三层提出“反其本”“发政施仁”的主张,并描绘美好前景。第二部分小结论证方法——比喻类比劝说策略——晓以利弊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21至“孰能御之”33),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1.铺陈排比,迂回包围迫使齐王说出“吾不为是也”,直言道出齐王“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论辩技巧总结2.比喻手法:“缘木求鱼”比喻“霸道”不可行;3.类比说理:以邹与楚战说明霸道不可得天下。4.第一层阐述百姓“无恒产而有恒心”之难第二层阐明“明君制民之产”“然后驱而之善”第三层提出“反其本”,使黎民不饥不寒,知孝悌第三部分小结论证方法——假设论证劝说策略——层层深入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34到篇末35),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以两组排比句对比说出古之明君与今之昏君在生产和教化两方面的不同做法,进而又以排比句展示“王道乐土”的美好图景,且又一一对应,整齐严密。论辩技巧总结孟子齐宣王王道霸道谈话的技巧:如何说服别人心理共鸣(同理心与尊重)、认知障碍与突破、利弊诱导4.孟子:王道1、中心观点:2、具体实施措施:①推恩②制民之产③教民以礼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让民众在道德方面有比较高的境界,通过教化驱使人们向善养民富民教民基础:君王有“不忍之心”,即“仁心”。方法: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目的: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保民而王。分析孟子论述的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以羊易牛”。2、比喻论证:“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比喻百姓不见保“缘木求鱼”比喻“霸道”不可行3、对比论证:恩足以及禽兽——功不至于百姓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挟太山以超北海——不能为长者折枝4、引用论证: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5、假设论证: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6、类比论证:邹人与楚人战——齐国以一服八本课成语秋毫之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不见舆薪:看不见一车柴禾。比喻不下功夫去做。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发政施仁:发布政令,实施仁政。放辟邪侈:指肆意作恶衣帛食肉:穿着精美的丝绸服装,吃的是肉食。形容生活富裕。不饥不寒:不挨饿受冻,生活不愁温饱。论辩艺术层层深入,逻辑严密孟子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展开论述:引导齐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第一步:引导齐宣王认识到自身有“不忍之心”,具备了实施“王道”的基础。第二步: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并且进一步说明实行王道要“推恩”。第三步:列举了霸道的危害。从而让齐宣王说出自己的“大欲”。第四步:阐明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第五步:巧妙地转移话题送上“道德绑架体验卡”降维打击,精准拿捏齐宣王欲称霸天下之心用“霸道”的野心,种下“王道”的种子“画饼经济学”:霸道如镜花水月,唯有王道才能让民心“如水就下,沛然莫之能御。”4.4.思考:孟子政治主张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这种理想对当时的社会来说又有什么意义?(1)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社会。(3)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来说具有积极意义。当时的人民正处在七雄征战,“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这种水深火热的环境里。孟子主张保护人民,推行仁政,提出制民之产的建议;希望人民分得田地,人人不饥不寒,老年人可以衣帛食肉,青年人有入学受教育的机会。这些理想,正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具有人道主义精神。(2)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