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 第一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 第一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语文园地一》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知道要主动积累这样的词句。
2.能初步了解并说出“摇头晃脑、面红耳赤”等成语的结构特点,并积累这样的成语。
3.能根据语句表达的意思,读出恰当的重音,学习基本的朗读技巧。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导入:时光机转呀转,转回了我们可爱的学校,有欢乐祥和的边疆小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有想象丰富的花的学校,有孙中山小时候不懂就问的私塾……希望你能用一双发现的眼睛,重新认识这些充满生机的校园,发现校园的美好,探寻校园中的新鲜感,让我们开一场“新鲜”发布会,争当校园“新鲜”播报员。
出示课题:语文园地一
活动二:“新鲜”词语播报员
1.下面的成语有什么特点?和同学交流你发现的新鲜感。
(1)出示“词句段运用”第1题中的成语,指导学生读准确,重点关注“爪、吊、赤、疾、燥”的读音。
zhǎo diào
摇头晃脑 披头散发 张牙舞爪 提心吊胆
chì jí zào
面红耳赤 手忙脚乱 手疾眼快 口干舌燥
评价标准:能准确认读词语,大方朗读。
(2)学生多种形式读成语。
①一边做动作一边读成语。如做摇头晃脑、张牙舞爪、手忙脚乱的动作。
②想象成语描写的动作、神态、心理等,师生、生生合作读成语。如教师读“面红”,学生读“耳赤”;男生读“提心”,女生读“吊胆”。
2.引导: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预设:
摇头晃脑: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
披头散发:形容头发长而散乱。
张牙舞爪:形容猖狂凶恶的样子。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张而没有条理,也形容惊慌失措。
眼疾手快:形容做事机警敏捷。
口干舌燥:形容说话太多,非常干渴。
3.同桌交流两组成语结构上的特点,全班梳理。
预设:
特点1:这8个成语都含有人体器官,都和人有关。有的描写人的动作,如“摇头晃脑、张牙舞爪、手忙脚乱、眼疾手快”;有的描写人的外貌、状态,如“披头散发、面红耳赤、口干舌燥”;有的描写人的心理,如“提心吊胆”。
特点2:第一组成语的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意思相近;第二组成语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意思相近。(在书上圈一圈)
4.拓展运用:把刚积累的成语填到下面的句子中吧!
①弟弟背古诗的时候( ),真像个私塾里的老先生。
②为了说服他参加我们的活动,我讲得( ),可他就是不为所动。
③事情来得太突然了,我们一时间( ),不知道从何下手。
④为了这道数学题,两个好朋友争得( )。
⑤一到开家长会,我就( ),不知是福是祸。
⑥刚才还( )的歹徒,三两下就被警察叔叔制服了。
⑦学生在校期间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仪容,可别( )。
⑧梁爽( ),一把扶住了差点摔倒的李萌。
预设:
①弟弟背古诗的时候(摇头晃脑),真像个私塾里的老先生。
②为了说服他参加我们的活动,我讲得(口干舌燥),可他就是不为所动。
③事情来得太突然了,我们一时间(手忙脚乱),不知道从何下手。
④为了这道数学题,两个好朋友争得(面红耳赤)。
⑤一到开家长会,我就(提心吊胆),不知是福是祸。
⑥刚才还(张牙舞爪)的歹徒,三两下就被警察叔叔制服了。
⑦学生在校期间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仪容,可别(披头散发)。
⑧梁爽(手疾眼快),一把扶住了差点摔倒的李萌。
评价标准:
能准确全部填对得三颗星;能准确填对三个以上,包含三个得一颗星。
5.引导:你们在平时阅读时积累过类似的成语吗?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评价标准:能准确说出类似的词语得一颗星。
①垂头丧气、指手画脚、交头接耳、牵肠挂肚、油嘴滑舌……
②心灵手巧、目瞪口呆、手舞足蹈、眉开眼笑、耳聪目明……
6.词语小游戏:词语连连看
你来比划我来猜
活动三:“新鲜”句子播报员
(一)交流平台
1.回顾课文,交流收获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回顾本单元的内容,说一说你的学习收获。
预设1:我了解了三所不同的学校。大青树下的小学跟我们的学校有很大的不同。花儿也有学校,花孩子也像我们一样在学校里学习。还有古代的私塾,那时的学习方式跟现在有很大的不同。
预设2:我读到了很多有新鲜感的词句,有的是第一次读,觉得陌生的词语,有的是想象奇特的句子,如“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预设3:我把有新鲜感的词句及时摘录到了积累本中。
评价标准:能准确说出一条收获。
2.读新鲜句,明确出处。
过渡:老师也摘抄了一些新鲜句子,火眼金睛的你发现它是哪篇课文的句子?
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点拨:这个句子出自我们学过的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
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点拨:
(1)指导读准“更夫”的“更”。了解“更夫”一词的意思:更夫是古代民间巡夜的人,每天夜里敲竹梆子或锣,提醒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
(2)这个句子是课外的,并随机补充:第二个句子和《花的学校》一样,也是出自泰戈尔写的《新月集》。
(3)指名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全班交流,发现新鲜。
(1)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的学习经验讨论交流: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设想一下,小伙伴为什么觉得有新鲜感?
预设:这两个句子跟平时的句子有点不一样。第一句把树枝、鸟儿、蝴蝶想象成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样的写法特别新鲜。第二句中“我”的想法很奇特,想做一个更夫去追逐影子。
学生齐读句子体会。
(3)评价标准:能说出句子的特点或认为句子有新鲜感的理由。
4.拓展课外,寻找新鲜
(1)引导:你们在自己的课内外阅读中有没有读到过有新鲜感的词句?
预设1:稻草人非常尽责任。要是拿牛跟他比,牛比他懒怠多了,有时躺在地上,扬着头看天。要是拿狗跟他比,狗比他顽皮多了,有时到处乱跑,累得主人四处去找寻。他向来不嫌烦,像牛那样躺着看天;也向来不贪玩,像狗那样到处乱跑。他安安静静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的小雀,他们是来吃新结的稻穗的。他不吃饭,也不睡觉,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叶圣陶《稻草人》
点拨:这段话想象奇特,用牛、狗和稻草人对比,突出稻草人的任劳任怨,忠诚负责。
预设2:在一条狭窄的山路上隐隐出现一幢古老的城堡,它古老的红墙上生满了密密的常春藤,叶子一片接着一片地向阳台上爬…… ——安徒生《安徒生童话》
点拨: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法奇特。
预设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朱自清《春》
点拨: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法奇特。
(2)评价标准:能交流自己课外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词句得一颗星。
5.小结方法,摘抄新鲜。
(1)小结:遇到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可以多读几遍,想想词句的意思。还可以抄写下来,平时要注意积累,在习作时也可以尝试运用和仿写。
(2)请学生把教材中的这两个句子抄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中,注意句子抄写的格式,开头要空两格。
6.拓展课外,寻找新鲜
过渡:同学们,我们不仅可以把平时阅读中积累的词句抄写在积累本上,还可以通过朗读帮助我们理解词句。怎样朗读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句子。
活动四:“新鲜”词句段播报员
(二)词句段运用
怎样朗读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想一想,练一练,然后和同学交流。
1.自由朗读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2.交流方法
(1)学生交流读好这些句子的方法。
引导:读好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方法吗?
方法1:边读边想象画面。
方法2: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读好句子的停顿,读好词语的重音。比如第一句中的“真的”“地下”、第二句中的“一点儿”、第三句中的“不懂就要问”分别是朗读时要强调的重音。
引导:重音除了重读,还可以怎样读?
预设:可以轻读,如第2句中的“一点儿”一词;也可以慢读,如第3句中的“不懂就要问”,慢读更能表达句子的语义。
(2)同桌练习朗读,全班齐读。
小结:我们把在表达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读得重一些,这样的朗读方法叫重读。重音一般是把声音加强并配合音节的延长来表现,有时为了突出某些词语,还要一字一顿地读,但在表达幸福、温暖、欣慰、体贴等情怀时,往往要把重音读轻,即读得反而比其他语句轻柔。
3.运用方法
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再读一读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新鲜语句,或者朗读自己课外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语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评价标准:能运用方法读好句子得一颗星。
活动五:布置作业,摘抄新鲜
课外阅读泰戈尔的《新月集》,把发现的有新鲜感的语句抄写下来,和同学分享。
5 /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