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 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 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语文园地一》教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兴趣小组的特点,使用有个性的词语为其取名字。
2.朗读、背诵古诗《所见》,借助插图,理解字句,想象诗句所写的画面。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创设任务情境:新学期,学校将组建新的社团,现在面向全校同学征集社团名称。快来参加吧!
活动二:“新鲜”兴趣小组播报员
过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给你想参加的兴趣小组起一个有意思的名字。怎样起名会更有趣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内容吧!
1.观察交流,起新鲜名。
引导:自由读5个兴趣小组的名字,结合标识,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兴趣小组的名字有什么特点?
预设1:组名能直接体现兴趣小组活动内容的特点,比如“篮球”“剪纸”“航模”“探险”“棋社”等。
预设2:有的组名中加入了能体现该兴趣小组个性特点的词语,比如“侠”“巧手”“鲲鹏”“探索者”。
预设3:可以恰当运用课外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词句,让名字更吸引人。
2.让学生读泡泡中的提示,再说说这5个小组名字体现的活动特点和个性。比如,“航模队”体现了活动内容,“鲲鹏”显得比较有个性。
3.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小组的特点,为学校兴趣社团取名字。
指导学生学习范例中的取名方法。
点拨:“侠”让人想到蜘蛛侠、大侠、“飞人”乔丹,这个名称来源于影视形象、公众人物,可以表现出篮球小组组员的勇敢、豪气。“鲲鹏”是神话传说中的神兽,能展翅高飞,这个名称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参考公式:兴趣小组名字=活动内容+个性特点词语。
4.学生尝试取名。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先想一想要成立什么兴趣小组(1-2个),再结合小组的活动内容,取一个有特点的名字,完成表格。
活动内容 兴趣小组的名字
(1)组织全班交流评比,评选“最佳创意奖”。
①小组展示给兴趣小组取的名字,说说这样取名的原因。
②教师根据各组取的兴趣小组的名字,生成表格。
活动内容 兴趣小组的名字
书法 墨芳苑
诗歌 新芽诗社(烛光诗社)
合唱 小百灵合唱团(天籁之音合唱团)
舞蹈 飞燕舞蹈社
…… ……
③学生互相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被什么兴趣小组吸引了,要积极报名参加。
④根据所取的名字和对其的介绍,以及吸引其他同学参加的愿望强烈程度,评选“最佳创意奖”。汇总评选结果,上报学校。
(2)评价标准:名称有新意,能体现兴趣小组的内容或个性得一颗星;交流时,能说清这样取名的原因得一颗星。
活动三:“新鲜”古诗播报员
过渡:诗歌来源于生活,古代诗人们通过对儿童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真实又灵动地再现了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这其中既不乏对儿童的生活、娱乐等生活图景的描绘,也有对儿童天真活泼的内心世界的细腻捕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争当古诗播报员,介绍一下古代儿童的生活吧!
理解、背诵袁枚的《所见》。
(1)诵读正音。
①播放诵读视频,听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牧、振、樾”的读音,读通古诗。
②同桌之间练读古诗,教师指名朗读。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zhèn yuè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2)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袁枚的主要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3)疏通诗意。
①小组合作: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推测字词的意思。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
鸣:叫。
立:站立。
②引导: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吗?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牧童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4)想象画面。
①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想象古诗描绘的情境,着重想象“牧童骑黄牛”“牧童唱歌”“牧童听到蝉鸣”“牧童想要捕蝉”等画面。
②引导:想象画面朗读古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牧童骑着黄牛大声地唱歌。当他听到蝉鸣后想要捕蝉,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作者通过描写林中牧童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自己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5)背诵古诗。
①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想象画面,尝试背诵。
②借助《所见》的情境课文背诵版检验学生的背记情况。
过渡:《所见》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的特点。接下来,我们再欣赏一首描写牧童的诗。
2.拓展学习吕岩的《牧童》。
(1)诵读正音。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①教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点拨:“蓑”读作“suō”。
②同桌之间练读古诗,教师指名朗读。
(2)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吕岩,也叫做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号纯阳子。
(3)疏通诗意。
①小组合作: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推测字词的意思。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②引导: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吗?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4)想象画面。
引导:朗读古诗,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宽阔无垠的草场上传来时断时续、悠扬飘逸的笛声。牧童吃了晚饭,连蓑衣都没脱,以地为床,以天为帐,躺在草地上休息直到天明。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5)情境诵读,借助插图背诵古诗。
①同桌、小组间用不同形式练习朗读,熟读成诵。
②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想象画面,尝试背诵。
活动四:布置作业,积累新鲜古诗
1.背诵清代诗人袁枚的古诗《所见》。
2.熟读唐代诗人吕岩的古诗《牧童》。
5 /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