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第2课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 阅读1.通过结合诗句、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学习目标本节重点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山 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望 洞 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活动一:诵读古诗任务一:复习回顾 诗韵秋意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山 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望 洞 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活动二:说说诗句大意任务一:复习回顾 诗韵秋意任务一:复习回顾 诗韵秋意活动三:了解背景《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刘禹锡因贬谪而途经洞庭湖,正值秋天,湖面月光皎洁,景色宜人,这一切都深深吸引了他。《山行》是杜牧秋登寒山,有了充满诗意的发现时所创作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夜书所见》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当时,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任务二:读懂秋语 感悟诗情1成熟、收获的季节——喜悦和快乐2萧条、衰败的季节——冷清和凄凉评价:能够说出自己印象中的秋天及对秋天的感受可得在你印象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这个季节会带给人怎样的感受?活动一:聚焦景物 体会诗情任务二:读懂秋语 感悟诗情1分别圈出诗中能让人感觉冷清凄凉和喜悦快乐的秋天景物。2小组交流,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法提示聚焦诗中有关秋天的景物,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不同情感,读出其中的情感。活动一:聚焦景物 体会诗情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山 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望 洞 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活动一:聚焦景物 体会诗情任务二:读懂秋语 感悟诗情分别圈出诗中能让人感觉冷清凄凉和喜悦快乐的秋天景物。诗人借这些景物,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活动一:聚焦景物 体会诗情任务二:读懂秋语 感悟诗情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打磨的铜镜呢?用比喻的修辞,将“洞庭湖”比作“未打磨的镜子”,诗人在夜晚观赏洞庭湖,在月光映照下,湖面朦胧一片,而未经摩擦过的铜镜应该就是这种模糊的感觉。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多么宁静啊!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借这些景物,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活动一:聚焦景物 体会诗情任务二:读懂秋语 感悟诗情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这时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诗人看到湖面,想到未打磨的镜子,想到白银盘,看到远处的君山,想到青螺,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对祖国山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如何读出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活动一:聚焦景物 体会诗情任务二:读懂秋语 感悟诗情前两句朗读时,语速要放慢,声音轻柔舒缓,读出宁静之美。后两句应读得稍快些,语调上扬,带着一种惊喜与赞叹之情,突出诗人对眼前美景的由衷喜爱与赞美。朗读指导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借这些景物,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活动一:聚焦景物 体会诗情任务二:读懂秋语 感悟诗情为什么说是“寒山”,而不说是“秋山”?“寒山”更符合秋天的特点,高度凝练,道出了秋天带给人的普遍感受——冷清凄凉。山 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 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借这些景物,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活动一:聚焦景物 体会诗情任务二:读懂秋语 感悟诗情为什么说“霜叶红于二月花”?寒冷的秋天里,枫叶却比二月花还要红,枫叶的火红一扫秋之冷清,由此可见诗人所感受的秋天令人喜悦快乐,是十分温暖的,诗人是喜爱和赞美秋天的。如何读出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活动一:聚焦景物 体会诗情任务二:读懂秋语 感悟诗情要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前两句画面意境悠远,可以读得稍慢些。后两句应读得稍快些,语调高昂,读出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朗读指导山 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为什么萧萧梧叶会送来寒声,江上秋风会动客情?秋天本就清冷,秋风吹在客居他乡的人身上,加重了身上和心里的凉意。此时,听到的寒声,怎能不撩拨起内心凄凉孤寂、思念的情思呢?任务二:读懂秋语 感悟诗情如何读出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活动一:聚焦景物 体会诗情“知有儿童挑促织”,诗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儿童挑促织”这一寻常、温馨的画面使诗人原本就被秋日、秋风撩拨起的凄凉孤寂的情感又加重了一重,诗人会愈发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任务二:读懂秋语 感悟诗情如何读出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活动一:聚焦景物 体会诗情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如何读出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活动一:聚焦景物 体会诗情任务二:读懂秋语 感悟诗情读出诗人客居他乡、漂泊在外时,内心的凄凉孤寂和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前两句,要读得舒缓、低沉一些。后两句,语调可以明快些,读出温暖的感觉。朗读指导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评价标准 小组评价 班级评价能够圈画让人感觉冷清凄凉和喜悦快乐的秋天景物能体会诗中情感能朗读出情感活动一:聚焦景物 体会诗情任务二:整体感知 感悟诗情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山 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望 洞 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活动二:比较异同 读懂秋语任务二:整体感知 感悟诗情再读三首古诗,比较发现三首古诗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点:三首古诗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不同点:诗人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感情也不同。刘禹锡抒发的是对洞庭湖秋景的由衷赞美,杜牧感受到秋天的生机与活力,抒发的是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叶绍翁则抒发了身在异乡的自己对家乡的追忆和思念。课堂小结不同秋景不同诗人望 洞 庭 ——秋湖山 行 ——秋山夜书所见 ——秋夜不同情感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译文任务四:拓展延伸孤寂忧愁结合我们今天学习的三首诗,读读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尝试说说诗文大意和其中的秋景和情感。课后作业1背诵《望洞庭》《山行》和《夜书所见》。2默写《山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