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3课 与朱元思书 第2课时 教学设计【素养目标】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文意,积累文言词语。2.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3.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和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任务:第1课时任务一 预学检测诵清音任务二 字斟句酌通文脉任务三 理层析篇绘江山第2课时任务四 异水奇山入画境任务五 情寄山水悟哲思任务六 古今交响奏新韵第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视频:丹青中华丨畅游六百年前的富春山水任务四 异水奇山 入画境1.深入赏析作者描绘“异水”的手法。2.深入赏析作者描绘“奇山”的手法。3.感受作者笔下富春江山水的独特魅力,品味其语言的高度凝练、生动传神和画面感。品鉴“异水”富春江的水“异”在哪里?课文是如何刻画水之“异”的?品鉴“奇山”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试用赏景方法进行赏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山“奇”在山势山之势:连绵陡峭从视觉的角度,用拟人的修辞,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山“奇”在山声山之声:天籁动听从听觉的角度,以声衬静,通过水、鸟、蝉、猿发出的声音衬托出山之幽静。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山“奇”在山色山之色:光影变化从视觉的角度,动静结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色的林茂荫浓、光影摇曳的奇幻景象。奇山异水——写景小结作者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但却先“异水”,再写“奇山”,为什么?先写山,再写水,由近到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晰,脉络清楚。任务五 情寄山水 悟哲思1.面对如此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在文中找出原句)?如何理解这种感想 2.分析最后一句写景的句子。①有人认为是精妙之语,有人认为多余,你认为呢?②结合链接材料谈谈,有何深刻含义?3.准确概括文章的主旨1.面对如此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在文中找出原句)?你如何理解这种感想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由景而生慨叹,符合我们见到美景时的自然反应,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也有可能是在劝说朱元思,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景。2.①细读《与朱元思书》本文的最后一句写景,有人认为是精妙之语,有人认为多余,你认为呢?①不多余。这四句使得景物色调又发生变化,由动转静,由明亮活跃转为晦暗沉寂:枝密林茂,幽暗不见天日。这里实际是写光影的变化,显示富春江景物之多变,又是一个奇景。这样的结尾,表明作者一如既往沉醉在美好多变的自然景色中。②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照应了前面对“寒树”的描写,给山水增加奇异色彩,写山上树木枝繁叶茂,长势葱郁,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③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以景结情,使人回味无穷。不多余。2.②文章最后一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有何深刻含义,请结合链接材料谈谈。链接材料:①吴均的志向:吴均官至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效之,谓为‘吴均体’”。他家世贫贱,终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现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气,如《赠王桂阳》借松树来吐露怀才不遇的牢骚。再如《梅花落》、《行路难》、《赠别新林》等诗中,也含蓄地抒写了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②写作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吴均一生仕途不顺,梁武帝时他越职私撰《齐春秋》,在书中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因而触犯了武帝,不仅书稿被焚,还遭罢官。之后又奉旨撰写《通史》,却在五十一岁时去世,未能完成书稿。后来他便避世隐居于石门山。“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犹言明中有暗;“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犹言暗中有明。这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给人以草木茂盛,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同时以景衬情,暗示作者面对社会的黑暗,不消极待世,积极向上的态度。【文章主旨】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生动地描绘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秀美的山水景色,流露出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秀美风光的热爱,含蓄地表达了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任务六 古今交响 奏新韵制作富春江文旅宣传册1. 封面标语设计2. 沉浸解说词改写3. 创意海报配文4. 互动专栏问答【板书设计】【拓展延申】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比较阅读】【课后作业】山水哲学辩论赛辩题:现代人更需要“望峰息心”还是“逆流竞上”?要求:- 正反方各引用1处课文依据- 结合当代案例(如佛系青年/深圳速度)- 结论提出“第三种可能”(例:张弛有度的生命节奏)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