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7 爬天都峰[教学目标]1.会认“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级、链”等8个生字,会写“假日、抬头”等12个词语。2.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1.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了解作者是如何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2.勾连“交流平台”及“初试身手”版块,归纳出“把一件事写清楚”的方法并尝试进行写法迁移。[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写12个词语,读准多音字“相”。2.朗读课文,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重点)一、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认知1.二年级我们学习了《黄山奇石》,感受到黄山石的奇特,今天我们将走近黄山的三大主峰之一,也是最险峻的天都峰去看一看。2.出示天都峰的图片:(1)课件出示:黄山三大主峰之一,海拔1800多米。勾连文中相应文字——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2)课件出示:属金字塔形角峰,奇险陡峻。黄山诸峰最险,以“鲫鱼背”最为险峻。勾连文中相应文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3)课件出示:峰顶平坦,石壁有“登峰造极”的大字石刻。登顶,极目云天,风光无限。师追问:这样的山你爬过吗?3.作者黄亦波却爬过,并且把自己爬天都峰的过程写了下来。作者是怎样把爬天都峰这件事情写清楚的呢?接下来,我们就和作者一起爬天都峰吧!4.作者简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检查生词,读准字音课前预习了课文,这些生词能读准吗?(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全班跟读)石级 铁链 发颤 攀登 照相 纪念 小猴子 鲫鱼背 小辫子 笑呵呵(纠正读音,强调多音字“相”)强调易错字书写要点。(二)提炼要素,梳理文脉1.启发。默读课文,找出事情的六要素,填写在表格里。2.引导。谁能把六要素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预设: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在山脚下遇到一位老爷爷,我和老爷爷相互鼓励,最后一起爬上了峰顶。3.小结。说得真好,看来“串联六要素”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好办法呀!4.回顾表达。再仔细读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写爬天都峰,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爬山前——爬山时——爬上峰顶后)5.理清层次。拿起笔在书上画一画,哪里写了爬山前、爬山时、爬上峰顶后。6.小结。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我们就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得很清楚了。(板书:按照一定顺序,把事情写清楚)三、品读“爬山前”部分有了一定的顺序,作者又是怎样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呢?让我们放慢脚步,跟着作者爬一爬天都峰,边爬边看、边爬边听、边爬边想。1.启发。请大家默读“爬山前”部分,思考:爬山前,“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交流,相机板书,在思维导图的“爬山前”的后面加上“所见:峰顶高、石级陡;所思:爬得上去吗?;所感:叫人发颤”。)2.追问。看到天都峰又高又险,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作者,你的心情会怎样?(害怕、畏惧、想退缩)3.指导朗读。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好爬山前的这一部分。4.小结。作者把所见、所想、所感写出来(出示课文截图,标识“所见、所想、所感”),爬山前的经历就写得很明白了,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看来小作者也运用了我们在《麻雀》一课中学到的方法——调用“五感”观察,把事情写清楚。爬山前,“我”又害怕又畏惧,那“我”后面又是怎样克服恐惧,最后顺利爬到峰顶的呢?下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继续往上爬。第2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是如何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2.勾连“交流平台”及“初试身手”版块,归纳出“把一件事写清楚”的方法并尝试进行写法迁移。(难点)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通过串联六要素明确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能自己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二、品读“爬山时”部分1.教师点拨:“爬山中”这部分是怎么调用“五感”观察写具体的呢?请大家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学习要求)(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爬山时小作者写了哪些方面——是所见所闻,还是所作所为,或者是所感所想?画出相关语句,像老师一样在旁边标注出来。(2)小组讨论,提炼关键词。(3)派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2.自由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1)这部分除了写“我”的所见、所想外,还写了什么?(对话)学习“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出示)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2)分角色读对话,体会人物内心。(3)通过对“也”字用法的分析,体会到: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向对方表示敬意,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小结:“从这简单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并不平静的内心。他们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了信心,决定克服困难,爬上山峰,所以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引读)——‘对,咱们一起爬吧!’”3.体会小作者爬山的过程。自由读第6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学生交流。(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的意思。(2)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指导书写“攀”(这么陡峭的山峰,一不留神就会掉下来,必须紧紧地抓着这铁链,怪不得“攀”字下面是一个“手”字。板书:手脚并用)。小结:“通过描写攀爬动作,写出了‘我’是怎样爬天都峰的。”4.指导朗读。(1)这么险峻的山峰,小小年纪的“我”和老爷爷都能克服困难,坚持爬上去,真不简单。自由读——指名读——齐读。(2)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我”和老爷爷会怎样互相鼓励呢?小结:“这就是互相汲取力量。在互相激励中,他们坚持爬呀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5.通过比较句子,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出示)①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②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从“终于”这个词语你能感受到什么?三、学习“爬上峰顶后”部分1.读一读第8~10自然段。2.学习“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再次体会语言描写的作用。3.讨论:“爸爸所说的话中蕴含了什么道理?为什么要写爸爸的话呢?”小结:“人与人在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这是‘我’在爬天都峰这件事中得到的启发。”4.追问:请你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第2~7自然段,和同桌交流“我”是怎么爬上天都峰的。5.小结:“(指板书)按照一定的顺序,调用‘五感’观察,把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所感所想写出来,就能把一件事写清楚了。”四、读写迁移,初试身手(一)总结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然后写了天都峰高而险,“我”不敢爬以及“我”怎样和老爷爷相互鼓励,怎么爬上去的,最后写出了“我”的感受,这样就把爬天都峰这件事写清楚了。叙述一件事时,一般可以这样写(出示):1.开头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2.中间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事件的经过,主要人物的表现要写清楚、写具体,抓住主要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以及心理活动进行描写。3.结尾写明事件的结果或感受。(二)迁移运用请根据自己的课余生活,选择一件感兴趣的事,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并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教学板书]17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课堂学习的变革刻不容缓,如何从学习活动常式走向变式,实现指向习作关键能力的达成。我在本课进行了如下尝试:分布解题环节,与学生展开文题的谈话,聚焦作者笔下的爬天都峰,在与作者逐层推进的对话中,建立“学生”“爬天都峰”“我”三方的联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要关注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在了解习作知识的同时,也渗透了阅读策略,在双向贯通中达成对阅读与习作的有机融合。紧接着,引导学生提炼事情“六要素”,既做到了对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训练,又做到了对其表达方法的渗透。随后,借助思维导图探究课文表达顺序,让思维、方法可视化,有效降低学生认知难度,让其轻松习得本课重要表达方法——按照一定顺序,把事情写清楚。我认为此环节的教学体现了阅读课“指向表达”的特点。然后通过总结,带领学生逐层揭开课文表达的面纱,巧妙地为学生搭建写清楚一件事的思维支架,为后面的读写迁移、由读到写奠定了方法基础。最后,勾连“初试身手”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习作构思的训练,巩固本单元阅读课学到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会表达。这样读写有机链接,让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拾级而上,实现了习作单元习作训练的系统化。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类文阅读-17爬天都峰放风筝金 波我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放风筝。几十年来,我一直保留着美好的记忆,对放风筝也格外留心。在春天的郊外,在碧蓝如洗的晴空,常常会看到我们放飞的“沙燕儿”。慢慢地,我们也学会了辨认“沙燕儿”的种类:有的叫“肥燕”,翅膀和尾巴都很肥大饱满;有的叫“瘦燕”,体态修长窈窕(yǎo tiǎo);有的叫“雏燕”,样子天真稚拙;还有一种叫“比翼燕”,是两只燕子并肩飞行。记得我还放过一种叫“黑锅底”的风筝,它的色彩是单一的黑色,样子像“沙燕儿”。不知为什么,见到“黑锅底”我总会联想到京剧里包公的脸谱。与“黑锅底”相近的,还有“红锅底”“蓝锅底”,色彩也单一,分别为红色和蓝色。它们的色彩虽然单一,但给人凝重简洁的印象,飞上晴空,黑、红、蓝互相映衬,别有情趣。我们那时放风筝,除了看谁的风筝飞得高远以外,还在放飞时,玩一种叫“送饭的”游戏。所谓“送饭的”,就是选用彩色的纸片或纸环,把它套在风筝线的下端,借着风力把纸片或纸环,沿着风筝线吹上去,或直达风筝。我们常常望着“送饭的”,一面旋转着,一面直奔风筝,越飞越远。我们欢呼雀跃,好像真的把“饭”送给天上的风筝吃了。童年的风筝,一直在我记忆的天空里飞翔。至今,在我家的墙上,还挂着一只风筝,它常常带着我飞回我的童年。1.“欢呼雀跃”的意思是 。它的近义词是 ,它的反义词是 。2.“沙燕儿”有很多种类:有的叫 ,有的叫 有的叫 。还有一种叫 。3.什么是“送饭的”游戏?在文中找出来,用“ ”画下来。4.简要概述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5.文中结尾:“我家墙上挂着的那只风筝常常带我飞回我的童年。”那只风筝怎样带作者飞回童年?说说你的理解。参考答案1.高兴得像麻雀那样跳跃起来,形容十分欢乐的情景。 示例:欢天喜地 愁眉苦脸2.肥燕 瘦燕 雏燕 比翼燕3.所谓“送饭的”,就是选用彩色的纸片或纸环,把它套在风筝线的下端,借着风力把纸片或纸环,沿着风筝线吹上去,或直达风筝。4.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作者回忆小时候放风筝的事情,描写了风筝的种类、外形和颜色,以及放风筝的独特玩法,表达了作者对童话生活的无限怀念之情。5.作者家墙上挂着的那只风筝,常常让作者回忆起童年放风筝的往事。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周岩壁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知不觉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在天际,使我蓦(mò)地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句古诗来。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在乡下,三月的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作冷的。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我们偷偷找来竹篾,要那种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把竹子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地用细绳子细线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处,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然后把大团大团的放线,一头儿系在风筝上,一头儿缠在一个线拐子上。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呵!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的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1.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补充说明 B.表示插说C.总结上文 D.引出下文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两句诗出自清代诗人高鼎的 。你能写出它的后两句吗? , 。4.根据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写出做风筝的过程。5.文章结尾,我们的心为什么醉了?参考答案1.A2.反复 童年放风筝时看到满天风筝时惊奇喜悦的心情。3.《村居》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4.先找来竹篾,放到火堆上烤,然后弯成风筝的骨架,再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涂色,最后把线拐子上的线系在风筝上。5.因为我们看到满天的风筝,大大小小,各种形状,五颜六色,心中充满喜悦之情,陶醉其中。(共30张PPT)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天都峰黄山三大主峰之一,海拔1800多米。天都峰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激活认知属金字塔形角峰,奇险陡峻。黄山诸峰最险,以“鲫鱼背”最为险峻。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峰顶平坦,石壁有“登峰造极”的大字石刻。登顶,极目云天,风光无限。黄亦波,1937年生,江苏无锡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远方的礼物》《阳台上的小客人》《峨眉山上的奇遇》等。作者简介石级 铁链 发颤 攀登照相 纪念 小猴子鲫鱼背 小辫子 笑呵呵jíliànpānxiànɡbiànhēxiānɡ:互相 相信niànhóuchàn第一课时预学反馈攀颤左右宽窄相当,“页”的长撇伸向左侧下方,注意避让。上部两个“木”的末笔改捺为点,“樊”大“手”小。重难点字书写指导默读课文,找出事情的六要素,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整体感知假日里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天都峰爸爸、我、老爷爷“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在山脚下遇到一位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我们顺利爬上了峰顶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在山脚下遇到一位老爷爷,“我”和老爷爷相互鼓励,最后一起顺利爬上了峰顶。再仔细读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写爬天都峰,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我奋力向峰顶爬去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按照一定顺序,把事情写清楚。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2~7自然段,勾画出让你印象深刻的部分,并和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爬山前爬山前,“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所见:所思:所感:峰顶高、石级陡爬得上去吗?叫人发颤看到天都峰又高又险,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作者,你的心情会怎样?害怕、畏惧、想退缩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好爬山前的这一部分。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所见所想所感调用“五感”观察,把事情写清楚。旧知回顾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第二课时本文写了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在路上遇到一位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最终爬上了天都峰顶的事。按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写的。“我”开始不敢爬,最后爬上去。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爬山中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分角色读对话,体会人物内心。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向对方表示敬意。对,咱们一起爬吧!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他们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了信心,决定克服困难,爬上山峰。自由读第6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山峰陡峭爬山艰难充分鼓起劲来想象一下,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我”和老爷爷会怎样互相鼓励呢?互相汲取力量。在互相激励中,他们坚持爬呀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比较句子,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你能感受到什么?“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爬上峰顶后讨论:爸爸所说的话中蕴含了什么道理?为什么要写爸爸的话呢?“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人与人在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爬天都峰启 发请你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第2~7自然段,和同桌交流“我”是怎么爬上天都峰的。按照一定的顺序,调用“五感”观察,把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所感所想写出来,就能把一件事写清楚了。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读写迁移叙事时,一般可以这样写:开头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中间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事件的经过,主要人物的表现要写清楚、写具体,抓住主要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以及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结尾写明事件的结果或人物的感受。请根据自己的课余生活,选择一件感兴趣的事,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并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结构梳理17 爬天都峰所见:峰顶高、石级陡所思:爬得上去吗?所感:叫人发颤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所见: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爬山所闻:“一起爬吧”所做:攀着铁链、手脚并用所做:互相道谢、合影留念17.爬天都峰预习目标一: 掌握字词 音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鲫鱼(jǐ jì) 照相(xiāng xiàng) 发颤(zhàn chàn)形 通过读课文,我能将下列词语写正确。义 我能将句子读准确,并说一说,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预习目标二: 整体感知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文中找出描写爬天都峰过程的关键语句,填在括号里。 ( ) ( ) ( )预习目标三: 思考质疑 开始“我”不敢爬,最后“我”爬上去了,课文是如何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日积月累 学习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①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②交代清楚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③按一定的顺序写;④写清楚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tiělianyufachanpanzhe17《爬天都峰》导学案 课题 爬天都峰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1.认识“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哩、级”等8个字,会写“假日、抬头” 等14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体会课文是如何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体会课文是如何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学生)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一、课题对比,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出示课题,启发学生质疑:能不能把“爬天都峰”改成“登天都峰”。2.出示天都峰图片。 1.对比“爬天都峰”与“登天都峰”的不同效果。“爬天都峰”比“登天都峰”更显出艰难。 2.观看图片,直观感受天都峰的高、陡。 观看图片后,引导学生说一说天都峰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再一次体会 “爬”字使用的效果。二、自学字词,理清顺序(用时:10分钟) 1.组织学生自由读文,自学生字。 2.检测生字学习效果。 3.课件出示词语,检测词语的掌握情况。石级 铁链 攀登 一张相 辫子 笑呵呵 指名分自然段读文。 5.引导学生理清课文顺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学生字。 2.同桌互相检测生字读音,口头给生字组词。 3.指名读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4.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想一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分别写了哪些事?(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先写了爬天都峰之前的畏惧,再写爬天都峰中“我”和老爷爷的互相鼓励,最后写爬上天都峰峰顶之后的喜悦。) 1.检测生字词语读音时,重点强调:“颤”在本课读chàn,“鲫”读jì。2.理清课文顺序时,引导学生按照课文内容的顺序进行概括,体会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三、读画结合,体会高险(用时:12分钟) 1.学习第2自然段,体会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 “陡”写具体的2.请两个同学画天都峰的简笔画。然后结合第2自然段的内容,交流、评价学生画的天都峰简笔画。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默读第2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天都峰的特点。 2.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画简笔画。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学习第2自然段时,抓住“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面”“我爬得上去吗?”体会天都峰的高;抓住“笔陡”“从天上挂下来”“发颤”体会天都峰的陡。四、观察示范,指导书写(用时:15分钟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 字,指导学生观察。 2.教师示范,重点指导“颤”“攀”。 3.学生书写、评议。 1.认读要求会写的生字,观察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2.观察教师示范,掌握书写要领。3.练习书写生字,同桌互相评议。 “颤”和“攀”的笔画较多,引导学生在掌握笔顺的基础上将其写正确、美观。第二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2.导入新课。 1.用自己的话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齐读课题。 关注学生能否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合作探究,品析课文(用时:18分钟) 1.出示自学提示,指导学生自学。 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画出“我”是如何爬天都峰的,批注自己的感受。 (2)思考:课文是怎么把“我” 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 2.体会“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1)体会爬天都峰时遇到的困难。 (2)体会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3)体会克服困难后的喜悦和感悟。 3.归纳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把事件写清楚。 1.根据自学提示自学,结合自学成果,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2.(1)结合爬天都峰时的动作描写来体会爬山的艰难。重点关注“攀”“手脚并用”“像小猴子一样”。 (2)找出“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两个人互相鼓励,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特点。 (3)想象两个人爬上天都峰时的心情。重点读爸爸说的话,体会爸爸说的这句话的含义。 3.结合刚才的学习过程可以体会到,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来展现“我”爬山的过程,把爬山的过程写得很清楚。 1.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指导学生加动作,一边表演一边读。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爸爸的话的含义:爬上天都峰对老人和小朋友来说,都是很难的事情,但是他们做到了。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们个人的奋斗和努力,二是他们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三、练笔拓展,交流点评(用时:15分钟) 1.小练笔。 写一写自己爬山经历中记忆最深刻的部分,把事情写清楚。 2.交流点评。 1.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山的险峻,可以向大家讲讲自己的爬山过程,也可以向大家谈谈自己爬上山顶后的感受…… 2.读一读自己所写的内容,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然后进行修改。 交流评议中,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写作方法进行评价,鼓励学生抓住细节把事件写清楚。四、总结全文,畅谈收获(用时:4分钟) 1.回顾自己的学习收获。 2.总结全课。 1.可以从内容方面谈收获,也可以从写作方法上来谈收获。 2.明确如何把一件事的过程写清楚。 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单元要素,掌握把一件事写清楚的方法。《爬天都峰》说课稿一、说教材 《爬天都峰》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17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遇上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理解并会用会写字。 2.初读课文,大致领悟课文大意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1-5自然段。 3.随文初步熟悉学习内容,初步感受小女孩和老人互相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在生活中会用要求会写的字,能够结合生活用会写的字造句。2.初步感受小女孩和老人互相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四、说教学方法: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为了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又能直观教学,故我采用了提问导入法,问孩子们爬过山吗?爬过哪些山?请个别作答。让学生走进情境。 2.抓重点词句感悟法:《汉语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教师教学要以语言的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来进行教学。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课文第三自然段出现“似乎”“白发苍苍”(四字词语),作为重点词语,还要求会写,因此,我用了较多的时间在该词的学习上。“顶”字比较简单易学,因为我们的学生是五年级的学生了,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请了一位字写得很规范的学生上黑板范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同学们根据预习来自主组词、造句,我在一边点拨、鼓励。 3.以读促悟法,通过点名读、自由读、齐读、男女生读等形式以读促悟,达到书读的目的。使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体会初步体会天都峰的“斗”和“高”,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一)巧设悬念,导入新课。 (1)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爬过哪些山?”。个别回答。 (2)“今天有个孩子也和你们一样,爬了一座山峰,叫‘天都峰’”。板书课题《爬天都峰》。随机教学‘峰’字,(但不在田字格里写) (3)结合课件图片,介绍天都峰。(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会认字:“颤、陡、链”。(会认字只做理解认识,简单讲。) 2.同桌之间互读,并找出生字。汇报 生字的结构、偏旁、组词造句。(三)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四)品读课文1.让学生自由读1-3段,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找出生字。) 2.师:“第一段就一句话,全班齐读。从第一段中,我们找到了一些信息,谁知道是什么信息?” 3.师:“我们一起和这个孩子爬爬天都峰,请两位学生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随文教学会写字“似乎、顶,”“似”老师范写在田字格。“顶”请一位学生写。 4.师:“忽然有人在背后叫他,是谁呢?请看第三、四、五自然段。”同桌之间互读,并找出生字。 “仰”写在田字格,“苍”说说记字方法,学生在书上写一写即可。 再读课文,明白道理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部分,小组讨论:天都峰有什么特点?找出句子读一读。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奋力、手脚并用、终于”等词语。小组讨论:人物的动作、语言,体验我的心情。 3.自读第三部分,自由讨论:老爷爷为什么要谢我,我为什么要谢老爷爷?“居然”是什么意思?如果用上别的词语效果一样吗?(果然、突然、忽然)并分角色读“老爷爷和我”的对话。齐读爸爸的话,品析“汲取”是什么意思?你从爸爸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善于从别人的身上吸取力量) 4.拓展学习,想一想,假如你在爬天都峰,请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六、说板书设计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爬天都峰》一文的板书设计清晰的展现出课文的主线,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17.爬天都峰高、陡 奋力(攀着……上手脚并用……爬)终于 不怕困难 奋发向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教学课件)17.《爬天都峰》.pptx (配套教案)17.《爬天都峰》.doc (预习卡) 17.《爬天都峰》.docx 《爬天都峰》导学案.doc 《爬天都峰》说课稿.doc 类文阅读-17 爬天都峰.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