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1《重力》课时教案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教材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是力学部分的起始课。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下落现象引入,提出“为什么物体会下落”这一问题,进而引出重力的概念。通过列举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阐述重力的定义、方向、大小及重心等基本知识。本节内容为后续学习弹力、摩擦力以及牛顿运动定律打下基础,在整个力学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如知道物体下落、苹果落地等现象,但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他们在初中阶段初步接触过重力概念,但理解较为浅显,常误认为“重力就是质量”或“重力方向是垂直向下”。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发展,对矢量概念的理解尚不深入。本节课将通过实验观察、情境创设和逻辑推理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障碍,建立正确的物理观念。课时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 能准确说出重力的产生原因,理解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 能判断重力的方向,并能解释“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科学思维1. 能通过分析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轨迹归纳出重力方向的特点,提升归纳推理能力。2. 能运用公式G=mg进行简单计算,并理解g的物理意义及其在不同地点的变化规律。科学探究1. 能设计并参与“探究重力方向”实验,使用细线悬挂小球观察其静止时的方向。2. 能通过实验寻找薄板状物体的重心位置,理解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科学态度与责任1. 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2. 认识到重力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的广泛应用,增强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重力的产生原因、方向和大小的表达式。2. 重力加速度g的意义及G=mg的应用。难点1. 理解“竖直向下”并非指向地心,而是垂直于水平面向下。2. 理解重心的概念及其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的关系。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合作学习教具准备铁架台、细线、小球、水平仪、不规则薄木板、铅笔、支架、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情境导入【5分钟】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一)、播放视频:苹果落地与航天员漂浮教师播放一段短视频:前半段展示牛顿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中的经典画面,慢镜头呈现苹果自由下落的过程;后半段切换至国际空间站内,宇航员在舱内漂浮,喝水时水珠悬浮空中。视频结束后,教师提问:“同样是物体,为什么苹果会落向地面,而宇航员却能漂浮在空中?”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二)、提出驱动性问题教师继续追问:“我们每天走路、跳跃,最终都会回到地面,这背后是不是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起作用?这种力量是什么?它来自哪里?它的方向又是怎样的?”通过这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同时强调:“今天我们将揭开这个伴随我们一生却不曾深究的秘密——重力。”(三)、回顾已有认知教师邀请几位同学分享他们对“重力”的初步理解。例如:“你觉得重力是什么?”“你认为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有没有可能某个地方没有重力?”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不做评判,而是将其记录在黑板一侧,作为后续探究的认知起点。 1. 观看视频,感受物体下落与失重现象的差异。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引导性问题。3. 分享自己对重力的已有认识。4. 对比他人观点,形成初步疑问。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问题意识:☆☆☆表达意愿:☆☆☆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而富有张力的情境对比,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动机。以“苹果落地”这一科学史经典案例引入,既贴近生活又蕴含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好奇心。新知建构【15分钟】 一、什么是重力? (一)、定义重力教师结合刚才的视频和学生发言,正式给出重力的科学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强调“地球的吸引”是根本原因,“物体受到的力”是结果。进一步说明: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我们身边的各种物体。举例说明:无论是书本、桌子还是空气中的尘埃,只要在地球附近,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二)、辨析常见误区针对学生可能混淆“重力”与“质量”的情况,教师明确指出: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单位是千克(kg),是一个标量;而重力是一种力,单位是牛顿(N),是一个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并通过类比帮助理解:“质量就像一个人的‘体重数值’,而重力则是地球对这个人‘拉拽的力量’。”二、重力的方向 (一)、演示实验:悬挂小球法教师组装实验装置:将细线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另一端悬挂一个小球,待其静止后观察细线的方向。提问:“细线为什么是直的?它指示的是什么方向?”引导学生发现细线始终沿一个特定方向伸展。教师重复多次实验,改变悬挂点位置,发现细线方向始终一致。(二)、引入“竖直向下”概念教师讲解:“物理学中把这个方向称为‘竖直向下’。注意,这不是简单的‘向下’,也不是‘垂直向下’。‘竖直向下’特指垂直于当地水平面指向地心的方向。”为了验证这一点,教师拿出水平仪放置在讲台上,显示当前讲台表面为水平面,再用细线悬挂小球,发现细线方向确实与水平面垂直。(三)、拓展思考:全球范围内的方向一致性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在中国、在美国、在澳大利亚分别做这个实验,细线的方向都一样吗?”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通过PPT动画展示:无论在地球哪个位置,悬挂的小球静止时,细线延长线几乎都指向地心。因此,“竖直向下”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平行,而是汇聚于地心附近。但在局部小范围内可近似视为平行。 1. 倾听并理解重力的定义及其与质量的区别。2.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细线方向。3. 参与讨论,理解“竖直向下”的确切含义。4. 结合地球形状思考方向的全球特性。评价任务 概念理解:☆☆☆实验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设计意图 通过精准的语言表述和直观的实验演示,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概念。特别强调“竖直向下”这一易错点,利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破除迷思概念。借助地球模型和动画,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深化对物理规律普适性的认识。规律探究【12分钟】 一、重力的大小 (一)、提出问题:重力有多大?教师提问:“同一个物体,在不同地方受到的重力是否相同?比如从赤道到两极?”“不同质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否一样?”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有学生可能认为质量越大重力越大,也有学生可能认为所有物体下落速度相同所以重力相同。(二)、介绍重力公式G=mg教师在黑板上写出重力的计算公式:G = mg。解释各符号含义:G表示重力,单位牛顿(N);m表示物体的质量,单位千克(kg);g表示重力加速度,单位米每二次方秒(m/s )。说明g是一个比例系数,反映了单位质量所受的重力大小。(三)、讲解g的取值与变化教师指出:在地球表面附近,g的平均值约为9.8 m/s ,有时为方便计算可取10 m/s 。但g并非恒定不变:随纬度升高略有增大(因地球自转导致赤道处离心效应更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举例说明:珠穆朗玛峰顶的g值比海平面小约0.3%。此外,不同星球g值不同,如月球g≈1.6 m/s ,仅为地球的六分之一。(四)、例题示范:计算书包重力教师出示一道例题:“一个质量为5kg的书包,受到的重力是多少?(取g=10 m/s )”带领学生一步步代入公式计算:G = mg = 5 kg × 10 N/kg = 50 N。强调单位换算和书写规范。 二、重心的概念 (一)、引入重心教师提问:“既然重力作用在整个物体上,那我们在画力的示意图时,应该把重力画在哪里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简化处理。引出“重心”概念: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即我们可以认为整个物体的重力集中作用于这一点。(二)、实验探究:找薄板重心教师发放不规则形状的薄木板、细线和支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用细线悬挂薄板边缘某一点,待其静止后,用铅笔沿细线方向在板上画一条直线;再换另一个悬挂点重复操作,画出第二条直线;两条直线的交点即为该薄板的重心位置。提醒学生注意悬挂稳定后再画线。 1. 提出关于重力大小的合理猜想。2. 理解并记忆G=mg公式及其应用条件。3. 参与实验,动手寻找薄板的重心。4. 记录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评价任务 公式应用能力:☆☆☆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分析能力:☆☆☆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过程。公式教学注重物理意义而非机械记忆,结合实例说明g的变化规律,拓宽视野。重心实验设计巧妙,让学生亲手操作,体验“等效替代”思想,深刻理解抽象概念的实际意义,培养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素养。巩固应用【8分钟】 一、课堂练习与反馈 (一)、完成基础计算题教师投影两道练习题:1. 一名中学生质量约为50kg,他在地球表面受到的重力约为多少?(g取10 N/kg)2. 若该学生登上月球,他的质量是否变化?重力约为多少?(月球g取1.6 N/kg)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两名学生上台板演解题过程。教师巡视全班,及时发现问题并个别指导。(二)、辨析判断题教师出示判断题:① 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② 质量大的物体一定比质量小的物体重。(×)③ 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后举手抢答,并说明理由。 对于第三题,可举出圆环重心在中心空洞处的例子加以说明。二、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重力 (一)、列举应用实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重力?哪些地方需要克服重力?”学生自由发言,如:水电站利用水的重力势能发电、滑梯让孩子顺着重力下滑、起重机需克服重力提升货物、建筑工人用重锤线检验墙面是否竖直等。(二)、情感升华教师总结:“重力看似平凡,却是维系我们生存的基础力量。它让雨水回归大地,滋养万物;它让江河奔流不息,孕育文明。正如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的实验所揭示的那样,自然界的规律往往隐藏在最普通的现象之中。学会用物理的眼光看待世界,你会发现每一天都充满奇迹。” 1. 独立完成练习题,掌握公式应用。2. 小组讨论判断题,辨析概念误区。3. 积极发言,列举生活中的重力应用。4. 感悟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评价任务 知识迁移能力:☆☆☆批判性思维:☆☆☆表达交流能力:☆☆☆设计意图 通过阶梯式练习巩固核心知识,及时诊断学习效果。设置典型错误选项强化辨析能力,避免思维定势。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结尾引用科学史实并辅以诗意语言,提升课堂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课堂总结【5分钟】 一、结构化回顾 (一)、梳理知识脉络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首先,我们知道了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其次,明确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且在局部范围内可用重锤线来检验;再次,掌握了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并了解了g值的影响因素;最后,认识了重心这一重要概念,并学会了用悬挂法测定不规则薄板的重心。(二)、强调核心思想教师特别强调:“重力不是质量,而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表现;‘竖直向下’不等于‘垂直向下’,它是相对于水平面而言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内部,它是等效作用点。”再次澄清易错点,强化正确观念。二、激励展望 (一)、埋下学习伏笔教师启发:“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地球给我们的‘拥抱’——重力。那么,如果两个物体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它们之间还能产生力吗?比如磁铁相吸、梳子吸引纸屑?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索另一种神秘的力——弹力,看看物体形变时会产生怎样的力量。”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下一课的期待。(二)、结束语“牛顿曾说:‘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今天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正站在无数科学家探索的肩膀上,去触摸宇宙的秩序。愿你们保持好奇,勇敢发问,在物理的世界里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1. 跟随教师回顾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2. 强化对核心概念和易错点的理解。3. 思考教师提出的新问题,产生探究欲望。4. 感受科学精神,树立学习信心。评价任务 知识整合能力:☆☆☆反思能力:☆☆☆学习动机:☆☆☆设计意图 采用结构化与激励性相结合的总结方式,既系统梳理知识框架,又突出重点难点。通过名人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语言收尾,赋予课堂更深层次的精神价值。设置悬念式过渡,自然衔接下一课内容,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和探索动力。作业设计一、基础巩固题1. 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 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向下C.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D. 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2. 一个质量为2.5kg的铅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g取10 N/kg)3. 宇航员将一块石头从地球带到月球,则该石头的质量______,受到的重力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二、能力提升题4.一块不规则塑料板,请用文字描述如何利用细线和支架找出它的重心位置。(提示:可参考课堂实验方法)5. 解释为什么在建筑工地上工人常用重锤线来检查墙壁是否砌得竖直。三、拓展探究题6.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天宫”空间站内的航天员处于失重状态的原因,并简要说明重力在其中的作用。【答案解析】一、基础巩固题1. C 【解析】A项错误,重力是地球吸引力的一个分力;B项错误,“垂直向下”说法不准确,应为“竖直向下”;D项错误,如圆环重心不在物体上。2. G = mg = 2.5 kg × 10 N/kg = 25 N3. 不变;变小 【解析】质量是物体属性,不随位置改变;月球g值小于地球,故重力变小。二、能力提升题4. 将塑料板边缘某点用细线悬挂起来,待其静止后,沿细线方向在板上画一条直线;更换另一个悬挂点重复上述操作,画出第二条直线;两条直线的交点即为塑料板的重心。5. 因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当重锤线与墙面平行时,说明墙面也是竖直的,符合建筑要求。板书设计第三章 第一节 重 力【左侧】一、什么是重力?→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施力物体:地球→ 单位:牛顿(N)二、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水平面)→ 实验:悬挂小球法 → 重锤线【中部】三、重力的大小→ 公式:G = mg→ g ≈ 9.8 N/kg(或10 N/kg)→ g随纬度↑而↑,随高度↑而↓【右侧】四、重心→ 概念: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特点: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测定:悬挂法(两线交点)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情境导入效果显著,苹果落地与太空漂浮的对比强烈,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2. 实验设计贴近学生认知,悬挂小球和找重心两个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学生参与度高,较好地突破了“竖直向下”和“重心”两个难点。3. 教学语言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结合,引用牛顿、伽利略等科学家事迹,提升了课堂的文化品位。不足之处1. 在讲解g值变化时,部分学生对“纬度影响”的理解仍显模糊,缺少直观的数据对比支撑。2. 重心实验环节时间稍紧,个别小组未能顺利完成两次悬挂画线操作。3. 对于“失重”概念仅作提及,未深入展开,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新的疑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