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1一、单选题1.“你的两颗门齿,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你用过的粗糙石器,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智慧的闪烁;那遗留着的炭屑和烧骨啊,是不是告诉后人,你已经征服了火的精灵?”诗歌中的“你”距今约( )A. 170万年 B. 70万-20万年 C. 3万年 D. 6000年2.同学们搜集到有关山顶洞人的如下资料,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A. 考古工作者的笔记 B. 山顶洞人的复原头像C. 遗址中出土的骨针 D. 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3.蓝田人被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距今约70万年到115万年,其遗址发现的石器包括砍斫器、刮削器、大尖状器和石球等。据此可知,蓝田人( )A. 处在旧石器时代 B. 学会使用天然火 C. 过上了定居生活 D. 掌握了农耕技术4.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薮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之野。”其中,“□□”应为( )A. 阪泉 B. 涿鹿 C. 长平 D. 镐京5.在儒家经典中,尧舜间的继承过程被称为“禅让”,显得彬彬有礼,体现出很高的道德水准。然而《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两条材料说。“《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竹书》云舜囚尧”。战国后的一些历史文献记载,鲧因反对舜继位而被杀。上述记载的差异最能说明( )A. 历史真相年代久远而无法考究 B. 综合多种文献记述即可得出历史真实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甄别真伪 D. 历史记载必须通过考古成果加以证实6.距今4300—4000年的山西陶寺都城遗址,中部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小型墓占总数的近90%,墓坑狭小,大多没有葬具和随葬品。这说明( )A. 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B. 私有制出现与阶级分化明显C.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诞生 D. 化石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证据7.考古发现是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重要证据。山东沂水跋山遗址中发现了数量丰富的人工制品。以象牙质铲形器(如图)为代表的骨器制作和使用为探讨现代人行为模式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这说明当时的人类( )A. 会制造使用工具B. 以采集狩猎为生C. 已种植农业作物D. 会利用保存火种8.下图是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于1996年发现,距今约2.4-2.5万年,是古人类生活、狩猎的地方,有丰富的用火遗迹、打制石器、动物化石等。是世界范围内首次在国际大都市中心发现的古人类文化遗存。下列文化遗址和王府井古人类遗址同一个考古时期的是()①北京人②元谋人③蓝田人④半坡人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9.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共发现墓葬100座以上,其中男性多随葬生产用的石斧、石铲、石镰,女性多随葬加工谷物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这证明当时( )A. 石器制造,简单粗糙 B. 农耕劳作,分工明确C. 粮食种植,自给自足 D. 尊卑有序,等级森严10.文物是历史的痕迹,蕴含着历史信息。运用如图中的文物可研究( ) A. 早期人类起源 B. 原始农耕生活 C. 远古部落联盟 D. 早期国家产生11.某遗址先后发掘出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烧火堆、灰坑等,研究还发现了水稻栽培痕迹。由以上信息可知,该遗址处于( )A. 原始社会末期 B. 旧石器时代 C. 封建社会早期 D. 新石器时代12.如图三幅图片所示的文物,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视角了解( )A. 长江流域文明 B. 原始农耕时代 C. 远古神话传说 D. 早期国家产生13.从山西省陶寺村考古发掘的1300余座墓葬看,有的大型墓随葬品丰富精致,有鼍鼓、特磬、彩绘龙盘等重要礼器;而占墓葬总数90%的小墓,死者身无长物,应是社会的平民阶层。这些现象反映出( )A. 社会的贫富分化已经很明显 B. 山西已经出现早期的国家C. 黄河流域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D. 陶寺村先民崇尚祭祀文化14.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20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发现了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直立人遗址。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A. 云南元谋人遗址 B.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C.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D.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15.截止到2022年11月初,临沂市沂水县跋山遗址共清理出土石制品、骨牙角制品等5000余件,测年数据显示遗址中上部堆积年代为距今7万~5万年。其中石制品包括锤击、砸击石核,工具可见石球、石锤、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据此判断,该遗址属于()A. 旧石器时代 B. 青铜时代 C. 新石器时代 D. 铁器时代16.迄今为止,云南、陕西、北京、广东等省区都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及活动遗迹、遗物。数十万年前,先民们就在不同地方生存、发展。下列说法最恰当的是()A. 古代先民交流交融程度较高 B. 古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C. 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样性 D. 早期人类结成群体生活不稳定17.以下中原地区及周围地区的彩陶可以用来探究的问题是( )A.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B.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C. 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D.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政权分立与统一18.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是中华文明早期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代表。其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生活区、高等级墓葬区、公共活动区规划有序。在高等级墓葬中,随葬了极其罕见、数量稀少的玉人、玉龙、玉鹰、玉龟以及大量象征权力和财富的玉钺、石钺等。这些发现()A. 说明当时已产生贫富和阶级分化 B. 印证中原地区生产力水平较高C. 显示了精耕细作的农业快速发展 D. 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奴隶社会19.在距今约4000年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城垣构成,城内密布宫殿建筑等遗迹。下列与其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A. 北京人遗址 B. 良渚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遗址20.小王同学为探寻“远古的声音”搜集了以下图片,其中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 贾湖骨笛 B. 彩陶双连壶 C. 春秋青铜编钟 D. 东汉说唱俑21.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这说明( )A. 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C. 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 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22.习近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观念,体现了中国社会追求的自由民主的执政原则。中国最早的能够体现民主的选举制度应该追溯到下列哪一段历史时期()A. 远古北京人生活的时期 B. 山顶洞人生活的时期C.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的时期 D. 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23.下面是对早期人类北京人小毛一天生活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A. 早上,小毛独自一人在原始森林中狩猎B. 中午回家后,小毛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C. 下午,小毛用陶罐蒸出香喷喷的小米饭D. 晚上,小毛与大家共同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二、材料解析题24.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我国的远古居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旧石器文化,书写了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篇章。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云南省元谋县政府修建的“东方人类祭祖台”,设计高为170米,基座呈正方形。祭祖台的修建是为了宣扬东方古人类悠久的历史,展现从旧石器时代以来的人类一脉相承的系列文化,并给缅怀和祭拜者提供一个平台。材料二 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手是劳动的器官,发展较快,变得灵活轻巧。下肢用来支撑身体和直立行走,发展较慢。随着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脑也在缓慢地进化。——摘编自《中国历史》材料三 农业的发生是以人工驯化动物和栽培植物为最初契机和根本标志的。它的出现,不仅表现在生产技术上人类对于自然界动物、植物和生态环境操纵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农业经济使人口得以较大规模地聚居,从而可以利用集体的能力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元谋县修建“东方人类祭祖台”的主要原因,并指出祭祖台设计高为170米的原因。(2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并说说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6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及其产生的时代价值。(4分)25.史前时期中国先民们创造了璀璨的人类文明、书写了辉煌的篇章。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16分)(1)【贡献解读】杰出人物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分别简述下列两个杰出人物的历史贡献。(4分)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祭黄帝陵文 祭奠祖,致陵前。誉炎帝,号祝融。生姜水,葬长沙。与轩猿,俱为祖。炎帝祖,体族人。门户多,食维艰。作陶器,冶斧斤。事稼穑,并耒耜。垦草莽,撒粟粒。收五谷,得温饫。怜病痛,不避苦。踏千山,尝百草。辩药物,疗疾患。(2)【制陶工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分别对下列两个陶器进行解读。(8分)(3)【艺术追求】艺术作品反映社会进步。简述下面历史文物承载共同的历史价值。(4分)26.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历慎思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12分)活动——【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图1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1)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________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________处。(填写图1中字母即可,2分)活动二【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图2 图3考古发现 推论图1 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图2 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图3 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2)将活动二中图1、图2、图3的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连线,写在答题卡上。(只需图片序号与推论序号即可,3分)活动三【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发现于山西襄汾,距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培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刻画符号的陶壶。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3)说出活动三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5分)(4)综上所述,请你为历慎思同学的历史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2分)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保留了极为丰富的用火遗迹,灰烬堆积很厚,其中最厚处有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三 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1)材料一反映了哪几种人类起源的观点?(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史实有什么意义?(3)材料二、三反映了原始社会的一个什么重要变化?从哪一早期人类时期开始出现这种现象?1.【答案】A2.【答案】C3.【答案】A4.【答案】A5.【答案】C6.【答案】B7.【答案】A8.【答案】A9.【答案】B10.【答案】B11.【答案】D12.【答案】B13.【答案】A14.【答案】B15.【答案】A16.【答案】C17.【答案】A18.【答案】A19.【答案】B20.【答案】A21.【答案】C22.【答案】D23.【答案】D24.【答案】(1)原因:在元谋县发现了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原因: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2)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3)状况:会制作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标志:驯养家畜和栽培农作物。时代价值: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25.【答案】(1)黄帝: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猪纹陶钵是一件朴质的实用器,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致的艺术品。对研究河姆渡文化的陶器制作、原始绘画艺术和七千年时河姆渡人饲养猪的模样等提供了实物数据。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仰韶彩陶工艺的代表作之一,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鱼纹装饰是半坡人生活的写照。(3)是当时手工业初步发展的表现,人们有了爱美意识和艺术出现,对于研究当时的生活状况和生产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6.【答案】(1)A;B。(2)图1对应推论3;图2对应推论2;图3对应推论1。(3)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礼器等。重要意义: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4)主题: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探源等。 27.【答案】(1)女娲造人,神造人,以及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2)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用火可以烧烤食物、照明、御寒、驱赶野兽,故火的使用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3)从使用天然火到人工取火。山顶洞人时期。第7页,共1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