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四上 语文园地七(教案+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四上 语文园地七(教案+课件)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语文园地七
四年级语文上册
交流平台
快速浏览本学期我们学过的三篇课文《观潮》《普罗米修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用简洁的语言分别说一说这3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观潮》记述了一次观潮的盛况。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的惊叹与热爱。
《普罗米修斯》讲述了人类因为没有火,生活非常悲惨,天神普罗米修斯为了帮助人类,勇敢地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盗”取火种,遭受了宙斯残酷的惩罚,他不屈不挠,后来得到大力神的救护,终于获得自由的故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奉天读书时的事情,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常用的方法:
借助文章题目;
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连起来。
……
自由朗读教材中学习伙伴的对话,与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对照。
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普罗米修斯》。
我发现题目有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观潮》《盘古开天地》。
有的文章写了不止一件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共写了三件事,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不管用哪种方法,认真阅读全文,弄清楚文章讲了什么是基础,也是关键。我们要在课外阅读中不断练习,形成能力。
词句段运用
借助拼音正确认读词语。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
lǐn
wèi
bǐnɡ
ē
不读“ā”
前鼻音
后鼻音
这几个词语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褒义词。
这些词语都可以用来形容哪些人?
回顾课文内容,用这些词语形容课文中出现的人物。
志存高远的____________
视死如归的____________
周恩来
戍边将士
结合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将这些词语与相关的人物对应。
志存高远的___________
大义凛然的___________
英勇无畏的___________
视死如归的______________
铁面无私的___________
钱学森
李大钊
邓世昌
革命志士江姐
包青天
同类词语拓展: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舍生取义
高瞻远瞩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志存
报国
凛然
无畏
如归
铁面
执法
不阿
( )高远 精忠( ) 大义( ) 英勇( )
视死( ) ( )无私 秉公( ) 刚正( )
词句段运用
自由朗读两组句子,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您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愁没钱花。
每组的第二句与第一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表达形式不一样,表现在标点符号、疑问词和否定词上。
每组的第一句虽然有问号,但是并没有疑问的意思,而是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这样表达能加强语气;
加强语气
表达强烈的情感
小明乱扔垃圾后还理直气壮地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我们该怎么提醒他?用陈述句和反问句分别说一说。
尝试运用
有清洁工打扫也不应该乱丢垃圾。
难道有清洁工打扫就可以乱扔垃圾吗?
语气更强烈
过生日,你收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你有点儿不敢相信地说……用陈述句和反问句分别说一说。
这个礼物竟然是送给我的。
难道这个礼物真的是送给我的?
特别惊喜,不敢相信地语气
反问句虽然是疑问的形式,但它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而且语气更强烈,更能表达出情感,引起别人的思考。以后我们在说话和写作的时候,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句式哦。
日积月累
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把古诗读正确。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xūn
送别诗
董大是唐朝一位著名的琴手,他本名董庭兰,因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所以称“董大”。他在弦乐上有很深的造诣,可他生不逢时,当时唐朝全国上下流行胡乐,没有几个人去欣赏他的琴声,因此他备受冷落,感到心灰意冷,觉得京城再也无法待下去了,便决定离开。也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好朋友高适赶来为他送行,并写下了这首诗。
高适,字达夫,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昏暗
不要发愁
指彼此互相了解而感情深厚的人
对他人的尊称,这里指诗人的朋友董大
借助插图和关键词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千里黄云翻滚,把太阳都遮住了,太阳看起来都是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狂劲的北风夹着雪花,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艰难的向南飞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心朋友,天下有谁不认识你呢?
高适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是如何安慰他,鼓励他的呢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尝试读出离别的难舍之情,反复朗读后背诵古诗。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语文要素】
2.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
3.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4.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
2.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重点)
2.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重点)
一、交流平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1.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人物,感受到了他们的高尚品质,也学习了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知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园地,对这些知识进行一次梳理和巩固,看看大家都掌握得怎么样。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本学期我们学过的三篇课文《观潮》《普罗米修斯》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说一说:大家都浏览完了吗。谁能用简洁的语言分别说一说这3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设1:《观潮》记述了一次观潮的盛况。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的惊叹与热爱。
预设2:《普罗米修斯》讲述了人类因为没有火,生活非常悲惨,天神普罗米修斯为了帮助人类,勇敢地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盗”取火种,遭受了宙斯残酷的惩罚,他不屈不挠,后来得到大力神的救护,终于获得自由的故事。
预设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奉天读书时的事情,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4.议一议:你是怎样概括出课文内容的?看着主要内容, 你发现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小组交流,汇总)
(1)借助文章题目;
(2)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连起来。
5.自由朗读教材中学习伙伴的对话,与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对照。
小结:不管用哪种方法,认真阅读全文,弄清楚文章讲了什么是基础,也是关键。我们要在课外阅读中不断练习,形成能力。
二、词句段运用: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
过渡:接下来问进入“词句段运用”的第一个板块——词语加油站。(出示课件)请大家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这些词语,看看谁能读得又准又好。
1.学生借助拼音正确认读词语。
教师相机点拨读音:“阿”在词语“刚正不阿”中读“ē”,不读“ā”;“凛”是前鼻音;“秉”是后鼻音。
默读词语,边读边想一想词语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请教学习伙伴,也可以查阅词典。
志存高远:追求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
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大义凛然:坚持正义,不 顾敌人威逼利诱,始终保持严峻不可侵犯的态度。
英勇无畏:非常勇敢,不畏艰险。
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人勇敢不怕死。
铁面无私:在公正、正义的原则面前,不受任何私人感情或私利影响,能够公正、公平地对待事物。
秉公执法:公正地执行法律。秉公,做事秉持公正之心;通常用于形容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处理事情的态度。
刚正不阿:刚强正直,不阿谀奉迎。
3.发现特点:这几个词语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褒义词)。
过渡:对啦,这些词语都是用来赞美那些具有美好品质的人的。那你们知道这些词语都可以用来形容哪些人吗?
4.回顾人物:本单元我们认识了哪些人物?
预设:志存高远的周恩来,视死如归的戍边将士。
5.人的品质不是单一的,有的时候,同一个人物也具有多种品质,我们可以从不同方面来形容。你还知道哪些具有优秀品质的人?
预设:志存高远的钱学森,大义凛然的李大钊,英勇无畏的邓世昌,视死如归的革命志士江姐,铁面无私的包青天,秉公执法、刚正不阿也都可以用来形容包青天。
6.同类词语拓展:你还能说出几个形容人物优秀品质的词语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舍生取义;高瞻远瞩……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2.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难点)
一、复习导入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教师引导:每个词语背后都有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伟大人格,我们在读这些词语的时候,不妨在头脑中浮现出那些人,那些事,让词语朗读更有味道。同学们要记住、积累这些美好的词语,去赞美更多值得赞美的人。
同学们,词语我们已经交流的差不多了,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到“句子实践园”吧。
二、词句段运用:体会不同的语气
1.学生自由朗读两组句子,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预设:
(1)每组的第一句虽然有问号,但是并没有疑问的意思,而是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这样表达能加强语气;
(2)每组的第二句与第一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表达形式不一样,表现在标点符号、疑问词和否定词上。
2.开展多种形式的对比读(同桌对比读、男女生对比读、师生对比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反问句的表达效果,知道反问句能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
3.表达练习,用语言或者图片营造生活情境。
(1)第一个练习,出示在公共场合乱扔垃圾的照片:小明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还理直气壮地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提醒他?
预设:我会告诉小明“有清洁工打扫也不应该乱丢垃圾”,如果想要表达强烈的语气,我会说:“难道有清洁工打扫就可以乱扔垃圾了吗?”
第二个练习,思考:过生日,你收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你有点不敢相信的说……
预设:我会说“这个礼物竟然是送给我的”如果想要表达特别惊喜,不敢相信地语气,可以这样表述:“难道这个礼物真的是送给我的?”
小结:反问句虽然是疑问的形式,但它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而且语气更强烈,更能表达出情感,引起别人的思考。以后我们在说话和写作的时候,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句式哦。
三、日积月累
1.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别董大》。大家齐读一下诗题,说说从这个题目中, 你能知道什么呢?
预设:“别”我们可以组词“送别”,所以从诗题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人是董大。
师:没错,这是一首送别诗。董大是唐朝一位著名的琴手,他本名董庭兰,因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所以称“董大”。他在弦乐上有很深的造诣,可他生不逢时,当时唐朝全国上下流行胡乐,没有几个人去欣赏他的琴声,因此他备受冷落,感到心灰意冷,觉得京城再也无法待下去了,便决定离开。也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好朋友高适赶来为他送行,并写下了这首诗。
对于诗人高适,你又了解多少呢?
2.诗人简介:高适,字达夫,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把古诗读正确,说一说这首古诗主要写了什么。
师点拨:“曛”是“昏暗”的意思;“莫愁”指不要发愁;“知己”指彼此互相了解而感情深厚的人;“君”是对他人的尊称,这里指诗人的朋友董大。
诗意:千里黄云翻滚,遮盖了太阳,狂劲的北风夹杂着雪花,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心朋友,天下有谁不认识你呢?
体会情感:
看图,细细读前两句,看看描写了哪些景物?再读诗句,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
预设1:描写了“黄云、白日、北风、雁、雪”等景物,我们仿佛看到了千里黄云翻滚,把太阳都遮住了,太阳看起来都是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狂劲的北风夹着雪花,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艰难的向南飞去。
预设2:当时他们是在塞外分别,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抓住景物,体会心情:这恶劣的环境,就好像是董大遭遇的困难和挫折。在董大心里,自己就好像是这只被北风和大雪包围着的孤独的大雁,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体会董大的心情。
读诗句,进入情境:诗人高适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又是如何安慰他,鼓励他的呢
预设:高适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来安慰董大,他其实想告诉好友:只要有能力,有信心,总能找到欣赏你才华的人,找到发挥你才能的地方。
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试着读出这份离别之情,并尝试背诵古诗。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部分,教学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学为主,只进行适当的点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交流平台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课文,自主交流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进行总结。这样循序渐进,既让学生学会了自学,又让学生掌握了把握课文内容的主要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在词句段运用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词语,讨论交流词语的意思,并让学生自己说说这些词语是用来形容哪些人的,这有利于让学生明确词语该如何运用。
在比较学习陈述句和反问句时,也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语言实践”的模式,让学生掌握知识,会学会用。
在“日积月累”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同时让学生先自己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再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再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