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5《王戎不取道旁李》导学案 课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认识“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主要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养成善于观察、仔细思考的习惯,能根据有关现象做出推理和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主要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课前准备 准备字卡、词卡,制作多媒体课件,了解《世说新语》的相关内容。(教师) 2.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学生)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4分钟) 1.板书课题。 2.组织学生识记“戎”字。介绍“王戎”。 3.质疑课题。 1.齐读课题。 2.认读“戎”,并和小组成 员说说记住这个字的方法。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重点知道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 3.猜测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 课题质疑时不要给 予学生固定的答案,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激发学生学习下文的兴趣。二、朗读课文,体会理解(用时:24分钟) (一)初读课文。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查朗读情况。 3.师生交流,学习生字。 (一)1.轻声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用笔画出来,借助拼音或查字典的方式读准字音。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逐句朗读,读好断句。(1)准确读出3个生字:诸、竞、唯。小组内讨论怎样识记生字。如:采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诸、唯”等字的字形。 准确认读词语:诸小儿、竞走、唯戎不动。 读文思考,总结汇报:课 文写的是王戎虽然看到道边李树上的李子多,但是没摘的事。 (二)1.自由朗读,尝试断句。2.再读句子,一边读,一边 对应注释,初步理解“尝”“诸”“竞走”的意思。 小组内一人说句子,其他组员说句意。说不完整的互相补 充,然后选一人在全班汇报。一、二句的意思是: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朗读并背诵一、二句。 (三)学习第三句。 朗读第三句。小组内讨论这一句的意思。 自由读句子。每组一人汇报说出句子意思——大家问 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类似的经历,或者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1.朗读第四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注释并交流: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五)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组员听,互相提意见,提醒有困难的词义注释。 (六)讨论交流: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现象作出判断。 1.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不要要求他们准确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只要能结合注释了解句子大意即可。2.“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第 三句话实际上就是王戎判断“此必苦李”的依据,如果学生不能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如果我们在路边 看到又大又红的李子, 会怎么做?(想吃)没有 人摘说明什么?(不好吃)3.学生描述课文内容时,只要符合文章大意即可,不要求依据注释, 完全解读。4.引导学生交流第三句时,可联系上句,将王戎和“诸小儿”的做法进行对比,突出王戎遇事善于观察、分析、判 断的特点。三、观察思考,多元识字(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 生字:戎、尝、诸、竞、唯。 2.指导学生观察、交流。3.教师示范,学生临写。4.投影评议。 1.开火车读生字,给生字口头组词。 2.独立观察生字的结构,说 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自己认为哪些生字比较难写?可以提出来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3.观察教师的示范,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书空。然后在田字格中写一写生字。 4.对小伙伴的字进行恰当评价,把自己写得不好的字再写一写。 1.学生在书写时要注意 “戎”的左下部分是横、撇,要与“戒”区 分开。“竞”中间是“口”,要与“竟然”的“竟”区分开。2.“三分写七分看”, 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例字。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家人说一说你的感受。 2.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 学生完成作业:学生可以声 情并茂地讲述故事,并听一听家人的想法。 2.在家人的帮助下找到这本书,自由阅读。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从两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让学生完成。类文阅读-25王戎不取道旁李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本文选自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1)庭: (2)皆:(3)持: (4)迸:3.翻译句子。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4.从短文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1.《宋史·司马光传》2.(1)庭院。 (2)全,都。 (3)拿。 (4)涌出。3.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4.司马光是一个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人。宋濂嗜学宋 濂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①以观,每假借②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ài)③。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④。以是⑤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注释:①致书:得到书。致:得到。②假借:同义复合词。借。假,借。③弗之怠(dà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④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⑤以是:因此。以:以为;是:这样。1.古今异义。(1)“走送之”中的“走”古义为 ,今义为 。(2)“余幼时即嗜学”中的“余”古义为 ,今义为 。2.“余幼时即嗜学”中“嗜”的意思是 。3.找出能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句子,用“ ”画出来。4.翻译句子。(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5.这个故事是怎样描述宋濂小时候特别喜欢读书的?参考答案1.(1)跑 行走,走路 (2)我 剩下,余下2.喜欢,爱好3.余幼时即嗜学。4.(1)因为家中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2)抄写完了,便马上跑去送还借的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5.宋濂小时候没钱买书,借书抄书也要读书学习。天冷时,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停止抄书。25.王戎不取道旁李预习目标一: 掌握字词 音 我能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把易错的生字词写一写。形 比一比,再组词。 竞( ) 唯( ) 常( ) 诸( ) 竟( ) 维( ) 尝( ) 煮( )义 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找出正确的解释,填在括号里。(填序号) ①争逐 ②曾经 ③只有 ④众多 ⑤确实这样 ⑥跑 王戎七岁,尝( ) 与诸( ) 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 ) 走( ) 取之,唯( ) 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 。预习目标二: 整体感知 这篇文言文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如果你是其中一个小儿,你会对王戎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习目标三: 思考质疑 我最想问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又名《世说》,主要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王戎,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颖,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 “竹林七贤”,魏晋时期七位名士的合称。他们是谯国嵇康、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沛国刘伶、陈留阮咸、琅琊王戎。由于他们“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说新语·任诞》),故世称“竹林七贤”。《王戎不取道旁李》说课稿一、说教材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王戎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推断路边李树上的李子是苦李而不取的故事。在故事中,王戎年仅七岁,就能根据环境来进行分析,充分赞扬了他的聪明,善于观察和思考。启示我们也要像他一样,细心观察,勤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三、说教学重难点:1.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是教学的重点。2.体会王戎的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分析是本课难点。四、说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情境导入——贴近生活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默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对文章初步把握;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故事的内容;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在默读思考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形象。运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古文的方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 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默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理解—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五、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我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想象:如果我们大家在郊游时,看到路旁有果树,上面结满了水果,比如枣子、桃子、梨子、李子等,你会怎么样?自然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板书课题时,自然地指导书写生字“戎”,分解会意讲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生字。 补充《世说新语》的相关资料,扩充学生的知识量,同时为后面的拓展阅读做铺垫。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读准节奏。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我再利用多媒体检查生字和朗读情况。对易读错、难读的句子让学生思考、讨论解决的办法。这样拓展了学生的识字方法,加深了对生字的印象,同时,在讨论中也让学生发现了朗读的问题,为后面听范读的环节打下了需求。 播放范读,学生先听再跟读,根据范读,划分节奏,读好停顿。 学生前面已经有了将文章读好的需求,因此这时候放范读给学生听,效果也会更好,学生练习也会更加认真。 学生划分节奏后互相交流,讨论朗读的要点,根据学生的讨论,利用课件进行展示朗读节奏及注意点。然后,让学生练习朗读,我再巡视,进行个别指导,解决学生个体差异带来的问题。 最后抽读,学生互相评价,既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同时使课堂的气氛活跃。 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在学生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组内疏通文意,我就巡视观察,总结共性问题。 学生汇报交流,我根据发现的问题相机点拨。 逐句理解,再连贯起来,整体把握。从词到句,从句到段,层层展开,把握文章内容。 最后,根据单元学习的要点要求,让学生试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初步感受复述,在学生讲故事的过程中,我同时也注意发现优点和问题,借机让学生对复述要抓故事的主要情节、按故事发展的顺序进行有一个认识和印象。用多样的评价语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理解内容,感悟语言。 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感悟。 利用引导性提问,启发学生感悟人物形象和品质。 通过王戎和别的孩子的表现对比,让学生思考:别的孩子都跑去抢摘李子,为什么王戎不动?引出王戎的分析。 接着自然地让学生思考对“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理解。这里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理解:果树长在路边,来来往往的人们看到果子肯定会摘来吃,如果李子好吃,肯定早就被人们摘完了。这棵树上这么多李子都没有人摘,说明长的肯定是苦李子。 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引出对王戎推断结果的发现:王戎的推断正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从“信然”两字,得出王戎推断正确的结论,进而体会王戎的人物形象。同样以引导性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王戎为什么能知道这是苦李子?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特点?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便能得出王戎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分析这一特点。最后加深理解,拓展课程的实践意义,让学生讨论交流: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的评价中自然就会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从而将本课的教育意义内化,完成了素质上的教育。最后让学生熟读、背诵。 拓展延伸。 前面已经有了对《世说新语》的补充介绍,而本课选的故事又是能激起学生较大兴趣的表现儿童聪明智慧的文章,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也有了学习方法的实践铺垫,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因此自然地将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延伸到课下,让他们课下再找来类似的故事读一读,拓展了学生的阅读,加深了本课的中心思想与教育意义的。 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写王戎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推断道旁李是苦李而不取的故事,赞扬了王戎的聪明、善于观察和思考,启示我们也要像他一样,细心观察,勤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根据课前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板书围绕故事发展进行,提取故事发展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板书,通过诸儿与王戎的对比,得出王戎的人物形象。提示学生要学习的品质。(共29张PPT)人文主题:历史传说故事语文要素: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习作要求: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新课导入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很多小神童,他们善于思考,带给我们智慧与启迪,你知道这样的小神童吗?四年级语文上册25.王戎不取道旁李人名道路两旁李子王戎不去摘道旁树上的李子王戎是谁?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李?读课题,说说你有哪些疑问。课题导入王戎(234年—305年),字濬冲,西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人,自幼聪颖,神彩秀美。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初读感知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好停顿。边读边圈画出生字。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rónɡzhūjìnɡwéizhé多音字zhē:折腾不要把“戈”写成“弋”,这个字的笔顺为:横、短横、撇、斜钩、撇、点。上下舒展,中心对正。“立”的第二横要写舒展。“儿”的竖弯钩要向外延伸,不要太拘谨。左窄右宽。“者”的撇画要写得舒展,注意和“讠”的提相穿插。上略短下略长,党字头的竖压在竖中线上,“云”第二横与字头大致同宽。“口”适当缩小,往左上方挪让。“隹”的撇画穿插在“口”下,四横写出长短变化。品尝王戎竞走唯一诸多识字游戏:摘李子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再读课文,注意停顿,读出节奏。读懂课文刚才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这篇文言文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曾经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众,许多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__________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展开想象,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池上》)原来古代孩童玩的游戏这么多啊!就请同学们发挥想想来说一说7岁的王戎与小伙伴们一起会玩些什么呢?他们的心情如何?放纸鸢追蝴蝶撑小艇开心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李树是什么样的?多子折枝看见道边有李子树,上面的李子(多得)压弯了枝条。诸小儿看到满树的李子是怎么做的?诸儿竞走取之田径比赛的一个项目。孩子们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跑争着“竞”和哪个字特别像?竟竞想一想:诸小儿去摘李子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动作是怎样的?小伙伴们看到满树的李子,纷纷大叫起来:“好多的李子呀!”他们一边叫,一边跑向李子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乱成一团。这个时候王戎又是怎么做的?唯戎不动只有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呢?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自信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有人问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他很自信的肯定那些是苦李子,他是怎么有这个推论的?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李子树长在路边,过往的行人比较多,如果李子是甜的,早被路人摘光了,不可能多子折枝,因此,只有一种可能,这是苦李。王戎的猜测正确吗?李子究竟苦不苦?最后一句告诉了我们答案——取之,信然。的确如此摘下李子一尝,的确如此。文中有三处出现了“之”,意思是否一样 李子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李子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吧。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子出去游玩。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孩子们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李树长在路边却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来一尝,的确如此。熟读成诵,试着背一背课文。在这则故事中,王戎性格中的什么特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古代像王戎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曹冲称象文彦博树洞取球司马光砸缸《世说新语》又名《世说》,主要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逸事。它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拓展延伸《世说新语》记载了2000多个这样的小故事。同学们可以读一读,感受文言文的魅力。结构梳理唯戎不动↓善于观察、缜密思考诸儿:竞走取之王戎:唯戎不动25 王戎不取道旁李善观察勤思考四年级各单元语文要素单元 主题 语文要素第一单元 自然之美 阅读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写作要素:介绍自己喜欢的好地方,把推荐理由写清楚。第二单元 阅读策略 阅读要素:阅读时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写作要素:抓住家人和动物的相似之处,写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第三单元 连续观察 阅读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写作要素:留心周围事物,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学写观察日记。第四单元 神话故事 阅读要素:◎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写作要素:编写故事,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第五单元 多彩生活 阅读要素: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作要素:按一定的顺序把一件事写清楚。第六单元 成长故事 阅读要素:◎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写作要素:按顺序把游戏写清楚,写出想法和感受。第七单元 家国情怀 阅读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课文的主要 主要内容。写作要素:用正确的格式写一封信。第八单元 青史留名 阅读要素: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写作要素:选取一件感受强烈的事,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感受。单元导读本单元以“历史传说故事”为主题,编排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故事二则》三篇课文,既有文言文,也有根据古代经典改编的现代文,讲述了古代一些很经典的故事:有名士王戎幼年“不取道旁李”的故事;有战国地方官西门豹惩治恶人、造福百姓的故事;有名医扁鹊和蔡桓侯之间的故事;有纪昌在飞卫指导下苦练眼力,终成射箭能手的故事。这些故事生动有趣,发人深省,能给予学生多方面的教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教材在三年级下册安排了“详细复述”的学习要求,本单元是在详细复述基础上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概括能力。本单元围绕这个语文要素进行了精心编排:《西门豹治邺》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练习简要复述。《故事二则》引导学生提取表示故事发展顺序的关键词句,练习简要复述。“交流平台”对简要复述的方法作了归纳与小结。“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引导学生体会写具体和写简略的不同表达效果,为学生进行简要复述提供帮助。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话题是“我的心儿怦怦跳”。这是在本册习作单元“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基础上的延伸。这个话题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能唤醒他们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表达真实感受。25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目标]1.会认“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语文要素】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尝试演一演。2.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教学课时]1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很多小神童,他们善于思考,带给我们智慧与启迪,你知道这样的小神童吗?(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骆宾王六岁写出《咏鹅》)同学们的积累可真丰富!今天,我们继续去认识一位小神童,他的名字叫——王戎。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己先来读一读课题。(出示课题)2.释题:王戎是人名,“道旁”就是“道路两旁”,“李”指的是“李子”,一种水果。把这两个关键词的意思弄明白了,就知道课题的意思,也能猜到课文大概讲了什么故事了。3.出示王戎人物简介。二、初读感知,读通课文1.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好停顿。边读边圈画出生字。2.学生字:大家都读完了吗?你都圈画出本课的生字了吗?我们来一起看一看。戎:不要把“戈”写成“弋”,这个字的笔顺为:横、短横、撇、斜钩、撇、点。书写时要注意斜钩的书写要把握好弧度,写得挺拔舒展。两个撇画要写出区别,第一个是竖撇,第二个是斜撇,要写出锋芒。尝:上略短下略长,党字头的竖压在竖中线上,“云”第二横与字头大致同宽。诸:左窄右宽。“者”的撇画要写得舒展,注意和“讠”的提相穿插。竞:三部分比例不要平均分,做到“上下舒展,中心对正”。“立”的第二横要写舒展。“儿”的竖弯钩要向外延伸,不要太拘谨。唯:“口”适当缩小,往左上方挪让。“隹”的撇画穿插在“口”下,整个字的重心落在“亻”的竖画上,四横写出长短变化。多音字:“折”是个多音字,在“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中应该读zhé,注意引导学生与“折腾”中的“折”的读音相区分。识字游戏:摘李子。指导学生读好课文。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在哪里?预设:读得很有节奏,注意了停顿。文言文和古诗一样,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二二停顿,二三停顿,主谓之间停顿。自己读读,在哪儿停顿好?对照范文,看看你的停顿是否合适?(生齐读)小结:读得真好!让我们穿越到古代,学着古人读书时抑扬顿挫、放声吟诵的情景,一起来诵读《王戎不取道旁李》。三、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刚才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这篇文言文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结合注释一起来看看。1.学习第一句: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1)借助注释和课文内容,知道“尝”在文中是“曾经”的意思,“诸”是“众,许多”的意思。这句话是说: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2)指名朗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3)出示填空帮助学生感受画面: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点拨:回忆一下,古人笔下的孩童的游戏有哪些?你想起了哪些诗句?示例: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池上》)……原来古代孩童玩的游戏这么多啊!就请同学们发挥想想来说一说7岁的王戎与小伙伴们一起会玩些什么呢?他们的心情如何?预设:放纸鸢、撑小艇、追蝴蝶…他们玩的很开心。2.学习第二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1)提问:李树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请一名同学连起来翻译这句话。指名回答,教师做总结:借助图片和课文内容,知道这句话是说,(王戎和小朋友们)看见道边有李子树,上面的李子(多得)压弯了枝条。过渡:诸小儿看到满树的李子是怎么做的?(诸儿竞走取之。)(2)理解“竞走”:①竞走是田径比赛的一个项目。在文中“竞走”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在注释中得到解释,接着联系三年级《守株待兔》一课中“走”的解释,巩固“走”在古文中是“跑”的意思,和现在说法不一样。②“竞”和哪个字特别像?出示“竞”和“竟”的字源知识,学生分辨,学写“竞”字。③从“诸小儿”“竞”“走”这几个词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秘密 (古文多单字,解释可以组成词语。)再考考大家,(出示“尝:曾经;道:道路;取:采摘;游:游玩;唯:只有”)古文多单音词,今天多用双音词,所以古文语言凝练简洁。这句话是说:孩子们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想一想:诸小儿去摘李子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动作是怎样的?用你自己的话讲一讲想到的情景吧。预设:小伙伴们看到满树的李子,纷纷大叫起来:“好多的李子呀!”他们一边叫,一边跑向李子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乱成一团。过渡:这个时候王戎又是怎么做的?(唯戎不动。)(3)提问:“唯”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教师总结:联系上下文和注释,知道这句话是说,只有王戎不动。所以这一整句话的意思就是:王戎和小朋友们看见道边有李子树,树上的李子多得压弯了枝条,孩子们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4)思考: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呢?3.学习第三、四句: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从“此必苦李”中感受王戎的自信。(2)有人问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他很自信的肯定那些是苦李子,他是怎么有这个推论的?引导:李子树长在路边,过往的行人比较多,如果李子是甜的,早就被路人摘光了,不可能多子折枝,因此只有一种可能,这是苦李。(3)王戎的猜测正确吗?李子究竟苦不苦?最后一句告诉了我们答案:取之,信然。结合注释理解句意:摘下李子一尝,的确如此。文中有三处出现了“之”,意思是否一样 自读课文,互相交流。小组交流,指名汇报。预设:第一个“诸儿竞走取之”中的“之”指李子,第二个“人问之”中的“之”指的是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第三个“取之”中的“之”指李子。5.感受着王戎的聪慧,我们再来学着古人读书的姿态,一起来读一读课文。6.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故事。①学生在小组内练习讲故事,并进行评价。②指名汇报讲故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示例: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子出去游玩。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孩子们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李树长在路边却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来一尝,的确如此。7.尝试背诵。四、总结全文,感受形象1.全班交流:在这则故事中,王戎性格中的什么特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小组交流,再全班讨论。预设:看到路边的李子树,诸小儿竞走取之,7岁的王戎却不为所动,且能够自信的说出“此必苦李”,联系生活经验可知,道边的李子如果成熟,自然会有人去试吃,如果好吃,必然很快被人们吃掉。而这棵李树在道边,树上又有很多李子,路过的人一定会看到,却没有人吃,这说明李子一定是苦的。从中可以感受到王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特点。2.读了这个故事,你联想到了谁?预设:司马光砸缸、文彦博树洞取球、曹冲称象……3.今天这节课我们徜徉在美妙的文言文中,体会到了少年王戎的智慧之美,也感受到了文言文语言的简洁凝练之美。4.喜欢这篇小古文吗?它出自——《世说新语·雅量》。(出示《世说新语》简介)小结:《世说新语》记载了2000多个这样的小故事。喜欢的同学可以读一读,里面有原文、有注释,还有译文。你们一定能在读书中喜欢上这些故事、这些人物,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教学板书][教学反思]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分析的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虽只有49个字,因学生对于文言文接触较少,文章的理解对学生而言依然存在一定难度。上课伊始,用熟悉的少年儿童的聪慧故事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揭示课题环节让学生明确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为“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李”。本课设计的一个亮点之处是“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环节,在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充分理解后,引导学生将文言文改编成一个生动的故事,师生合作读白话文与文言文,相机进行故事编导与表演,将课堂氛围引爆至高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教学课件) 25.《王戎不取道旁李》.pptx (配套教案) 25.《王戎不取道旁李》.doc (预习卡) 25.《王戎不取道旁李》.docx 《王戎不取道旁李》导学案.doc 《王戎不取道旁李》说课稿.doc 类文阅读-25 王戎不取道旁李.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