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大家都来学化学 过关检测(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下列有关航天的课题属于化学学科研究领域的是( C )A.“嫦娥二号”探月卫星轨道的计算B.“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对接C.发射“神舟”系列飞船的火箭所需新型燃料的研制与生产D.“祝融号”火星车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之间的信息传递2.下列“天宫课堂”授课实验内容与化学研究有关的是( C )A.两钢球互相碰撞,实现速度转换B.用金属陀螺展示静止及旋转情况下角动量守恒现象C.蜡烛燃烧,产生球形火焰D.用特制的乒乓球拍拍水球,球拍不沾3.“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陕西铜川耀州青瓷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下列陶瓷制作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C )A.镇浆制泥 B.拉坯造型C.高温烧制 D.磨光上釉4.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D )A.光合作用 B.钢铁生锈C.森林着火 D.冰雪融化5.第24届冬季奥运会于2022年2月4日至2022年2月20日由我国北京和张家口联合举办。“绿色冬奥”是这一届冬奥会的主要理念。下列做法与这一理念相违背的是( A )A.露天焚烧垃圾B.用电动汽车替代燃油车C.植树造林、增加城市绿化面积D.用纯氢燃料零碳排放的“飞扬”火炬6.下列关于物质的变化与其性质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A )A.柴草燃烧——柴草具有可燃性 B.风油精挥发——风油精是液体C.糖块在水中消失——糖受热易熔化 D.蜡烛被小刀切断——蜡烛熔点低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有气体或沉淀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C.大块的铜比小块的铜的熔、沸点要高D.具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8.下列不能用于取用固体试剂的是( D )A.药匙 B.镊子C.纸槽 D.胶头滴管9.做实验时,如图仪器用于保存固体试剂的是( A ) 10.下列对于科学探究的认识错误的是( C )A.化学实验是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B.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C.科学探究是独立完成的过程,不需要合作D.科学探究始于问题11.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途径,在金属铜的化学性质探究活动中,说法正确的是( D )A.对金属铜加热就一定会发生化学反应B.得出结论主要是通过猜想假设来完成的C.金属铜在发生物理变化的同时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D.金属铜被酒精灯加热变黑体现出它的化学性质12.下列给液体加热的操作及注意事项,正确的是( B )①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②试管口向上、试管与桌面成45° ③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④试管口方向随便选择 ⑤加热时,先使试管在火焰上方移动 ⑥用酒精灯内焰加热 ⑦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都可盛放液体进行加热A.①②⑥⑦ B.②③⑤⑦C.①②③⑤⑥ D.②③⑥⑦13.在实验室的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D )A.为了节约试剂,用剩的试剂应放回原试剂瓶中B.为了获得感性认识,可触摸试剂或品尝试剂的味道C.为了看到标签,倾倒试液时,标签不能向着手心D.为了安全,给试管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人14.在化学实验中,实验操作要保证人身安全和仪器、试剂的安全,试剂安全是指操作应避免造成试剂的污染或变质。下列操作要求不是从试剂安全角度考虑的是( B )A.不能用未经清洗的非专用胶头滴管吸取另一种试剂B.不能用手接触试剂,不得品尝任何试剂的味道C.从试剂瓶倒完试液后,应立即盖紧瓶塞D.用药匙取用一种试剂后,取另一种试剂前必须擦拭干净1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C ) 16.下列各物质中必须利用化学性质的不同才能区别的是( D )A.酒精和食醋 B.铁和铁锈C.铁和铜 D.水和澄清石灰水17.马虎同学仰视时量取了20 mL液体,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读数为16 mL。他倒出的液体为( B )A.4 mL B.大于4 mLC.小于4 mL D.无法判断18.某天晓敏同学发现原本银白色的铁钉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成了红色的铁锈,于是晓敏产生了疑问:铁锈的成分是什么呢?善于探索的晓敏收集了一些铁锈并带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在上述过程中,晓敏对铁锈的成分产生疑问属于化学探究中的( B )A.形成假设 B.提出问题C.进行实验 D.形成结论19.根据维生素C能够使淀粉—碘溶液褪色的原理,应用如图实验可以测定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D )A.烧杯中溶液的体积B.两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C.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浓度D.胶头滴管滴出的果汁的滴数20.如图是探究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差异的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滴入的澄清石灰水的滴数要相同B.该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高C.该实验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D.滴入石灰水振荡集气瓶有利于气液充分接触,产生更明显的现象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滴入的澄清石灰水的滴数要相同,A正确;滴入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滴入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该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CO2体积含量比空气中的大,B正确;该实验不能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是CO2,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C错误;滴入石灰水振荡集气瓶,有利于气液充分接触,产生更明显的现象,D正确。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38分)21.(5分)辨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A.酒精燃烧;B.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D.氮气常作保护气;E.粉碎大理石;F.酒精挥发;G.汽油燃烧;H.气球爆炸;I.甲烷能燃烧。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C__(填字母,下同),化学性质的是__BI__,物理变化的是__EFH__,化学变化的是__AG__,物质用途的是__D__。22.(10分)通过化学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些常见的仪器,掌握了一些实验技能。 (1)取用块状固体试剂用到的仪器是__镊子__(填仪器名称,下同),可夹持燃烧着镁条的仪器是__坩埚钳__。(2)对物质加热时用__A__(填字母代号,下同)作热源,可在火焰上直接加热的仪器有__E__。(3)分析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①给试管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__试管受热不均,容易破裂__。②胶头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置__腐蚀胶帽__。③液体加热时,液体超过了试管容积的2/3∶__液体溅出__。(4)某山村学校因仪器不足,同学们用生活物品来代替化学实验仪器。 ①用A来代替试管,你认为B可代替__导管__,C可代替__胶头滴管__。②医用注射器D可用来代替量筒,现有三种刻度的注射器:a.10 mL b.50 mL c.100 mL。要量取48 mL的水,应该选择医用注射器__b__(填字母代号)。23.(5分)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请回答下列问题:(1)倾倒细口瓶里的液体后,标签被腐蚀、字迹模糊的原因是__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朝向手心__。(2)取用7.2 mL蔗糖水需要用到的仪器有__②④__(填序号)。①5 mL量筒 ②10 mL量筒 ③20 mL量筒 ④胶头滴管 ⑤玻璃棒(3)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__1/3(或三分之一)__,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用酒精灯的__外焰__固定加热。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__灯帽__盖灭。24.(6分)下面是一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所述基本环节补充完整。(1)“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提出问题__环节。(2)“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获得结论__环节。(3)“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猜想与假设__环节。(4)将呼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收集证据__环节。(5)“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某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反思与评价__环节。上述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是__(1)(3)(4)(2)(5)__(填上述数字序号)。25.(5分)人类的发展历程也是人类追寻光明的历程,人类照明经历了下列过程:请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1)在上述照明过程中,__电灯__照明没有发生化学变化。(2)蜡烛燃烧的过程并不简单,主要包含以下过程:蜡烛先熔化成液态,再变成气态,蜡烛气体再燃烧。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熔化成液态,变成气态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蜡烛气体燃烧__。由此说明发生化学变化时__一定__(填“一定”或“不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3)制造电灯的过程需要设计灯的形状,选择发光效率高的灯丝,以及透光性能良好的玻璃。这些过程中与化学无关的是__设计灯的形状__。26.(7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浪淘沙》(刘禹锡):“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沙里淘金是最古老的采金方法。金,柔软金黄,熔点为1 067 ℃,稳定性高,不易被氧化,历来是财富的象征。但金在地壳中含量极低,沙里淘金异常艰苦,且收获甚微。(1)以上叙述中,属于金的物理性质的是__柔软金黄,熔点1_067_℃__,属于金的化学性质的是__稳定性高__、__不易被氧化__。(2)“沙里淘金”利用的是金和沙的__密度__不同,属于物质的__物理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3)“沙里淘金”这一变化过程属于__物理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4)由短文可知,金的一种用途是__作首饰__。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个文字表达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22分)27.(7分)课堂上,同学们与老师一起进行了镁条燃烧的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最能说明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__③__(填序号,下同);烟花、照明弹中都用到镁粉作原料,其原因是镁粉燃烧时__①__。①发出白光;②放出大量热;③生成白色固体。(2)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属于镁条的__化学__性质。(3)小科同学发现实验桌上的镁条表面有黑色物质。黑色物质是什么,会不会是镁带缓慢氧化后产生的氧化镁?小科把磨去黑色物质的镁带放在氧气中燃烧,结果得到的是白色固体。由此,他得出结论是__黑色物质不是氧化镁__。请写出本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氧气+镁氧化镁__。小科询问老师后,获知任何固体颗粒直径小到一定量,颜色都是黑色的(如纯净的铁块是银白色的,而铁粉是黑色的)。由此,小科认为他原来的结论__③__(填序号)。①正确;②不正确;③可能不正确。小科又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究……28.(6分)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下面通过实验来探究金属铜的化学性质。请你参与:观察与问题:将一小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表面变黑。假设与预测:假设1: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火焰的黑烟附着在铜片上;假设2: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铜片与__氧气__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与事实:实验1:用洁净的干布擦一擦铜片上的黑色物质,黑色物质不易被擦去;将铜片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片刻,铜片也变黑。实验2:将铜片放入小试管中并塞上橡皮塞,再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直至铜片变黑。再将火焰移至铜片的另一端加热片刻,铜片不再变黑。解释与结论:实验1证实,假设1__不成立__(填“成立”或“不成立”);实验2证实,假设2__成立__(填“成立”或“不成立”)。表达与交流:铜片在空气中加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铜+氧气氧化铜__。拓展与迁移:如果用真空泵抽去装有铜片的试管内的空气,或用氮气充满装有铜片的试管,然后加热,铜片__不会__(填“会”或“不会”)变黑。29.(9分)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进行了如下实验,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一:①实验步骤:a.向1号、2号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50毫升澄清石灰水。b.用注射器吸取空气向1号烧杯中反复注入空气。c.用吸管向2号烧杯中吹气。②实验现象:1号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__无明显现象__;2号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__。③实验结论:__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__。(2)实验二:①实验步骤:a.用集气瓶收集一瓶空气和一瓶人呼出的气体。b.分别将点燃的木条伸入两个集气瓶中。②实验现象:点燃的木条伸入空气中,可以观察到__木条继续燃烧__;点燃的木条伸入呼出的气体中,可以观察到__点燃的木条火苗逐渐减小,最后熄灭__。③实验结论:__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__。(3)由此可以得出,人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相比,__氧气__含量减少,__二氧化碳__含量增加。第一单元 大家都来学化学 过关检测(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下列有关航天的课题属于化学学科研究领域的是( )A.“嫦娥二号”探月卫星轨道的计算B.“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对接C.发射“神舟”系列飞船的火箭所需新型燃料的研制与生产D.“祝融号”火星车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之间的信息传递2.下列“天宫课堂”授课实验内容与化学研究有关的是( )A.两钢球互相碰撞,实现速度转换B.用金属陀螺展示静止及旋转情况下角动量守恒现象C.蜡烛燃烧,产生球形火焰D.用特制的乒乓球拍拍水球,球拍不沾3.“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陕西铜川耀州青瓷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下列陶瓷制作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镇浆制泥 B.拉坯造型C.高温烧制 D.磨光上釉4.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光合作用 B.钢铁生锈C.森林着火 D.冰雪融化5.第24届冬季奥运会于2022年2月4日至2022年2月20日由我国北京和张家口联合举办。“绿色冬奥”是这一届冬奥会的主要理念。下列做法与这一理念相违背的是( )A.露天焚烧垃圾B.用电动汽车替代燃油车C.植树造林、增加城市绿化面积D.用纯氢燃料零碳排放的“飞扬”火炬6.下列关于物质的变化与其性质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A.柴草燃烧——柴草具有可燃性 B.风油精挥发——风油精是液体C.糖块在水中消失——糖受热易熔化 D.蜡烛被小刀切断——蜡烛熔点低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气体或沉淀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C.大块的铜比小块的铜的熔、沸点要高D.具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8.下列不能用于取用固体试剂的是( )A.药匙 B.镊子C.纸槽 D.胶头滴管9.做实验时,如图仪器用于保存固体试剂的是( ) 10.下列对于科学探究的认识错误的是( )A.化学实验是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B.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C.科学探究是独立完成的过程,不需要合作D.科学探究始于问题11.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途径,在金属铜的化学性质探究活动中,说法正确的是( )A.对金属铜加热就一定会发生化学反应B.得出结论主要是通过猜想假设来完成的C.金属铜在发生物理变化的同时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D.金属铜被酒精灯加热变黑体现出它的化学性质12.下列给液体加热的操作及注意事项,正确的是( )①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②试管口向上、试管与桌面成45° ③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④试管口方向随便选择 ⑤加热时,先使试管在火焰上方移动 ⑥用酒精灯内焰加热 ⑦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都可盛放液体进行加热A.①②⑥⑦ B.②③⑤⑦C.①②③⑤⑥ D.②③⑥⑦13.在实验室的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为了节约试剂,用剩的试剂应放回原试剂瓶中B.为了获得感性认识,可触摸试剂或品尝试剂的味道C.为了看到标签,倾倒试液时,标签不能向着手心D.为了安全,给试管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人14.在化学实验中,实验操作要保证人身安全和仪器、试剂的安全,试剂安全是指操作应避免造成试剂的污染或变质。下列操作要求不是从试剂安全角度考虑的是( )A.不能用未经清洗的非专用胶头滴管吸取另一种试剂B.不能用手接触试剂,不得品尝任何试剂的味道C.从试剂瓶倒完试液后,应立即盖紧瓶塞D.用药匙取用一种试剂后,取另一种试剂前必须擦拭干净1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16.下列各物质中必须利用化学性质的不同才能区别的是( )A.酒精和食醋 B.铁和铁锈C.铁和铜 D.水和澄清石灰水17.马虎同学仰视时量取了20 mL液体,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读数为16 mL。他倒出的液体为( )A.4 mL B.大于4 mLC.小于4 mL D.无法判断18.某天晓敏同学发现原本银白色的铁钉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成了红色的铁锈,于是晓敏产生了疑问:铁锈的成分是什么呢?善于探索的晓敏收集了一些铁锈并带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在上述过程中,晓敏对铁锈的成分产生疑问属于化学探究中的( )A.形成假设 B.提出问题C.进行实验 D.形成结论19.根据维生素C能够使淀粉—碘溶液褪色的原理,应用如图实验可以测定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A.烧杯中溶液的体积B.两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C.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浓度D.胶头滴管滴出的果汁的滴数20.如图是探究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差异的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滴入的澄清石灰水的滴数要相同B.该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高C.该实验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D.滴入石灰水振荡集气瓶有利于气液充分接触,产生更明显的现象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38分)21.(5分)辨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A.酒精燃烧;B.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D.氮气常作保护气;E.粉碎大理石;F.酒精挥发;G.汽油燃烧;H.气球爆炸;I.甲烷能燃烧。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 __(填字母,下同),化学性质的是__ __,物理变化的是__ __,化学变化的是__ __,物质用途的是__ __。22.(10分)通过化学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些常见的仪器,掌握了一些实验技能。 (1)取用块状固体试剂用到的仪器是__ __(填仪器名称,下同),可夹持燃烧着镁条的仪器是__ __。(2)对物质加热时用__ __(填字母代号,下同)作热源,可在火焰上直接加热的仪器有__ __。(3)分析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①给试管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__ __。②胶头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置__ __。③液体加热时,液体超过了试管容积的2/3∶__ __。(4)某山村学校因仪器不足,同学们用生活物品来代替化学实验仪器。 ①用A来代替试管,你认为B可代替__ __,C可代替__ __。②医用注射器D可用来代替量筒,现有三种刻度的注射器:a.10 mL b.50 mL c.100 mL。要量取48 mL的水,应该选择医用注射器__ __(填字母代号)。23.(5分)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请回答下列问题:(1)倾倒细口瓶里的液体后,标签被腐蚀、字迹模糊的原因是__ __。(2)取用7.2 mL蔗糖水需要用到的仪器有__ __(填序号)。①5 mL量筒 ②10 mL量筒 ③20 mL量筒 ④胶头滴管 ⑤玻璃棒(3)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__ __,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用酒精灯的__ __固定加热。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__ __盖灭。24.(6分)下面是一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所述基本环节补充完整。(1)“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 __环节。(2)“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 __环节。(3)“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 __环节。(4)将呼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 __环节。(5)“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某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 __环节。上述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是__ __(填上述数字序号)。25.(5分)人类的发展历程也是人类追寻光明的历程,人类照明经历了下列过程:请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1)在上述照明过程中,__ __照明没有发生化学变化。(2)蜡烛燃烧的过程并不简单,主要包含以下过程:蜡烛先熔化成液态,再变成气态,蜡烛气体再燃烧。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 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 __。由此说明发生化学变化时__ __(填“一定”或“不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3)制造电灯的过程需要设计灯的形状,选择发光效率高的灯丝,以及透光性能良好的玻璃。这些过程中与化学无关的是__ __。26.(7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浪淘沙》(刘禹锡):“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沙里淘金是最古老的采金方法。金,柔软金黄,熔点为1 067 ℃,稳定性高,不易被氧化,历来是财富的象征。但金在地壳中含量极低,沙里淘金异常艰苦,且收获甚微。(1)以上叙述中,属于金的物理性质的是__ _ _ __,属于金的化学性质的是__ __、__ __。(2)“沙里淘金”利用的是金和沙的__ __不同,属于物质的__ 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3)“沙里淘金”这一变化过程属于__ 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4)由短文可知,金的一种用途是__ __。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个文字表达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22分)27.(7分)课堂上,同学们与老师一起进行了镁条燃烧的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最能说明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__ __(填序号,下同);烟花、照明弹中都用到镁粉作原料,其原因是镁粉燃烧时__ __。①发出白光;②放出大量热;③生成白色固体。(2)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属于镁条的__ __性质。(3)小科同学发现实验桌上的镁条表面有黑色物质。黑色物质是什么,会不会是镁带缓慢氧化后产生的氧化镁?小科把磨去黑色物质的镁带放在氧气中燃烧,结果得到的是白色固体。由此,他得出结论是__ __。请写出本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 __。小科询问老师后,获知任何固体颗粒直径小到一定量,颜色都是黑色的(如纯净的铁块是银白色的,而铁粉是黑色的)。由此,小科认为他原来的结论__ __(填序号)。①正确;②不正确;③可能不正确。小科又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究……28.(6分)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下面通过实验来探究金属铜的化学性质。请你参与:观察与问题:将一小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表面变黑。假设与预测:假设1: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火焰的黑烟附着在铜片上;假设2: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铜片与__ __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与事实:实验1:用洁净的干布擦一擦铜片上的黑色物质,黑色物质不易被擦去;将铜片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片刻,铜片也变黑。实验2:将铜片放入小试管中并塞上橡皮塞,再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直至铜片变黑。再将火焰移至铜片的另一端加热片刻,铜片不再变黑。解释与结论:实验1证实,假设1__ __(填“成立”或“不成立”);实验2证实,假设2__ __(填“成立”或“不成立”)。表达与交流:铜片在空气中加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 __。拓展与迁移:如果用真空泵抽去装有铜片的试管内的空气,或用氮气充满装有铜片的试管,然后加热,铜片__ __(填“会”或“不会”)变黑。29.(9分)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进行了如下实验,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一:①实验步骤:a.向1号、2号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50毫升澄清石灰水。b.用注射器吸取空气向1号烧杯中反复注入空气。c.用吸管向2号烧杯中吹气。②实验现象:1号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__ __;2号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 __。③实验结论:__ __。(2)实验二:①实验步骤:a.用集气瓶收集一瓶空气和一瓶人呼出的气体。b.分别将点燃的木条伸入两个集气瓶中。②实验现象:点燃的木条伸入空气中,可以观察到__ __;点燃的木条伸入呼出的气体中,可以观察到__ __。③实验结论:__ __。(3)由此可以得出,人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相比,__ __含量减少,__ __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单元大家都来学化学 过关检测 - 学生版.docx 第一单元大家都来学化学 过关检测.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