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过关检测 (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科粤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过关检测 (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科粤版(2024)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过关检测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汽车安全气囊内所装化学物质,能在碰撞后10毫秒内,生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该气体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氮气
2.下列符号既有宏观意义,又有微观意义,还表示单质的是( )
A.2H B.H
C.He D.4S2-
3.从组成角度分析,下列四种物质中有一种与另外三种明显不同,该物质是( )
A.二氧化碳 B.氯化钠
C.氧化钙 D.水
4.2024年1月9日消息,我国高空风能发电机成功发电。其原理是通过氦气球提供初始升力,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在500米以上高空采集捕获风能。氦气球升空利用氦气的性质是( )
A.密度小 B.化学性质稳定
C.无色无气味 D.通电发光
5.空气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重要资源。为改善空气质量而启动的“蓝天工程”得到了全民的支持。下列措施不利于“蓝天工程”建设的是( )
A.推广使用燃煤脱硫技术,防治SO2污染
B.实施绿化工程,防治扬尘污染
C.研制开发燃料电池汽车,消除机动车尾气污染
D.加大石油、煤炭的开采速度,增加化石燃料的供应量
6.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碘酒是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B.花棚里香气扑鼻——分子不断运动
C.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分子间隔变大
D.空气受压体积变小——分子自身体积变小
7.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 B.通常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水变成冰以后分子停止了运动 D.构成H2O和H2O2的分子相同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不能再分
B.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的
C.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实际原子质量的简称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构成物质
9.如图是两种气体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B.反应后生成了两种新的物质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D.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
10.我国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在太空利用微重力环境制作水膜和水球,完成四组神奇的水球实验。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C.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
D.水通电能产生氢气,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难溶于水
11.科学家通过“祝融号”火星车探测器测得火星表面大气成分(体积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火星大气中N2的含量最高
B.火星大气中CO2的含量高于空气
C.火星大气中不含稀有气体
D.火星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核外电子上
B.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
C.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g
D.相对原子质量等于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之和
13.下列关于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A.原子一定比分子小
B.分子运动速率比原子快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D.分子不参加化学反应而原子参加化学反应
14.梅雨天气主要出现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时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遇上北方较冷的气团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导致降雨,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的水汽可能来自地面河水的蒸发
B.温度降低,水分子间隔可能变小
C.水汽变成雨水后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D.雨后空气湿度增大是因为空气中水分子增多
15.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为,下列对该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核内有10个质子 B.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C.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D.可能是阳离子、阴离子或稀有气体原子
16.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钠原子的质子数大于钠离子的质子数
C.当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时,二氧化碳分子间不存在间隔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17.模型建构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③形成的阳离子符号是H+ B.①②属于同种元素
C.①对应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④ D.②形成的单质化学性质不稳定
18.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探究蜡烛燃烧是否产生二氧化碳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呼出气体的氧气含量高于空气中的 D.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19.“归纳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
A.Na+、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则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都是离子
B.氮气、氧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则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都是气体
C.所有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则所有的分子都比原子大
D.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20.电解水实验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试管1中得到H2 B.水由H2、O2组成
C.产生H2和O2的体现比为2∶1 D.实验说明水分子是可分的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38分)
21.(8分)(1)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__ __;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__ __(填名称,下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 __。
(2)化学反应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__ __重新组合成新的__ __。
(3)空气属于__ 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木炭能够在空气中燃烧说明空气中含__ __;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则是利用了空气中的__ __。
22.(5分)空气中的各种成分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重要资源。
(1)氮气是生产化肥的重要原料。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 __。
(2)PM2.5是指大气中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下列行为有利于减少PM2.5的有__ __(填字母)。
A.焚烧垃圾 B.治理工地扬尘
C.排放汽车尾气 D.控制烟花爆竹的燃放
(3)下列治理空气污染的措施中,正确的是__ __(填数字序号)。
①提倡绿色出行,发展公共交通 ②植树造林
③将化工厂烟囱建高后排放废气 ④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4)目前“低温保鲜”和“富氮保鲜”是两类食品保鲜技术。它们通过降低温度和改变气体成分,达到抑制储藏物细胞呼吸的目的。下列选项中氧气和其他气体的体积比不利于食品保鲜的是__ __(填字母)。
A.1∶2 B.1∶3
C.1∶4 D.1∶5
(5)空气污染物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外,还包括__ __(填数字序号)。
①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硫 ③一氧化碳 ④二氧化氮 ⑤氧气
23.(6分)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 __,核外共有__ __个电子层,第二层上有__ __个电子,最外电子层上有__ __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该原子易__ __电子,变成__ __(用符号表示)。
24.(7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1)从微观角度分析,氩气是由__ __(填名称,下同)构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和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都是由__ __构成的,两者化学性质__ __(填“相同”或“不同”)。
(2)从宏观角度看,二氧化硫是由__ __两种元素组成的。
(3)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为152,则该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__ __,中子数=__ __,核外电子数=__ __。
25.(6分)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随着科学的发展,元素周期表中未知元素留下的空位先后被填满。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和氧原子、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1)氧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 __周期,x值为__ __。
(2)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 __,氯原子的质子数是__ __。
(3)周期表中a处应写的内容为__ __,氯离子的符号为__ __。
26.(6分)汽车尾气中通常含有一氧化氮,它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略大,难溶于水,有毒,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极易与氧气发生反应。不经处理排放到空气中,将会对空气质量造成很大影响。如果汽车排气管加装转化器,则一氧化氮和另一种有毒气体一氧化碳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从而有效改善空气质量。
(1)从上文描述中总结一氧化氮的物理性质:__ __。
(2)试写出催化转化器里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 __。
(3)转化器中反应的微观过程可以模拟为
请将该反应过程补充完整,在方框中画出相应的微粒模型图(微粒及其相应的个数均要画完整)。
该变化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__ __(填微粒名称,下同),不变的是__ __。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个文字表达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6分)
27.(8分)已知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红磷在集气瓶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 __,该实验中红磷稍过量的目的是__ __。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本实验中可以观察到集气瓶内的现象是__ __,待燃烧停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可观察到__ __,瓶内水量约是集气瓶体积的__ __,实验完毕后,集气瓶内残余的气体主要是__ __。由本实验还可以推知该气体的哪一性质?试写出其中一种:__ __。
28.(8分)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性时做了以下两组实验。
    
【实验一】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而氨水呈碱性,打开盛浓氨水的试剂瓶时能够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 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
(2)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氨水,观察到溶液颜色的变化是__ __,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 __。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烧杯A、B中发生的现象分别是__ __,这一现象说明__ __,B烧杯的作用是__ __。
【实验二】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3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 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__ __(填“高”“低”或“相平”),这一现象说明了__ __,同时还可以说明__ __。
四、计算题(6分)
29.一个A原子的质量是5.14×10-26 kg,一个碳 12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 kg。若A原子核内中子数比质子数多1,求:
(1)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
(2)A原子的质子数是多少?
(3)该原子是__ __(填名称)原子。过关检测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汽车安全气囊内所装化学物质,能在碰撞后10毫秒内,生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该气体是( D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氮气
2.下列符号既有宏观意义,又有微观意义,还表示单质的是( C )
A.2H B.H
C.He D.4S2-
3.从组成角度分析,下列四种物质中有一种与另外三种明显不同,该物质是( B )
A.二氧化碳 B.氯化钠
C.氧化钙 D.水
4.2024年1月9日消息,我国高空风能发电机成功发电。其原理是通过氦气球提供初始升力,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在500米以上高空采集捕获风能。氦气球升空利用氦气的性质是( A )
A.密度小 B.化学性质稳定
C.无色无气味 D.通电发光
5.空气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重要资源。为改善空气质量而启动的“蓝天工程”得到了全民的支持。下列措施不利于“蓝天工程”建设的是( D )
A.推广使用燃煤脱硫技术,防治SO2污染
B.实施绿化工程,防治扬尘污染
C.研制开发燃料电池汽车,消除机动车尾气污染
D.加大石油、煤炭的开采速度,增加化石燃料的供应量
6.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D )
A.碘酒是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B.花棚里香气扑鼻——分子不断运动
C.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分子间隔变大
D.空气受压体积变小——分子自身体积变小
7.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 B.通常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水变成冰以后分子停止了运动 D.构成H2O和H2O2的分子相同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原子不能再分
B.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的
C.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实际原子质量的简称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构成物质
9.如图是两种气体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B.反应后生成了两种新的物质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D.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
10.我国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在太空利用微重力环境制作水膜和水球,完成四组神奇的水球实验。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C.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
D.水通电能产生氢气,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难溶于水
11.科学家通过“祝融号”火星车探测器测得火星表面大气成分(体积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火星大气中N2的含量最高
B.火星大气中CO2的含量高于空气
C.火星大气中不含稀有气体
D.火星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核外电子上
B.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
C.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g
D.相对原子质量等于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之和
13.下列关于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C )
A.原子一定比分子小
B.分子运动速率比原子快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D.分子不参加化学反应而原子参加化学反应
14.梅雨天气主要出现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时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遇上北方较冷的气团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导致降雨,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空气中的水汽可能来自地面河水的蒸发
B.温度降低,水分子间隔可能变小
C.水汽变成雨水后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D.雨后空气湿度增大是因为空气中水分子增多
15.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为,下列对该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核内有10个质子 B.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C.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D.可能是阳离子、阴离子或稀有气体原子
16.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D )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钠原子的质子数大于钠离子的质子数
C.当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时,二氧化碳分子间不存在间隔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17.模型建构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
         
A.③形成的阳离子符号是H+ B.①②属于同种元素
C.①对应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④ D.②形成的单质化学性质不稳定
18.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D )
A.探究蜡烛燃烧是否产生二氧化碳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呼出气体的氧气含量高于空气中的 D.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19.“归纳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D )
A.Na+、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则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都是离子
B.氮气、氧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则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都是气体
C.所有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则所有的分子都比原子大
D.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20.电解水实验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试管1中得到H2 B.水由H2、O2组成
C.产生H2和O2的体现比为2∶1 D.实验说明水分子是可分的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38分)
21.(8分)(1)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__门捷列夫__;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__氮气__(填名称,下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铝__。
(2)化学反应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__原子__重新组合成新的__分子__。
(3)空气属于__混合物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木炭能够在空气中燃烧说明空气中含__氧气__;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则是利用了空气中的__二氧化碳__。
22.(5分)空气中的各种成分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重要资源。
(1)氮气是生产化肥的重要原料。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78%__。
(2)PM2.5是指大气中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下列行为有利于减少PM2.5的有__BD__(填字母)。
A.焚烧垃圾 B.治理工地扬尘
C.排放汽车尾气 D.控制烟花爆竹的燃放
(3)下列治理空气污染的措施中,正确的是__①②④__(填数字序号)。
①提倡绿色出行,发展公共交通 ②植树造林
③将化工厂烟囱建高后排放废气 ④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4)目前“低温保鲜”和“富氮保鲜”是两类食品保鲜技术。它们通过降低温度和改变气体成分,达到抑制储藏物细胞呼吸的目的。下列选项中氧气和其他气体的体积比不利于食品保鲜的是__ABC__(填字母)。
A.1∶2 B.1∶3
C.1∶4 D.1∶5
(5)空气污染物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外,还包括__①③④__(填数字序号)。
①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硫 ③一氧化碳 ④二氧化氮 ⑤氧气
23.(6分)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11__,核外共有__3__个电子层,第二层上有__8__个电子,最外电子层上有__1__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该原子易__失去__电子,变成__Na+__(用符号表示)。
24.(7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1)从微观角度分析,氩气是由__氩原子__(填名称,下同)构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和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都是由__二氧化碳分子__构成的,两者化学性质__相同__(填“相同”或“不同”)。
(2)从宏观角度看,二氧化硫是由__硫、氧(或S、O)__两种元素组成的。
(3)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为152,则该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__63__,中子数=__89__,核外电子数=__63__。
25.(6分)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随着科学的发展,元素周期表中未知元素留下的空位先后被填满。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和氧原子、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1)氧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2__周期,x值为__6__。
(2)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30.974__,氯原子的质子数是__17__。
(3)周期表中a处应写的内容为__16__,氯离子的符号为__Cl-__。
26.(6分)汽车尾气中通常含有一氧化氮,它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略大,难溶于水,有毒,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极易与氧气发生反应。不经处理排放到空气中,将会对空气质量造成很大影响。如果汽车排气管加装转化器,则一氧化氮和另一种有毒气体一氧化碳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从而有效改善空气质量。
(1)从上文描述中总结一氧化氮的物理性质:__无色、无气味的气体(或密度比空气的略大或难溶于水)__。
(2)试写出催化转化器里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碳+氮气__。
(3)转化器中反应的微观过程可以模拟为
请将该反应过程补充完整,在方框中画出相应的微粒模型图(微粒及其相应的个数均要画完整)。
该变化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__一氧化碳分子、一氧化氮分子__(填微粒名称,下同),不变的是__碳原子、氮原子、氧原子__。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个文字表达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6分)
27.(8分)已知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红磷在集气瓶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__,该实验中红磷稍过量的目的是__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反应__。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本实验中可以观察到集气瓶内的现象是__红磷燃烧,放热,产生白烟__,待燃烧停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可观察到__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__,瓶内水量约是集气瓶体积的__五分之一(或1/5)__,实验完毕后,集气瓶内残余的气体主要是__氮气__。由本实验还可以推知该气体的哪一性质?试写出其中一种:__难溶于水(或不能燃烧或不支持燃烧)__。
28.(8分)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性时做了以下两组实验。
    
【实验一】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而氨水呈碱性,打开盛浓氨水的试剂瓶时能够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 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
(2)如图1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氨水,观察到溶液颜色的变化是__由无色变成红色__,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__。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2所示)。观察几分钟,烧杯A、B中发生的现象分别是__A中溶液变红色,B中溶液不变色__,这一现象说明__分子是不断运动的__,B烧杯的作用是__对比__。
【实验二】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3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 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__低__(填“高”“低”或“相平”),这一现象说明了__分子之间有间隔__,同时还可以说明__分子是不断运动的__。
【实验一】滴加氨水,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可得出的结论是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烧杯A中溶液变红色,是因为氨水中的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运动到A中时,和其中的水结合生成氨水,从而使酚酞溶液变红色;B中溶液不变色,说明空气中的物质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B烧杯的作用是对比,通过对比说明使酚酞溶液变红色的是氨水,进一步说明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实验二】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低,这一现象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糖块消失,还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四、计算题(6分)
29.一个A原子的质量是5.14×10-26 kg,一个碳 12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 kg。若A原子核内中子数比质子数多1,求:
(1)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
(2)A原子的质子数是多少?
(3)该原子是__磷__(填名称)原子。
(1)一个A原子的质量是5.14×10-26 kg,一个碳 12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 kg,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1。
答: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1;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A原子核内中子数比质子数多1,设A原子核内质子数为x,则x+x+1=31,x=15
答:A原子的质子数是1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