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过关检测 第三单元 维持生命的物质——氧气、水(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为预防森林火灾,林区应张贴的标志是( ) 2.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A.火星四射 B.蓝紫色火焰C.大量白烟 D.黄色火焰3.山林火灾中,以下灭火措施利用了清除可燃物原理的是( )A.覆盖沙土 B.形成隔离带C.播撒干冰 D.使用高压水枪4.下列关于氧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B.氧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密度略小的气体C.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D.氧气常用于医疗急救和支持物质燃烧5.下列有关氧气的制取、收集、验满、性质的实验中,错误的是( ) 6.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铜在空气中加热,表面变黑C.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D.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7.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减小B.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C.在化学反应后其化学性质不变D.如果没有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过氧化氢不会分解放出氧气8.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 )A.氧气和氮气——燃烧的木条 B.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镁——观察颜色C.二氧化锰和碳粉——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D.过氧化氢和水——二氧化锰9.如图是活性炭净水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色素及异味B.若入水口在b处,可以达到更好的净水效果C.经过该装置净化的水属于混合物D.硬水经过该装置后可转化为软水10.2025年,“中国水周”的主题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针对该主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防治水污染,黄河滩区禁止使用任何农药和化肥B.黄河水属于混合物C.对黄河的水质定期检测,不向其中随意扔垃圾、排放污水D.黄河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消毒后可成为沿河两岸居民的生活用水11.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工业制氧气 B.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C.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D.在空气中点燃红磷12.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A.风助火威——为燃料提供足够的氧气B.火上浇油——隔绝空气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13.我国“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和朱杨柱在天宫空间站上进行了一次令人瞩目的太空明火实验。桂海潮划火柴点燃蜡烛后,火柴用湿纸巾捂灭,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火柴用湿纸巾捂灭其灭火原理是降低火柴的着火点B.火柴用湿纸巾捂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C.空间站上火柴和蜡烛燃烧都需要氧气D.用火柴引燃蜡烛其原理是温度达到石蜡的着火点14.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为了防止事故发生,常需要采取一些安全措施。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措施的是( )A.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车B.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先做灯火实验C.加油站、面粉加工厂附近应严禁烟火D.发现煤气管道泄漏用打火机检查泄漏点15.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如图装置(固定装置已省略)可验证燃烧的条件是( )A.需要可燃物 B.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需要与氧气接触 D.无法验证燃烧需要的条件16.下列分析中,不合理的是( )A.制取氧气时,始终收集不到氧气——装置漏气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将铁丝盘成螺旋状的目的——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部炸裂——用于引燃的火柴过长D.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炸裂——试管口未略向下倾斜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锰酸钾中含有氧气,加热即可放出B.从空气中可以得到氮气和氧气,这个变化是分解反应C.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都不变D.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混合时有气体产生,该变化是分解反应18.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氧化物只含有两种元素,所以氧化物中一定有一种元素不是氧元素B.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空气中有氧气,所以铁丝能在空气中燃烧C.化合反应只生成一种物质,只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19.水是生命之源,如图所示为明代净水池模拟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池中小砂石的作用是过滤B.乙池净水主要利用了木炭的吸附性C.丙池的水中不含Ca2+和Mg2+D.将丙池中的水煮沸后可以饮用20.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个符号表达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38分)21.(7分)水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小英同学从水库中取出浑浊水样进行实验。(1)向水样中加入__ __搅拌溶解,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__ __(填操作名称),除去水样中的固体小颗粒。(2)加入活性炭,利用活性炭的__ __性去除__ __。(3)生活中常用__ 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同时也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4)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不利于节约用水的是__ __(填字母)。A.洗菜的水用来浇花 B.未喝完的矿泉水随手倒掉C.用不间断的流水冲洗碗筷 D.洗手使用洗手液时暂时关闭水龙头(5)常用的净水方法有沉淀法、过滤法和__ __。22.(7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能改变我们的生活。现有①木炭②硫③红磷④细铁丝⑤蜡烛,五种物质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用序号回答下列问题:(1)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是__ __。(2)产生大量白烟的是__ __。(3)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是__ __。(4)充分燃烧生成的气体会污染空气的是__ __。(5)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 __。(6)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__ __。(7)生成水的是__ __。23.(6分)写出符号表达式。(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 __。(2)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__ __。(3)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__ __。24.(6分)某同学测试各种物质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如图所示,回答问题。 (1)为了使各物质与氧气充分反应,操作方法是__ __,图示实验中,有火焰产生的是__ __(填字母),写出C中反应的实验现象:__ __。(2)A中水的作用是__ __,C中水的作用是__ __。(3)图示三个实验的共同特点是__ __(写出一点即可)。25.(5分)2023年4月1日,我国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部分指标及限值如下表:项目 限值感官性指标 无异臭、异味总硬度(以碳酸钙计)/mg·L-1 450(1)水的气味—“无臭、无气味”属于水的__ __(填“化学”或“物理”)性质。(2)1 L合格的生活饮用水中钙元素的含量不超过__ __mg。(3)把天然水净化成生活中的自来水常用以下方法:①消毒杀菌 ②过滤 ③活性炭吸附 ④加明矾吸附沉降。以上方法按净化过程的排序是__ __(填序号,下同)。(4)某种便携式净水器,其内部结构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此种“生命吸管”虽广泛使用,但海上应急却不能使用,原因是__ __。(5)请提出一条保护水资源的建议:__ __。 26.(7分)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如图是以空气为原料合成尿素[CO(NH2)2]的简易流程。分析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流程中,工业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氮气,利用了物质的__ 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2)合成塔①中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 __。(3)根据表中物质的沸点判断,要将合成塔中①的NH3与N2、H2分离开来,温度应该控制在__ _ _ __之间。物质 H2 N2 O2 NH3沸点 -252 ℃ -195.8 ℃ -183 ℃ -33.35 ℃(4)写出合成塔②发生反应的产物:__ __(填化学式,下同)、__ __。(5)上述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为__ __、__ __。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个文字表达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22分。)27.(9分)某化学兴趣小组根据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__ __。(2)写出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 __,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 __(填字母)。若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则该发生装置需要改进的是__ __。(3)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装置是__ __(填字母),利用此方法收集氧气,收集满的判断方法是__ __。若选择F装置收集氧气,则进气口为__ __(填“a”或“b”)端。(4)若用B、E装置制取并收集氧气,下列“先”与“后”的操作中,说法正确的是__ __(填序号)。①组装好仪器后,先加入试剂,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加热时,先均匀预热,后集中在试剂部位加热③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后把导管移出水面28.(7分)实验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任务一】探究燃烧的条件【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无烟煤的着火点为700~750 ℃。步骤Ⅰ:将电炉升温至60 ℃,①开始燃烧,②、③、④无明显现象。步骤Ⅱ:继续升温至260 ℃的过程中,③开始燃烧,②、④无明显现象。(1)步骤Ⅰ将电炉升温至60 ℃,仅①开始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 __。(2)将装置的温度调到260 ℃,对比__ __(填序号)的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④一直未燃烧的原因是__ __。(4)如图所示A、B、C三个实验,其中能证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充分接触的是__ __(填字母,下同);能证明物质具有可燃性是燃烧条件之一的是__ __。 【任务二】调控燃烧(5)戴维发明了一种安全灯,采用一种网眼很小的普通金属网罩住火焰,使得金属网外的温度不会明显升高,这种灯在矿井里点燃不会引起可燃性气体的爆炸。结合燃烧条件请分析可燃性气体不会爆炸的原因是__ __。(6)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上燃烧起来,合理简单的灭火措施是__ __。29.(6分)暴雨过后的河水浑浊不堪,有同学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经过以下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实验过程如图一所示。 (1)图一中,加入的A物质是絮凝剂,该物质的名称是__ __。(2)图一中操作①②③对应图二中的装置分别是__ __(填序号),其中除去水样中的色素和异味,所用试剂的名称为__ __,该过程主要是__ 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3)若经过操作①后,所得液体C中仍有浑浊,其原因可能是__ __(填字母)。A.滤纸有破损 B.漏斗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4)下列净水方法中,生产自来水使用的方法有__ __(填字母)。A.沉淀 B.过滤 C.煮沸 D.蒸馏 E.吸附过关检测 第三单元 维持生命的物质——氧气、水(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为预防森林火灾,林区应张贴的标志是( D ) 2.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B )A.火星四射 B.蓝紫色火焰C.大量白烟 D.黄色火焰3.山林火灾中,以下灭火措施利用了清除可燃物原理的是( B )A.覆盖沙土 B.形成隔离带C.播撒干冰 D.使用高压水枪4.下列关于氧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B )A.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B.氧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密度略小的气体C.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D.氧气常用于医疗急救和支持物质燃烧5.下列有关氧气的制取、收集、验满、性质的实验中,错误的是( D ) 6.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B )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铜在空气中加热,表面变黑C.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D.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7.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减小B.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C.在化学反应后其化学性质不变D.如果没有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过氧化氢不会分解放出氧气8.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 B )A.氧气和氮气——燃烧的木条 B.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镁——观察颜色C.二氧化锰和碳粉——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D.过氧化氢和水——二氧化锰9.如图是活性炭净水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色素及异味B.若入水口在b处,可以达到更好的净水效果C.经过该装置净化的水属于混合物D.硬水经过该装置后可转化为软水10.2025年,“中国水周”的主题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针对该主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为防治水污染,黄河滩区禁止使用任何农药和化肥B.黄河水属于混合物C.对黄河的水质定期检测,不向其中随意扔垃圾、排放污水D.黄河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消毒后可成为沿河两岸居民的生活用水11.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C )A.工业制氧气 B.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C.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D.在空气中点燃红磷12.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B )A.风助火威——为燃料提供足够的氧气B.火上浇油——隔绝空气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13.我国“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和朱杨柱在天宫空间站上进行了一次令人瞩目的太空明火实验。桂海潮划火柴点燃蜡烛后,火柴用湿纸巾捂灭,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火柴用湿纸巾捂灭其灭火原理是降低火柴的着火点B.火柴用湿纸巾捂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C.空间站上火柴和蜡烛燃烧都需要氧气D.用火柴引燃蜡烛其原理是温度达到石蜡的着火点火柴用湿纸巾捂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A错误,B正确;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空间站上火柴和蜡烛燃烧都需要氧气,C正确;用火柴引燃蜡烛其原理是温度达到石蜡的着火点,D正确。14.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为了防止事故发生,常需要采取一些安全措施。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措施的是( D )A.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车B.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先做灯火实验C.加油站、面粉加工厂附近应严禁烟火D.发现煤气管道泄漏用打火机检查泄漏点15.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如图装置(固定装置已省略)可验证燃烧的条件是( D )A.需要可燃物 B.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需要与氧气接触 D.无法验证燃烧需要的条件16.下列分析中,不合理的是( C )A.制取氧气时,始终收集不到氧气——装置漏气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将铁丝盘成螺旋状的目的——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部炸裂——用于引燃的火柴过长D.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炸裂——试管口未略向下倾斜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高锰酸钾中含有氧气,加热即可放出B.从空气中可以得到氮气和氧气,这个变化是分解反应C.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都不变D.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混合时有气体产生,该变化是分解反应18.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 )A.氧化物只含有两种元素,所以氧化物中一定有一种元素不是氧元素B.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空气中有氧气,所以铁丝能在空气中燃烧C.化合反应只生成一种物质,只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19.水是生命之源,如图所示为明代净水池模拟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甲池中小砂石的作用是过滤B.乙池净水主要利用了木炭的吸附性C.丙池的水中不含Ca2+和Mg2+D.将丙池中的水煮沸后可以饮用20.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B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个符号表达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38分)21.(7分)水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小英同学从水库中取出浑浊水样进行实验。(1)向水样中加入__明矾__搅拌溶解,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__过滤__(填操作名称),除去水样中的固体小颗粒。(2)加入活性炭,利用活性炭的__吸附__性去除__色素和异味__。(3)生活中常用__煮沸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同时也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4)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不利于节约用水的是__BC__(填字母)。A.洗菜的水用来浇花 B.未喝完的矿泉水随手倒掉C.用不间断的流水冲洗碗筷 D.洗手使用洗手液时暂时关闭水龙头(5)常用的净水方法有沉淀法、过滤法和__吸附法__。22.(7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能改变我们的生活。现有①木炭②硫③红磷④细铁丝⑤蜡烛,五种物质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用序号回答下列问题:(1)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是__②__。(2)产生大量白烟的是__③__。(3)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是__④__。(4)充分燃烧生成的气体会污染空气的是__②__。(5)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⑤__。(6)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__①⑤__。(7)生成水的是__⑤__。23.(6分)写出符号表达式。(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Fe+O2Fe3O4__。(2)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__P+O2P2O5__。(3)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__KClO3KCl+O2__。24.(6分)某同学测试各种物质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如图所示,回答问题。 (1)为了使各物质与氧气充分反应,操作方法是__将物质自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__,图示实验中,有火焰产生的是__A__(填字母),写出C中反应的实验现象:__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__。(2)A中水的作用是__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__,C中水的作用是__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瓶底,使瓶底炸裂__。(3)图示三个实验的共同特点是__都属于化合反应或反应条件都是点燃或都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等__(写出一点即可)。(1)为了使各物质与氧气充分反应,操作方法是将物质自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图示实验中,有火焰产生的是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C中反应的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2)A中水的作用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C中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瓶底,使瓶底炸裂。(3)图示三个实验的共同特点:都属于化合反应,反应条件都是点燃,都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等。25.(5分)2023年4月1日,我国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部分指标及限值如下表:项目 限值感官性指标 无异臭、异味总硬度(以碳酸钙计)/mg·L-1 450(1)水的气味—“无臭、无气味”属于水的__物理__(填“化学”或“物理”)性质。(2)1 L合格的生活饮用水中钙元素的含量不超过__180__mg。(3)把天然水净化成生活中的自来水常用以下方法:①消毒杀菌 ②过滤 ③活性炭吸附 ④加明矾吸附沉降。以上方法按净化过程的排序是__④②③①__(填序号,下同)。(4)某种便携式净水器,其内部结构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此种“生命吸管”虽广泛使用,但海上应急却不能使用,原因是__不能除去海水中的可溶性物质__。(5)请提出一条保护水资源的建议:__洗菜水浇花(合理即可)__。 26.(7分)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如图是以空气为原料合成尿素[CO(NH2)2]的简易流程。分析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流程中,工业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氮气,利用了物质的__物理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2)合成塔①中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化合反应__。(3)根据表中物质的沸点判断,要将合成塔中①的NH3与N2、H2分离开来,温度应该控制在__-195.8_℃至-33.35_℃__之间。物质 H2 N2 O2 NH3沸点 -252 ℃ -195.8 ℃ -183 ℃ -33.35 ℃(4)写出合成塔②发生反应的产物:__CO(NH2)2__(填化学式,下同)、__H2O__。(5)上述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为__N2__、__H2__。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个文字表达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22分。)27.(9分)某化学兴趣小组根据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__水槽__。(2)写出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氯酸钾氯化钾+氧气__,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B__(填字母)。若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则该发生装置需要改进的是__需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__。(3)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装置是__E__(填字母),利用此方法收集氧气,收集满的判断方法是__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或集气瓶内的水被排尽)__。若选择F装置收集氧气,则进气口为__a__(填“a”或“b”)端。(4)若用B、E装置制取并收集氧气,下列“先”与“后”的操作中,说法正确的是__②__(填序号)。①组装好仪器后,先加入试剂,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加热时,先均匀预热,后集中在试剂部位加热③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后把导管移出水面28.(7分)实验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任务一】探究燃烧的条件【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无烟煤的着火点为700~750 ℃。步骤Ⅰ:将电炉升温至60 ℃,①开始燃烧,②、③、④无明显现象。步骤Ⅱ:继续升温至260 ℃的过程中,③开始燃烧,②、④无明显现象。(1)步骤Ⅰ将电炉升温至60 ℃,仅①开始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__。(2)将装置的温度调到260 ℃,对比__②③__(填序号)的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④一直未燃烧的原因是__温度没有达到无烟煤的着火点__。(4)如图所示A、B、C三个实验,其中能证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充分接触的是__C__(填字母,下同);能证明物质具有可燃性是燃烧条件之一的是__A__。 【任务二】调控燃烧(5)戴维发明了一种安全灯,采用一种网眼很小的普通金属网罩住火焰,使得金属网外的温度不会明显升高,这种灯在矿井里点燃不会引起可燃性气体的爆炸。结合燃烧条件请分析可燃性气体不会爆炸的原因是__温度不能达到可燃性气体的着火点__。(6)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上燃烧起来,合理简单的灭火措施是__用湿抹布盖灭(合理即可)__。29.(6分)暴雨过后的河水浑浊不堪,有同学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经过以下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实验过程如图一所示。 (1)图一中,加入的A物质是絮凝剂,该物质的名称是__明矾__。(2)图一中操作①②③对应图二中的装置分别是__(Ⅲ)(Ⅱ)(Ⅰ)__(填序号),其中除去水样中的色素和异味,所用试剂的名称为__活性炭__,该过程主要是__物理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3)若经过操作①后,所得液体C中仍有浑浊,其原因可能是__AC__(填字母)。A.滤纸有破损 B.漏斗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4)下列净水方法中,生产自来水使用的方法有__ABE__(填字母)。A.沉淀 B.过滤 C.煮沸 D.蒸馏 E.吸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过关检测 第三单元 维持生命的物质——氧气、水 - 学生版.docx 过关检测 第三单元 维持生命的物质——氧气、水.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