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4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4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课堂导入
品读经典,点亮人生。前面我们领悟了《论语》的谆谆教诲,懂得了《大学之道》的三纲、八目 。 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孟子的思想。齐读孟子语录, 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字,字字珠玑,读来荡气回肠、振聋发聩,这就是——民贵君轻不愧圣,性善气正真完人。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学习目标
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体味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知人论世
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 ,字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 ”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后人追封为“ ”。
孟子的著作收录于《 》一书。该书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 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战国

子舆
民贵君轻
亚圣
孟子
语录体
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仁政学说: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
第一、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
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
第三、尊人权。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
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孟子思想
及人之幼”的推恩办法来治民。
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
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思想
哲学思想——性善论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政治思想——仁政论
保民而王;民贵君轻。
价值观——舍身取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经济发生剧变,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割据混战的局面对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于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经济发生剧变,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社会发生剧变,民生苦痛日增。于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
随着教育的推广、思想的自由出现了诸子争鸣,百家蜂起的局面。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诸子百家”时期。 此时期出现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批思想家。其中包括儒家代表孔孟,道家创始人老庄、法家的韩非子等等,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孟子作为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意识到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创建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纷纷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预习检测
初读文本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yāo

chù tì

cè yǐn
明确字音。
孺子(rú) 怵惕(chù tì) 恻隐(cè)
内交(nà) 要誉(yāo) 羞恶(wù)
释题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本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善端,把它们发扬光大,我们就会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相反,若任其泯灭,我们就会堕落为禽兽。这就是他的“性善论”,“王道论”是“性善论”在政治学上的运用。本章是最能体现孟子“性善论”的篇章。
文意疏通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 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狠心对待别人
那么,就

运转,转动
(于)掌上
状语后置句
施行
研读文本
孟子提出什么论点?你认为孟子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
明确提出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下文以此为依据展开论证。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译文: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这不是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的原因,不是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的原因,也不是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
突然
惊骇,恐惧
同“纳”,结交
求取
厌恶
这样
状语后置句
哀痛,怜悯
表因果,……的原因
所以:(1)用来……的;
(2)表因果,……的原因
状语后置
非……也,表否定判断,不是……
同乡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谦逊,推让
判断句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
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之:补充音节,无实义
指事理的对与错
研读文本
孟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
举例论证,举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怵惕恻隐之心”即“悲悯之心”,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关注人生的意义。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萌芽,发端
取独

就像
判断句
四肢
研读文本
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哪四个方面?这四方面分别是儒家什么思想的开端?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分别是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是仁义礼智的开端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表转折
名作动,伤害
通“燃”
流通,指泉水涌出
如果
安定
侍奉
宾语前置
一切,所有
在自身
研读文本
孟子如何论证这四端的重要性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比喻论证,更加生动形象地指出四端的重要性、后天扩充发展的重要性。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②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③假设论证,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研读文本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为何还要“扩而充之”?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人性本善,但人也受后天影响,私欲膨胀,伤人害己,所以需要加强充实。
说明,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主张从天赋性善论,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的作用的。
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然而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仍存在私欲膨胀的问题,这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
研读文本
从文中你能看出孟子提出这一观点的目的吗?
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为了推广仁政。
这个观点体现了孟子“性善论”
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
研读文本
仁心
仁政
明确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推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结合先王“仁政”,得出因“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有“不忍人之政”的结论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能轻松自如地治理好天下。
研读文本
你觉得孟子的观点对不对?它对现代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
孟子对人性充满了信心。他认为仁、义、礼、智的发源都在人的内心,人本然地拥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像他本然地拥有不忍人之心一样,这是孟子“性善论”主张的体现,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其实,到任何时代,这些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环境如何复杂,善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性善论,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拓展延伸
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1、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
拓展延伸
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孟子他强调治国要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写作思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四心
恻隐---仁
羞恶---义
辞让---礼
是非---智
四端
行 仁 政
扩充“四端”
正:足以保四海
反: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
写作思路
论证思路:
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解,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
由“所以谓人皆有不认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证明中心论点。
从“由是观之”到文末。阐述“四端”,并将其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并指出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论证特点
(1)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下文以此为依据展开描写。
(2)思路清晰严谨,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
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了“不忍人之心”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全篇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层层推进。
(3)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
本文虽然篇幅较短,但是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强调了人性本善及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形象生动,论证灵活。如文章列举的“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以及文中由“犹”“若”引出的比喻论证,成功有力,使整篇文章逻辑严谨,一气呵成。
(4)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全文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既有鲜明的观点,又进行了有力的论述,特别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更加使得语言气势磅礴,加大了说理的力度。
主题归纳
本文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失去同情和怜悯之心的人,永远都不会体会王道。正如孟子所说,性本善。你的生活深度取决于你对年幼者的呵护,对年长者的同情,对奋斗者的怜悯体恤,对弱者及强者的包容。孔子追求刚毅,曾子追求弘毅,孟子追求不屈,温良的基因已经早早存在于中国人的骨子里。
总结升华
探讨研究
问题探究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二者是否矛盾?
(1)不矛盾。
(2)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因私欲膨胀,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
观点争鸣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体现了他的“性善论”思想,即主张人性向善,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而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却提出了“性恶论”,即主张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呢
观点一: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孟子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强调了人性本善;在主体的道德修养中,孟子又强调了“为仁由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个人扬善弃恶、积极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观点争鸣
观点二:荀子的“性恶论”强调借助礼仪规范来加强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利用客观条件进行教育和学习,更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存在粗陋之处,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改造,从而造就完善的人格。
观点争鸣
观点三:二者各有长短,二者互补更利于道德的发展。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言性善,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荀言性恶,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即两种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去恶向善。其中,孟子提供了人性善的内在依据,认为人天生具有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性,却忽视了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荀子强调道德修养的被动性,却忽视了主体向善的主动性和可能性。二者相互补充,既能鼓励人注重自我道德修养,又能加强对人外在的道德约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道德。
观点争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