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真题汇编】2026年中考语文阅读系列:人物传记类文言文(2025·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宋濂不隐真情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②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③,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④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确可行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⑤景濂,几误罪言者。”【注】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馔:食物,多指美食。③臧否:善恶,好坏。④恶:怎么,哪里。⑤微:如果没有。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濂具以实对 具:详细B.诚然,卿不朕欺 诚:真诚C.间召问群臣臧否 间:暗中D.悉召廷臣诘责 悉:全部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B.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C.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D.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元璋派人监视宋濂与客人饮酒的情况,宋濂如实回答,得到了皇帝的信任。B.宋濂在评价群臣时,只举荐那些善良的人,因为他认为不善之人不值得交往。C.茹太素上书万余言,皇帝大怒,有人认为他不敬、诽谤,宋濂却为他辩解。D.皇帝最终发现茹太素的奏书中有可行的内容,认识到差点错怪了进言的人。4.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2025·安徽安庆·二模)【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呜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临大事,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公(乐全先生)为布衣,则颀然①已有公辅②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③物,以色假④人。虽对人主⑤,必同而后言。毁誉⑥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节选自苏轼《乐全先生文集》)【注】①颀然:高大的样子。②公辅:三公首辅。③徇:追求。④假:看待,对待。⑤人主:君主。⑥毁誉:毁谤和称赞。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又何间焉 (2)何以战 (3)小大之狱 (4)非不敏且博也(5)公辅之望6.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小惠未遍,民弗从也。(2)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7.请划分下面句子节奏,划分两处。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8.认真阅读甲乙两文,说说曹刿与乐全先生身上有哪些共同的品质。(2025·天津滨海新·二模)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天祥字宋瑞,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①。文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天祥至五坡岭,张弘范②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③王惟义前执之。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④而死。(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注释】①勤王:君主危难时,臣民起兵救援。②张弘范:元朝重要将领。③千户:元朝军职。④南乡拜:“乡”通“向”,面向南方跪拜。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文天祥捧诏涕泣 涕:(2)左右命之拜,不拜 拜: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11.请结合原文分析,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2025·江苏徐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一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张贞观,沛县人,万历十一年知益都县。先是,邑中田赋不均,差役烦重岁租弗完日事追呼。贞观至,履勘田亩,去荒逋①,按肥瘠为簿正②,应役者计亩出税银雇募,期于便民。上官嘉其制,檄③诸县取法焉。有刘某者,与其族兄斗,自毁家宝,诬之官,以族兄以抵。经三勘,无异。贞观阅其供词,疑之,密访得实。乃突入取其家人拘之,情状尽露,反其狱,人颂神明。行取④给事中⑤。(选自《益都县图志》,有删改)[注]①逋(bū):拖欠。②簿(bù) 正:按簿册核准。③檄(xí):用檄文征召、晓谕。④行取:一种官员选拔制度。⑤给事中:官职名。【乙】都谏①张公者,名贞观,字惟诚,别号惺宇,世为徐之沛人。时建储之旨久稽未下,杞忧者相继叫阍②,率以忤旨杖遣。公曰:“是吾责也。”当公之上疏也,语家人曰:“国本所在,吾以去就争之。为我制青衣一袭,如天威一震,不死杖下,便服此出端明门矣。”至是,即服青衣,步出都门,朝中荐绅③相率道祖④纼缰⑤不绝。(选自《都谏惺宇张公传》,有删改)[注]①都谏:官职名。②叫阍(hūn):古代吏民有冤向朝廷申诉。③荐绅:官员。④道祖:这里指设宴送行。⑤纼(zhèn)缰:代指马车。【丙】寄候都谏〔明〕蔡桂抗疏①常焚草,归田亦有年。岂应抱经济,甘自老林泉。青琐②名愈重,苍生望久悬。加餐君自爱,圣主正须贤。[注]①抗疏:上书直言。②青琐:代指朝廷。1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差 役 烦 重 岁租 弗 完 日 事 追 呼。13.根据所给提示,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文中词句 方法 解释去荒逋 [结合语境]“去”荒地拖欠(的赋税) (1)经三勘,无异 [关联课内]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2)率以忤旨杖遣 [查阅词典]①味美;②美,美好;③皇帝命令,诏书 (3) (填序号)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1)贞观阅其供词,疑之,密访得实。(2)至是,即服青衣,步出都门。15.请从修辞和表现手法角度对【丙】诗中“岂应抱经济,甘自老林泉”做简要赏析。16.小语阅读以上古诗文后,得出如下结论,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记录了张贞观履勘田亩、处理刘某案等事件,【乙】文记录了张贞观与他人的对话,都间接刻画了张贞观为官者的形象。B.从【甲】【乙】【丙】三则诗文中可以窥见张贞观为国为民、公正执法、敢于进谏的品性。C.【乙】【丙】诗文都有关于张贞观罢官的描写,【乙】文详写他因立储之事罢官,【丙】诗则用“抗疏”“归田”一笔带过。D.【丙】诗表达了诗人对张贞观直言敢谏、胸怀大志的敬佩,借由百姓对张贞观的期盼传达了诗人对张贞观重回朝堂的期盼。(2025·四川资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节选诸葛亮《出师表》)【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①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②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节选自《三国志 · 诸葛亮传》)【注】①嗣子:此指刘禅。②股肱:本义是大腿和胳膊,这里指辅佐之臣。17.下列各项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躬耕于南阳 万钟于我何加焉B.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中有足乐者C.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 不足为外人道也D.臣敢竭股肱之力 辍耕之垄上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本布衣 布衣:平民百姓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拜访C.效忠贞之节 效:贡献,献出D.事之如父 事:做事19.将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20.诸葛亮对蜀汉及刘氏父子忠心耿耿,他的忠诚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要概括。(2025·陕西·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杨诚斋军门①芳,少读书应试未就,乃充行伍,藉军粮以赡其家。乾隆乙卯,楚苗窃发,毗连黔境,铜仁诸苗亦乘时蠢动,攻铜仁寨。时游击为孙总兵清元,欲弃寨避贼,公A.__________曰:“芳闻咫地寸土,莫非为天子所守者,奈何委之于贼?”孙壮其言,因与贼战,乃至败绩。王督师怒,欲置孙于法,孙叩首曰:“非裨将之过,皆杨芳一人意也。”王命缚公至,诘曰:“汝何人,乃敢抗吾法?”公B.____________曰:“芳幼读圣贤书,惟知忠孝字。今寨虽小,为天子所畀付②,若轻弃,是违君命也。故芳欲一战,以扬士气,其胜之与否,自有主之者,非芳之罪。如使芳执殳效命,早裹尸马革矣。”言既终,愀然长啸。王壮其言,命为亲军,不数载官至专阃④。(选自《清代名人轶事》,有删改)【注】①军门:明代对总督和巡抚的尊称。②畀(yì)付:付与。③执殳(shū):为皇室效力或作士兵。④专阃(kǔn):专主京城以外的权事。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楚苗窃发( ) (2)王命缚公至( )(3)若轻弃( ) (4)王壮其言(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乃”,与“乃敢抗吾法”中的“乃”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B.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C.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少读书应试未就,乃充行伍,藉军粮以赡其家。(2)芳闻咫地寸土,莫非为天子所守者,奈何委之于贼?24.文中横线处内容有缺失,下面是两位同学的补充建议,你认为谁的建议正确?请说明理由。小语:A处填“颓然”,B处填“喃喃”。小文:A处填“怫然”,B处填“太息”。(2025·江苏盐城·模拟预测)【甲】《西溪见牡丹》范仲淹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忆得上林色,相看如故人。【乙】文言文材料:《范仲淹传》(节选)范仲淹知盐城,见海潮为患,盐灶多毁,民不聊生。乃奏请筑堤,曰:“堤成则盐利兴,民得安业。”征夫数万,躬率其役。堤成,长三百里,民感其德,名之曰“范公堤”。后官至参知政事犹以“先忧后乐”为己任所著《岳阳楼记》传天下。【丙】陆秀夫殉国陆秀夫,盐城人。元兵破临安,秀夫扶幼帝昺走海上。至厓山,元军围之。秀夫谓帝曰:“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遂负帝投海,后宫及大臣从死者十万余人。盐城三元宫旧有秀夫读书处,壁间题诗犹存。(节选自《宋史·陆秀夫传》)25.给文言文中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划3处)。后官至参知政事犹以“先忧后乐”为己任所著《岳阳楼记》传天下。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知盐城( ) (2)躬率其役( )(3)名之曰“范公堤”( ) (4)犹以“先忧后乐”为己任( )2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1)堤成则盐利兴,民得安业。(2)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28.请分析三篇古诗文分别展现了作者怎样的不同的家国情怀。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三种情感的具体表现,并谈谈它们体现的“盐城文脉”的精神内涵。(2025·安徽六安·三模)【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陈尧佐,字希元,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后知寿州,岁大饥,出奉米为麋粥食饿者。吏人悉献米至,振数万人。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选自《宋史·陈尧佐传》)29.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 (2)是进亦忧进:(3)吏人悉献米至悉: (4)振数万人振:3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31.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微斯人,吾谁与归?(2)岁大饥,出奉米为糜粥食饿者。32.范仲淹和陈尧佐的民本思想在两文中分别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真题汇编】2026年中考语文阅读系列: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参考答案1.B 2.A 3.B 4.善良的人与我交朋友,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善良的人,我不了解他们。【导语】这篇文言短文通过两则事例展现了宋濂的耿直与智慧。第一则中,他如实回答朱元璋的询问,体现“不隐真情”的品格;第二则中,他为茹太素辩护,既维护了言路畅通,又展现了政治远见。文章善用对比手法:群臣“臧否”时只举善者,体现其处世之道;面对万言书时,与众臣“指摘”形成鲜明反差。朱元璋从“密侦”到“诘责”再到“叹误”的态度转变,侧面烘托了宋濂的谏言价值。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人物对话尤见功力,如“微景濂”之叹,生动传递了明初君臣关系的微妙性。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B.“诚然,卿不朕欺”中“诚”应解释为“确实”,整句话意思是“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而不是“真诚”;故选B。2.本题考查断句。这句话意思是“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刚刚广开言路,怎么能重重地责罚他呢”。“彼尽忠于陛下耳”表达茹太素对皇帝尽忠这一完整意思,其后应断开;“陛下方开言路”阐述当前皇帝广开言路的状况,“恶可深罪”是基于此提出不应重罚的观点,二者间语义有递进转折,应断开。故断句为: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故选A。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联系原文“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可知,宋濂只举荐善良的人,是因为他了解与自己为友的善人,而对于不善之人并不了解,并非是觉得不善之人“不值得交往”,该项对文本内容理解有误。 故选B。4.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善:善良的。友:交朋友。知:了解。其:那些。【点睛】参考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明太祖暗中派人监视。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是否喝了酒,座中客人是谁,吃了什么食物。宋濂全都如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后来)皇帝偶尔召见宋濂询问大臣们的善恶优劣,宋濂只列举表现好的大臣。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说:“好的大臣与我交友,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大臣,我不了解他们。” 主事茹太素上书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大臣的意见,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书说:“这是对陛下不敬,这是诽谤,不合礼法。”皇帝又问宋濂,宋濂回答说:“茹太素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刚刚广开言路,怎么能重重地责罚他呢?”不久,皇帝阅览茹太素的奏书,发现其中确实有可行的建议。(于是)皇帝把朝臣全部召来责问,并且直呼宋濂的字说道:“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要错误地责罚进言的人了。” 5.(1)参与 (2)凭、靠 (3)诉讼事件 (4)广博 (5)声望 6.(1)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2)读书人不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很久了。 7.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 8.曹刿与乐全先生虽都出身平民,地位低微,但他们都以国事为己任,具有卓越的才能,勇于担当的精神。【导语】这两则选文通过不同历史人物的言行,展现了古代士人的精神品格。【甲】文以曹刿“肉食者鄙”的批判开篇,通过三问三答凸显其政治洞察力,长勺之战中“一鼓作气”的战术更见其军事智慧。【乙】文以乐全先生为例,强调士人当以天下为己任,其“毁誉不动”的操守与“以道事君”的原则,构成传统士大夫的精神内核。两文互补,前者重实践智慧,后者重道德坚守,共同勾勒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士人精神图谱。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2)句意:您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3)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狱:案件。(4)句意:也不是不敏捷而且广博。博:广博。(5)句意:有三公辅相的声望。望:声望。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1)重点字词:惠,恩惠;遍,遍及;从,听从;(2)重点字词:以,把;重,重大的事情;自任,自己的责任。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为:毁谤和赞誉改变不了他,得到和失去也一样(坦然)对待,真正是孔子所说的用道义侍奉君王的大臣。“毁誉不动”是一个相对独立且表意完整的语义单元,表达了一种不为外界评价所左右的态度,应和后文断开;“得丧若一”是一个独立的语义单元,与前文“毁誉不动”在语义上有递进关系,应和后文断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是对前面“毁誉不动,得丧若一”这种品质的高度评价和总结,将其与前面的内容划分开,故断句为: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8.本题考查文言文人物形象分析。根据甲文“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知,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显示了曹刿虽出身平民百姓,地位低微,仍关心国事,是个有远谋的人。庄公提出治理讼狱“必以情”时,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直接要求参战,表明他是一个直言进谏,勇于担当的人。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表明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乙语段就抨击当时“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从反面赞扬乐全先生是一个以天下事为己任的有责任担当的人。“公(乐全先生)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分析可知,乐全先生出身平民百姓,地位低微,但具有“公辅”的声望,直言进谏具有治国才能的人。综上分析,曹刿与乐全虽出身平民百姓,地位低微,但他们都以国事为己任,具有卓越才能,勇于担当的人。【点睛】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乙】呜呼,读书人不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很久了。并非他们不擅长言语,政事文学也不是不敏捷而且广博,然而面临大事,很少有人不忘记平常所学、失去平日所坚持的志向,这些人的气度是狭小的。张公是一介平民百姓,但仪表堂堂已有三公辅相的声望。从年轻时为官,到老了还没有回来,从来不用言语讨好别人,用神色谄媚别人。即使面对皇帝,也一定要心里认同后再发言。毁谤和赞誉改变不了他,得到和失去也一样(坦然)对待,真正是孔子所说的用道义侍奉君王的大臣。9. 眼泪 叩拜,下拜 10.文天祥到了受刑的时候非常从容镇定,对狱卒说:“我的使命(事情)完成了。” 11.(1)忠诚爱国,体现担当。征集万人,奋力抵抗;(2)威武不屈。不跪强敌,以《过零丁洋》明志;(3)坚守气节,舍生取义。面对元朝劝降,以死报国。(意近即可)【导语】这篇节选生动展现了文天祥的忠烈形象。通过“捧诏涕泣”“不拜”“南乡拜而死”等细节,刻画其以泪勤王的赤诚、宁死不屈的骨气。面对元将威逼时以诗明志,临刑前“殊从容”的举止,凸显儒家“成仁取义”的精神内核。文本语言简练而张力十足,动词运用精准(执/拜/谕),对话描写极具戏剧性,结尾“南乡拜”的定格镜头,将民族气节升华至悲壮境界。史传笔法虚实相生,既有史实记录,又具文学感染力。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文天祥捧着诏书痛哭流泪。涕:眼泪。(2)句意:张弘范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拜:叩拜,下拜。1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词有:殊:非常;从容:从容镇定;毕:完成。11.本题考查理解人物形象。结合第一段“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文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可知:国家危难时“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主动起兵勤王。这体现他忠贞爱国的品质。结合第二段“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可知:面对元将张弘范时“不拜”,张弘范要他写招降张世杰,他以《过零丁洋》来表明自己的志向。这体现他是个忠贞不屈的人。结合第三段“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南乡拜而死”,可知:他被俘后拒绝投降,“安事二姓”,在临刑前“南乡拜而死”,至死心向南宋。这体现他坚守气节,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品质。【点睛】参考译文:文天祥,字宋瑞,二十岁时考中进士,在集英殿参加策论考试。皇帝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在德祐初年,江南地区传来紧急情况的报告,朝廷发布了君主危难,臣民起兵救援的诏令。文天祥捧着诏书痛哭流泪,召集本郡的豪杰之士,聚集了一万多人的队伍。文天祥到五坡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到来,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见张弘范,张弘范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与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就将他所写的《过零丁洋》的诗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侍奉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行刑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叩拜而死。12.差役烦重/岁租弗完/日事追呼。 13. 除去 不同 ③ 14.(1)张贞观看刘某的供词,怀疑供词(不实),秘密查访(后)得到事实。(2)到(上奏)这天,(他)就穿上青衣,走出都城大门。 15.这两句诗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与对比的表现手法,“岂应”以反问语气强调诗人认为张贞观不应在山林终老。“抱经济”与“老林泉”,将张贞观拥有经世济民才华与他在山林中隐居的现状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张贞观胸怀经世济民的抱负却隐居山林的惋惜,为下文希望张贞观能重回朝堂做铺垫。 16.A【导语】这组古诗文从不同角度展现张贞观形象。甲文写其任益都知县时改革田赋、公正断案;乙文述其为建储之事冒死进谏;丙诗则表达对他才华未尽情谊与期待。三者结合,立体呈现张贞观心系百姓、忠君报国、勇于担当的品格,也体现其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作为与他人评价。1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本句句意:差役繁重,每年的租税都无法缴完,官府每天都在追讨催征。“差役烦重”是陈述差役状况,与后文断开;“岁租弗完”是说明租税缴纳情况,“日事追呼”是官府催征行为,二者为因果关系,依次断开。据以上分析断句为:差役烦重/岁租弗完/日事追呼。1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根据“结合语境”的方法,文中说“贞观至,履勘田亩,去荒逋”,意思是张贞观到任后,亲自勘察田亩,这里“去”后面接“荒逋”,即荒地拖欠(的赋税),所以“去”是“免除、除去”的意思。(2)采用“关联课内”的方法,《岳阳楼记》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异”是“不同”的意思。在“经三勘,无异”中,意思是经过三次审讯,没有不同(的结果) ,所以这里“异”也是“不同”的意思。(3)运用“查阅词典”的方法,“率以忤旨杖遣”意思是大都因为违背皇帝命令被杖责流放,这里“旨”应取词典中“皇帝命令,诏书”的意思,所以选③。1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阅,查看;疑,怀疑;密访,秘密查访;得实,得到实情。(2)至,到;是,这 ;即,就;服,穿;步,步行。15.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诗句。“岂应抱经济,甘自老林泉”意思是:怎能空有治国的才能,甘愿在山林泉石间老去?修辞手法角度:“岂应”一词是反问语气。反问的特点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此处通过反问,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想法,即张贞观不应该在山林中老去,从而强化了情感,使语气更加强劲有力。表现手法角度:“抱经济”体现的是张贞观具备经世济民的才华和抱负,而“老林泉”描述的是他目前在山林中隐居、渐渐老去的状态。诗人将这两种情况进行对比,鲜明地展现出张贞观才华未得以施展的现状。这种对比,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倾向,进而表达出诗人对张贞观这样一位有才华之人却只能隐居山林的惋惜之情。同时,这种惋惜也为后文“苍生望久悬”“圣主正须贤”,即希望张贞观能重新回到朝堂、施展才华做了铺垫。16.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甲文记录张贞观履勘田亩、处理刘某案等事件,是直接刻画其为官者形象;乙文记录张贞观与他人的对话,也是直接展现其形象,并非间接刻画。故选A。【点睛】参考译文:【甲】张贞观是沛县人,万历十一年担任益都县知县。在这之前,县里田赋分配不均,差役繁重,每年的租税都无法缴完,官府每天都在追讨催征。张贞观到任后,亲自勘察田亩,免除荒田的赋税和拖欠的租税,按照土地肥沃贫瘠程度登记造册,让应服差役的人按田亩缴纳税银来雇佣劳力,力求方便百姓。上级官员赞赏他的制度,发文让各县效仿。有个姓刘的人,和他的族兄争斗,自己毁坏家中财物,向官府诬告族兄,想让族兄抵罪。经过三次审讯,结果都一样。张贞观查看供词时心生怀疑,秘密查访得到实情。于是突然带人捉拿刘某的家人进行审讯,案情全部暴露,最终平反了这起冤案,百姓称赞他神明。后来张贞观通过行取制度升任给事中。【乙】都谏张公,名叫贞观,字惟诚,别号惺宇,世代都是徐州沛县人。当时确立太子的旨意长期拖延未下,忧虑国事的人相继向朝廷申诉,大都因违背旨意被杖责流放。张公说:“这是我的职责。”当张公上疏时,对家人说:“太子是国家的根本,我要用去留来争取这件事。给我缝制一套青色衣服,如果皇帝震怒,我不死在廷杖之下,就穿上这套衣服走出端明门。”到了上疏那天,他就穿上青衣,步行走出都城,朝中官员相继设宴在道路旁为他送行,送行的车马络绎不绝。17.B 18.D 19.(1)(我)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达。(2)(先主)从成都召见诸葛亮,把死后的事情嘱托给他。 20.① 感激三顾之恩,甘愿为先帝奔走效劳;②临危受命,长期坚守,鞠躬尽瘁;③平定南方后,立即筹划北伐,以“攘除奸凶,兴复汉室”为己任;④誓死追随刘氏父子,虽赋有“自取”之权,仍谨守臣节。【导语】这两段文字展现了诸葛亮忠贞不渝的品格。【甲】文《出师表》中,他以“布衣”自谦,回忆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达“鞠躬尽瘁”的报国之心;【乙】文则通过刘备托孤的感人场景,凸显诸葛亮“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赤诚。两文一表一传,相互映照,共同塑造了一位重情重义、忠君爱国的贤相形象,其真挚情感与高尚品格至今仍令人动容。1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A.介词,在/介词,对;B.都是介词,都是“因为”的意思;C.动词,写/介词,向;D.结构助词,的/动词,到;故选B。18.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D.加点词解释不正确。“事之如父”句意:侍奉丞相就像(侍奉)父亲一样。事:侍奉。故选D。1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1)句中注意重点词语“苟全(苟且保全),于(在),闻达(闻名显达)”要理解正确;(2)句中注意重点词语“召(召见),属(同‘嘱’,嘱托),以(把)” 要理解正确。20.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结合【甲】文“第一段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可知,诸葛亮感激先帝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遂许先帝以驱驰,誓死效忠;结合【甲】文第二段“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可知,诸葛亮在败军之际接受重任,临危受命,勇担重任,长期坚守,竭尽全力,完成先帝托付;结合【甲】文第二段“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可知,平定南方后,北伐中原,延续汉祚,以“攘除奸凶,兴复汉室”为己任;结合【乙】文“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可知,刘备病危时召诸葛亮托付后事,诸葛亮含泪承诺“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表明以死效忠的决心;面对刘备“若嗣子不才,君可自取”的试探,诸葛亮坚持臣子本分,选择全力辅佐刘禅而非取而代之。【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望在诸侯中扬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反而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正赶上兵败,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接受命令,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任命以来,早晚忧虑叹息,担心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英明,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乙】章武三年的春天,先主(刘备)在永安病情加重,(于是)把诸葛亮召到成都,把后事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要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大事。若太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诸葛亮哭着说到:“我一定就我所能,精忠卫国,死而后已!”先主又下诏告诫后主说:“你与丞相一同处理事务,要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他。”21. 暗中;偷偷地;私下。 捆绑。 轻易。 认为……有气魄。 22.B 23.(1)少年时读书考试没有考中,于是就投身军中,依靠军粮来赡养家人。(2)我听说再少的土地,没有不是给天子所守护的,怎么能舍弃留给贼人呢? 24.小文的建议正确。敌兵攻打铜仁寨,孙总兵却要舍弃寨子,躲避敌兵,杨芳对此很生气,A处填“怫然”更符合他此时的状态;王督师诘问杨芳,杨芳为自己奋力抗敌的忠心不被理解而感伤,B处填“太息”更合适。【导语】本文通过杨芳劝阻弃寨、坦然应对问责等事件,塑造其忠勇有识的形象。以对话凸显人物性格,如拒弃寨时的忠君之论、受审时的刚直之辞,语言简洁却生动。情节起伏间见其胆识,从普通士兵到官至专阃的经历,亦显清廷对忠勇之士的认可,寥寥数笔尽现人物风采与时代特点。2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句意:湖南的苗人暗中发动叛乱。窃:暗中;偷偷地;私下。(2)句意:王督师命令把杨公绑到跟前。缚:捆绑。(3)句意:如果轻易放弃(营寨)。轻:轻易。(4)句意:王督师认为他的话很有气势(或“赞赏他的言论”)。壮:认为……有气魄。2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句意:竟敢违抗我的法令?乃:副词,竟然、居然。A.句意:吕蒙于是开始学习。乃:连词,于是;B.句意:竟然不知道有汉朝。乃:副词,竟然;C.句意: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乃:连词,于是;D.句意:应当即位的人是公子扶苏。乃:表判断,是;故选B。2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1)重点字词有:少,年少时;就,成功;乃,于是;充,投身、加入;藉,依靠、凭借;赡,赡养。 (2)重点字词有:咫、寸,均表示极小的意思;莫非,没有不是;为……所,表被动;奈何,为什么、怎么;委,丢弃、舍弃;于,给。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解答此题,首先应明白四个选项的含义。怫然:生气愤怒的样子。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颓然:败兴、扫兴的样子。太息:叹息,叹气。A处,根据前一句的语境“时游击为孙总兵清元,欲弃寨避戒”和杨诚斋说的话“芳闻咫地寸土,莫非为天子所守者,奈何委之于戚”可知,总兵孙清元不想与贼人作战,准备放弃铜仁寨,而当杨诚斋看到其想放弃铜仁暂避锋芒时内心很是生气。可知此处用“怫然(生气愤怒的样子)”合适。B处,根据语境“汝何人,乃敢抗吾法”和杨诚斋说的话“芳幼读圣贤书,惟知忠孝字。今寨虽小,为天子所畀付,若轻弃,是违君命也。故芳欲一战,以扬士气,其胜之与否,自有主之者,非芳之罪。如使芳执殳效命,早裹尸马革矣”可知,当王督师质问他为何敢于反抗时,杨诚斋据理力争,认为铜仁寨虽然地方小,是天子所付与的,不可轻易放弃,主张奋力抗敌。说完话后“愀然长啸”,气愤发怒地大声呼叫。由此可知,杨诚斋为自己奋力抗敌的忠心不被理解而感伤,壮志未酬而遗憾。此处用“太息(长声叹气)”合适。【点睛】参考译文:杨诚斋军门(杨芳),年少时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未能成功,于是投身行伍(加入军队),靠军粮来供养家人。乾隆乙卯年,湖南苗人暗中发动叛乱,与贵州边境相连,铜仁各地的苗人也趁机骚动,攻打铜仁寨。当时担任游击将军的是孙清元总兵,他想放弃营寨躲避贼寇,杨公(杨芳)正色道:“我听说哪怕是一尺土地一寸泥土,没有不是天子所应守护的,怎么能把它丢弃给贼寇呢?”孙清元认为他的话很有气势,于是与贼寇交战,最终却遭遇失败。王督师(督师为王姓官员)大怒,想将孙清元依法治罪,孙清元叩头说:“这不是副将的过错,都是杨芳一人的主意。”王督师命令将杨公绑来,责问他:“你是什么人,竟敢违抗我的法令?”杨公从容回答:“我自幼读圣贤书,只知道忠孝二字。如今营寨虽小,却是天子交付的地方,如果轻易放弃,就是违背君命。所以我想拼力一战,来振奋士气,胜败自有天意,这不是我的罪过。如果让我拿起兵器效力,早就马革裹尸了。”说完,神情严肃地高声长啸。王督师赞赏他的言论,任命他为亲军,没过几年,杨芳官至专阃(独掌一方兵权)。25.后官至参知政事/犹以“先忧后乐”为己任/所著《岳阳楼记》/传天下。 26. 知:担任知州(古代官职用语) 躬:亲自(体现范仲淹的实干精神) 名:命名(名词活用为动词) 犹:仍然(体现其始终如一的信念) 27.(1)堤坝建成后,海盐产业得以振兴,百姓能够安居乐业。(2)国家大事到了这个地步,陛下应当为了国家而死。 28.例:甲诗“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表现诗人乐观豁达、不畏艰难、踏实做事的品质。乙文表现范仲淹:以“范公堤”捍海安民,体现“先忧后乐”的务实担当(如“民复垦田,盐城盐业大兴”)。丙文陆秀夫:以“负帝投海”践行忠君报国,彰显“宁死不屈”的气节(如“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精神内涵:盐城文脉既有范仲淹“为民造福”的务实精神,也有陆秀夫“忠义报国”的气节传承,两者共同构成“盐城文脉”的精神内涵。【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三则文本立体展现了盐城文脉的精神内核。甲诗以牡丹为媒介,体现范仲淹随遇而安的豁达胸襟;乙文实录其筑堤治水的惠民之举,彰显“先忧后乐”的士人担当;丙篇记载陆秀夫殉国的壮烈,凸显忠义气节。三则文本构成“达观-务实-忠烈”的精神谱系,共同诠释了盐城文化中兼济天下的入世情怀与舍生取义的崇高品格,形成刚柔并济的地域文化特质。25.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进行断句。句意是:后来他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仍以“先忧后乐”为使命,所著的《岳阳楼记》传遍天下。“后官至参知政事”交代范仲淹的官职升迁,表意完整,后段断开。“犹以‘先忧后乐’为己任”强调其思想主张,此处省略主语“范仲淹”,表达完整意思,后断开。“所著《岳阳楼记》传天下”中主语为“《岳阳楼记》”,为起强调作用,后可断开。“传天下”交代作品的流传情况。因此正确的断句为:后官至参知政事/犹以“先忧后乐”为己任/所著《岳阳楼记》/传天下。2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1)句意是:担任盐城知州。知:此处用作动词,担任知州;(2)句意是:亲自率领他们参与工程。躬:亲自;(3)句意是:将其命名为“范公堤”。名:此处用作动词,命名;(4)句意是:仍以“先忧后乐”为使命。犹:仍然。2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成:完成。兴:振兴。得:得以,等够。安业:安居乐业;(2)至:到。当:应当。2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和情感主旨。根据【甲】诗“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意思为:阳光普照大地,无论身处何方,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泰州靠近海边,土壤条件不好,但是春天里只要风和日丽,牡丹花也会在盐碱地里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当时范仲淹被派到基层任职,担任西溪镇盐仓监,朋友纷纷为他感到委屈,但诗人用“不择地”三字,在抒写了牡丹不怕环境艰苦,更不惧“海角”的荒芜和冷落,只要春光明媚,它就散发出浓郁的花香的同时,又是以牡丹花自比,虽然大材小用,也绝不挑三拣四,而是要踏实工作,同样认为自己也能做出政绩,造福百姓。由此可见范仲淹的豁达乐观和踏实肯干的务实精神。根据【乙】文,范仲淹筑见“海潮为患”“民不聊生”于是奏请筑堤,且“躬率其役”可知,范仲淹看到海水倒灌、盐灶都被毁坏,便奏请筑堤,亲率官吏指挥,最终成功筑堤,使盐城盐业大兴,使得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即便后来官至“参知政事”,仍然始终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体现了他以民为本、造福一方,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根据【丙】文,在元兵破城、国家灭亡之际,陆秀夫“扶幼帝昺走海上”,走投无路之际,对幼帝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于是背负幼帝投海,以死明志,捍卫了国家尊严,展现了他忠诚爱国、宁死不屈的家国情怀。这三种情怀体现了“盐城文脉”中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踏实肯干的务实精神,造福百姓的民本思想和忠君爱国的民族气节,他们的事迹成为盐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后人传承和弘扬这种家国情怀。【点睛】参考译文:【乙】范仲淹担任盐城知州,见到当时海水引发灾害,许多盐灶被毁坏,百姓生活困苦。范仲淹上奏请求修筑海堤,说:“海堤修成了,盐业大规模发展起来,百姓就得以安居乐业”。(于是他)征调数万民夫,亲自率领他们参与工程。堤坝建成后,绵延三百里,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将其命名为“范公堤”。后来他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仍以“先忧后乐”为使命,所著的《岳阳楼记》传遍天下。【丙】陆秀夫,是盐城人。元军攻破临安,陆秀夫扶着年幼的皇帝赵昺逃到海上。到了厓山,元军包围了他们。陆秀夫对皇帝说:“国家大事到了这个地步,陛下应当为国家而死。”于是背着皇帝投海自尽,后宫嫔妃以及大臣跟着一起死的有十多万人。盐城三元宫以前有陆秀夫读书的地方,墙壁上题的诗还留存着。29. 探求 指“居庙堂之高” 都 救济 30.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 31.(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当年大饥荒,(陈尧佐)拿出俸米做成粥供饥饿的人吃。 32.甲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民本思想;乙文中,陈尧佐赈济灾民,为百姓奏除赋税,排除水患,可见其体恤百姓,以民为本。【导语】这两篇文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宋代士大夫的民本精神。《岳阳楼记》以“先忧后乐”的哲思,将民本情怀升华为一种精神境界;《陈尧佐传》则通过赈灾、治水等具体政绩,呈现了民本思想的实践维度。二者一虚一实,相得益彰。这种思想与实践的结合,正是宋代士大夫“经世致用”理想的生动体现。2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之人的思想。求:探求。(2)句意: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进:指“居庙堂之高”。(3)句意:下属官吏也都捐献大米。悉:都。(4)句意:赈济了数万人。振:救济。3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调任并州时,每逢汾水暴涨,州民便忧惧不安。“徙并州”是陈尧佐调任并州的独立事件,需单独断开;“每汾水暴涨”表示时间条件,与后文构成因果关系;“州民辄忧扰”是结果,需与前文分开。故断句: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3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微:(如果)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即“与谁归”,同谁一道呢?(2)岁:年,当年;大饥:严重的饥荒;出奉米:拿出俸禄购买的米;为糜粥:煮成稀粥;食饿者:给饥饿的人吃。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甲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范仲淹认为真正的仁人志士应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就忧虑,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由此可知,他主张为官者应以天下苍生为先,将百姓疾苦置于个人得失之上,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想。结合乙文“出奉米为糜粥食饿者”“奏除其税”“造木龙以杀水怒”“植柳数万本”可知,陈尧佐在饥荒时赈济灾民,为贫寒百姓减免赋税,治理水患并植树护堤。由此可知,他通过实际行动解决民生困境,处处以百姓利益为重,展现了务实恤民的民本思想。综上,两文均通过言论或事迹,体现了心系百姓、为民谋福的民本精神,但范仲淹侧重思想境界的升华,而陈尧佐更突出具体施政的实践。【点睛】参考译文:【甲】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之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他们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就替君主担忧。这样入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也忧虑。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还能与谁同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乙】陈尧佐,字希元,考中进士后,历任魏县、中牟县尉。后来担任寿州知州时,逢年景大饥荒,他拿出自己的俸米煮成粥供饥民食用。下属官吏也都捐献大米,赈济了数万人。调任河东路后,因当地气候寒冷百姓贫困,依靠挖煤为生,他上奏朝廷免除煤税。天禧年间,黄河决口,朝廷起用他任滑州知州,他制造木龙来减缓水势冲击,又修筑长堤,人们称作“陈公堤”。调任并州时,每逢汾水暴涨,州民便忧惧不安。陈尧佐主持修筑堤防,种植数万株柳树,建成柳溪,百姓因此受益。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