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4张PPT)“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的颁奖词,如上写道。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一项震惊整个世界的发现为全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又一份曙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青蒿素的发现历程。课程导入第三单元7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学习目标Contents123了解文本的大致内容,把握文本的结构脉络。深入理解作者在科学领域的探究精神,学习为人类造福的奉献精神感受中国医学的博大精深,树立热爱祖国文化的观念,激发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屠呦呦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1、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4、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美籍华人,1986年诺贝尔获化学奖。5、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6、崔琦: 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7、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法国籍华人,2000年诺贝尔获文学奖。8、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纽约,美国华裔化学家,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9、高锟:1933年生于中国上海,英国华裔科学家,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0、莫言,中国国籍,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1、屠呦呦,中国国籍,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主要成就: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2月14日,荣获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主要成就:2016年4月21日,入选《时代周刊》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2017年1月2日,被授予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授予女性科学家。“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青蒿素:点明屠呦呦的研究发现。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表现出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意义。题目解说新知讲解青蒿素并不来自青蒿。有一种野草叫青蒿,青蒿素的含量微乎其微。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1979年一篇论文中,屠呦呦将这一发现称“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黄花蒿结籽,细叶羽状,茎杆较细,株高一米左右,最关键的是其香气有点类似苦艾的味道,但比苦艾好闻。知识拓展——青蒿素青蒿素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为无色针状结晶,因其具有特殊的过氧基团,对热不稳定,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的影响而分解。目前,青蒿素是治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也是当下治疗疟疾的最有效最重要手段。知识拓展 ——疟疾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疟疾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至今依然还是一个全球广泛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每年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这篇文章是根据屠呦呦2011年接受拉斯科奖时的演讲以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的。写作背景:拉斯科医学奖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也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其得奖者通常会在随后的一年得到诺贝尔奖,该奖项在医学界又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1969年1月21日,39岁的屠呦呦被委以参与寻找“救命药”课题的重任后,就与同事一起开始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他们制定了一张以日为单位的密密麻麻的时间表,翻阅古籍,寻找药方,然后是没日没夜地实验、研究,经过无数次的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最终取得了青蒿素的重大发现。整体把握高度概括默读全文,结合文章里的小标题: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①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是如何发现青蒿素的抗疟功效的②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是如何把青蒿素从分子变成药物的③青蒿素的发现是如何影响世界的④关于青蒿素的发展与超越⑤中医药学的贡献前言:抒发获奖感受,回溯青蒿素研究结缘中医药学故事。第一部分(1—4段):发表自己的获奖感言结构划分第二部分(5—15段):青蒿素成药过程①寻找并提取②施用到临床上③分离提纯④制成药物第三部分(16—20段):青蒿素的发现所带来的影响第三部分(21—25段):中医药学的贡献人物品质——热爱坚持不懈、创新无私奉献、勇敢小标题思考2:本文设立多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明确 ①每个小标题能够体现不同的内容,让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②每个小标题能简要概括具体语段的核心内容,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① 小标题领起各部分内容,简明概括。小标题的作用1.便于组织材料、条理清晰 2.吸引读者,印象深刻3.高度概括,便于把握 4.快速理解内容,准确了解意图② 采用了“总—分—总”、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顺序行文,过渡自然,条理清晰。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概述提取青蒿素一事介绍科研的关键里程中医药学的贡献发现提取传播超越总分总一般特殊个别一般引言部分:哪些因素促成屠呦呦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具体分析文章内容)研读课文1、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2、自己热衷于中医药研究。3、领悟了有关人体和宇宙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4、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医药的精髓。引言部分(第一部分):哪些因素促成屠呦呦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研读课文毕业于药学系,在中药研究所工作。——个人志向疟疾重新肆虐,国家启动了抗击疟疾的523项目。——敢于担当研究过程中收集了大量药方,进行尝试和验证。——勇于探索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不断学习担任志愿者,亲身试验新药的效果。——甘于奉献与其他科研单位合作,获得相关技术支撑。——善于协作继续研究创新,加入羟基,提高药效。——创新进取思考1:青蒿素药物的制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明确 ①第一阶段,发现提取阶段。发现青蒿素的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疟效果,并通过查阅《肘后备急方》,改变传统的加热提取方式,抗疟效果提幅度提升;②第二阶段,临床试验阶段。开展临床试验,以身试险确认青蒿素提取物对人体的安全性,并奔赴海南开展治疗工作;③第三阶段,分离提纯阶段。分离提纯,得到抗疟的有效成分。④第四阶段,制成药物阶段。将分离出来的天然成分变成药物。任务二: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思考:研发抗疟药物青蒿素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屠呦呦及其团队都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如何?序号 阶段 工作内容及进展1 准备 接受任命,组建团队。2 项目起步 收集众多方药,测试提取物,进展甚微。3 转折突破 发现青蒿提取物有一定抗疟效果;提取到安全性 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动物实验的成功。4 临床试验 屠呦呦及同事做志愿者,亲自试验提取物的安全性;随后在临床治疗中病人症状迅速消失。5 提纯命名 分离提纯出抗疟有效成分C15H22O5并将之命名为“青蒿素”。任务二: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思考:研发抗疟药物青蒿素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屠呦呦及其团队都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如何?序号 阶段 工作内容及进展6 药物转化 “523”项目大团队成员找到适合药物生产的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在海南疫区试用青蒿素胶囊,取得明确疗效。7 药物推广 在其他单位的协助下确立青蒿素分子的立体结构;后发表论文,获得国家表彰;在世界级会议上作报告,引起世界关注;新药审批成功。8 发展超越 发现双氢青蒿素并将其发展成新的药物,同时尝试用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治疗其他疾病。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是如何发现青蒿素的抗疟功效的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是如何把青蒿素从分子变成药物的青蒿素的发现是如何影响世界的关于青蒿素的发展与超越2000个方药、640个可能具有抗疟效应的、200个方药、380余提取物。改变提取方式。1971年10月4日找到突破口。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展开,和同事做志愿者。分离提纯——变成药物1973年在海南疟疾疫区使用青蒿素胶囊,取得明确疗效。发现青蒿素分子的立体结构,1977年在《科学通报》发表。1981年,《青蒿素的化学研究报告》,开始引起世界关注。1986年,青蒿素成为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后的第一个一类新药。发现“双氢青蒿素”,在分子中引入羟基。将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双氢青蒿素疗效提高近十倍,双氢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复发率很低。2002年,世卫组织推荐采用青蒿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世界广泛应用。青蒿素的发展历程①写疟疾重新肆虐,突出研究工作的使命感。②写“523”项目和中医研究院的任命,突出了国家规划和医院所领导的作用。③强调团队的作用,不独自贪功,客观公正。屠呦呦在讲青蒿素发展历程时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时间顺序“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部分为什么先写研究工作的背景而不直接写研究工作的过程?文本探究把引用的内容“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删掉好不好?第一部分不好。① 通过引文,读者可以更直观地领悟“渍”“绞”等古方要领对研究工作带来的启发,更形象地反映传统医书的价值。② 省去引文,表面上看似简洁,实则使语言干瘪不生动,损减了文章的说服力。思考:以下文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列数字。①这些具体的数字让发现青蒿素的艰难这种抽象的概念具体化;②让人们更加了解科研工作者研发新药物的不易;③也更能表现屠呦呦等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的精神。第一部分3.发现青蒿素的初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① 研究者做志愿者,尝试提取物。② 在海南对病人进行临床治疗。③ 分离提纯抗疟的有效成分。第二部分4.作者为什么把“几个报告”和自己的报告并提?第三部分谈及对传播青蒿素的贡献时,肯定其他报告引起的“热烈反响”,不片面强调题为《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反映了作者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5.青蒿素的“发展和超越”具体指的是什么? 双氢青蒿素有哪些优势?第四部分① 双氢青蒿素比青蒿素的效果大大提高。② 双氢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复发率很低。③ 在分子中引入羟基,也给发展新的青蒿素衍生物创造了更多的机会。④ 可尝试用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治疗其他疾病。文本探究从最后一部分看,中国医学对人类有哪些贡献?药名(治疗方案) 治疗病症青蒿素砒霜石杉碱甲活血化瘀(治则)芍药苷保健运动联合使用某些活血中药中国医学的贡献疟疾白血病老年痴呆冠心病术后维护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第五部分第五部分6.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为什么 ①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青蒿素联合疗法在世界广泛应用,这一疗法极大减轻了疟疾的症状,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特别是非洲孩子们的生命。②用双氢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复发率很低,在分子中引入羟基,也给发展新的青蒿素衍生物创造了更多的机会。③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基于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CT)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方案。①在人类征服疾病的整体历程中,青蒿素疗法治疗疟疾只是其中迈出的很小的一步。②在推动中医药以及其他传统医学更大程度地造福人类这件事上,青蒿素的发现也只是一小步。③谦逊的态度:科学工作需要不骄傲不自满的谦逊品格。思考8:如何理解题目中的 “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思考: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① 用小标题领起各部分内容,简明概括。本文用五个小标题提纲挈领概括了青蒿素从发现到制成药物经过的不同阶段,介绍了中医药学对人类作出的贡献。让读者一目了然。② 采用了“总—分—总”、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顺序行文,过渡自然,条理清晰。第二部分总写发现、提取青蒿素的经过,第三、四、五部分具体写研究工作的过程,第六部分总括中医药学的贡献,结构严谨。全文结构图:①列数字,如“2000种中草药”,更加具体、真实;②举例子,如“《肘后备急方》”,增强真实性;③作比较,如“比之青蒿素,双氢青蒿素的效果提高近十倍”,突出强调;探究3:文章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①以第一人称讲述,更加的真实、自然。措辞准确、态度谦虚,也充分展现出了一个优秀医学者的人格魅力;②在相对专业的知识介绍中,体现出科学性、严谨性、周密性;③使用小标题,让庞杂的内容,更具层次性和条理性。探究4:本文有哪些艺术特点?深入探究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屠呦呦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1)不辞劳苦、废寝忘食的拼搏精神。为了从中草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团队搜集了2000种中草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种,从其中的200种中草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做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2)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在研究毫无进展,面临重重困难的时候,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团队都没有放弃,而是大量阅读典籍,寻找突破口;在20世纪70年代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屠呦呦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都坚持了下来。(3)不畏风险,勇敢大胆的执着精神。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做志愿者,亲身试药,测试青蒿提取物对人体的安全性。深入探究(5)高度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屠呦呦献身科研,以救治疟疾患者为己任,以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为目标,体现了科学家的责任和担当精神。(4)淡泊名利,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从作者的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到,屠呦呦只是讲述青蒿素的研究思路和发现过程,没有谈自己所付出的艰辛和所受到的排挤,也没有抱怨自己在获拉斯克奖之前所获得的微薄的奖励。她淡泊名利,不在乎个人得失,体现了一位科学家宽广的胸襟和崇高的追求。拓读识理第一部分:简介获奖情况、获奖心情、表达感谢。第二部分:介绍工作研究过程。第三部分:展望未来,表达希望和信心。获奖感言获奖感言是获奖后发表的讲话,表达获奖者获奖之后的感想以及对自己有帮助的人的感谢。演讲稿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 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演讲稿的基本模式标题正文结尾开头主体引言,开场白。主写“呼语”和“开篇”收束。内容的小结或提出希望具有强烈感染力、逻辑感、说服力演讲稿的特点鲜明性针对性演讲词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听众所关注的问题,所讲内容的深浅也应符合听众的接受水平。演讲既要注意当时的时代气氛,又要了解演讲的具体场合。演讲的内容必须表明自己的主张,阐明自己的见解。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均应做到立场鲜明、态度明确,不能含糊。条理性要使讲话易被听众听清、听懂,就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否则,所讲内容虽丰富、深刻,但散乱如麻,缺乏逻辑性,亦会影响讲话效果。通俗性演讲的语言,应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句子不要太,修饰不要太多,不宜咬文嚼字,要合乎口语,具有说话的特点。同时,也应该讲究文采,以便雅俗共赏。适当的感情色彩演讲既要冷静地分析,又要有诚挚热烈的感情,这样才能使讲话既有说服力,又有鼓动性。⑴科 普 文科普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大致可以分为两种:①科学说明文:以传授一般科学知识为目的,有很强的科学性,严格遵循科学的原理。②科学小品文:多用文学笔法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在表达上经常借生动的比喻、有趣的联想,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内容科学,文笔生动。科普文的语言特点:①准确、简洁、平实是科普文语言的主要特点。②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需要作必要的生动、形象的说明: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叙述生活感受,使文章在准确性的基础上更添真实性和生活情趣;适当描写,使被说明事物栩栩如生。文体知识作文素材:屠呦呦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虽然生活很拮据,但父母依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14 岁时,屠呦呦的哥哥给她写了一封信,告诉她说:“学问是无止境的。当你局部成功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满足;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学问绝不会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1951年屠呦呦报考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专业。失败190 多次后提取青蒿素20世纪60年代,全球的疟疾疫情难以控制。39 岁的屠呦呦加入“5·23”。她经过200 多种重要的380 个提取物的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了青蒿上。又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她决定用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190 多次的失败之后,在实验室里,屠呦呦终于从中药正品青蒿的菊科植物的成株叶子的中性提取部分,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锲而不舍:每一种科学的进步都融进了发明者(发现者)的全心全力。鲍尔·海德思为了研究蛇毒,被毒蛇咬过130 多次,忍受了巨大的痛苦,才试制出了一些抗蛇毒药物;曹雪芹为了写作《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凡成功者,必有一种执着的钻研精神。屠呦呦深谙其理,面对全世界都觉棘手的疟疾,她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本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坚持不懈地进行试验,最终获得成功,看似偶然,其实也是一种必然。从“三无”科学家到诺贝尔奖获得者2011年,屠呦呦已经81 岁了。别人对她的介绍是: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这样的简历在科学界看来没有任何突出之处。很少有人知道“屠呦呦”这个名字,即便她的研究成果影响了几百万人的命运。但就是这位“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背景、无两院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被推到了世界舞台的前面,接受大家的敬佩和仰望。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功的标准: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用头衔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人们对一个人的名声、资产的关注,超过了对其本身价值的关注。从这个角度看,屠呦呦无疑是不成功的,作为一个科学家,她不是博士,也没有到海外留过学,无论如何,她都不像是一个令人望而生叹的大人物。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获得了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其实,成功的标准从来都不是那些头衔,而是一个人究竟为这个社会作出了多大的贡献,他本身的价值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发挥。屠呦呦无愧于这一点,所以最终她超越了标签,获得了真正的成功。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一种可以显著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药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常用治疗疟疾的药物——氯喹或奎宁已经失效,但疟疾患者却在持续增加。那时,中国的屠呦呦将目光转向了传统中草药学,并发现了植物青蒿中的提取物有疗效。屠呦呦翻阅古典,找到提取的办法,并将该物质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代表了一种新型的抗疟载体,能够在疟疾寄生虫发展的早期就迅速杀死它们,因此在治疗严重疟疾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疗效。探索精神:屠呦呦经过多次尝试,已经获得了成功,而研究人员也提取出了青蒿素。实验好像可以就此而止了。但是屠呦呦并没有因眼前的成功而停止探索,如果就此止步不前,那可能是巨大的遗憾。如果说面对无人开垦的领地进行拓荒需要巨大的勇气的话,那么面对开满花朵的田野则需要更大的耐心和勇气。在成功之上再做出成绩来,屠呦呦做到了。这一切有赖于屠呦呦骨子里的探索精神。只有不断探索,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个人与集体:屠呦呦获奖引来的并非一片叫好声,而是同时出现了质疑声。确实如此,青蒿素的发现确实是集体的智慧,但是屠呦呦无疑在其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实荣誉是谁的,这并非是很重要的事情。关键是经过那么久的努力,那么多人的坚持,最终使疾病得到了控制。奖是颁给屠呦呦的,其实也是颁给整个研究集体的。宠辱不惊:屠呦呦说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既是谦虚,也是事实。任何发明和发现都是集中了无数人的智慧和劳动。屠呦呦面对荣誉,保持清醒,正是这样谦虚的心胸保证了她在科学事业上的进步。范仲淹曾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荣辱得失,本非此事的真正价值所在。获奖只是锦上添花,真正的奖其实是那些已经被挽救了的生命,他们的存活才是最大的奖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