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游园汤显祖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牡丹亭》题记目标引领1.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知识2.体会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3.品味戏曲语言,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以善写时文而名播天下。代表作:《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 《南柯记》(合称“玉茗堂(汤显祖居所名)四梦”又名“临川四梦”)。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汤显祖明朝为了巩固统治,定程朱理学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家从维护封建礼教出发,在“情”“理”关系上,把二者截然对立,把“理”说成“纯善”的 而把“情”看成是“恶”,是人欲,要求以“理”制“情”,直至灭“情”,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到了明朝中期,出现了一股怀疑程朱理学的思潮,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之下,当时社会上出现了批判封建礼教、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汤显祖的《牡丹亭》诞生了。创作背景写作背景汤显祖所生活的时代——明王朝正走向衰落。两千年来作为社会思想基础的儒学,已经日益迂腐固执,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发展,扼杀人性。女性受到礼教的束缚就更为残酷。《丛杂记》记载说:明时,“以家有烈女贞妇为荣,愚民遂有搭台死节之事。女有不愿,家人或垢骂辱之,甚至有鞭打使从者”。16世纪,新的商业城市在兴起,市民阶层逐渐形成,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思想,力图摆脱迷信和正统思想的束缚,要求个性解放。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塑造了一个冲破礼教的形象。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传奇剧本,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西厢记》、《桃花扇》、 《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该剧共五十五出,本文选自第十出《惊梦》的前半部分。牡丹亭南安有个杜太守,他有个女儿,杜丽娘,天生丽质,家里对其宠爱有加,但受到封建家长的管束和封建礼教的压抑,没有接触过爱情和自由。有一天新请的老师给她讲述了“关关雎鸠”,一下子触动了少女的情思,青春的意识开始觉醒,偷偷走出深闺去后花园踏春,回来之后梦到一个书生折柳请她作诗,便与他在牡丹亭里约会。牡丹亭故事背景醒来后再也梦不到书生便抑郁成疾死去了,埋在梅花庵。不久,书生柳梦梅上京赶考途遇风寒,卧病梅花庵,与返回人间的杜丽娘的魂魄相遇相恋,这个书生正是梦里的书生,于是掘墓使得丽娘还阳,二人像寻常夫妻那样生活,最后一起上京赶考,找到了已经升为巡抚的父亲。父女相认,丈夫高中状元。牡丹亭情节简介剧作通过杜丽娘因情而死、由情而生的过程,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虚伪与残酷,歌颂了杜丽娘和柳梦梅追求自由爱情和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里程碑式的伟大剧作,与《西厢记》、《窦娥冤》、 《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皂罗袍”是昆曲曲牌名,《游园惊梦》“皂罗袍”这段唱词是本折的高潮,刻画了杜丽娘千回百转的情绪变化。 在她走出深闺之前,她不知道“春色如许”,当她来到园中,领略了“姹紫嫣红”的春色,也就象征着她的青春的觉醒。文体知识从戏剧形式上看《牡丹亭》属于传奇。明清传奇与元杂剧的区别:(1)结构:杂剧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传奇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 动作在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文体知识(3)音乐上,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总之,明清传奇与元杂剧相比,规模更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杂剧 传奇剧本结构 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表演形式 一个角色唱到底动作名称 科音乐 一韵到底,北曲角色 末、旦称“出”,加出目,出数不定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合唱介不限用一个宫调,可换韵;南曲,并吸收北曲生、旦、末(不是主角)1.自由诵读诗歌。2.理解大意任务单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yuánlètèsháo皂罗袍姹紫嫣红:形容花的鲜艳美丽。断井颓垣:断了的井栏,倒了的短墙。这里是形容庭院的破旧冷落。赏心乐事:晋宋时期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这两句用此句意。奈何天:无可如何的意思。谁家:哪一家。后句意为自己家的庭院花园里没有赏心乐事。朝飞暮卷:唐代王勃《滕王阁诗》中有“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句,形容楼阁巍峨,景色开阔。翠轩:华美的亭台楼阁。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锦屏人:被阻隔在深闺中的人。忒:过于。韶光:大好春光。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游园【皂罗袍】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赏析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形容花的鲜艳美丽译: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后园:百花盛开,艳丽眩目 环境:断井颓垣大自然的美景 残败破落手法:对比、融情于景情感:杜丽娘从“姹紫嫣红”看到了自己的青春生命,而“断井颓垣”象征着阴暗无趣的生活环境。抒发了杜丽娘因自己青春时光消逝而无人赏识的幽怨、伤感,也反诘了不肯走进自己生命,欣赏自己美丽的人。无限的感叹和惋惜断了的井栏,倒了的短墙。这里是形容庭院的破旧冷落。赏析晋宋时期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这两句用此句意。令人无可奈何的时光。多表示百无聊赖的思绪哪一家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译: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手法:对偶,直抒胸臆情感:“奈何天”、“谁家院”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面对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无限哀怨。对仗工整,语言优美,蕴含着对封建礼教和社会环境的强烈不满。赏析唐代王勃《滕王阁》中有“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句,形容楼阁巍峨,景色开阔。装饰华美的游船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深闺中人过于把...看的轻美好的时光,多指春光华美的亭台楼阁译: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手法:借景抒情情感:从狭小的园内扩展到辽阔的境界,表达了杜丽娘对外部世界的无限向往,进而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惆怅。文本鉴赏2.这支曲子富有诗情画意,被誉为“惊才艳绝之作”。作者是如何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 情景交融。曲中的景物描写都通过人物的眼睛与人物当时的思绪,来写出人物对景物的感受。景中情、情中景浑然一体,巧妙迭出,无景不新,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对比反衬。用“姹紫嫣红”概括出喧闹春景,接着又着意描摹“断井颓垣”的荒凉颓败,在强烈的极不协调的对比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情。化用前人名句。如化用了谢灵运、王勃等人的诗句,其可贵之处在于妙语点化,华美秀丽,声情并茂。杜丽娘的情绪变化及形象特点由惊异、欢悦到无限惆怅。“原来”“似这般”“都付与”这几个副词饱含着主人公无限惊讶、感叹、惋惜,带有极强烈的感彩。想象中的美景,表达她对外部世界的无限向往。借主人公惜春伤春的情感,表达了她冲破封建牢笼、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和愿望不能实现的郁闷心情。(反叛精神或个性解放愿望)。文本鉴赏音韵美音韵美:①一韵到底,宛如一泓清泉流动,鸣响着泠冷的韵凋,给人以明快的美的享受。②对偶、对比、用典手法的运用。对偶、对比,如“姹紫嫣红”对“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对“赏心乐事”。这一组组对比,既有力地渲染了情和景的矛盾,突出主人公的复杂微妙心理;用典,“赏心乐事”化用晋宋时期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朝飞暮卷”化用唐代王勃《滕王阁诗》中“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句,指出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春光间的不谐。而且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句式整齐华美,语言绮丽典雅,富于音乐美。“皂罗袍”这段曲词历来广被吟咏,你认为美在何处 此曲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这幅图画富于诗情画意,表达了杜丽娘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无限向往,进而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景美“皂罗袍”这段曲词历来广被吟咏,你认为美在何处 感情美表达了她冲破封建牢笼、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和愿望不能实现的郁闷心情。在这绮丽如画的游园场面里,杜丽娘年轻貌美,打扮俏丽,含情脉脉,顾影自怜。她缓缓步入花园,顿感美好的自然景色,与幽禁的深闺生活迥然不同,自己一向辜负了韶光年华。面对着姹紫嫣红的百花与断井颓垣的残景而形成的鲜明对照,她不由得思绪万千,益增惆怅。春光如此烂漫明媚,燕语莺声如此动听,更诱发了她内心深藏的春情,引起了她对年华在深闺寂寞生活中淡淡消逝的叹惜,唤醒了她青春的觉醒。巧妙地将抒情与写景结合,情景交融,委曲地透露了这个少女爱情的苦闷,展现了心理活动和境界美,富有诗情画意。“皂罗袍”这段曲词历来广被吟咏,你认为美在何处 这段【皂罗袍】既是景语,也是情语。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映衬了杜丽娘对景自怜的伤感。进而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折射出明中叶后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对后世深有影响。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