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父爱之舟(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9 父爱之舟(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小船也叫舟。这些不同风格的舟都出自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之手。舟在吴冠中先生的生命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一起学习他所写的课文《父爱之舟》。
欣赏组图,你有什么发现?
新课导入
各种各样的小船。
姑爹的小渔船
五年级语文·上
第一课时
19
你知道课文中的“舟”指什么吗?
姑爹的小渔船
仅仅指姑爹的小渔船吗?一起学习探讨吧。
读一读: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文中的新词和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之间讨论解决。
想一想:在“我”的梦中都出现了哪些场景?
自读提示
作者简介
吴冠中,江苏宜兴人,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美丑缘》等。
蚕茧
茧子

会认字







客栈
栈道
枉然
枉费
冤枉鸣冤
恍惚
恍然
忙惚
恍惚
高跷
跷跷板
偏僻
僻静
“冤枉”中的“枉”要读成轻声。

jiǎn
zhàn
yuān
wǎnɡ
huǎnɡ

qiāo


委屈
原委







启迪
迪厅
转嫁
出嫁
缴费
缴获
榜样
榜首
兼职
兼并
嘲讽
嘲笑
枕头
枕席
兼”是会意字,像一只手同时抓住了两棵禾苗,现多引申为“合并”之义。
wěi

jià
jiǎo
bǎnɡ
jiān
cháo
zhěn

形声字:榜=木+旁
形声字:嘲=口+朝














蚕 毕 煮
上下结构
钉 陪 枕 糖
左右结构
考 疼 席 屑 迪
半包围结构
会写字
易错字

“糖”字要写得左窄右宽,注意“丿”的穿插与避让。




糖果 糖浆
池塘 荷塘


“枕”字要写得左窄右宽,“木”的捺变点,注意“丿”的穿插与避让。




枕头 高枕无忧
沈阳 热忱

“考”字的撇要写得舒展,注意不要多写一横,最后一笔是竖折折钩。




考试 参考
孝顺 老当益壮

“煮”字的上半部分"者”上横短,中横长;撇要写得舒展,四点底排布均匀,稍宽。




煮饭 煮熟
暑假 著作

词语理解
泥灶
乌篷船
摇橹
粜(tiào):把米卖出。
初小:小学1-4年级;高小:小学5-6年级。
整体感知
读一读文章首段及尾段,你有什么发现?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是写“梦醒”,课文中间部分写的全是梦境,回忆了自己与父亲在一起的历历往事。
①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醒来,枕边一片湿。
首尾呼应
梳理文章结构,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1自然段):写“我”刚从梦中醒来。
(第2-9自然段):回忆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
(第10自然段):再次写“我”梦醒,照应开头。
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第2-9自然段,找出作者梦中的场景。
①第7-8自然段意思连接紧密,为一个场景外,其他每一段为一个场景;
②说场景大意时,要用完整、通畅的句子表述。
提示
组内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个场景的大意。
卖茧子、买枇杷
花钱住店被虫咬
雨雪天背“我”上学
凑钱为“我”缴学费
摇橹送“我”报考
给“我”缝补棉被
概括场景
概括“我”梦中的场景。
逛庙会糊万花筒
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父亲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也离不开父亲在求学道路上竭尽全力的付出。可以说,是父爱伴随着作者一路成长起来的。
小结
我们发现,文章所有的场景都是围绕父爱来写的,可题目却是“父爱之舟”。作者为什么把父爱跟“舟”联系在一起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质疑
姑爹的小渔船
五年级语文·上
第二课时
19
品味场景
选择两三处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边读边想象,把感触最深的语句圈画出来,并作简单批注,可以将自己想象成作者来写。
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tiào)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
场景1:凑钱上学
边读边想象场景,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父爱?
浓浓的父爱
想象父亲粜稻、卖猪,为“我”东奔西走凑学费的情景,从中我们体会到了父亲竭尽全力支持“我”读书的不易。
吴冠中是家中长子。母亲生过九个孩子,成群的兄弟姐妹日渐长大,生活愈来愈困难。母亲常年患病要不断服汤药。父亲不仅要上班,还要种田、养蚕贴补家用。
背景资料
即使如此,家里也全力支持他读书。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新滋味”指的是什么?如果你是作者,拿着家里粜稻、卖猪凑来的学费,看到父亲为自己铺床,会怎样想呢?
作者说这是他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这“新滋味”中包含着担忧、愧疚、感动和感恩之情等复杂的情感,可以说是五味杂陈。
不能为家庭分忧的愧疚。
对父亲的感激和心疼。
对家庭境况的担忧。
带着你的感受和理解再读一读第6段。
回顾一下,有哪些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的学习方法?
边读边想象画面
结合生活经验思考
我们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自主阅读,感受其他场景中的父爱。
置身庙会中的场景
场景2:逛庙会
边读边想象,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盛大热闹的庙会。
父子俩吃凉粽子、吃热豆腐脑。
父亲给“我”糊了一个万花筒。
从父亲给“我”买热豆腐脑、为“我”做万花筒等相关场景中体会到父亲对“我”的疼爱和理解。贫穷的家境限制了父亲给“我”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但他给“我”的爱却丝毫没有减少。
4
如果你是父亲,会有怎样的内心独白?如果你是作者,又会有怎样的话对父亲说?
可以适当加入人物心理活动,体会“我”逛庙会时对吃和玩的恋恋不舍但又不忍心叫父亲买的心情,要和父亲分享热豆腐脑的想法以及收到万花筒的快乐。
从父亲的角度体会父亲对“我”的疼爱、理解和精心的付出。
提示
看到孩子在庙会上期盼的眼神,我知道他是多么想要一个玩具。但是家里穷,买不起,那就给他做一个吧,不能委屈了孩子。
父亲的独白
我很想要一个玩具,但是知道家里穷,父亲平时已经节省到了极点,怎么还能让父亲花钱给我买玩具呢,还是不要了,别难为父亲。
“我”的独白
我太喜欢父亲给我做的万花简了。父亲不想让我失望,尽自己的能力满足我,这个万花筒对我来说是最珍贵的。
读一读第4自然段,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父爱。
场景3:卖茧买枇杷
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 ……
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的父爱。
想象画面,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父母半夜起来操劳的场景。
买枇杷时,“我”与父亲的对话。
“我”半夜梦醒,看到父母起来忙碌,会想什么?当父亲给作者买枇杷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对话?体会这段话中蕴含的父爱。
理解课题
找一找小渔船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父亲在渔船上为“我”做了些什么?
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学校和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那只小渔船。他同姑爹一起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
3
摇船、做饭
小渔船
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船上备一只泥灶,自己煮饭吃,小船兼作旅店和饭店,节省了食宿费……
摇船、煮饭
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
摇船、缝补棉被
8
9
小渔船
那只小船
因为父亲总是借用姑爹的小船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和上学,这只小船承载着父亲对“我”的期望和深沉的爱,是人生之舟、希望之舟、爱之舟。以“父爱之舟”为题,既揭示了文章主题,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
说一说作者以“父爱之舟”为题的原因。
贯穿全文的线索
姑爹的小渔船
理解语句
对父亲的付出,“我”有怎样的感受?自由读课文,找一找相关语句。
当“我”被臭虫咬,父亲要为“我”换房间时;
当“我”在庙会上看到琳琅满目的物品时;
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时;
……
“我”能够体谅父亲的艰难,并且努力学习。
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情感?
作者吴冠中是著名画家,一生酷爱画船,课文中的两幅插图都画着小船,但是在这里却发出这样的感叹,他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提示
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父亲难忘的爱和深切的怀念。
拓展阅读
阅读并思考:分别写了什么场景?你看到了怎样的父亲?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2.我记忆中,不曾听过父亲的半句叱责,也从未见过他不悦的表情……父亲笑着说:“打到了它才不会再去叮我儿子!” ——刘墉《父亲的画面》
3.父亲对我从不娇纵,即使是下雨天,泥路很滑,父亲也依然是一根手指让我抓着……那时候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的事,不能全指望别人。
——成健《指尖上的父爱》
父亲的爱,没有那么惊天动地,却蕴含在一件件普通的、琐碎的小事中。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父亲已经永远离开了他,只留下一幕幕难忘的生活场景,只留下无尽的怀念与感激,如滔滔河水绵延不尽。
总结
篇章结构《父爱之舟》说课稿
一、说教材
《父爱之舟》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9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借梦境来回忆往事,以时间为序,围绕父亲送"我"报考学校与上学这一求学主题,记录了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琐碎小事,写出了父亲浓浓的父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深深感激之情。文章语言质朴,感情深沉而浓烈,从小事中发掘伟大的情感,感人至深。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栈、冤”等16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渔船、报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字里行间描述的浓浓的父爱。
3.感受到作者笔下深深的父爱,体会到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4.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
激、崇敬之情。
2.领悟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四、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交流法”、“问答法”、“歌唱法”等形式来进行。力求紧密结合课文,贴近学生心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本课的学习要求让学生掌握本课生字,通过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那慈祥的笑容,父母的爱是那亲切的话语,父母的爱是那热情的鼓励,父母的爱是那严格的要求。父母的爱表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可是,不论哪种形式,都让我们感到温暖,感到幸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父爱之舟》这课,去感受文中那浓浓的父爱吧。 板书:父爱之舟。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中的句 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 子,在小组内交流。
3.交流汇报: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记 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的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蚕、茧、掀、席、庙、屑”等课后生字以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以自由举手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4.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感动的理由。
(3)读一读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5.小组活动。
小组成员带感情朗读课文,评出朗读较好的同学推荐给大家。
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文中写了哪些事。
2.从这些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3.画出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生总结 汇报
本文先回忆了过去:父亲送“我”报考学校和上学,见“我”晚上在旅馆被臭虫咬,父亲心疼的样子。
在庙会中,父亲带“我”去逛庙会,给“我”买豆腐脑,可是自己却舍不得吃,后来还给“我”做万花筒。
父亲在雨雪天气背“我”上学。 为了供“我”读书,家里筹钱,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借船送“我”。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课文分了几个场景进行描述?哪个场景让你感动?
(梦中出现了父母深夜喂蚕,父亲带“我”住旅店; 父亲带“我”去庙会让“我”吃豆腐脑及为“我”做万花筒;父亲雨雪天送“我”上学;鹅山高小为“我”铺床;无锡师范送考;无锡师范送“我”去上学的路上为 “我”缝棉被。) 这些场景都显示出父亲对儿子博大的爱。
2.分小组讨论,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生总结,汇报
第一部分(1)以梦境开始,引入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9)以小舟为线索,写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
第三部分(10)以梦结尾,首尾呼应,表现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五)品读感悟,体会父爱。
1.课文出现了五个场景,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场景。
板书:第一个场景 找出描写父亲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父亲的情感。
生总结、汇报 “心疼极了”体现出父亲对“我”的深切的关爱;“父亲动心了”说明在明知道自己非常贫苦的情况下,还打算为孩子换房间,体现出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
师:我们只体会了父亲对孩子的爱,那么这段文字里有没有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呢?
生总结、汇报“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不肯再加钱换房子”表现出“我”对父亲艰难的体谅,也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
2.品读第二个场景。
(1)作者详细描写庙会盛况的目的是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生总结、汇报 详细描写庙会的盛况,尤其详细描写各种小吃,表达出当时“我”想吃的愿望。“父亲 觉得我太委屈了”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做万花筒”更能体现出父亲的爱。
从哪些地方看出儿子对父亲的爱?
“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说明“我”非常体谅父亲,也非常爱父亲。
板书:第二个场景
3.品读第三个场景。
详细阅读“雨雪天送我去上学”,从中我们感受到什么?
生总结,汇报 是父爱给儿子撑起了一片天,是父爱让恶劣的环境变得温暖。
板书:第三个场景
4.品读第四个场景。
读“无锡师范送考”这个场景的描写,体会作者沉痛的心情。
板书:第四个场景
5.品读第五个场景。哪件小事体现了父爱?
生总结,汇报 送“我”上学的路上为“我”缝棉被。
板书:第五个场景
感受写法
对文章的写法,你有什么见解?
总结:这篇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这些琐碎的小事中,蕴含着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同时也蕴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和感激。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 板书:以小见大
激情升华,拓展延伸
从父亲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而又 伟大的、深沉的父爱。从儿子身上,我们也感受到了爱和感激。你对父母的感情是否也是这样?是否也是互相的?写下来吧。
作业布置。
1.找出文中那些描写父亲对儿子的爱的句子。
2.仿照这种写法,也写一写父亲对自己的爱。
六、说板书设计
19.父爱之舟
第一部分:以梦境开始,引入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写了父亲对“我”满满的爱。 以小见大
第三部分:表现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深沉、令人 感动的父爱 类文阅读-19父爱之舟
父亲的秘密(节选)
假期里,父亲和他8岁的儿子去森林里游玩时迷了路。那里有一个废弃的木屋,晚上他们挤在里面,生起一堆火。
第二天,他们仍然围着木屋不停地画着圈,出去的尝试再次失败。让父亲稍感欣慰的是,木屋外面有一口水井,但是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了。
第三天,父亲决定出去找些野生蘑菇吃。出发前,父亲把衣服撕成布条,系在木屋周围的树干上。这样如果有人经过,就会发现这些布条和小屋,再发现小屋里的他们。
那天父亲很晚才回来,他拣回了一小把蘑菇。儿子问:“这蘑菇不会有毒吧?”
父亲说:“不会。在走出去之前,我们天天喝鲜蘑菇汤。”父亲朝儿子做一个鬼脸,儿子发现父亲的脸有些浮肿。父亲一连出去拣了三天蘑菇,每次回来都筋疲力尽,大病初愈的样子。
直到有一天,有一位猎人经过那里,布条把他引到了小屋,最终把他们带出森林。
十几年过去,一次儿子回家时提回一小袋蘑菇,说是真正的野生蘑菇。父亲把蘑菇倒在水池里仔细清洗。突然他低下头,挑出了两个蘑菇,扔进旁边的垃圾筒。
儿子问:“爸,您干什么?”
父亲说:“这两个蘑菇,有毒。”
“有毒?”儿子怔(zhèng)了一下,“您怎么知道?”
父亲笑了,说:“还记得十几年前我们的那次历险吗?那三天的时间里,我可能尝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蘑菇……”
1.“精疲力尽”的意思是 ,请用“精疲力尽”造句: 。
2.文章结尾省略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语言中断。 B.表示语意含蓄,意味深长。
C.表示列举省略。 D.表示语音延长。
3.父亲为什么能从儿子提回家的那一小袋野生蘑菇中挑出两个有毒的呢?
4.你知道父亲的秘密是什么吗?你有什么体会?
参考答案
1.精神疲乏,气力用尽。形容精神和身体极度疲劳。
造句示例:小明虽然精疲力尽,但他任然坚持跑到终点。
2.B
3.因为父亲在十几年前的那次历险中,亲口尝了很多蘑菇,已经能够分辨蘑菇有毒没毒了。
4.在那次历险中,父亲为了避免儿子吃到毒蘑菇,便偷偷亲自尝试各种蘑菇。从中我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
父亲的三句箴言
父亲是位农民。他幼年丧父,( )家中贫穷,没有上过学,( )目不识丁。幸亏,“生活是本无字书,”他从生活中汲取了诸多人生经验和生活智慧,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30多年前的一个冬夜,父亲有事出门,母亲睡在牛屋里看牛。半夜里,窃贼把牛屋的后墙掏出一个大洞,偷走了牛。那时,牛是农家的“半边天”,耕地打场都指望着它。这下“半边天”塌了,母亲自责得吃不下饭。父亲回来,不但没怪她一句,反而__________安慰她说:“不要气。大风刮走鸭蛋壳,财帛去了人安乐。”后来,父亲借钱又买了一头小牛。
曾经,我家和二叔家共住一处老宅子。后来分家时,应一人一半,但二叔蛮不讲理地霸占了大半。父亲不和他争,母亲责怪他窝囊,他却__________:“不要争。争名夺利是枉然,临死两手攥(zuàn)空拳。”过了几年,二叔因为和他儿媳妇争一点儿菜地,气出了脑溢血,匆匆离世。
那年,父亲从集市上买回一棵核桃树栽在院子里,栽好之后摸着我的脑袋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栽上就卖钱。等着这棵核桃树给你结核桃吃吧。”可是,我在树下眼巴巴地盼望了好几年,却仍然一个核桃也没结。听人说,核桃树有公母之分,母的结果,公的不结果。年年失望惹得我一肚子怒火,我拿着一把锯子对父亲说:“这棵核桃树是公的吧?还不如锯掉算了!”父亲拿过我手中的锯子,__________:“不要急。天地从容,万物从容。”
我只好耐着性子又等了一年,它终于结出许多青青圆圆的核桃。秋天,核桃成熟了,敲破果壳,吃着清香的核桃仁,我想父亲的话是对的。天地从容,万物从容,人也要从容。
如今,闲暇时,我爱细细品味父亲的这三句箴言。“不要气”,他教我做一个豁达乐观的人; “不要争”,他教我做一个宽容厚道的人; “不要急”,他教我做一个镇定从容的人。这这三句箴言,( )简短,( )意义深远,每一次品味都促我反躬自省,让我受益匪浅。
1.文中父亲一共说了三次话,都是笑着说的。从下面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淡淡一笑 微微一笑 呵呵一笑
2.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 假如……就…… 因为……所以……
3.联系全文,概括文章讲了关于父亲哪三件事情。
4.“可是,我在树下眼巴巴地盼望了好几年,却仍然一个核桃也没结。”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表现了“我”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1.微微一笑 淡淡一笑 呵呵一笑
2.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3.(1)父亲坦然面对牛的失窃。(2)父亲不与二叔争房产,被母亲责怪。 (3)父亲让我耐心等待核桃的成熟。
4.紧张、兴奋、急切的心情。
5.示例:父亲是个乐观豁达、从容淡定的人,他微笑面对牛的失窃、不与二叔争夺家产,并且安慰伤心难过的母亲。父亲是个循循善诱的长者,他有耐心,面对急躁的儿子,他交给他道理,并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 父爱之舟
音形义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客栈(zhàn jiàn) 恍惚(hū hǔ) 踩高跷(qiào qiāo) 偏僻( pì bì) 缴(jiǎo jiāo)费 嘲(chāo cháo)笑 2.辨析形近字,选字填空。 【考 孝】 ( )试 ( )顺 【煮 者】 ( )饭 学( ) 【屑 肩】 ( )膀 纸( ) 【席 度】 出( ) ( )量 3.结合语境,给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滋味:①味道,酸甜苦辣等; ②比喻某种感受。 (1)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 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 ) (2)王叔叔是一级厨师,他做的饭菜很有滋味。 ( )
整体感知 4.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 补充下列导图。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我”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挣钱很艰难,他虽然很节省,但会领“我”吃 , 为“我”做 ,还会在下雨天 ,替“我”凑学费,借船送“我”考学, 为“我” 等。父爱是多么伟大啊! 6.初读后,你对“父爱之舟”这个课题,有了一些思考: 你发现“父爱之舟”既指 的渔船,也指 对儿子浓浓的爱。
思考质疑 7.通过预习,你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写在下面吧。19父爱之舟
[教学目标]
1.认识“茧、栈”等16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2个字,会写“渔船、报考”等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3.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重点)
2.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难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茧、栈”等16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2个字,会写“渔船、报考”等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组画。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画,请细细欣赏。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画上画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小船。
(2)这些小船也叫舟。这些不同风格的舟都出自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之手。舟在吴冠中先生的生命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所写的课文《父爱之舟》。
(板书课题:父爱之舟)
2.初释课题。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中的“舟”指什么吗?
预设:姑爹的小渔船。
(2)引导思考:仅仅指姑爹的小渔船吗?通过学习课文,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二、检查预习,理解字词
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1)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文中的新词和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之间讨论解决。
(2)想一想在“我”的梦中都出现了哪些场景?
2.认识作家、作品。
(1)提示学生关注课本下方的注释。
(2)课件出示作家介绍:吴冠中,江苏宜兴人,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美丑缘》等。
3.反馈字词预习情况,正音辨形。
(1)引导学生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和写字需要注意的问题。
识字方面,提示学生:形声字可以利用其构字规律进行识记。如,“榜=木+旁”“嘲=口+朝”。“兼”是会意字,像一只手同时抓住了两棵禾苗,现多引申为“合并”之义。还可以将生字随文识记,或者和常用词语结合着识记,如“恍恍惚惚、出嫁、启迪”。“冤枉”中的“枉”的读音,课文中标注的是字的本音,在读词语的时候,“枉”要读成轻声,文中“枇杷”的“杷”的读音,也是如此。
写字方面,提示学生:“糖、枕”在书写时注意“丿”的穿插与避让;“考、煮”在书写时,注意老字头的撇是长撇,其中,“考”不要多写一横。
(2)选取四个易错字,讲解笔画顺序,带领学生书写。
①“糖”:共16画,糖的笔顺:点、撇、横、竖、撇、点、点、横、撇、横折、横、横、竖、竖、横折、横。
②“枕”:共8画,枕的笔顺:横、竖、撇、点、点、横撇/横钩、撇、竖弯钩。
③“考”:共6画,考的笔顺:横、竖、横、撇、横、竖折折钩。
④“煮”:共12画,煮的笔顺:横、竖、横、撇、竖、横折、横、横、点、点、点、点。
4.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1)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泥灶”“乌篷船”“摇橹”。
(2)提示学生结合会意字的特点理解“粜”就是“把米卖出”的意思。
(3)让学生了解到民国时期,“初小”指小学1-4年级,“高小”指小学5-6年级。
三、理清层次,概括场景
1.关注文章首尾,理清层次。
(1)引导学生读一读文章首段及尾段,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预设:课文开头和结尾都是写“梦醒”,首尾呼应。课文中间部分写的全是梦境,回忆了自己与父亲在一起的历历往事。
(2)引导学生继续梳理文章结构,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预设: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刚从梦中醒来。第二部分(第 2-9 自然段):回忆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第三部分(第 10 自然段):再次写“我”梦醒,照应开头。
2.概括“我”梦中的场景。
(1)让学生默读课文第2-9自然段,找出作者梦中的场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个场景的大意。
(2)组织学生交流,小组汇报。
提示学生:①第7-8自然段意思连接紧密,为一个场景外,其他每一段为一个场景;②说场景大意时,要用完整、通畅的句子表述。
让学生尝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场景,师生合作归纳。
相机出示:卖茧子买枇杷,花钱住店被虫咬,逛庙会糊万花筒,雨雪天背“我”上学,凑钱为“我”缴学费,摇橹送“我”报考,给“我”缝补棉被。
(4)小结: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父亲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也离不开父亲在求学道路上竭尽全力的付出。可以说,是父爱伴随着作者一路成长起来的。
四、小结所学,形成质疑
1.小结所学: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梳理出了“我”梦中的七个场景,初步感受到文中父亲的爱。
2.引导质疑:我们发现,文章所有的场景都是围绕父爱来写的,可题目却是“父爱之舟”。作者为什么把父爱跟“舟”联系在一起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体会深切的父爱。
2.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
一、品读场景,体会父爱
1.让学生默读课文,选择两三处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边读边想象,把感触最深的语句圈画出来,并作简单批注,可以将自己想象成作者来写。
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教师巡堂指导,了解学情。
3.品读“凑钱上学”的场景,引导归纳阅读方法。
(1)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场景,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父爱?
预设1:“家里粜稻、卖猪”说明家庭贫困,但父亲依然支持“我”念书。
预设2:“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也体现出父亲对“我”的爱。
预设3:“替我铺好床”这一个细节体现出父亲对“我”的疼爱。
点拨:想象父亲粜稻、卖猪,为“我”东奔西走凑学费的情景,从中我们体会到了父亲竭尽全力支持“我”读书的不易。
(2)课件出示补充资料:吴冠中是家中长子。母亲生过九个孩子,成群的兄弟姐妹日渐长大,生活愈来愈困难。母亲常年患病要不断服汤药。父亲不仅要上班,还要种田、养蚕贴补家用。
点拨:即使如此,家里也全力支持他读书。
(3)引导学生理解“新滋味”的含义:如果你是作者,拿着家里粜稻、卖猪凑来的学费,看到父亲为自己铺床,会怎样想?
预设1:父亲平时已节省到极点,现在因为“我”要缴学费,他一定会更加节省,一家人的生活也肯定会更艰难,弟弟妹妹们也要受苦了。
预设2:家里这么艰难才凑够这些钱,“我”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好好学,用好成绩回报父母。
……
相机小结:作者说这是他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这“新滋味”中包含着担忧、愧疚、感动和感恩之情等复杂的情感,可以说是五味杂陈。
(4)让学生带着感受和理解再读一读第6自然段。
(5)引导归纳阅读方法。
①回顾一下,有哪些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的学习方法?
②师生合作归纳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结合生活经验思考。
点拨:我们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自主阅读,感受其他场景中的父爱。
2.品读“逛庙会”的场景。
(1)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预设1:看到了盛大热闹的庙会。
预设2:看到了父子俩“吃凉粽子”“吃热豆腐脑”的场景。
预设3:看到了回家后父亲给“我”“糊了一个万花筒”的情景。
相机小结:从父亲给“我”买热豆腐脑、为“我”做万花筒等相关场景中体会到父亲对“我”的疼爱和理解。贫穷的家境限制了父亲给“我”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但他给“我”的爱却丝毫没有减少。
(2)组织学生交流:如果你是父亲,会有怎样的内心独白?如果你是作者,又会有怎样的话对父亲说?
提示学生:可以适当加入人物心理活动,体会“我”逛庙会时对吃和玩的恋恋不舍但又不忍心叫父亲买的心情,要和父亲分享热豆腐脑的想法以及收到万花筒的快乐,同时也从父亲的角度体会父亲对“我”的疼爱、理解和精心的付出。
(3)课件出示示例:
①父亲的独白——看到孩子在庙会上期盼的眼神,我知道他是多么想要一个玩具。但是家里穷,买不起,那就给他做一个吧,不能委屈了孩子。
②“我”的独白——我很想要一个玩具,但是知道家里穷,父亲平时已经节省到了极点,怎么还能让父亲花钱给我买玩具呢,还是不要了,别难为父亲。
③“我”的独白——我太喜欢父亲给我做的万花简了。父亲不想让我失望,尽自己的能力满足我,这个万花筒对我来说是最珍贵的。
(4)让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父爱。
3.品读“卖茧买枇杷”的场景。
(1)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的父爱。
预设:父爱表现在父亲辛苦赚了钱给“我”买枇杷吃。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文中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预设1:第一个省略的是父母半夜起来操劳的场景。
预设2:第二个省略的是父亲给我买枇杷时的对话。
引导交流:“我”半夜梦醒,看到父母起来忙碌,会想什么?当父亲给作者买枇杷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对话?体会这段话中蕴含的父爱。
二、理解课题,领悟主旨
1.让学生回到课文中找一找小渔船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父亲在渔船上为“我”做了些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
预设1:第3自然段中出现了一次。写父亲在小渔船上摇船、做饭。
预设2:第8自然段中出现了一次。写父亲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父亲在船上煮饭给“我”吃。
预设3:第9自然段中出现了一次。写父亲同姑爹轮换摇船送“我”入学,父亲还在船上为“我”缝补棉被。
3.说一说作者以“父爱之舟”为题的原因。
点拨:小渔船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师生共同归纳:因为父亲总是借用姑爹的小船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和上学,这只小船承载着父亲对“我”的期望和深沉的爱,是人生之舟、希望之舟、爱之舟。以“父爱之舟”为题,既揭示了文章主题,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
三、理解句子,体会深情
1.体会文中描写“我”的句子。
(1)引导思考:对父亲的付出,“我”有怎样的感受?自由读课文,找一找相关语句。
预设1:“……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就不肯再加钱换房间。”
预设2:“……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我叫他也吃……这便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
预设3:“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所以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
……
(2)小结:“我”能够体谅父亲的艰难,并且努力学习。
2.引导学生理解第9自然段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1)让学生读一读第9自然段,想一想从“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情感?
(2)引导思考:作者吴冠中是著名画家,一生酷爱画船,课文中的两幅插图都画着小船,但是在这里却发出这样的感叹,他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3)组织学生交流。
预设1: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作者非常怀念自己的父亲。
预设2:我体会到作者表面上是在说他画不出那载着父爱的小船,实际上表达了他对父亲浓浓的感恩之情,深沉的父爱是报答不完的。
预设3:我体会到作者内心充满了遗憾和悲伤。他想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可父亲已经去世了,他只能在梦中与父亲相见。
……
(4)小结: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父亲难忘的爱和深切的怀念。
四、延伸阅读,总结升华
(1)课件出示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并思考:分别写了什么场景?你看到了怎样的父亲?
①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②我记忆中,不曾听过父亲的半句叱责,也从未见过他不悦的表情……父亲笑着说:“打到了它才不会再去叮我儿子!” ——刘墉《父亲的画面》
③父亲对我从不娇纵,即使是下雨天,泥路很滑,父亲也依然是一根手指让我抓着……那时候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的事,不能全指望别人。 ——成健《指尖上的父爱》
师生交流,相机点评。
(3)小结升华:父亲的爱,没有那么惊天动地,却蕴含在一件件普通的、琐碎的小事中。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父亲已经永远离开了他,只留下一幕幕难忘的生活场景,只留下无尽的怀念与感激,如滔滔河水绵延不尽。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父爱之舟》这篇课文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再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相应,结构清晰。因此,根据课文表达特点,在课堂伊始我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构,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然后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与交流的时间,以想一想、说一说的形式梳理、概括作者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则落实在第二课时。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品读场景,感悟父爱。让学生抓住这些感人场景进行品析,层层推进,使学生既理解了文章内容,也学习了表达方法,举一反三,知识迁移。其次,让学生抓住文中描写“舟”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交流,感知命题之妙。同时,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父亲的慈祥与善良、伟大与无私,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体会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与怀念之情。最后,为学生提供以父爱为主题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拓展阅读的同时感受父爱的伟大。19《父爱之舟》导学案
课题 父爱之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茧、栈”等16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2个字,会写“渔船、报考”等19个词语。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3.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重点)2.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难点)
课前准备 1.课文朗读,搜集作者简介,制作生字词卡片资料。(教师)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找生字词含义。(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图片引入,揭题质疑(用时:5分钟) 1.图片出示小渔舟,巧妙引入课题。 2.解释课题为什么叫“父爱之舟”。 3.布置阅读任务。 1.结合生活经历谈一谈自己对小渔船的认识。 2.初步感受父爱和渔舟的联系,激发阅读兴趣。 3.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可以变换问题和方式,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突破字词,扫清障碍(用时:12分钟) 1.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2.教师检查学生读音情况,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比如“屑、栈、僻、枕”这几个往往会误读的字的读音。 3.教师进行生字书写指导,重点指导“考、席、屑”的书写。要能够保持整体上的平衡和各部件的穿插占位。 4.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生词。 1.以小组为单位,多种方式朗读生字词。 2.同桌间朗读重点字组成的词语,看谁读得又清楚又准确。 3.认真观察,随后进行书写训练。 4.通过查找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本课生词。 1.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生字指导。 2.教师示范书写时,重点提醒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特点。
三、理清脉络,了解大意(用时:18分钟) 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全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法 先写了什么 后写了什么 最后又写了什么 全文一共描写了“我”和父亲的几件事 3.引导学生在了解主要事件后, 进一步思考:在这些往事中,父亲都为“我”做了什么 1.了解作者的成就及写作背景。 2.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交流汇报。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和自己的意见作对比,不足的地方进行自我完善和纠正。 3.认真思考每件事中隐含的父爱,并思考为什么这样的小事却让“我”难以忘怀。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从繁体上把握故事情节。 2.对于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先给出答素,然后在下面的学习中再重点解决。
四、结合课文,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1.结合本课字词设计书写生字词,并用重点词语造句。 2.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思考题,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1.按要求完成作业。 2.认真思考,预习下节课内容。 1.书写作业可以在教室学习园地里展示,这样更能激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 2.思考题难度不要太大,尽量选择下节课刚开始要解决的问题设置。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问题切入,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复习回顾:课文里写了父亲为“我”做的哪件事让你印象最深 为什么? 2.导入新课:让学生们的回答,引领学生一起探究文章的感情主线。 1.积极发言:只要能正确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理由充分就可以。 2.参考同学们的回答,积极思考作者到底对父亲是一种什么感情。 1.可以适当地让学生比较这些事的大小,思考这是一种什么写法2.不要忽略时代背景在文中的作用。
二、研读课文,把握线索(用时:20分钟) 1.提出自读要求:快速阅读课文,找找课文中有几个地方写到了“小渔船”。 2.组织讨论:这四次提到小渔船,都给了“我”怎样不同的感受 又有什么相同的感受 提示:相同点-一都引起了“我”对父亲的难忘记忆,都让“我”深切感受到父爱的伟大。 3.启发学生思考:这只小渔船对“我”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又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小渔船不仅是“我”外出求学的交通工具,更承载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和期望。“小渔船”是文章的主线,串联起了父亲对“我”的浓浓深情。 1.找出课文中关于“小渔船”的段落,联系发生的事件读一读,再交流汇报。 (1)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渔船……… (2)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 (3)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 (4)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2.交流汇报。 (1)让“我”想起了父亲为了省钱,和“我”一起住最便宜的小客栈,见到半夜“我”被臭虫咬醒后心疼不已。 (2)为了节省食宿费,父亲和姑爹轮流摇橹,却让“我”睡在船舱里。 (3)父亲在摇橹间隙,仍然舍不得休息,替生病的母亲为“我”缝补行装。 (4)小渔船虽然比不上鲁迅先生笔底的乌篷船精致,但一样让人感到亲切,因为它承载着满满的父爱。3.课堂讨论,交流发言,重点在于体会小渔船的特殊意义。 1.这一部分可以充分运用体验式教学。通过设置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主人公当时的心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2.抓住作者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感激之情,挖掘出作者的情感变化,能有助于学生掌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3.如何从小渔船联想到所承载的父爱 这是突破全文主题的关键。这里可以通过对比和讨论,引领学生体会小渔船带给作者的感受,还要注意作者对父亲的描述。
三、延伸触角,升华主题(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补充课文中的事例,证明父亲对“我”的爱博大而深厚。 2.让学生比较事例的大小,探究其共同点和作用。 3.延伸小渔船所包括的丰富内涵,升华主题思想。 1.交流明确:父亲还给“我”买枇杷、豆腐脑,自制玩具,背“我”上学,替“我”铺床…… 2.认真思考,交流发言,一起探究这些事例的共同点和作用。 3.认真领会老师所讲,体会小渔船和“父爱之舟”之间的联系。 1.学生发言只要能正确表述事件即可,如果个别地方表达不准确教师再做引导,不必再深入分析 2.小渔船和“父爱之舟”的连接点是父爱,讲解时必须突出父爱的深沉和博大。
四、讲练结合,设置作业(用时:10分钟) 1.概述以小见大这一写法的内容和作用。 2.根据课堂讲解和课文内容,让学生即兴写作。 1.认真听讲,抓住“小”与“大”。 2.认真完成作业。 作业兼顾了课内和课外,侧重写作方法的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