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月迹(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 月迹(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简介

23* 月迹
[教学目标]
1.认识“嫦、娥”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
2.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难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月迹”
1.引导交流:月亮,自古以来就是诗人吟诵的对象,你能吟诵有关月亮的诗句吗
预设: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2.揭示“月迹”,初释课题。
(1)在孩子的眼里,月亮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将走进著名作家贾平凹(wā)澄澈透明的童心世界一起去寻找美好的月迹。
(板书课题:月迹)
(2)你知道“月迹”指什么吗?
点拨:“迹”是指“足迹、印记”。“月迹”就是指“月亮的足迹、印迹”。
二、初读课文,探寻“月迹”
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一找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在文中做好标注。
2.认识作家、作品。
(1)提示学生关注课本下方的注释。
(2)课件出示作家介绍。贾平凹(wā),原名贾平娃,1952年生,陕西丹凤人。当代著名作家,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秦腔》《商州》《心迹》《爱的踪迹》《浮躁》等,曾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
3.反馈字词预习情况,正音辨形。
(1)课件出示本课需要学习的生字,指导认读。
(2)引导学生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相机指导:
点拨1:“嫉妒”和“忌妒”的词意相同,但字音不同,“嫉”读jí,“忌”读jì。
点拨2:“嫦、娥、瓷”可以借助“常、我、次”来读准字音。
点拨3:“悄”是多音字,有qiǎo和qiāo两个读音。课文中“悄没声儿”的“没”读mo。
点拨4:“累”是多音字,有léi、lěi和lèi三个读音。读léi时,可组词“累累、硕果累累、果实累累”;读lěi时,可组词“积累、长年累月”;读lèi时,可组词“劳累、疲累”。
引导学生交流对本课词语的理解。
相机指导:
点拨1:“满盈”指全部占满、充满。
点拨2:“倏忽”指很快地;忽然。
点拨3:“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点拨4:“面面相觑”指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不知所措而相互望着,都不说话。
4.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厘清思路。
(1)引导思考: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了哪里呢?
预设:月亮的足迹出现在竹窗帘儿上、穿衣镜上、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锨刃儿上、水里、眼睛里。
(2)课件出示线索图,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月亮的足迹。
(3)组织学生交流:你们发现的这些月亮的足迹分别都是在哪儿出现的?
师生合作归纳:
地点 月迹
中堂里 竹窗帘儿上、穿衣镜上
院子里 葡萄叶儿、瓷花盆儿、锨刃儿上
小河边 眼睛里、水里
(4)小结:“中堂——院中——河边”是孩子们寻月的足迹,也是作者写作的顺序。
三、聚焦文本,品味“月迹”
1.默读课文,圈画出你觉得有趣的语句,说说这些语句让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2.组织学生交流,小组汇报。
(1)品味堂中月。
①课件出示: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②引导思考:这段话让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1:“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等关键词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进而感受到月亮的情态特别有趣。
预设2:作者写出了月亮升起时形状的变化: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没了踪迹,仿佛让我们亲眼看到月亮升起的过程,我觉得特别有趣。
点拨:这一部分是对月亮的动态描写,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的特点。
③指导朗读: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好描写月亮有趣、好玩的句子吗?
提示:边读边想象月亮爬竹窗帘儿的过程,并把这个过程通过语气表达出来。
品味院中月。
①课件出示:我们都跑了出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②引导思考:这段话让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关注叠词。
预设1:“玉玉的,银银的”写出了月光的光亮洁白。
预设2: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写出了桂树的形态。
点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充满童趣,富有韵味,写出了月光的柔美、幽静,描绘出月光和院中景色的静态美。
③指导朗读:对比朗读月亮动态、静态描写的语句,感受月亮动态变化时的顽皮可爱和静态时的恬静柔美。
(3)交流独特感受和想象。
①课件出示: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②引导交流:谁来说一说自己对月亮上的月宫、桂树、嫦娥有过哪些神奇的想象?
③为什么说“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说说作者为何有这样的感受,再联系自己的感悟谈一谈。
点拨:这里的月亮不单单只代表月亮,也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所以,孩子们寻月,实际上是追寻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月亮是每个人的”实际上在告诉我们只要不停地追求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追寻到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
3.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课文通过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童趣。
四、拓展交流,回顾“月迹”
1.课件出示《三亚落日》片段。我们来读读《三亚落日》,你发现落日有哪些变化呢
点拨:落日既有形态的变化,又有颜色的变化,起先金红一色,热烈一片,像一个快乐的孩童,接着收敛了光芒,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
2.《三亚落日》和《月迹》有何异曲同工之妙?
相机小结:都写了景物的变化过程,都能发挥想象,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好玩、有趣。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文及优美的语句,这对理解课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课上,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接着,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交流分享。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当学生分享到月亮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朗读,感悟月亮动态变化时的顽皮可爱和静态时的恬静柔美,从而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本文语言充满了童趣,因此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朗读课文,可以再次感悟文章的情趣。最后,将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结合在一起,通过片段对比,带领学生再次感知美景,领悟写法。类文阅读-23* 月迹
月到中秋(节选)
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有的小孩也已溜下饭桌,呼朋引伴,背着大人悄悄地潜伏到谁家的菜地里去了。以往他们听大人说,八月半的晚上,端一盆水放在菜地里的豆架或辣椒架下,耳朵贴在水面上,侧耳倾听,准能听到月宫里面嫦娥和玉兔的悄悄话儿呢!在娃娃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对这个美好传说的无限向往。他们叽叽喳喳地挤在菜架子底下,眼睛盯着刚刚端出来的半盆水,屏住了呼吸。领头的孩子先把耳朵贴到水面,好像并没有听到什么。别的孩子也一个接一个换着听,还是没有!抬头看看天空中,月亮似乎比黄昏时更高,更圆了,仔细看去,月亮里面影影绰绰的,好像是吴刚在砍桂花树。失望写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有个捣蛋包乘别的孩子不备,呼哨一声:“听,有声音了!”话音未落,一抬手,“哗啦”一声,把半盆水就掀翻到菜园里。大家嘻笑着、骂着,一哄而散,把菜园子踩个乱七八糟。
月亮已经升到高空,蓝白色的天空比平时更显得高远。村里村外吃过饭的大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各自品评着谁家的红麻长得旺势,谁家的水稻又遭了虫灾。有的三三两两走出村子,到庄稼地里去散散步,也散散心。
凉风习习,寒蛩(qióng)等秋虫在愉悦地鸣叫着。白雾茫茫,露水已经打湿了每一片庄稼的油绿的叶子。早种的芝麻正在忙着开花,洁白的花朵垂着青露。仔细倾听,能够听到清脆的“啪嗒”“啪嗒”的露珠落地的声音,更显得几分静谧。
1.解释词语。
(1)呼朋引伴:
(2)三五成群:
(3)一哄而散:
2.仿写词语。
示例:(1)三三两两
(2)凉风习习
3.“失望写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这句话中“稚嫩的脸”是代指 。他们
“失望”是因为 。
4.“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出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二》,请你用自己的话写出它的意思吧。
5.选文写到了哪些人在中秋的活动?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1)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2)形容一伙一伙的人,几个人几个人聚在一起。
(3)形容聚在一起的人一下子吵吵嚷嚷地走散了。
2.示例:(1)千千万万 来来往往 快快乐乐 (2)果实累累 生机勃勃 千里迢迢
3.孩子 没有听到月宫里面嫦娥和玉兔的悄悄话儿
4.示例:相见时不谈论世俗之事,只说道桑麻的生长情况。
5.选文写到了孩子和大人在中秋的活动。我从中感受孩子的天真和顽皮,大人们淳朴自然的生活氛围。
夜听九寨(节选)
沉 石
  九寨的夜很纯净,只有半弦清月挂在山尖。此时,泉击石盘的声音愈来愈响,贴近礁盘,俯身侧耳,一种神奇的声响穿过石盘,与喷发的水珠打在翠竹林里发出的珍珠散落般的音韵,形成了主声音与次声音的合奏共鸣,传递给夜空的是山的神圣,水的经典。我闭着眼睛在感悟:“水是有生命的!”
听说 金海湖是海拔最高的山脉之湖 山与水有洞洞相连的秘密 我指着海拔3300
多米的山峰 问旅游局的老朋友甘巴
你真的要进洞 甘巴急了 就是白天进去都很困难
没有探险,哪来的收获!我决心已定。
走进山洞,寻找泉的源头。夜里的山洞格外单纯,泉的声音在洞间回旋,清脆、响亮,宛如从悬崖上滴下翡翠,颗颗沁人心脾。我屏住呼吸,透过洞内水珠闪烁的点点星光,聆听着来自泉水发出的响声,用心寻觅着那最天然的泉之声。
  蓦(mò)然,我的头顶传来一阵水流的轰鸣,如千丈瀑布直泻而下,巨响震耳欲聋。我惊讶地仰望,却黑压压一片。
  我们循着水声钻过一个个山洞,翻越一条条起伏的狭路,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脚是在沿着水系攀登,在洞的某一个磐(pán)凹处,总感觉到泛着泉眼的水流,静谧(mì)之中能听到泉的吟唱。“快来看,我的左侧是一道水线!”我大声嚷道。
  水线在夜色中闪着一道道别致的亮丽,辉映着整个山洞。啊,找到了,是从高原飞流直下的瀑布,唱着歌从远古走来,声音如此的原始而年轻……
1.在文中的空白处加上恰当的标点。
2.作者在九寨的夜里听到了哪些声音?
3.作者闭着眼睛在感悟:“水是有生命的!”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对画线句子理解不恰当的是( )
A.这句话写出作者为自己的新发现兴奋不已。
B.作者的兴奋是因为他是第一个发现这条山洞中的泉水的人。
C.作者的兴奋不仅是因为新的发现,还因为他真实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5.作者抓住“听”来写九寨,重点描写了在山洞里的“听”,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参考答案
1.“ , , 。” , 。 “ ?” ,“ 。”
2.作者在九寨的夜里听到了泉击石盘的声音、水珠打在翠竹林里发出的声音、山洞里泉的声音、瀑布轰鸣的声音等。
3.示例:深夜中山泉流淌,共鸣和谐,仿佛泉水有灵魂与生命。作者这样写突出了泉水在九寨的地位,也能凸显九寨的神奇。
4.B
5.示例:作者走进山洞,就像走进了九寨的中心,能更好地触摸到水的神经,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这样就从一个新颖的角度更好地写出了九寨独特的美。(共30张PPT)
揭示“月迹”
月亮,自古以来就是诗人吟诵的对象,你能吟诵有关月亮的诗词吗
——唐·王维《竹里馆》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唐·王维《山居秋暝》
23
月 迹
*
五年级语文·上
“月迹”指的是什么?

“迹”是指“足迹、印记”。“月迹”就是指“月亮的足迹、印迹”。
自读提示
读一读:自由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找一找: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在文中做好标注。
贾平凹(wā),原名贾平娃,1952年生,陕西丹凤人。当代著名作家,被誉为“鬼才”。
代表作有《秦腔》《商州》《心迹》《爱的踪迹》《浮躁》等,曾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
作者简介
会认字







qiǎo
léi
chánɡ
é



悄然
悄没声儿
累赘
累累
嫦娥
嫦娥
宫娥
嫉妒
嫉恨
妒忌
妒火
瓷器
陶瓷
悄没(mo)声儿
qiǎo
形容没有声音或者声音很低:~然无声
读此音,通常用于叠音词【悄悄】
①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静~
②(行动)不让人知道:部队在深夜里~地出了村。
qiāo
多音字
lèi
①疲乏,过劳:劳~
②使疲劳:你病刚好,别再~着。
lěi
①积累:日积月~
②牵连:拖~
léi
(累累)①接连成串的样子:果实~~
②多余,不简洁:~赘
多音字
面面相觑
袅袅
倏忽
满盈
全部占满、充满。
很快地;忽然。
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不知所措而相互望着,都不说话。
词语理解
探寻“月迹”
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了哪里呢?
20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掉,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找到了……
2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23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竹窗帘儿里
镜子里
葡萄叶儿上
瓷花盆儿上
爷爷的锨刃儿上
小河里
眼睛里
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了哪里呢?结合图片说一说。
月 迹
地点
中堂里
院子里
小河边
你们发现的这些月亮的足迹分别都是在哪儿出现的?
竹窗帘儿上、穿衣镜上
葡萄叶儿、瓷花盆儿、锨刃儿上
眼睛里、水里
月亮的足迹:
中堂
院中
河边
写作顺序
品味“月迹”
默读课文,圈画出你觉得有趣的语句,说说这些语句让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组内展开交流。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堂中月
这段话让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进而感受到月亮的情态特别有趣。
写出了月亮升起时形状的变化。
动态描写
月亮升起时的形状变化:
白道儿
半圆
满盈
亏了
没了踪迹
这一部分是对月亮的动态描写,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的特点。
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月亮爬竹窗帘儿的过程,并把这个过程通过语气表达出来。
我们都跑了出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个什么东西。
院中月
这段话让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写出了月光的光亮洁白。
写出了桂树的形态。
静态描写
月光:
玉玉的、银银的
月下桂树: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
叠词的运用,使语言充满童趣,富有韵味,写出了月光的柔美、幽静,描绘出月光和院中景色的静态美。
对比朗读月亮动态、静态描写的语句,感受月亮动态变化时的顽皮可爱和静态时的恬静柔美。
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说一说自己对月亮上的月宫、桂树、嫦娥有过哪些神奇的想象?
交流想象
为什么说“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瞧那光辉……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这里的月亮不单单只代表月亮,也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所以,孩子们寻月,实际上是追寻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月亮是每个人的”实际上在告诉我们只要不停地追求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追寻到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课文通过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童趣。
小结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
三亚落日(节选)
合作探究
读一读,你发现落日有哪些变化呢
时光悄悄地溜走,暑气跟着阵阵海风徐徐地远离。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人们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读了《三亚落日》的片段之后,你发现落日有哪些变化呢?
落日既有形态的变化,又有颜色的变化。起先金红一色,热烈一片,像一个快乐的孩童;接着收敛了光芒,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
《三亚落日》和《月迹》有何异曲同工之妙?
都写了景物的变化过程,都能发挥想象,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好玩、有趣。
篇章结构23* 月迹
音形义 1.将生字与正确的读音连一连线。 妒 嫦 娥 瓷 嫉 chánɡ é jí dù cí 2.根据词义,给词语中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悄:①qiāo ②qiǎo 悄然无声( ) 悄悄话( ) 悄没声儿( ) 静悄悄( ) 累:①lèi ②lěi ③léi 果实累累( ) 日积月累( )劳累( ) 3.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与之对应的词语。 (1)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不知所措而相互望着,都不说话。 ( ) (2)很快地,忽然。 ( ) (3)全部占满、充满。 ( ) (4)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 )
整体感知 4.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地点月的足迹 竹窗帘儿上、 院子里 、 、锨刃儿上 眼睛里、
5.读一读课文节选片段,根据括号内的提示补充赏析。 节选: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 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 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赏析:这段话用 (修辞手法)写出了月亮挪移的轨迹,表现出月亮的俏皮可爱。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慢慢升高,由亏到盈的 (动态美/静态美),抒发了作者对月 亮的 之情。
思考质疑 6.通过预习,你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写在下面吧。《月迹》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月迹》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优美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月亮的运行足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寻美的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嫦、娥”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
2.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重点)
2.感受到作者童心童趣,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采用“分角色朗读法”和“词句感悟法”,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形象,感悟作者笔下小孩子们纯真的心灵;讲解重点词句,让学生准确的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主旨。本课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把握。课内学习包括具体学习本课要求会认字的字音,主要是了解课文内容,准确领会课文主旨,积累课文优美的句子,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当夜晚降临,天边露出一轮皎洁的圆月,将夜空点缀得如梦似幻。大家有没有观察过月亮的足迹呢?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板书:月迹
自主学习----“寻月”
1.找出本文中的重点词语(如:面面相觑(qù)),掌握这些词语的音、形,
2.归纳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心理和感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孩子们分别在哪里发现了月亮的足迹呢?在文中圈画出具体的地点。
4.根据课件的提示,将文中所描写的几幅画概括出来。(课件显示)
镜中看月 → 院中赏月 → 河中寻月 → 眼瞳见月 → 沙滩议月 。 5.同时让学生从文中圈划出表示心理变化的词句进行分析,(课件显示)
失望→ 羡慕嫉妒 → 人人拥有→ 处处都有 →竟是这么多→满足
质疑探究----“问月”
1.组内交流,共性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如:学生会问:为什么说“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教师点拨: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比喻的修辞角度分析,月亮是印章,那么天空是长纸,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作品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
2.文中主要是写孩童寻月,那奶奶这一形象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教师点拨:先看看奶奶做了哪些事情?对事情的发展有怎样的作用?
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细品情味----“赏月”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作者描述月光下的景象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用了大量的叠词。使用叠词,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也符合儿童语言的特色。
2.小组交流优美的语句,说感受;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体会情感。
如:院中月下美景(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有感情地读,体会叠词的韵味,感受月光的美和对月亮的爱。
3.从孩子们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五)畅谈收获----“感月”
1.谈谈学了本文,有哪些收获?
2.思考:为什么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呢?为什么奶奶说月亮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呢?
3.思考:“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六(拓展延伸
1.思考:课文为什么以“月迹”为题呢?
2.默读课文,总结课文的写作手法。
3.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月亮的观察,谈谈自己的体会。
六、说板书设计
盼看月亮( 1 )
屋中(1—2) 镜中看月(白道、圆、亏、无踪迹)(2)
院中(3—20) 院中望月(玉玉、银银、有桂树、嫦娥)
24*月迹 葡萄叶、瓷花盆儿、镰刃儿
沙滩(21—24) 河中寻月(哪一处水里都有) 眼瞳寻月(哪个人眼瞳里都有)
发现美 追求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